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鳳學舞作《布蘭詩歌》,取材膾炙人口的德國清唱劇。(新古典舞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在春天 Dance in Spring╱新古典舞團 音樂探照燈

卡爾.沃夫與《布蘭詩歌》

一九三六年完成的清唱劇《布蘭詩歌》,是沃夫最得意的作品,他曾對出版商聲明,在這部作品之前的樂譜都可以銷毀,因為他認為《布蘭詩歌》才是他真正的「作品第一號」。

一九三六年完成的清唱劇《布蘭詩歌》,是沃夫最得意的作品,他曾對出版商聲明,在這部作品之前的樂譜都可以銷毀,因為他認為《布蘭詩歌》才是他真正的「作品第一號」。

卡爾.沃夫其人其事

德國近代作曲家卡爾.沃夫(Carl Orff)出生於巴伐利亞地區,適逢世紀交替的他,因生長在富裕的家庭中,使得他從小便可無憂無慮地接受各類文化的薰陶,並且學習鋼琴與大提琴。他是屬於早慧的音樂家,十五歲時便已發表了多部作品,在這之前,他並沒有受過正統的音樂教育訓練,可能正因為如此,他毫無束縛地吸取許多名家的精隨,尤其受德布西與理夏德‧史特勞斯等人的影響最為深遠。

沃夫於十九歲完成高中教育之後,即進入幕尼黑音樂院,接受正式的專業訓練,一九一四年起,他在慕尼黑室內劇院、曼海姆歌劇院、達姆城歌劇院等擔任指揮,由此開始對舞台音樂產生興趣。一九一九年起,他跟隨卡敏斯基(Heinrich Kaminski)進一步鑽研作曲。

沃夫於一九二四年與舞蹈家裩特(D. Günther)共同成立「裩特學校」(Güntherschule),這是個實現沃夫音樂教育理想的教育機構,他認為音樂與律動是不可分離的,因此他親自為裩特學校的學生編寫音樂教材,更為使音樂課程多變化,還自行設計開發了「沃夫樂器」,這些輕便容易上手的樂器,與他充滿趣味的作品,形成了「沃夫音樂教育系統」(註1),直到今日仍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音樂教育系統之一。

關於《布蘭詩歌》

一九三六年完成的清唱劇《布蘭詩歌》,是沃夫最得意的作品,他曾對出版商聲明,在這部作品之前的樂譜都可以銷毀,因為他認為《布蘭詩歌》才是他真正的「作品第一號」。

《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原是一本由修士們寫以拉丁文、古德文與中世紀法文等所寫的詩,這些修士來自於班乃狄克拜耳恩(Benediktbeuern)山區的修道院,也就是沃夫的家鄉(註2)。這本詩集於一八○三年被發現、一八四七年由當地修士整理出版,沃夫則是於一九三五年讀到德文翻譯的版本,被詩文中絢麗多彩的內容深深吸引,而寫下這部傑作。

全曲二十五段歌詞共分為三大部分:〈春天Primo vere〉、〈酒館裡In taberna〉與〈愛情宮廷Cour d'amours〉,原始詩文除了瀰漫著中古世紀修道院特有的神秘氣息之外,更大膽鮮明地描述自然環境與世俗情愛的種種,因此沃夫以清唱劇(Cantata)的方式營造宗教的神秘色彩、以濃烈磅礡的和聲傳達大地子民的生命與感情;而沃夫音樂中特有的強烈節奏,更賦予整首清唱劇源源不息的動力。

新古典舞團的《布蘭詩歌》忠實地呈現這部作品的精神,並且與各音樂素材如旋律、編制、樂句等緊密結合,這次重現舞台,加上現場的管絃樂團與合唱團,等於從視覺與聽覺建構一部立體的史詩作品。

 

文字|林芳宜 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藝術碩士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