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的發展歷史、爵士樂的藝術形式、爵士樂的文學隱喻、爵士樂的人物角色……都曾是文學創作者筆下揮灑的主題。除了大家最熟悉、提出「爵士年代」一說的費茲傑羅,紅透半個地球、小說中總少不了爵士樂人名與樂曲的村上春樹,你知道還有誰曾經「大作爵士文章」嗎?
時間是十九與二十世紀的交界,地點在美國紐奧良市的「軼聞里」(Storyville),這裡住著二千個妓女,七十個職業賭鬼,以及三十個鋼琴手。當時「爵士樂」的名號還沒被人叫響,但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音樂家叫做巴迪.波登(Buddy Bolden),他用短號進行精湛的即興演出,沒人比他厲害。但他的背景也比一般樂手複雜:白天他是個理髮匠,晚上他在酒吧裡面恣意發揮自己的才華,但酗酒問題與兩個女人之間的複雜關係卻把自己逼向瘋狂邊緣。
麥克.翁達傑的《穿越史勞特鎮》
巴迪在三十一歲就因發瘋而被送入精神病院,度過餘生二十幾年,身後也沒有留下任何錄音,但仍被視為爵士樂的「始祖」之一。如果你對巴迪的傳奇感到好奇,你可以在《穿越史勞特鎮》Coming Through Slaughter這部小說裡找到某個版本的答案。這是加拿大斯里蘭卡裔小說家麥克.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一九七六年的作品,他靠一些樂手、妓女等人的回憶與文件史料來拼湊出巴迪的生平;如果你看過翁達傑比較有名的小說《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對這種破碎片段的敘事風格一定不陌生。
文學中的爵士年代:史考特.費茲傑羅與《大亨小傳》
爵士樂與美國黑人的「哈林文藝復興運動」(Harlem Renaissance)之間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無論是運動早期的詩人藍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或是晚期小說家詹姆斯.包德溫(James Baldwin),都常以爵士樂為創作主題,爵士樂曾激發出無數的黑人文學作品,無論是詩歌、小說或戲劇。但爵士文學並非黑人的專利,甚至提出「爵士年代」(Jazz Age)這個說法的就不是黑人——而是美國現代主義小說家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費氏以《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1925)這部小說作為爵士年代的最佳註腳,男主角杰.蓋茨比(Jay Gatsby)一方面在爵士樂流洩的笙歌晚宴中尋找舊情人黛西(Daisy),另一方面卻又涉入職棒簽賭與販賣私酒等勾當;所以,在文學呈現中,一九二○年代號稱爵士年代,是一段既華麗又墮落的歷史。
阿根廷、捷克到日本:爵士樂的文學地圖
爵士文學既非黑人的專利,創作者也不限於美加兩國。例如,阿根廷小說家胡立歐.科塔薩(Julio Cortazar)的中篇小說作品〈追求者El perseguidor〉就是以薩克斯風大師「菜鳥」帕克(Charlie Parker)為靈感來源的傳記式小說,小說中的主角強尼.卡特跟「菜鳥」一樣吸毒、自殺,一步步走上自我毀滅。來自東歐捷克的小說家約瑟夫.史克沃萊茨基(Josef Skvorecky)早在一九五○年代就完成了小說作品《薩克斯風手故事》The Tenor Saxophonist’s Story,藉著書中薩克斯風手丹尼的生活來反映他對於布拉格政治圈的意見,爵士小說變成他進行政治批判的一種工具。至於日本,以爵士樂主題進行創作的,有誰能夠忽略小說家村上春樹?他的《挪威的森林》與《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充斥了爵士樂手的人名,爵士樂曲也變成小說情節發展的關鍵因素。
「突槌」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村上春樹曾經在東京都的國分寺附近開過一家叫做「彼得貓」的爵士喫茶店,這段生活經驗也變成他創作《國境之南,太陽之西》時的靈感來源。這本小說的男主角阿始是爵士酒吧「知更鳥巢」的老闆,他雖然已經結婚,而且有兩個小孩,但對年輕時的情人島本始終念念不忘——酒吧裡最常播放的就是他與島本之間的愛情主題曲:黑人爵士歌手納京.高(Nat King Cole)主唱的〈國境之南South Of The Border〉。最後,島本雖然與阿始短暫重逢,但卻又神秘失蹤,這讓阿始的生活又退回到一陣迷惘困惑中。有趣的是,如果你看過村上寫的另一本書《爵士群像》Portrait in Jazz的話,就知道納京.高不曾演唱〈國境之南〉這首歌曲——其實是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唱的——文壇最著名爵士樂迷居然也有「突槌」的時候?
