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羅浮宮邀請,利用博物館內部多元展演廳堂,布列茲和博物館方共同籌畫推出系列音樂會、演講、論壇以及展覽「作品片段」,思索「未完成和完結」課題,探討藝術創作過程。系列音樂會中的大型交響樂由布列茲指揮國立巴黎交響樂團演出,分別於十二月一日在普雷耶音樂廳、二日在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底下演出。這二場音樂會是羅浮宮首度嘗試以網路直播方式,對全世界樂迷發聲。
羅浮宮一張新展覽海報以作曲家兼指揮布列茲(Pierre Boulez)為主題,引人好奇音樂家布列茲進羅浮宮展出什麼作品呢?
八十三歲布列茲音樂生涯橫跨大西洋兩岸,投身作曲和當代音樂創作推廣,他在一九七一年出任英國BBC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和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一九七六年在法國成立音樂創作研究中心和當代音樂合奏團。數十年來,布列茲持續音樂創作及在歐美各地指揮國際大型樂團。
作品只是一個片段而非完結
接受羅浮宮邀請,利用博物館內部多元展演廳堂,布列茲和博物館方共同籌畫推出系列音樂會、演講、論壇以及展覽「作品片段」,思索「未完成和完結」課題,探討藝術創作過程。布列茲從不同的藝術型態思索「現代性」本質,他提到現代性的一個型態即是打破「未完成」和「完結」之間的分野界線,他表示,「一件作品只能說是一個想像的虛擬大作的一個片段,而我們無法理解起源,也無從得知完結處」。
「羅浮宮邀請布列茲」系列活動從十一月六日至明年年二月九日,十一場音樂會安排演出的音樂作品自二十世紀重要曲目至當代創作:荀貝格、德布西、斯特拉溫斯基、巴托克,及梅湘、有美國「布列茲」之稱的作曲家卡特(Elliott Carter)、哥特華德(Clytus Gottwald)、年輕當代作曲家藤倉大等和布列茲本人作品。其中鋼琴獨奏和室內樂皆在羅浮宮演奏廳演出,布列茲將出席音樂會,並上台為自己的作品作簡短簡介。參與演出的獨奏家名單有鋼琴家艾瑪、波里尼,又如小提琴家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長笛家杜福(Clement Dufour)、直笛家夫洛斯特(Martin Frost)、女高音謝芙(Christine Schafer)等。
艾瑪鋼琴獨奏會演出荀貝格23號鋼琴五曲、布列茲一九五六—五七年作品《第三奏鳴曲》中第二和第三段、卡特一九九九年《分散》I和II、及二○○五—○八年作品《二個思考》、梅湘一九四九—五○年作品《火島》I和II(取自節奏的四研究)。
布列茲親自解說,刻意不使用「樂章」一詞,而找來語音學裡「共振鋒」(formant)一字作為樂曲分段表示,為的是不讓人以傳統樂章的印象來看新創作裡的樂曲段落。《第三奏鳴曲》全曲共有五段,以群星為主軸,在「受指引的偶然」下創作。只見艾瑪雙手在琴鍵上左右彈跳,如同掉落的群星,處處製造偶然。所擇選片段回應布列茲的片段概念,以及對未完成和完結作品之間過程及其型態的思索。
艾瑪獨奏會中卡特曲目為作曲家自評為線性且快速,而其中顯現的充沛活力與梅湘的《火島》有相近之處。卡特的音樂任由不同主題分別發展,最後則聚攏協調收尾,情感表現多樣。而聽看艾瑪彈奏梅湘真是一樂事,他投入樂曲的姿態令人感受到彈奏者的全心愉悅。快節奏的選段,在艾瑪微帶戲劇性的演出方式中結束,為音樂會漂亮尾聲。
同時展出知名畫家草稿
系列音樂會中的大型交響樂由布列茲指揮國立巴黎交響樂團演出,分別於十二月一日在普雷耶音樂廳、二日在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底下演出。這二場音樂會是羅浮宮首度嘗試以網路直播方式(www.louvre.fr),對全世界樂迷發聲。二日在歐陸時間晚間八時,透過寬頻網路,我們可有機會見到燈光映照透明玻璃金字塔,布列茲指揮演出斯特拉溫斯基《火鳥》。
同時間在羅浮宮博物館展出的「作品片段」展示多幅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布朗庫西(Brancusi)、傑可梅蒂(Giacometti)、康定斯基(Kandinsky)、塞尚、竇加(Edgar Degas)等人草圖習作繪畫,和巴托克、斯特拉溫斯基、布列茲等音樂家手稿。二展覽室充滿布列茲的哲學性省思,讓我們看到羅浮宮邀請布列茲,透過繪畫和音樂等不同藝術表現,由布列茲帶領人們思索現代藝術表達和創作本質,如同布列茲一向投入推廣當代音樂,引導人們理解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