:::
碧娜.鮑許將爲九七的香港量身定做一齣全新的舞劇。(香港藝術節 提供)
香港 藝術節/香港

表演藝術的東方之珠

第二十五屆香港藝術節

一九九七年的香港藝術節節目琳瑯滿目。來自全世界的大師如碧娜.鮑許、譚盾、梅苪廸斯.蒙克等都將在三個禮拜內席捲香港。週邊活動更是完備,還有網址可以査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盡早做準備。

一九九七年的香港藝術節節目琳瑯滿目。來自全世界的大師如碧娜.鮑許、譚盾、梅苪廸斯.蒙克等都將在三個禮拜內席捲香港。週邊活動更是完備,還有網址可以査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盡早做準備。

九七的香港仿如正在蛻變的蛹,讓全世界屛息以待。一向繁華絢麗的香港藝術節,早已在去年十月即開出琳瑯滿目的節目菜單。最想讓人親嚐、衆所矚目的焦點,當然是碧娜.鮑許爲香港九七所量身製作的節目、甫獲顧爾德國際音樂大獎的譚盾所創之歌劇《馬可波羅》、以及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融合裝置的音樂劇場《火山之歌》。爲期三個禮拜的藝術節,從硏習營、講座、展覽,到電視、電台,配合著節目安排的各項活動席捲香江。

除了一如以往精美的節目介紹冊、完整的購票系統等專業的宣傳手法之外,今年更加入國際電腦網路互動式展示系統,所有有關藝術節的內容、各項資料應有盡有。有東方之珠之稱的香港,將在今年綻放最符合她名聲的炫目光芒。

多元劇場稱霸當西方看到東方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抑或是當今藝術潮流該當如此,幾位當紅的藝術家皆以善長綜合藝術的運用聞名。

去年十月的香港飛來了一群驕客。碧娜.鲍許應香港藝術節協會及歌德學院的邀請,帶領著她的團員來硏究這個被命運操弄的小島。三個星期的密集排練後,就飛回福克旺繼續完成這個作品。究竟這位舞蹈大師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模樣?是不是代表西方人觀看東方的觀點?香港舞台上的「香港」是什麼長像?實令衆人引頸期盼。相對的,藝術節也安排了林亦華現身說法講解《愛上碧娜.鮑許的三百六十五種方法》,並有《如何假扮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硏習營,把碧娜.鮑許徹頭徹尾地硏究一翻。

一個被喩爲大膽創新、優雅而極富想像力的舞台,融合亞洲各種藝術型式於一爐的《馬可波羅》,即將從歐洲風靡到香港。由愛丁堡藝術節委託譚盾作曲的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歐洲藝壇極高的評價。這本影響後世甚鉅的《馬可波羅》遊記令人疑惑;久居中國的馬可波羅從頭到尾沒有提到筷子,卻又對江南的拱橋描寫得巨細靡遺,到底馬可波羅有沒有去過中國?譚盾的歌劇以地域之旅、精神之旅兩個部分交錯進行,帶領觀衆在眞實與想像的世界中游離。

集舞者、作曲、演唱、影像、戲劇於一身的梅芮迪斯.蒙克,其新作《火山之歌》是一部探索生死輪迴的音樂劇場作品。演出前觀衆可以先入場參觀在大廳的多媒體裝置《神龕裝置》。演出由蒙克和她的聲音起舞,在一小時內,憑著精湛的演技從小演到老,聲音縱橫三個八度的音域,和巨幅的螢光幕交錯著稍縱即逝的影像。

馬克.莫里斯舞團已經連續五年進駐愛丁堡藝術節。馬克.莫里斯此次帶來代表作《歡笑、憂傷、悲喜之間》,是以韓德爾淸唱劇同名樂曲編作。此樂曲根據十七世紀詩人米爾頓的詩作《歡笑》、《悲傷》,加上査理斯.詹寧斯所增添,溫和而中庸的《悲喜之間》寫成。舞者被付以詩中角色戲劇化的裝扮,舞蹈風格卻極其簡約而抽象。管弦樂團和合唱團及四位獨唱家與舞蹈同台演出;華麗的佈景、服裝,場面盛大,各種意象交織。

