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文學一樣,複雜多元的爵士樂也是優良的電影背景音樂與發揮題材,此外,有些知名導演如伍迪.艾倫、史派克.李、馬丁.史柯西斯都有自己堅持的爵士樂品味,用在電影中,就像作者簽名一樣顯眼。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堅持爵士品味的導演,好像都是紐約客呢!
不久前我到電影院欣賞一部美國警匪片《臥底》,由於事先缺乏相關背景資料,不知道這作品是紐約黑人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的作品,看到他的名字在銀幕上出現時還嚇了一跳:這傢伙何時向大電影公司靠攏啦?讓人訝異的不只是這位向來走獨立製片路線的導演居然幫環球公司拍片,而且他也把一些老班底都帶過去,其中也包括幫他配樂的爵士小號手泰倫斯.布藍察(Terence Blanchard)。
當然,這個事實也說明一件事:名導演的音樂品味似乎就像每個人身上根深柢固的壞習慣一樣,很難改變。特別是導演對於爵士樂的喜愛,更像是抽煙喝酒一樣,一旦上癮,怎麼戒也戒不掉。史派克.李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過去他在拍攝《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黑潮麥爾坎》Malcolm X與《愛情至上》Mo’ Better Blues等片時,曾與布藍察還有知名薩克斯風手布藍佛.馬沙利斯(Branford Marsalis)等人建立革命情感,所以特愛使用爵士樂。
伍迪.艾倫寧捨小金人也要吹爵士
另外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老阿伯伍迪.艾倫(Woody Allen)。話說一九八六年艾伯伯的經典作品《漢娜姊妹》獲得數座小金人的時候,他硬是不肯到洛杉磯的金像獎頒獎典禮去領獎——只因為當天在紐約某酒吧剛好排班輪到他帶團演奏爵士樂,所以他寧願留在紐約吹他的豎笛(當然,也有人說他只是「牽拖」,其實是紐約客的臭脾氣作祟,不肯去他看不起的洛杉磯)。當然,艾伯伯跟前面說的老李導演是不可能有同樣爵士樂品味的,他喜愛的是白人最愛的搖擺大樂團,老李則偏好咆勃(Bebop)、自由爵士(Free Jazz)等由黑人獨創的風格。
當然,導演運用爵士樂有很多巧妙的方式,例如以爵士樂手的生活為題材(無論是虛構或者真實的樂手),一九二七年推出的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就是這種例子,後來還陸續有爵士名伶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咆勃爵士大師「菜鳥」.帕克(Charlie Yardbird Park)等人的一生傳奇被拍成電影。另外一種方式則像是另一位紐約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一樣,無論是拍攝《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四海好傢伙》Goodfellas或《賭國風雲》Casino時,都會放一些好聽的爵士情歌,而當影片進行到快節奏的部分,或是要幹架的時候,藍調爵士電子琴大師吉米.史密斯(Jimmy Smith)的作品則是他的最愛。
文.溫德斯《樂士浮生錄》刮起一陣旋風
此外,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彈得一手好鋼琴,除了《熱天午夜之慾望地帶》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原聲帶裡有收錄一首他彈唱的爵士名曲外,他近年執導或主演的作品《神秘河流》Mystic River與《登峰造擊》One Million Dollar Baby也都由他自己配樂。還有,當一九九○年代末期全球因為《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這部紀錄片而刮起一陣旋風時,很多人都非常訝異這旋風的幕後推手居然是德國新浪潮大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他那特殊的運鏡功力把幾個古巴人瑞級的樂手拍得活靈活現,彷彿可以讓人聯想到他們在過往的黃金歲月。
名導演與爵士樂之間的關係,似乎是訴說不盡的。
10部經典「爵士電影」作品
伍迪.艾倫《那個時代》Radio Days(1987)
如果你喜歡搖擺大樂隊爵士樂,也喜歡1930、40年代時美國的社會氛圍,這部片絕不能錯過。伍迪.艾倫負責口述旁白,但片中的猶太小男孩喬伊很明顯就是他童年的化身。
克林.伊斯威特《菜鳥帕克》Bird(1988)
