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秀
舞蹈評論人
-
ARTalks
失語的武裝困獸
編按:本劇導演李奧森透過匿名警員訪談、側繪(profiling)與警察學文獻進行研究,協同動作設計及專業表演者發展高強度的動態情境(movement scenarios)與敘事,運用視覺與燈光設計營造出詩性空間,建構情況不明、無法掌握的事件;與觀者共同思考警察的內在狀態、勞動情境與難以定義的系統性暴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當代藝術 迂迴進擊
趁著四月初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來台演講的機會,本刊專訪泰國第一學府的表演藝術專家,聽他分享泰國表演藝術時況,從現代與傳統的緊張關係,到當前敏感的政治局勢對藝術的影響,無所不包,實為想要了解泰國表演藝術的最佳參考。
-
焦點專題(三) Focus
荒漠裡的奇花
成立不過五年的「陶身體劇場」,憑藉著獨特的身體語彙、極簡的美學,闖蕩美國林肯中心、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成為國際舞壇當紅的舞蹈金童。創團編舞家陶冶的作品不講故事、沒有角色,舞台純淨,動作精準凝練,出身現代舞發展相對較緩的中國,「陶身體劇場」可謂荒漠中的一株奇花,這樣的前衛身體美學,竟然就此迸現,快得讓人措手不及!
-
焦點專題(三) Focus
藝術靈光 日積月累出的精采
二○一四年,「新舞台‧新舞風」邀請了兩個舞團,一個是台灣的雲門舞集2,另一個是來中國的「陶身體劇場」。兩團的藝術總監,都是林懷民十分期待的傑出編舞家:今年剛接任雲門2藝術總監的鄭宗龍,曾以作品《在路上》拿下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大獎」,評審讚譽鄭宗龍是廿一世紀「國際舞壇新鮮而獨特的聲音」。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以純淨的舞蹈美學,打入倫敦、紐約國際舞壇,林懷民讚美:「陶冶的作品是廿一世紀之舞,令人讚嘆,引人思索。我夢想可以編出這樣的舞作,同時知道自己辦不到。」 去年九月,趁著陶冶和妻子段妮來台觀賞阿喀郎.汗舞團演出的機會,安排這兩位藝術總監會面,交換彼此對創作、對藝術與生活的想法。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賴翠霜《家.溫 ℃》、「鈕釦計畫」
七月正熱,舞蹈新花盛開。 兩廳院的「新點子舞展」,還有前年展開的「鈕釦計畫」,都是主打年輕新銳編舞家的新創作平台。「新點子舞展」已經在六月呈現陳韻如和楊維真的作品,七月推出今年最後一檔,賴翠霜的作品《家.溫 ℃》,將以「家」為主題,演繹家庭對人的性格行為的影響。曾為碧娜.鮑許舞團的舞者、二○○八年台新表演藝術獎得主的賴翠霜,五年後會有什麼樣的蛻變進化,令人期待。 「鈕釦計畫」的誕生,是為了讓在國外發展的編舞者,能有機會在台灣發表創作機會的平台。今年迎回台灣的四位編舞者,袁尚仁、蔡冠伶、高沛齡、張藍勻分別自德國、瑞士、紐約和香港。這幾位傑出的舞者如何在創作的舞台上初試啼聲,亦值得關注。 另外,由三十舞蹈劇場主持的「三十沙龍創作空間」也將推出兩套新秀節目:由多媒體藝術家與編舞者合作的「跨領域實驗創作」,以及由Show Case選拔出來的進階創作「駐點創作」發表。在這個位於中和的舞蹈實驗苗埔會長出什麼花來,得到舞團的地下室坐坐才知道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Play.包浩斯」展覽
去年臺北藝術節舉辦了「與佛塞同步」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以多元媒材活潑生動地展示了歐洲 編舞大師威廉.佛塞對舞蹈的深層哲思。今年,臺北藝術節再接再厲,邀請德國德劭包浩斯基金會特別為台灣的觀眾打造了「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表演 藝術展覽已經成為臺北藝術節最鮮明獨特的標幟了。 廿世紀初的現代舞思潮,尚在擺脫芭蕾說故事的起步階段,而向來崇尚理性思考的德國,則「不把人當人看」,深入探索人體及動作單純作為幾何構圖、造型、力量的運作等等,來開創美學的可能性。 「Play.包浩斯」將以各種互動裝置與表演,文獻和訪問影片,展現德國包浩斯自一九二○年代以來,對舞蹈、建築、設計等多方跨界溝通的思維和發展,再現包浩斯顛覆傳統的現代主義精神。 整個展覽的設計,恐怕連坐飛機到德國都看不到的。所以必看、必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同黨劇團《我的妻子就是我》
「新人新視野」向來是發掘創作新秀最好的地方。這次「舞蹈篇」網羅了四位創作者,以即興演出見長的余彥芳,和舞蹈空間的資深舞者董怡芬,以及才剛和謝東寧做完《壞鞋子》的林宜瑾,和經常和周毅書合作的當家主角林祐如,即將演繹什麼樣的四齣身體寓言,讓人特別期待。 另 一齣讓人期待的作品是同黨劇團的《我的妻子就是我》。這齣改編自美國東尼獎、普立茲獎雙料最佳劇本的單人劇,將由劇場資深演員邱安忱一人演出四十個角色。 《我的妻子就是我》穿梭記憶時空,角色轉換間串起多重回憶故事,刻劃深入細微。演技精湛的京劇演員吳興國一人演完《李爾在此》所有角色,已是極大的挑戰, 此番邱安忱要演四十個角色?!到底行不行呢?很想去瞧瞧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
演出評論 Review
「小」只是小,還是可以更大?
