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福克里斯(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家.文本.劇場 / 安蒂岡妮 劇作影響跨越千年時空

索福克里斯 以人為本的戲劇大師

希臘悲劇大家索福克里斯生前曾寫過一百二十三部劇本,雖然傳世迄今只剩七部,但這七部戲已足以啟迪後世無限深遠,包括亞里斯多德、易卜生,甚至擴及精神分析、哲學等領域大師。索福克里斯作品的重要變革,就是讓原本神意操控人類一切命運的希臘悲劇世界,讓人開始有了自覺,開始對自己的命運負責。

希臘悲劇大家索福克里斯生前曾寫過一百二十三部劇本,雖然傳世迄今只剩七部,但這七部戲已足以啟迪後世無限深遠,包括亞里斯多德、易卜生,甚至擴及精神分析、哲學等領域大師。索福克里斯作品的重要變革,就是讓原本神意操控人類一切命運的希臘悲劇世界,讓人開始有了自覺,開始對自己的命運負責。

2008國際劇場藝術節─《安蒂岡妮》

4/3    19:30   

4/5    19:30   

4/6    14:30 

台北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如果索福克里斯(Sophocles)活在現代,那他一定是國際各大影展的常勝軍,甚至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據說他活在世的九十年之間(西元前496年至406年),共寫了一百二十三部劇本,而且他在酒神祭的悲劇競賽當中,至少獲得十八次首獎。所以即使在西元前五世紀,索福克里斯以他的戲劇貢獻,也足夠讓他成為社會賢達,聲譽崇隆。他曾兩度擔任將軍職位,對雅典的民主政治也頗為熱中。當年《安蒂岡妮》獲獎的時候,還有人放出謠言,說是擔任將軍的索福克里斯收買了評審團。當然,時間的考驗證明了《安蒂岡妮》的實至名歸。

人開始為自己的命運負責                                                     

索福克里斯在戲劇上的貢獻,就是他將演員的數目增加到三人,從而削弱了歌隊的重要性。這樣的做法,自然使舞台動作的設計上更加繁複,也讓演員的戲分更重。關於這點,不是沒有人反對,像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就抨擊索福克里斯,認為他破壞了歌隊所代表的酒神精神,一種不分彼此的集體性。

不過在悲劇史上,索福克里斯在舞台上的改革,是和他劇本中所呈現的精神相一致的。在他前面的埃斯庫羅斯(Aeschylus)與歐里庇德斯(Euripides)兩位悲劇大師的作品裡,神還是命運的主控者,人只能是被動的。例如鈴木忠志去年來台演出改編自歐里庇德斯的《酒神》,我們就看到國王會被殺害,完全是因為他惹惱了酒神。而鈴木忠志也試圖在整個音樂、舞台與歌隊動作設計上,呈現諸神籠罩命運的暗黑力量。

但是到了索福克里斯的戲劇世界裡,人開始有了自覺。即使在《伊底帕斯王》中,不論他和身邊的人如何努力,伊底帕斯完全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但是他卻在戲的結尾,刺瞎雙眼,自我放逐。換句話說,至少他有能力替自己所造成的災難負責。

在伊底帕斯家族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第二部是《伊底帕斯在克羅諾斯》Oedipus at Colonus),也就是《安蒂岡妮》當中,諸神的影響力完全看不出來。決定命運的,完全是個人的價值觀。而且在《安蒂岡妮》裡,國家律法的價值開始出現。《安蒂岡妮》呈現悲劇是兩種片面價值的對抗,諸神從命運中退位了。所以在歌隊的最後歌曲中,也是勸戒人要謹慎明智,不要自大。沒錯,索福克里斯還是敬神的,但人若沒有智慧,還是難逃厄運。

對後世戲劇與哲學等領域啟迪深遠

索福克里斯的劇作一直啟發著西方劇作家。別的不說,就以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為例,他的劇作就深受索福克里斯的技巧影響。在易卜生的知名劇作,如《野鴨》與《玩偶之家》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影響劇情發展的關鍵事件,早在故事開演前就已經發生。舞台上發生的,只是將過去發生的事一一揭露而已。這就足以造成強大的戲劇性效果。這個技巧,就是易卜生從《伊底帕斯王》學來的。

由於索福克里斯的劇本總能捕捉到一些永恆的人性課題,所以其作品的影響力還擴及到其他領域。例如大家都知道佛洛伊德用伊底帕斯王的故事,來說明戀父情結的觀念。不過索福克里斯的作品後勁十足,另一位影響結構主義與解構思潮的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岡(Lacan),在他一九六○年的安蒂岡妮講座裡,就用這齣以女性為主角的戲劇作品,來說明慾望的問題,也替後來的一些女性主義學者,如茱蒂絲.巴爾特(Judith Butler)等人,開拓了一條從希臘悲劇通往對抗男權壓制的意義大道。