傳統藝術展新貌

「保加利亞神秘之音」由二十四位女民歌手和四位樂手組成,演唱改編自保加利亞傳統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她們的演唱一如天籟,驚豔世人。這些歌曲有著巴爾幹傳統聲樂演唱技巧,合聲及自然顫音在胸口迴盪;獨唱聲部可在合唱部外唱出美妙的裝飾音,使歌曲聽來更是情感激盪。而另一個擁有更古老傳統的麗江中國大硏那西古樂團,則以演奏最遠可追溯至唐代的音樂活化石「經洞音樂」聞名(註)。其古老的程度就連演奏的樂器:火不思、曲項琵琶、波伯等,亦是難得一見的古樂器。

「中國崑劇藝術團」則組合江蘇、上海、及北方三個崑劇院「繼」字輩當紅名演員,爲參與香港藝術節所組成的藝術團體。此次搬演崑曲名劇《牡丹亭》,及多齣著名的折子戲。

來自非洲古國貝寧(舊稱達荷美)的哥飛.高高舞團,帶來以宗敎祭神與舞蹈結合的現代舞作《生死渡》。此作首演於一九八四年亞維儂藝術節,被譽爲非洲現代舞的代表作。

音樂節目各具特色戲劇、舞蹈藝術與娱樂並重

此次香港藝術節不管在場次、節目、團體數、經費等各項,均較去年盛大,參與此次藝術節的團體更多達四十個以上。各個音樂團體風格兼具東、西、流行、前衛、古典、新潮,有著名指揮夏爾.杜托爾帶領蒙特婁交響樂演出,爲慶祝樂團與香藝術節合作二十年的特別節目,西班牙荷迪.薩巴爾率領「繁星二十古樂團」、柏林愛樂四重奏、林賑澤韓國板唱、香港的埃克森能源輕曲組等等。

戲劇節目則有來自英國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名劇《仲夏夜之夢》、大陸中央實驗話劇團演出《棋王》。香港本地製作的戲劇節目有兩個。由兪洛生導演、香港話劇團演出的《梧桐別墅》,以十個人物的命運安排,反映上海近五十年的變遷。毛俊輝的實驗創作《跟住個靚妹Tum Tum轉》,改編自蕭伯納名著《聖女貞德》。毛俊輝導演下的盛女貞德是個「靚妹」,透過各種肢體動態、文字剪輯、語言實驗、空間調度的運用,把「聖女」這個名詞重新詮釋。

來自比利時的默索邦迪劇團《孿生偶》,以精湛的舞技與木偶搭配演出。澳洲來的踢踏狗團,以重金屬踢踏舞形式演出,十分熱鬧,集劇場、馬戲、搖滾之大成。

週邊系統仗聲勢帶領衍生閱讀

香港藝術節除了劇場、音樂廳正式的演出之外,還有許多活動敲邊鼓,極度運用各種媒體造勢。

靜態的「募後風華展」展期長達半年,展出《馬可波羅》劇照、碧娜.鮑許巨幅照片展、德國現代舞介紹等。「銀募上的藝術家」則放映此次參與藝術節的藝術家曾參與演出的電影,其中光是有關碧娜.鮑許的電影就有八部之多。「藝術節講場」分別以舞蹈劇場、戲劇、歌劇、演後流言(評論)、工作坊等各種安排,讓觀衆從各個層面解析作品。「香港電台第四台」共有七家電台加入藝術節節目的宣傳及講解。此外並於演出之後,安排藝術家與觀衆面對面交流。

今年香港藝術節運用國際電腦網路系統,藉由電腦網路以中、英文展示,觀衆不但可以隨時閱讀有關藝術節的相關資料、圖片,並且可以列印傳眞訂票表格,大大擴大藝術節的觀衆群。有興趣的讀者可馬上上網,將會獲得完整而詳盡的資料。

香港藝術節網址:

http://www.hk.artsfestival.org

(本刊編輯陳品秀)

註:洞經音樂乃昔日士林道敎儀式的禮樂活動,兼有儒門敦睦人倫及道家頤養身心的功能,明淸以來即風行於中國各行文化階層,因其主要用於談演道敎經典《玉淸無極總眞文昌大洞仙經》(簡稱洞經)而得名。洞經音樂於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經納西族木氏土司引進雲南,開枝繁衍。十九世紀後,西學東漸,洞經音樂在中原幾成絕響,卻在與世隔絕的麗江保存下來。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