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崑去年至花蓮女中敎學演出,受到學生熱烈的歡迎。(新象 提供)
活動看版 活動看板

崑劇校園扎根

集中國歌舞樂為一體,優雅精緻的崑劇,是最珍貴的文化傳統資產之一。然而,由於社會急遽變遷,崑劇也難免式微的厄運。有心者痛其之將佚,於是戮力推動,更別出心裁地結合高中課文,讓文學活到眼前,同時亦把崑劇帶進校園,讓傳統藝術在莘莘學子的心田裏扎根。

集中國歌舞樂為一體,優雅精緻的崑劇,是最珍貴的文化傳統資產之一。然而,由於社會急遽變遷,崑劇也難免式微的厄運。有心者痛其之將佚,於是戮力推動,更別出心裁地結合高中課文,讓文學活到眼前,同時亦把崑劇帶進校園,讓傳統藝術在莘莘學子的心田裏扎根。

「崑曲美之旅」

5月3日     台中中山堂*

5月6日     基隆高中

5月7日     板橋中學

5月9〜10日 台北國軍藝文活動中心*

5月13日    嘉義中學

5月15日    高雄文藻語專

*為售票演出

在我們中華民族藝術中,如果要舉出最傳統的音樂和最古老的戲曲,那麼應當是南管和以南管為樂曲的梨園戲;而具有南管血源和梨園戲所屬的戲文脈絡,同時與文學融合,境界最優雅最精緻的音樂和戲曲,則是崑曲和崑劇。崑曲從明嘉靖間魏良輔等人以「崑山土腔」為基礎,集諸腔之長,創「水磨調」算起,崑劇以水磨調為樂曲,自同時梁辰魚作《浣紗記》開始,迄今已歷四百四十餘年。其間雖有盛衰,但一線不墜,英才輩出,使中國歌舞樂為一體之文學藝術登峰造極。

這種集中國歌舞樂為一體最優雅最精緻的文學和藝術的「崑劇」,是以歌詞的意義情境為中心,透過樂音的襯托、渲染,經由演員以歌聲與舞容詮釋而展現出來。其間的聲情與詞情,可謂音樂旋律和語言旋律的完全融合與相得益彰,而詞情與舞容,則是演員運用肢體語言所傳達的體悟和虛擬。所以一位傑出的崑劇演員,必然兼具音樂家、歌唱家、舞蹈家、戲劇家的總體修為,其藝術造詣之高難度,豈是西方歌劇或日本歌舞伎演員所能望其項背。也因此,崑劇藝術的特質,便成為中國戲曲的優良傳統。我們中國人擁有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產,實在是非常幸運的事。

珍貴文化資產亟待保存發揚

但是,再珍貴的文化資產,也無法擋住近代民族自尊的頹喪和歐風美雨的侵襲,以及社會的急遽變遷。就崑腔曲劇在今日海峽兩岸而言:大陸在文革十年摧殘之後,似乎積極於傳統文化的維護保存,江浙一帶,各城鎭皆有崑曲社,我曾經在楊州瘦西湖邊的淸晨,看到老曲師於公園中橫笛按板在傳藝女弟子;而崑劇藝術,則政策性維繫在六大院團之中,即上海崑劇團、浙江崑劇團(杭州)、江蘇省蘇崑劇團(蘇州)、江蘇省崑劇院(南京)、湖南崑劇團(郴州)、北方崑曲劇院(北京)。它們各有特色,各有名脚,旣維護傳統,又能創新,所搬演的尚有不少令人擊節嘆賞的戲齣。但是它們也有共同的感慨,那就是知音難得,觀衆零落,年輕人甚至於視為「畏途」。尤其近年來要自負贏虧,上崑更有與京劇合併之議,前途實在堪虞。

再看我們台灣,未曾有過職業崑劇團,偶然的崑劇演出,不過是大專學生的玩票性質,難於論及藝術;即使崑曲淸唱,長年以來,雖有蓬瀛、水磨、大同期等曲會,但也只是極少數人的雅集,難於言及歌管樓台。也就是說崑腔曲劇在台灣,不過點綴餘緖而已。

然而海峽兩岸溝通以後,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和國際新象文敎基金會,有鑑於崑腔曲劇崇高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文化價値,乃不約而同的運用大陸「資源」,從事扎根和推動工作。民俗基金會在文建會資助下,積極進行兩項工作,其一,「崑曲研習班」已進入第三屆,參預學員達兩百餘人。上崑計鎭華、梁谷音、張靜嫺、顧兆琪,浙崑王奉梅、汪世瑜和來自美國的華文漪、史潔華都已來班傳習,上崑蔡正仁、王芝泉和北崑王瑤銑也都即將加入陣容;其二,「崑劇選粹錄影工作」,在民國八十一年六月完成前期計畫,錄有上崑、浙崑、傳字輩老藝人之絕活二十九劇六十三齣「經典名作」,使用三機作業,經過剪輯,配上唱詞字幕和劇情說明,使之成為可供觀賞和敎學的影帶。今年暑假,我們更將賡續後期計畫,完成另外七十齣名劇,庶幾傳諸久遠,「千秋舞霓裳」。而新象基金會則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使上崑成為第一個「登台」的傳統戲曲劇團,於國父紀念館演出;翌年浙崑亦獲來台,去年上崑更再度來訪,均在國家劇院連演六天。其所造成的熱烈迴響,是有目共睹的,足見其藝術能深中久未被崑劇感染薰陶的人心,而結果獲得最誠摯的肯定。