至於在哲學上,亞里斯多德影響後世的戲劇理論著作《詩學》,幾乎是建立在對索福克里斯作品的理解上。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人海德格在知名的《形而上學導論》中,則透過討論《安蒂岡妮》裡歌隊稱讚人類創造力的一首歌,來批評從柏拉圖到康德的哲學傳統。

傳世作品只剩七部,足讓世人思索千年

雖說寫了一百二十三齣戲,不過索福克里斯現今留傳在世的完整劇作,也只剩下七部,包括:《埃阿斯》Ajax(前442年)、《安蒂岡妮》(前441年)、《伊底帕斯王》(前433年)、《伊蕾特拉》Electra(前419年)、《特拉奇尼埃》Trachiniae(前413年 )、《費洛克提提斯》Philoctetes(前409年)與死後出版的《伊底帕斯在克羅諾斯》(前401年)。

但說實在的,七部也夠我們後世再忙個一千年了。

 

文本導讀

超越古典與前衛的《安蒂岡妮》

《安蒂岡妮》可說是索福克里斯最重要的作品,相對於《伊底帕斯王》,《安蒂岡妮》所具有的政治意涵與女性主義色彩,使得這部作品一直受到當代劇場導演的青睞。

 

文字  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

對後人來說,《安蒂岡妮》可說是索福克里斯最重要的作品,這個看法受到不少悲劇研究學者的大力支持,例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安蒂岡妮》是「悲劇的絕對典範」,他的意見也十九世紀後蔓延開來。即使到了二十世紀,許多作家依舊為《安蒂岡妮》感到著迷,不斷地重新改寫這個作品,像布萊希特,法國劇作家阿努伊(Anouilh)、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倪(Seamus Heaney)等人,都曾創作屬於他們觀點的安蒂岡妮。

各持己見的爭辯,人手打造的悲劇

故事一開始,是安蒂岡妮(Antigone)和她的妹妹伊斯墨涅(Ismene)在王宮外碰頭。在對話中,我們知道安蒂岡妮的兩位哥哥皆死於彼此手中。原因是兩人為了爭奪王位而引發戰爭,二哥波呂涅克斯(Polynices)帶領軍隊攻打底比斯。為了捍衛家園,大哥埃特奧克斯(Eteocles)挺身而出,也造成最後兄弟相殘的慘劇。安蒂岡妮覺得自己作為妹妹,基於兄妹之情,有義務去埋葬哥哥。可是新任國王的舅舅克里昂(Creon)以正義自居,反對任何威脅城邦安危的叛徒,甚至包括親人在內。所以他將心中的愛國者埃特斯奧克斯給厚葬,並下了一道命令,禁止任何人去安葬在城外波呂涅克斯,否則就要處以死刑。

但是安蒂岡妮去意已堅,不顧妹妹的反對,私下跑去埋葬哥哥,最後被守衛抓到克里昂面前。克里昂固執自己眼中的國家法律,跟安蒂岡妮之間有一場針鋒相對的辯論,安蒂岡妮也搬出神的律法來為自己的辯護。而貫穿整齣戲的歌隊,也適時以歌曲的方式,提出他們的看法或補充意見,不過他們的立場也跟民調一樣,一直在轉變。由於兩人都堅持己見,悲劇的結果是必然的。

克里昂的兒子海蒙(Haemon)跟安蒂岡妮有婚約,由於父親的一意孤行,當他發現被囚禁在石窟的安蒂岡妮自殺之後,他也將短劍刺自己胸膛。悲劇還不止於此,母親歐律迪克(Eurydice)知道兒子死訊後,也以死亡來對表達克里昂的憤怒,本劇最後在歌隊勸戒世人要謹慎明智的歌曲聲中結束。

女性主義思彩濃厚,當代劇場鍾情安蒂岡妮

相對於《伊底帕斯王》,《安蒂岡妮》所具有的政治意涵與女性主義色彩,使得這部作品一直受到當代劇場導演的青睞。例如對當代前衛劇場影響甚鉅的生活劇場(Living Theatre),就在六○年代末製作此劇,並於歐洲十六國巡迴長達二十年之久,也證明了安蒂岡妮是超越古典與前衛的女性。

