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秀
舞蹈評論人
-
舞蹈
以科技覆寫傳統之後
從2005年新舞台「新舞風」,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第一次站上台灣的舞台至今,近20年間他多次來台,無論是在環形平台探討生死的《靈薄域》、與陳武康合作、讓觀眾決定演出時間的《半身相》、或是以物理法則解析傳統箜舞的《No. 60》,他對傳統的提問每每讓人眼睛一亮。 此次,與MIT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帕特・帕塔拉努塔蓬(Pat Patranutaporn)合作的《泰.未來》,不只延續了《No. 60》科學解析的創作方法,更搭上了AI平民化的風潮,創造一個封閉式的電腦程式系統,讓舞者與數位替身(Avatar)同台互動共舞。 用AI編舞亦是《泰.未來》最大的亮點。然而當科技跨界舞蹈,常因不理解彼此領域的語言、或礙於實踐技術、或因欠缺必要性無法相容,變成一次所費不貲的浮誇展示。所幸,克朗淳引入一段《羅摩衍那》的文字,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夢,巫師警告其為魔界毀滅的預言,以此為錨,讓作品定焦在傳統與虛擬科技的相互辯證。 複身與覆寫的「傳統」 《泰.未來》的英文名稱,由「網路空間」(Cyber)和泰文的「夢」(Subin)組成。如同克朗淳在節目單所言,是「『皮歇』我這個人對網路世界的夢境」。作品的開場,即由克朗淳背對觀眾而坐揭開序幕。隨著他緩慢而優雅地舉起泰國傳統舞蹈的手勢,天幕上投影出魔王夢境的兩段文字。《泰.未來》的舞台,也因「他的手勢與天幕」,劃分為「克朗淳(魔王)與他的夢境」兩個世界,也可以說是傳統肉身與科技虛擬的兩端。 爾後,當天幕上的電腦螢幕畫面,顯示系統正在讀取舞者的動作資訊,以泰國傳統箜舞59個姿勢而來的動作元素(能量、圓與曲線、肢體同步、軸點、身體外部空間、過渡關係),建立舞者專屬的數位替身,並透過演算法,解構傳統舞蹈動作。《泰.未來》又以此展示了夢世界裡一個「數位替身舞者國度」的誕生。 在這段彷彿電玩角色建構的過程,其實更複雜地隱含了泰國傳統舞蹈的多重複身: 「魔王」是克朗淳學習箜舞多年最為熟稔的角色。當他舉起的右手,召喚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科技幻象世界,也同時召喚了傳統舞蹈的歷史身影從克朗淳的師父本身所承載的箜舞、到他教給克朗淳的版本、到克朗淳的
-
ARTalks
藏在藝術細節裡的魔鬼
編舞家林依潔作品,透過舞蹈肢體的交疊與排列組合,營造鏡像折射似的多重複製畫面,呈現個體性格的多變與眾多分身的假象。在非線性敘事的結構中,引領觀者漫遊在半夢半醒、定眼凝神、恍神放空、視線模糊失焦至出神等非常態所產生的幻覺╱虛構╱異質空間,進而開啟個人內心錯綜複雜的奇思異想。
-
ARTalks
失語的武裝困獸
編按:本劇導演李奧森透過匿名警員訪談、側繪(profiling)與警察學文獻進行研究,協同動作設計及專業表演者發展高強度的動態情境(movement scenarios)與敘事,運用視覺與燈光設計營造出詩性空間,建構情況不明、無法掌握的事件;與觀者共同思考警察的內在狀態、勞動情境與難以定義的系統性暴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代藝術 迂迴進擊
趁著四月初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來台演講的機會,本刊專訪泰國第一學府的表演藝術專家,聽他分享泰國表演藝術時況,從現代與傳統的緊張關係,到當前敏感的政治局勢對藝術的影響,無所不包,實為想要了解泰國表演藝術的最佳參考。
-
焦點專題(三) Focus
荒漠裡的奇花
成立不過五年的「陶身體劇場」,憑藉著獨特的身體語彙、極簡的美學,闖蕩美國林肯中心、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成為國際舞壇當紅的舞蹈金童。創團編舞家陶冶的作品不講故事、沒有角色,舞台純淨,動作精準凝練,出身現代舞發展相對較緩的中國,「陶身體劇場」可謂荒漠中的一株奇花,這樣的前衛身體美學,竟然就此迸現,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