描述咆勃薩克斯風大師查理.帕克備受種族、毒品等各種問題困擾的一生。「菜鳥」是咆勃爵士樂的開創者,這部電影呈現出一位爵士樂手為了進行藝術創作而付出的代價,以及大家對他的誤解。
馬丁.史柯西斯《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1977)
由勞勃.狄尼洛與歌舞片女王麗莎.明妮莉(Liza Minnelli)合作的音樂劇,敘述兩人從認識到結婚以及離異的過程,把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社會拍得很真實,也呈現了搖擺爵士樂如何走向咆勃爵士樂的過程。
貝通.塔維尼耶《午夜情深》Round Midnight(1986)
由咆勃爵士薩克斯風大師戴斯特.高登(Dexter Gordon)親自演出,結果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片中主角戴爾.透納是融合了李斯特.楊(Lester Young)以及巴德.鮑威爾(Bud Powell)兩位爵士大師生平的虛構角色。
《黑人奧菲斯》Black Orpheus(1959)
巴沙諾瓦(Bossa nova)音樂可以說是巴西民謠、森巴舞曲與爵士樂結合後的新產物。《黑人奧菲斯》這部由法國人出資拍攝的巴西電影除了勇奪當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與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外,大量使用巴沙諾瓦音樂,至今仍然被視為音樂電影的經典之作。
《心靈訪客》Finding Forrester(2000)
兩位男主角一老一少,但卻陰錯陽差成為摯友,共同尋找友誼的意義與生命的真諦。電影中囊括了一切與黑人文化有關的主題,特別是籃球、棒球、小說、爵士樂等等。酷派小號大師邁爾斯.戴維士等人的音樂是這部片的重點,成為貫串全片各場景的重要元素。
史派克.李《愛情至上》Mo’ Better Blues(1990)
主角是黑人男星丹佐.華盛頓,他飾演一位小號手,同時「劈」上了學校女老師與一位女歌手。有趣的是,片裡面飾演薩克斯風手的衛斯里.史奈普老是想要跟丹佐.華盛頓爭奪樂團老大的地位,或可讓人聯想到邁爾斯.戴維士與約翰.柯川兩位大師同台演出時的緊張關係?
《心靈控訴》A Map of the World(1999)
這部由雪歌妮‧薇佛與茱莉安‧摩爾主演的電影,由爵士吉他大師派特.麥席尼製作配樂。因為電影中故事背景是美國中部威斯康辛州,農場外一望無際的草原讓人油然而生一股孤寂無助的感受,與派特.麥席尼充滿濃厚民謠風的爵士配樂特別速配。
文‧溫德斯《樂士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1999)
這是一個由溫德斯與美國藍調音樂、電影配樂大師萊‧庫德(Ry Cooder)所共同進行的計畫:他們到古巴哈瓦那去尋找一批五十年前紅極一時的老樂手,藉著訪談與音樂表演來緬懷卡斯楚執政前的黃金歲月。電影推出後也掀起全球一陣古巴爵士樂的流行風潮。
路易‧馬盧《死刑台與電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1958)
《死刑台與電梯》是法國新浪潮導演路易‧馬盧(Louis Malle)的處女作。這部「黑色電影」(film noir)描寫的是一個出軌婦女與情人謀殺親夫的過程,全片針對犯罪者的心理歷程與困境進行細膩的描繪。由於整部片的調性冷冽沉鬱,導演找來當紅的邁爾斯.戴維士擔綱配樂工作,酷派爵士樂的音符是貫串整片劇情與場景的工具。
延伸閱讀
《來自邊緣的爵士演奏:爵士樂與美國電影》(1996)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Krin Gabbard的作品,從文化評論角度探討美國電影與爵士樂之間的關係,從美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開始談起,焦點包括種族、性別等種種複雜的文化議題。
《電影中的爵士樂:銀幕上的音樂家與音樂全紀錄》(2004)
作者Scott Yanow是專業音樂網站allmusic guide的資深樂評,書中所評論的包括電影、電視作品,紀錄片、短片等等,完整紀錄爵士樂與整個美國影視產業的關係。
《當電影遇上爵士》(2005)
中文世界唯一一本以「爵士樂/電影」之關係為題材的書籍。章節以編年方式編排,從Big Band Swing講到九○年代末期的古巴爵士風潮,並列出與該樂風有關的電影作品。
文字|陳榮彬 爵士樂評人。政大哲學系碩士,目前就讀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興趣為「非裔美國作家的爵士文學」與「批評文學」。著有《當電影遇上爵士樂》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