劇場詮釋

傲慢的人狂言妄語會招惹嚴重懲罰

《安蒂岡妮》導演哈南.思尼爾 (Hanan Snir)訪談錄

 

首度應邀來台的以色列劇場作品——哈比馬劇院與卡梅里劇院聯合製作的《安蒂岡妮》,除了有經典希臘悲劇的深度供我們省思,為現代人轉譯打造的劇場詮釋,更是讓經典與當代劇場形式有機扣合的關鍵。執導《安蒂岡妮》以色列知名導演哈南.思尼爾,以其紮實的戲劇學養,結合心理劇與劇場表演技巧,是否將帶給台灣觀眾經典之外的震撼?本刊特地翻譯了以色列戲劇學者Rivka Meshulach對思尼爾的專訪,讓讀者先行探看導演的詮釋思考。

 

訪問    Rivka Meshulach  以色列戲劇學者

翻譯    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

Q:為何《安蒂岡妮》要用這種方式演出,難道不能不要改編嗎?

A它當然可以照本宣科地演,但對今日的觀眾來說,也可能會覺得演出毫無頭緒,沒有對話空間。希臘悲劇的結構,尤其是語言與主題,是屬於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世界。希臘觀眾對伊底帕斯神話的熟悉程度,就像我們對聖經一樣。觀眾對戲裡的習俗相當了解,而且活在同樣的宗教與儀式世界中。本劇使用他們熟悉的語言,不論是在個人宇宙和哲學層面都深深觸動他們,那是人在和他的命運、他的神、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做搏鬥。

這齣戲是個盛大的公眾事件,而且劇中展現了無以倫比的驚悚感與難得一見的經驗強度,這是之前從未發生的事。那就好像在這齣戲之前的戲都不是戲一樣,更何況當時還沒有收音機電影與電視。

照我的觀點來看,我們是不可能在兩千五百年後,還能將希臘悲劇的語言與結構一字不改,照本宣科地演出,所以我決定對這些面向作出干涉。對從希臘文直接翻譯此劇的譯者Shimon Bouzaglo和我來說,最重要的工作是將這齣戲傳達成現代觀眾能了解的樣子,可以讓觀眾覺得它有趣與好看。我們都知道,如果一開始,台上傳來的任何話都不能為觀眾的大腦所理解,那麼台下馬上就會失去注意力。這不是說我們要降低語言的層次,而是說,我們試圖避免不容易理解的句子或空洞的概念。在同時,為了尊重觀眾,我們不想用填鴨的方式灌輸劇中主題,而且歌隊的歌曲還是採用詩意語言。不論如何,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特定角色的對話與語言風格,以守衛的對白來說好了,都必須讓觀眾可以當下掌握與了解。我想,找出詩意語言與口語之間的對比與正確平衡,能幫助觀眾了解與消化歌隊的歌曲,因為他們的語言的確很花俏。

在此,我想強調一下,除了一首歌之外,我沒有省略掉原作的任何東西。相反地,我還將一些對我們不太容易當下理解的神話概念與事物,做了補充說明。對希臘古人來說理所當然的東西,不見得對現代觀眾也可以如法泡製。因此我加了一段前言,簡要地說明了伊底帕斯家族的故事,讓那些不熟悉這些典故的觀眾,可以知道台上事件的背景。還有,我將克里昂、安蒂岡妮、海蒙(Haemon)、特瑞西阿斯(Tiresias)等人的冗長獨白重新編織。

 

Q:您可以說明一下什麼是「重新編織」嗎?

A我把獨白重新安排過了,也就是把克里昂長達兩頁的演說和安蒂岡妮也長達兩頁的回應捨棄。我將這兩段獨白混合成一種角色間較為戲劇性的對話內容。否則,這些長段獨白對現代觀眾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也沒有耐心聽下去。對我來說,重點在於保有台詞完整性的同時,能繼續保持戲劇張力。以歌隊來說好了,在原著中,歌隊只在克里昂獨白完作出回應,但在我的版本裡,歌隊卻是適時地在衝突出現時說話,也保持了演出張力。

 

Q:您這樣會不會也竄改了原始劇作中的古典材料嗎?

A希臘人也必須將這些作品翻譯成現代希臘文,不然的話,當代的希臘觀眾也無法明白它們。因此,如果文本是無法理解明白的,那我就必須說明那些有疑問的概念或事物。在我的觀念裡,文本不是神聖的。我認為真正神聖的,是劇作家索福克里斯的中心理念,還有他想傳達的教育與道德訊息。

 

Q:索福克里斯想傳達的訊息為何?