焦點專題(三) Focus
藝術靈光 日積月累出的精采
二○一四年,「新舞台‧新舞風」邀請了兩個舞團,一個是台灣的雲門舞集2,另一個是來中國的「陶身體劇場」。兩團的藝術總監,都是林懷民十分期待的傑出編舞家:今年剛接任雲門2藝術總監的鄭宗龍,曾以作品《在路上》拿下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大獎」,評審讚譽鄭宗龍是廿一世紀「國際舞壇新鮮而獨特的聲音」。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以純淨的舞蹈美學,打入倫敦、紐約國際舞壇,林懷民讚美:「陶冶的作品是廿一世紀之舞,令人讚嘆,引人思索。我夢想可以編出這樣的舞作,同時知道自己辦不到。」 去年九月,趁著陶冶和妻子段妮來台觀賞阿喀郎.汗舞團演出的機會,安排這兩位藝術總監會面,交換彼此對創作、對藝術與生活的想法。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賴翠霜《家.溫 ℃》、「鈕釦計畫」
七月正熱,舞蹈新花盛開。 兩廳院的「新點子舞展」,還有前年展開的「鈕釦計畫」,都是主打年輕新銳編舞家的新創作平台。「新點子舞展」已經在六月呈現陳韻如和楊維真的作品,七月推出今年最後一檔,賴翠霜的作品《家.溫 ℃》,將以「家」為主題,演繹家庭對人的性格行為的影響。曾為碧娜.鮑許舞團的舞者、二○○八年台新表演藝術獎得主的賴翠霜,五年後會有什麼樣的蛻變進化,令人期待。 「鈕釦計畫」的誕生,是為了讓在國外發展的編舞者,能有機會在台灣發表創作機會的平台。今年迎回台灣的四位編舞者,袁尚仁、蔡冠伶、高沛齡、張藍勻分別自德國、瑞士、紐約和香港。這幾位傑出的舞者如何在創作的舞台上初試啼聲,亦值得關注。 另外,由三十舞蹈劇場主持的「三十沙龍創作空間」也將推出兩套新秀節目:由多媒體藝術家與編舞者合作的「跨領域實驗創作」,以及由Show Case選拔出來的進階創作「駐點創作」發表。在這個位於中和的舞蹈實驗苗埔會長出什麼花來,得到舞團的地下室坐坐才知道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Play.包浩斯」展覽
去年臺北藝術節舉辦了「與佛塞同步」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以多元媒材活潑生動地展示了歐洲 編舞大師威廉.佛塞對舞蹈的深層哲思。今年,臺北藝術節再接再厲,邀請德國德劭包浩斯基金會特別為台灣的觀眾打造了「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表演 藝術展覽已經成為臺北藝術節最鮮明獨特的標幟了。 廿世紀初的現代舞思潮,尚在擺脫芭蕾說故事的起步階段,而向來崇尚理性思考的德國,則「不把人當人看」,深入探索人體及動作單純作為幾何構圖、造型、力量的運作等等,來開創美學的可能性。 「Play.包浩斯」將以各種互動裝置與表演,文獻和訪問影片,展現德國包浩斯自一九二○年代以來,對舞蹈、建築、設計等多方跨界溝通的思維和發展,再現包浩斯顛覆傳統的現代主義精神。 整個展覽的設計,恐怕連坐飛機到德國都看不到的。所以必看、必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
「新人新視野」向來是發掘創作新秀最好的地方。這次「舞蹈篇」網羅了四位創作者,以即興演出見長的余彥芳,和舞蹈空間的資深舞者董怡芬,以及才剛和謝東寧做完《壞鞋子》的林宜瑾,和經常和周毅書合作的當家主角林祐如,即將演繹什麼樣的四齣身體寓言,讓人特別期待。 另 一齣讓人期待的作品是同黨劇團的《我的妻子就是我》。這齣改編自美國東尼獎、普立茲獎雙料最佳劇本的單人劇,將由劇場資深演員邱安忱一人演出四十個角色。 《我的妻子就是我》穿梭記憶時空,角色轉換間串起多重回憶故事,刻劃深入細微。演技精湛的京劇演員吳興國一人演完《李爾在此》所有角色,已是極大的挑戰, 此番邱安忱要演四十個角色?!到底行不行呢?很想去瞧瞧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
演出評論 Review
「小」只是小,還是可以更大?
