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蒂岡妮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望歷史
亞洲如何變成劇場?地理想像又如何在劇場推移出一種情感?其中歷史隨著编年史的方法論,將之空間分布連繫成一片地緣政治的歷史網絡,在地理學這樣的歷史敘述上,從而讓我們更為宏觀地看見過去,也能夠解釋了當代性的形成。 如果我們想弄清楚時下在所謂「轉型正義」內宣下,掀起小劇場「白恐戲」的一窩蜂現象,台灣在日殖及戰後冷戰戒嚴那個年代,左翼反體制人士與殖民政府及右翼國府鬥爭的歷史重大問題上,必然地也要反映出那個年代的共時性,也就是戰前亞洲淪為殖民地的國家,及冷戰亞洲掀起麥卡鍚主義的反共政治,這也是亞洲地緣網絡的交織,構成民眾反抗遭受壓抑歷史的互涉。 據此,並在與韓國進步的小劇場人士於2010年合作《再見母親》的基礎上,我們又共同發展出《安蒂岡妮》(2013)及《脫北者》(2017)等兩齣劇作,同時為表現時空分延而出的亞洲民眾共體性,先後加入了北京與馬華兩地演員,為亞洲冷戰背景下的民眾身體圖像,共同敘述出戰後史的幽明篇章。若加上2019年的《雙姝怨》,對日殖時期的「灣生」與台灣女子受到左翼運動的啓蒙,一起接受到女性主義的思想洗禮,卻雙雙遭遇被封建體制的輾壓。因此,以上三部劇作若冠以「冷戰三部曲」名之,亦意味為個人在創作歷程中的一個階段總结。 (編按)本單元輯錄長年與劇場導演王墨林合作的紀實攝影師許斌所拍攝的「冷戰三部曲」演出現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九首試Live直播 戶外版《安提戈涅》邀各地觀眾共賞
西九文化區將於十一月,在戶外場地演出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及白光劇社首度合作的希臘悲劇《安提戈涅》,而且也同步嘗試現場直播,讓更多外地觀眾可以欣賞。演出在「日落及維港景致下」上演,安提戈涅的抗爭精神,將在美麗景致中,為香港帶來更豐富與深刻的啟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從前衛到主流 凡.霍夫一季四劇征服紐約
歐陸當紅、曾來台演出《奧塞羅》的比利時籍導演凡.霍夫,在紐約劇場界也備受矚目,這一季在紐約就有四齣作品搬上舞台,其中與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合作的《安蒂岡妮》與甫辭世的英國搖滾巨星大衛.鮑伊主創的《拉撒路》因明星光環本就引人注意,另兩齣《橋下風雲》和《熔爐》皆是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作品,今年正逢亞瑟.米勒百歲冥誕,凡.霍夫也順勢成了今年最風光的導演。
-
焦點專題 Focus
茱麗葉.畢諾許 精挑導演與角色 經典中光芒四射
身為「影后專業戶」,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以一身精湛演技笑傲世界劇壇,多語演出難不倒的她,正是劇場練家子出身,而且時不時就回鍋練功。最近不但與當紅導演如費斯巴赫、凡.霍夫分別合作劇場經典《茱莉小姐》、《安蒂岡妮》,之前還曾與編舞家阿喀郎攜手起舞,樂於接受舞台上的各種挑戰,令人驚嘆她無遠弗屆的表演熱情與功力!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穿透當代情境 犀利重詮經典
致力於「國際前衛劇場交流」與「跨文化表演藝術製作」的牯嶺街小劇場,今年的製作集合台北、巴黎、釜山、北京跨國創作團隊與劇場人,以希臘悲劇為命題,共同面對經典原著重新詮釋的工程,推出由法國導演克萊德.夏波和資深劇場人王墨林分別執導的《又一個,米蒂亞》與《安蒂岡妮》。企圖穿透當代情境來對希臘悲劇進行解讀,並在跨文化團隊的激盪過程中,催生更豐厚的意義。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改編自希臘悲劇《安蒂岡妮》