A接下來我說的都不是什麼新鮮觀點。我相信這也是索福克里斯的真正想法。這齣戲警告那些持極端觀點的人,反對人類的頑固與傲慢。當然,我們也可以在目前在種族、國家與信仰的政治敵對狀態中,看到類似的情形。不同意見的衝突存在世界各地,甚至在家庭結構之內。人性傾向於堅持己見而不願聆聽不同想法,對他人沒有抱持同理心,這些最後都會導致毀滅與災難。

 

Q:您認為這兩個對立主角——克里昂與安蒂岡妮——誰是比較對的?您在劇中有特別支持某一方嗎?

A絕對沒有。我沒有偏袒任何一方。他們都同時是對的,也同時是錯的。這就像是互相衝突的對立論點一樣,每個人就自己立場來看,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對方的想法一定是錯的,無法理解,不可能向對方屈服的。我們若從一個反諷的角度來看全球和個人衝突,會發現每個真實的衝突都是發生在彼此都自認為是對的兩方,而大多數的情形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無法斷定到底誰才是對的。因此,解決這些衝突的唯一方法就是彼此和解,協調,互相傾聽彼此的聲音,讓彼此的步調能逐漸一致,並學習從對立者的眼光來看自己。從戲劇的層面來說也是如此,去決定克里昂和安蒂岡妮誰是對的,其實並不是個恰當的做法。我的導演工作則是在強化這兩個立場的對立性。安蒂岡妮想要埋葬他哥哥的慾望是源自神的律法與家庭道德的壓力,自然有其正確性。相反地,因為對無秩序狀態的恐懼,克里昂試圖將法律與秩序加在剛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身上。他宣稱他不能允許對試圖毀滅城邦的背叛者的埋葬。所以克里昂對他自己家族內親人實施如此殘酷的命令,也是他的道理存在。如果這兩個主角都願意放下身段,試圖去了解對方的動機,那麼就有可能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和解。

 

Q:我們都知道對任何導演來說,希臘歌隊永遠是最難處理的。

A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希臘歌隊對古代觀眾的原始意義與影響為何。我努力讓歌隊在劇中的角色變得更有意義與必要,而不只是存在於原作中擔任傳遞與評述的多餘功能。我對過於獨斷的感受感到恐懼,再一次,我們聽到歌隊中傳來類似長者對年輕人的諄諄教誨。對我來說,歌隊的重要性是必須被強調的,不論我們是否接受或反對他們的觀點,這都會把劇中主角的對話引導到一個有意義與生動的對話當中。有時我會讓某一個人的聲音來代表歌隊說話,有時是是四個人一起說話。有時歌隊也會自我矛盾,或者改變意見,就像今天的公眾想法一般,民調結果總是變動而不可捉摸的。

我把歌隊的成員轉化成是來自過去的社會賢達,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公眾人物,他們經歷過戰爭,曾服務公職,長年下來累積了寶貴經驗與智慧。底比斯的老者替公眾發聲,有時還代表一種屏障與教育功能,警告主角們不要犯了傲慢的罪,祈求和解與忍讓。而索福克里斯想法總結於本劇結尾:「傲慢的人狂言妄會招致嚴重懲罰。」這個教訓使人老來時小心謹慎。”

 

Q:儘管製作《安蒂岡妮》會遭遇許多困難,為何您還堅持要演出此劇?

A當真相被訴說出來時,我們要能保持中庸之道。我想我們需要多欣賞這些古典劇目,因為它們讓我們從日常生活的繁瑣中脫離出來,將我們提升到精神的領域,讓我們體驗到那些在我們淺薄生命之流所無法體驗到的事物。這些劇將永恆的宇宙與人性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呈現長久以來男與女、父與子、國家與宗教、人和神、生與死之間的衝突。只有古典戲劇才能把我們從俗世活動帶領到精神的領域當中。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哈南.思尼爾小檔案

  • 以色列最傑出的導演之一。1943年出生於特拉維夫,特拉維夫大學戲劇系畢業,曾於英國皇家莎士亞劇團擔任實習導演,跟隨導演彼得.布魯克。
  • 1970至1972年於英國倫敦皇家戲劇學院擔任教師及導演。1974至1976年成為以色列貝爾薛法市立劇場的駐院導演。
  • 1984年起擔任以色列哈比馬國家劇院駐院導演。
  • 曾執導作品有:品特《生日派對》、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契訶夫《海鷗》、《凡尼亞舅舅》、史特林堡《父親》、易卜生《群鬼》、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等。
  • 擁有波士頓心理劇學院心理劇文憑,得以結合心理劇與劇場表演技巧。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