僅管作品還須要更細膩的琢磨, 《小》卻是林文中舞團 一個腳踩著地板、不浮誇的開始。
-
演出評論 Review
岩頁的詩篇
影片充滿嘲諷、戲謔,卻隱藏了對舞蹈最精闢的詮釋,讓它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片中出現的不會跳舞、六十一歲的侯孝賢說:我不能跳舞,因為我的年紀大了,我的身體承載了太多的東西(AM)。然而也正是這些承載,讓他們的藝術像地層的岩頁一樣,用歲月鋪陳了厚度。
-
演出評論 Review
在感官的享受之外
《奧》的上下半場劃分成兩種意境, 一是普世共通的感知, 一是回歸創作的本我。 創作、表達與溝通的過程在作品中顯現。
-
舞蹈
點子漫天舞,期待更深耕
這九個作品呈現了幾個共同現象:創意不成問題,但離成品還有段漫長的距離。點子夠多,對議題的探討卻不夠深入。對劇場元素、多媒體等素材的注意與運用明顯提昇,但用與不用?如何使用?還欠斟酌。九個編舞者,可視為新生代舞蹈創作者的切片。但在前往藝術的道路上,新生代缺的不是創意,恐怕最需要的反而是深耕雕琢、藝術精練時所下的死工夫。
-
舞蹈
女孩之夜,舞現各自旖旎
來自墨爾本的凱‧阿姆斯壯在舞作裡,凱藉著學舞的過程凸顯她所面對的「文化認同」難題。來自漢城的曹周鉉藉由音樂與感性的身體語言,傳達內在情緒。來自香港陳敏兒在帶來極簡乾淨的風格。來自大阪的北村成美動作多半來自內在的衝動,舉手投足充滿篤定的自信。台北本地的詹曜君,則以內褲、婚紗與她的錄像等元素表達他女性生命的體會。
-
舞蹈
說姿說態,一場女人心事
第一段〈Ⅰ寤寐間〉,觀眾先入耳的喃喃自語的男聲,像是天主教的誦經聲;又像是封墳之前,牧師所唸的禱文,安靜,深沉。微光中,地板上橫躺的女體,逐漸移動,向上企求的雙手,只抱得到虛空。上挺的胯部,泛著白光的肉體,薄蟬般的短衣裙,為《她的影子》寫下了基調──關於女人、關於肉體、關於慾望。
-
舞蹈
影像造夢有成,舞蹈落足無痕
或許是因為劇場太大,音樂熱鬧繁複,影像的視覺衝擊更毋庸置疑地強烈,讓編舞者古名伸在許多片段大量採用群舞、動作群組的方式處理。然而,舞蹈不管在處理所謂易變的愛情也好,或是人際關係猜疑的議題也罷,都因處理主題的方式過於龐大,使得舞蹈的情感無法深化,舞者吃力再勤快的動作,也被影像和偌大的劇場給吃掉,而顯得虛弱不堪。
-
專欄 Columns
看見舞界「人材」的可能
不同於大多數急於和傳統劃清界線的新新人類,白舞寺的創作成員不僅深受傳統藝術的洗禮,且立志將之發揚光大。該團「當代肢體結合傳統布袋戲」的概念,意不在打破傳統藝術的藩籬,而在努力對觀眾表達他們從傳統藝術感受到的美感。
-
專輯(一)
微醺觀舞,清醒寫舞
舞評家常常帶著微醺的心情去看表演,但在心中的某處還必須保持著清醒的理性。你不能微醺到把臨時抽掉的舞碼也寫進去舞評,舞評見報隔天,《紐約時報》救會請你回家吃自己。
-
藝史探索
暗室裡的拼圖遊戲
關於舞蹈文獻的管理,美國舞團有幾種做法,或是舞團自設文獻室,與其他舞團合聘顧問、或由自家行政人員接受訓練後來做文獻整理,或是選擇捐出文獻,由其他機構保存。而史料保存的工作不只在保存而已,還包含有效地運用史料,讓人們了解昔人的努力成果。
-
藝史探索
暗室裡的拼圖遊戲
舞蹈史料保存工作的目的在於:組織、照料這些記錄了「一群人如何聚在一起創作出一個作品」、「一個作品的創作、演出」以及「關於作品的評論和回響」的文獻。因此,所有留下來的記錄,都應該是能夠反映出一個作品各個面向的文獻,不只是海報、節目單,甚至包括財務運作、合約和組織管理等等。也就是說,這些文獻應該能告訴別人「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在哪裡用什麼方式做了什麼」。
-
專欄 Columns
我們需要一塊雅各的石頭枕
我們需要一個像雅各枕這樣的舞蹈節,來刺激、催生自己的舞蹈發展。就像六〇年代「傑德遜教堂」,催生了美國的後現代舞蹈,無論哪種藝術流派,從來都不是因為哪個天才出世而產生的,而是因為有一群氣味相投不安分子,在不斷的相互影響之下,讓靈光一閃的藝術創意,淬練成蚌殼裡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