僅管作品還須要更細膩的琢磨, 《小》卻是林文中舞團 一個腳踩著地板、不浮誇的開始。
-
演出評論 Review
岩頁的詩篇
影片充滿嘲諷、戲謔,卻隱藏了對舞蹈最精闢的詮釋,讓它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片中出現的不會跳舞、六十一歲的侯孝賢說:我不能跳舞,因為我的年紀大了,我的身體承載了太多的東西(AM)。然而也正是這些承載,讓他們的藝術像地層的岩頁一樣,用歲月鋪陳了厚度。
-
演出評論 Review
在感官的享受之外
《奧》的上下半場劃分成兩種意境, 一是普世共通的感知, 一是回歸創作的本我。 創作、表達與溝通的過程在作品中顯現。
-
舞蹈
點子漫天舞,期待更深耕
這九個作品呈現了幾個共同現象:創意不成問題,但離成品還有段漫長的距離。點子夠多,對議題的探討卻不夠深入。對劇場元素、多媒體等素材的注意與運用明顯提昇,但用與不用?如何使用?還欠斟酌。九個編舞者,可視為新生代舞蹈創作者的切片。但在前往藝術的道路上,新生代缺的不是創意,恐怕最需要的反而是深耕雕琢、藝術精練時所下的死工夫。
-
舞蹈
女孩之夜,舞現各自旖旎
來自墨爾本的凱‧阿姆斯壯在舞作裡,凱藉著學舞的過程凸顯她所面對的「文化認同」難題。來自漢城的曹周鉉藉由音樂與感性的身體語言,傳達內在情緒。來自香港陳敏兒在帶來極簡乾淨的風格。來自大阪的北村成美動作多半來自內在的衝動,舉手投足充滿篤定的自信。台北本地的詹曜君,則以內褲、婚紗與她的錄像等元素表達他女性生命的體會。
-
舞蹈
說姿說態,一場女人心事
第一段〈Ⅰ寤寐間〉,觀眾先入耳的喃喃自語的男聲,像是天主教的誦經聲;又像是封墳之前,牧師所唸的禱文,安靜,深沉。微光中,地板上橫躺的女體,逐漸移動,向上企求的雙手,只抱得到虛空。上挺的胯部,泛著白光的肉體,薄蟬般的短衣裙,為《她的影子》寫下了基調──關於女人、關於肉體、關於慾望。
-
舞蹈
影像造夢有成,舞蹈落足無痕
或許是因為劇場太大,音樂熱鬧繁複,影像的視覺衝擊更毋庸置疑地強烈,讓編舞者古名伸在許多片段大量採用群舞、動作群組的方式處理。然而,舞蹈不管在處理所謂易變的愛情也好,或是人際關係猜疑的議題也罷,都因處理主題的方式過於龐大,使得舞蹈的情感無法深化,舞者吃力再勤快的動作,也被影像和偌大的劇場給吃掉,而顯得虛弱不堪。
-
專欄 Columns
看見舞界「人材」的可能
不同於大多數急於和傳統劃清界線的新新人類,白舞寺的創作成員不僅深受傳統藝術的洗禮,且立志將之發揚光大。該團「當代肢體結合傳統布袋戲」的概念,意不在打破傳統藝術的藩籬,而在努力對觀眾表達他們從傳統藝術感受到的美感。
-
專輯(一)
微醺觀舞,清醒寫舞
舞評家常常帶著微醺的心情去看表演,但在心中的某處還必須保持著清醒的理性。你不能微醺到把臨時抽掉的舞碼也寫進去舞評,舞評見報隔天,《紐約時報》救會請你回家吃自己。
-
藝史探索
暗室裡的拼圖遊戲
關於舞蹈文獻的管理,美國舞團有幾種做法,或是舞團自設文獻室,與其他舞團合聘顧問、或由自家行政人員接受訓練後來做文獻整理,或是選擇捐出文獻,由其他機構保存。而史料保存的工作不只在保存而已,還包含有效地運用史料,讓人們了解昔人的努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