從美國到日本,從阿根廷到捷克,爵士樂的主題跨越洲際的界限,成為世界文學的共通主題。那麼台灣呢?我們期待台灣能夠出現以爵士樂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反映出專屬於台灣的爵士樂品味。
10部經典「爵士文學」作品
麥克.翁達傑《穿越史勞特鎮》Coming Through Slaughter
以紐奧良知名短號手巴迪.波登為主角的傳記小說。「史勞特鎮」是一個路易西安那州的小鎮,是波登瘋掉以及死亡之後曾兩度經過的地方。
黑人詩歌大師藍斯頓.休斯的《精選集》Vintage Hughes
藍 斯頓.休斯常常藉著爵士樂主題來創作具有黑人主體意識的詩歌,代表作如〈比莉.哈樂黛之歌Song for Billie Holiday〉、〈貓與薩克斯風The Cat and The Saxophone〉、〈爵士頌Jazzonia〉與〈小號手The Trumpeter〉等。
詹姆斯.包德溫《將要去見那人》Going to Meet the Man
書中〈桑尼的憂鬱Sonny’s Blues〉一篇,以搖擺爵士過渡到咆勃爵士的時代為背景,敘述男主角桑尼為追求咆勃爵士的創作而不被接受,但最後他哥哥還是去聆聽桑尼的鋼琴演奏,也象徵著兄弟倆逐漸了解、接受對方。
史考特.費茲傑羅《大亨小傳》
小說男主角杰.蓋茨比(Jay Gatsby)是「爵士年代」的代表性人物:他為尋找舊情人而夜夜笙歌,但他的內心卻是空虛、墮落的。如費茲傑羅曾寫道:爵士年代(一九二○年代)是「奇蹟的年代,是藝術的年代,同時也是諷刺的年代。」
胡立歐.科塔薩的《春光乍現與其他故事》Blow-up and Other Stories。
科塔薩長期流亡巴黎,爵士音樂是其創作氛圍中的重要元素。本書中有部中篇〈追求者El perseguidor〉是以「菜鳥」帕克為靈感來源的傳記式小說。
奧斯卡.伊胡羅斯《曼波狂潮》The Mambo Kings Play Songs of Love
古巴裔紐約小說家奧斯卡.伊胡羅斯(Oscar Hijuelos)在1990年所作,曾改編為電影。故事描寫來自古巴的一對兄弟:大膽外放的哥哥西薩和膽小敏感的弟弟內斯脫——這本小說所講的除了古巴爵士樂,還有他們的愛情與夢想故事。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On The Road
美 國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藉著虛構主角Sal Paradise來訴說「垮掉世代」(the Beat Generation)的人生哲學與生命觀。這世代的人完全不信「美國夢」的倫理價值,因為對於死亡的恐懼,所以希望能在短暫生命中體驗各種事物,爵士樂 則成為他們所嚮往的自由精神。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挪 威的森林》在1987年出版,在日本創下四百三十萬冊的銷售紀錄。男主角渡邊徹是個回憶大學生活的中年男子,記憶中的兩個女人:安靜、優雅而清澈的直子, 可以代表她的是比爾.伊文斯(Bill Evans)的酷派鋼琴琴音;後來成為渡邊女友的小林綠,渡邊總是與她一起到Dug酒吧去廝混,一邊聽著孟克(Thelonious Monk)等咆勃爵士樂手的音樂。
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黑人爵士歌手納京.高在本書中成為聯繫男主角阿始與他小學時代情人島本的媒介。
童妮.摩里森《爵士樂》Jazz
諾 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說有關愛情、謀殺、與贖罪,以一九二○年代為背景,是美國南方黑人到紐約市尋夢與夢碎的故事。「爵士樂」指作者把爵 士樂的開放結構與美學觀點運用在小說的敘事手法上,而非描述爵士樂有關的人事物。
文字|陳榮彬 爵士樂評人。政大哲學系碩士,目前就讀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興趣為「非裔美國作家的爵士文學」與「批評文學」。著有《當電影遇上爵士樂》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