學生愛崑劇,如醉如痴

去年十一月間,上崑來台公演的時候,新象基金會認為應當趁機將崑劇藝術向校園扎根,所以做了一件嘗試的工作,那就是組成一個「隊伍」,到東海岸去實驗。因為東海岸是文化藝術較偏僻的地方。我有幸被邀為「領隊」,隊員包括上崑團長蔡正仁,老生計鎭華、正旦張靜嫺、武丑張銘榮、司笛顧兆琪,以及新象工作人員和記者先生小姐。

我們先到花蓮中學,由我對花蓮市的高中國文老師主講崑劇的歷史和藝術特質,並即席座談,供老師們質疑問難。隨後訪問四維中學,再到花蓮女中的大禮堂。

大禮堂上下坐滿花蓮市的高三學生,數千人的場面看起來實在盛大。在我作了二十分鐘的引言,導入所要表演的《琵琶記.吃糠》之後,上崑演員即開始彩演。我們所以選擇〈吃糠〉這齣戲作為示範演出,主要因為那是高三國文所必讀的課目。也由於學生們對曲文耳熟能詳,因而對計鎭華等人的絕妙唱工和做表,能充分心領神會,產生莫大的共鳴。在演出過程中,我看到全體師生屛氣凝神,卻是如醉如癡;演後的問答,更是爭先恐後,隨時引起如響廝應的掌聲和笑聲,而那掌聲和笑聲是多麼無比的熱烈和愉快。結束散場時,上崑的演員,則一個個被意興不盡的「學生潮」團團的包裹着,爭著簽名,爭著合影,爭着問這問那,久久不可開交。如果不是敎官以半請求的口脗「說明指導」,他們恐怕難出「重圍」。但是滿頭大汗的上崑演員卻非常興奮的說,他們的感動無法形容,他們從未有過這樣有意義的演出,他們將永生難忘。

我看到了這種由藝術感染所引發的熱情澎湃,也不禁油然心動。心想:新象的這次實驗無疑是成功的,如果將這種模式帶到其他學校,豈不是會使更多的靑少年,具體眞切的領會到文學與藝術結合的優雅與精美,那麼崑劇的根柢豈不就可以扎在靑少年的心田之上!於是我把這個擴大巡廻各中學示範演出的想法吿訴蔡正仁和新象負責人樊曼儂,他們都很贊同。而旣贊同就馬上擬定計畫,由我所主持的民俗基金會負責學術講解部分,由新象基金會負責示範演出部分,向文建會和省敎育廳申請補助。文建會尚在斟酌之中,省敎育廳則已及時撥出經費。

在心田上扎下藝術根苗

我們就所獲得的經費,已安排上崑的朋友於五月六日在基隆中學、七日在板橋中學、十三日在嘉義中學、十五日在文藻語專等校為集合點,作講解示範演出,其他屛東中學、高雄女中、左營中學等校,則視情況而定。我們同時擬邀花蓮師院李殿魁敎授、師範大學賴橋本敎授、中央大學洪惟助敎授、高雄師大汪志勇敎授、淸華大學王安祈敎授、淡江大學林鶴宜敎授相作領隊並演說崑劇之美與解答相關的問題。我們所提供的這分「藝術文學的饗宴」,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為經驗吿訴我們:使靑少年對崑劇經由認識、了解,才能有能力欣賞;旣能欣賞,也才能引發共鳴和廻響,從而肯定和愛好。也只有如此,才能眞正在靑少年的心田上,扎下崑劇藝術的根苗。

其實要在一個人的心田上扎下藝術的根苗,其道其法何止崑劇應當如此,其對象何止靑少年應當如此!個人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有年,曾因製作「民間劇場」而推介各種鄕土表演藝術,使民間藝人「現身說法」於大學講堂之中;也因此使好些大專院校興起模倣製作小型「民間劇場」的熱潮,並成立諸如舞獅、布袋戲、歌仔戲的學生社團。而今我們所以選擇高三學生為對象,演出〈吃糠.遺囑〉,不過欲就其學習的課文,因勢利導而已。如果經費人力充實,何妨從小學至於大學一併扎根?

大家都知道民族藝術是民族文化可感可受的表徵,文化工作不能立竿見影,文化建設不能一蹴可幾,從事文化工作更必須有「傻勁」。而我們是一群有「傻勁」的人,旣已體認崑劇在民族藝術文化上的地位和價値,値此雅音式微淪落之日,自當竭盡緜薄以維繫一線於不墜,我們會執此以往,努力前進。而我們也多麼希望,鼓起同好來共襄盛舉,我們熱切的期盼着!

 

文字|曾永義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