《底比斯人》批判當今媒體亂象
西元前四百多年,由希臘劇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所著的《安蒂岡妮》,描述一樁在底比斯城發生的宮廷悲劇,兩名王子由於爭奪王位,雙雙戰死;新上任的國王克里昂以法治國,下令讓背叛國家的王子曝屍荒野,公主安蒂岡妮不忍哥哥的屍體遭受侮辱,挺身反抗而遭終生監禁,卻造成深愛安蒂岡妮的克里昂之子希門之死;而弒父娶母,生下兩位王子與安蒂岡妮等子女後,自毀雙眼放逐荒原的伊底帕斯,只能發出無語的哀嘆。 《底比斯人》改編自《安蒂岡妮》,在新銳編導楊景翔的詮釋下,以黑色幽默手法,加上台灣家庭通俗劇元素以及對現今媒體亂象的批判,運用回憶、穿梭時空等敘事技巧,重新架構經典文本。主播和特派記者取代了原劇中的歌隊角色,在這場爭鬥中,為了獨家報導,竟造成一場黛安娜王妃式的人倫慘劇。楊景翔說,數千年前的希臘悲劇,事實上到現在都還在我們的社會上、電視裡、彼此間不停地瘋狂上演中。而過於依賴嗜血媒體,處於迷亂資訊風暴中的我們,又要如何看清這場宮廷鬥爭的真相?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包岑:政治犯監獄裡的《安蒂岡妮》 演出當代省思
位於德東邊陲的包岑古城,最為德國人熟知的反而是它的前東德政治犯監獄, 來自漢堡的導演馬丁.克萊特與記者克里斯多福.特維克受「包岑德語索布語人民劇場」之邀,來到了這裡就地做一齣與這個特殊場域有關的戲。他們選擇了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為題材,演出《安蒂岡妮在包岑:渴望自由的訓練營》,透過戲劇的力量,讓德國人重新關注這個邊陲小城。
-
演出評論 Review
膚色是粉妝生活的美,或生命的錘鍊?
舞台視覺美學堪稱相當成功,曾文通、Mohamed Fita Helmi與服裝設計賴宣吾的合作,實踐了這齣政治劇的美學昇華;演員的身體質地也幾乎呈現了生活錘鍊的痕跡和苦難,同時,由內而外的表演方式,讓我對演員的表現都為之驚艷。然而,所有美極並近乎儀式性的呈現,無法說服我對劇作背後那段現實歷史的認同和理解。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若有似無的監獄空間,實實在在的監禁氛圍
整場劇只見兩名囚犯,一個若有似無的監獄空間,一個實實在在的監禁氛圍。兩位演員的對話與肢體,在簡單的四道代表監獄空間的防線之中,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因為真正的監獄空間亦如其舞台所呈現的一樣貧乏,觀者被放置於監獄空間以外的視角,理解處於監牢裡的人怎麼互動。如同兩名囚犯生活的單調與無奈,我們得以在四道防線後的牆壁視角透視其掙扎與無以比擬的孤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影響跨越千年時空
索福克里斯 以人為本的戲劇大師
希臘悲劇大家索福克里斯生前曾寫過一百二十三部劇本,雖然傳世迄今只剩七部,但這七部戲已足以啟迪後世無限深遠,包括亞里斯多德、易卜生,甚至擴及精神分析、哲學等領域大師。索福克里斯作品的重要變革,就是讓原本神意操控人類一切命運的希臘悲劇世界,讓人開始有了自覺,開始對自己的命運負責。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去年白舞寺演出《七匡乙咚》,延續創團作《白色的狂嘯》的實驗,結合現代舞與布袋戲,讓舞者與偶師同台演出,獲得評論者張嘉容「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的評價肯定,但也同時留下「舞者操偶舞步受限,偶師肢體展現單調」的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白舞寺再接再厲推出《看天河》,續走前作的實驗路線,由現代舞者游紹菁、蔡佳君、洪儷今,與亦宛然布袋戲演師黃僑偉共同創作,加入曾受日本鬼太鼓訓練的張家齊,以及劇場燈光設計洪國城,為觀眾搬演一齣「變化肢體無窮盡,落地操偶鬼神驚」的故事。 上回的《七匡乙咚》說到黃帝大戰蚩尤、鯀治水卻遭懲的怨氣;這回《看天河》說的是有關雷公與天庭的故事。團長游紹菁說,記得小時候每當打雷,長輩們總會說,此時抬頭看,就能看見天庭。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雷電有如一把鑰匙能開啟天庭」這種事情,不僅充滿驚異與魅惑,也讓她不斷揣想天庭的模樣。 後來,游紹菁拿到一本「法仔鼓」,閱讀裡頭的經文,激發她與同伴許多創作的靈感,《看天河》便以雷公為引子,「法仔鼓」經文描繪的景象為藍本,構築出一個想像的天庭,以及天庭之外、另一個繁麗多彩的世界。而這些想像的人物與虛構的世界,將藉由舞者與演師的口白、操偶與舞蹈動作展現出來。看過白舞寺作品的觀眾,可以看看他們這次是否進步;沒看過的人,則不妨見識一種人如偶、偶被附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演出方式。(楊莉玲) 戲劇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從上個世紀八○年代以後,現代劇場走向拋棄敘事性文本的路子,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從演員、舞台設計、音樂等非敘事劇場元素出發,構築出意象性強烈的作品。但虛渺難以言說的意象看久了,也令人懷念起雋永的文本故事。這回由兩廳院策劃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打出了「騷文意動」的口號,號召國內外六個劇團,重新詮釋貝克特、易卜生等名家的經典。 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頗有淵源的山羊之歌劇團,表演以肢體動作與演員演唱為主,這次演出的《悲歌錄》以蘇美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為劇本主軸
-
戲劇
暴力的輪迴,城市的悲劇
腓尼基少女的唱詞更與角色的對白協力譜出一個歷久彌新的主題:女人是男人相爭的受害人,前者的包容無法消弭後者的鬥性。《底比斯城》讓尤卡絲塔忍辱求生所預設的伏筆,終於在後半場全面揭露男人頑強的鬥性,手足之間一如世代之間,也是你死我活見真章。洛克赫透過戰爭之徒勞,引導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一個國族/城市何以陷入暴力與報復的輪迴?
-
專題
各家武藝兼治,期待在地結果
從卓明的啓蒙播種到現階段百花齊放的蓬勃活力,東、南部的劇團當前除了展現不斷探索、多方嘗試的勇氣外,對表演訓練的思索也應漸從外在資源的尋求回歸内在狀態的審視。惟有透過在地身體意識的思考,長期穩定的訓練計畫以及屢次創作的檢驗,表演訓練才有落地生根的可能,而不再止於路上風景而已。
-
戲劇
悲劇,在戲裡滌淨戲外燎燒
戲外的隱喻意外地貼近了台灣過往的歷史煙塵,劇中鏗鏘的對白 無形中也諷刺了當代政客們的獨斷寡義,從這個觀點上而言, 誰能否認這場中西跨文化交流演出,對台灣民衆的震撼力呢?
-
工作坊
吟詠恆春調的希臘悲劇
恆春民謠濃厚的悲情色彩,置於劇情的推衍中,彷若疏離時空的效果,引導觀衆透過歌隊思考《安蒂岡妮》劇中人物的是非善惡。
-
工作坊
豎然攀爬直上背脊的歌聲
歌曲是羊之歌劇團探索身體與心靈的一項重要乘具。安娜與葛傑果許對歌曲動力的切入,與其說是心理聯想性的,毋寧說是行為性的。透過聲音在音符間編織、竄動、衝撞、飛翔,身體的脈波也隨之振盪。
-
回想與回響 Echo
敍述者,現代劇場儀式的代言人
在布氏改革劇場理論繁浩中,敍述者更擴大爲表現形式來使用,成了虛構世界中唯一淸醒的評述者,成爲現代劇場儀式的代言人,他與人物之間融入/漸離的多重關係成爲現代劇場形式運用的最大變數。 他兼有面對觀衆直接評議、間接質疑、提供線索、呈現缺位(absence), 深化觀衆在劇場中的「觀看」與「知曉」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