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性的印度音樂,不僅是歌以載教的宗教音樂,不只是神祕虛無飄渺的古典音樂,也不盡然是熱歌勁舞的寶萊塢。地大物博,人文薈萃,多元民族、近千部落,蘊藏了豐富的歌謠,任你窮其一生,也無法窺其全貌。
那是什麼音樂喲 能使全世界合著它的節拍搖晃?
當它奏到生命之顛時 我們便大聲歡笑
當它返回黑暗時 我們便蜷縮在恐懼之中
相同的節奏 隨著永無止境的樂曲節拍
時而高昂 時而沉寂
——泰戈爾 詩抄
二○○九年十一月起,兩廳院的「民族音樂學堂」系列邀請到印尼、泰國及巴基斯坦的蘇非和印度遊吟詩人包爾(Baul)。各場音樂學堂,看似獨立,若從南亞文化歷史的發展來看,中世紀前南亞諸國,可是大印度文化圈的一環,包爾又和孟加拉休戚相關,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在唐代統稱為天竺。今年「民族音樂學堂」系列,似乎為此做了見證。了解一個國家,音樂是最愉快的介面,對印度印象,既熟悉,又陌生,印度音樂值得人們探討。
歌舞傳統淵源久長,音樂與史詩蘊含宇宙觀與人生觀
從印度發現的「比姆貝特卡石窟」中岩畫可窺看史前人類原始巫術、祈福儀式、戰爭慶典,和充滿實用性的集體音樂舞蹈活動。印度源遠流長的歷史,四千五百年前遺址「摩亨佐達羅」青銅飾品「舞女」栩栩如生。
三千八百年前來自黑海的亞利安人,開啟了「吠陀文明」,口傳心授的唱頌,逐漸發展了《吠陀經》,詩歌、音樂舞蹈和宗教儀式合為一體,是印度音樂源流,這些詩歌,時至今日,仍然是印度婆羅門的功課。
音樂是人和神交流最親密體驗。手持印度古琴薩拉瓦提「智慧女神」是藝術家膜拜的神。「大梵天」創造之神,手持鐃鈸;保護神「維希奴」吹號角。分身「奎師那」神瀟灑吹笛。「濕婆神」坦達瓦舞蹈(Tandava)是宇宙間韻律與過程抽象模仿,祂擊出「納達—嗡(Nada-Om)」鼓聲,開啟天地萬物。
文學與音樂密不可分,《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剎帝利與普羅大眾世俗文學。宮廷、遊吟詩人以方言俚語,在印度廣為流傳。一千多年前《羅摩衍那》傳到南亞成為高棉、印尼、泰國、寮國……藝術源流,至今未歇。中國新疆、蒙、藏、傣各族有不同版本流傳。據胡適博士考據《西遊記》孫悟空是源自《羅摩衍那》猴神「哈奴曼」。印度新年,唱歌跳舞及演出《羅摩衍那》,紀念羅摩王子救愛妻返回阿育陀,家家戶戶點燈慶祝。
多樣性的印度音樂,不僅是歌以載教的宗教音樂,不只是神祕虛無飄渺的古典音樂,也不盡然是熱歌勁舞的寶萊塢。地大物博,人文薈萃,多元民族、近千部落,蘊藏了豐富的歌謠,任你窮其一生,也無法窺其全貌。在此僅擇重點樂種與讀者分享。
印度古典音樂,豐富多樣令人心醉
印度古籍《樂舞論》Bharat Natya Shastra,對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藝術、詩歌文學,有詳細論述和規範。音樂、舞蹈和戲劇統稱「山吉他(Sagita)」是綜合藝術。印度藝術家,視《樂舞論》為圭臬,為表演藝術聖經。
印度音樂建立在「拉格」(Raga)和「塔拉」(Tala)二者的絕妙搭配上。「拉格」是印度旋律調性和音樂原型。「拉格」分成春天、雨季、晨間、午後、夜晚…….數十種,表演時序不容混淆。「塔拉」是節拍和「拉格」交互結合,在「拉格」旋律中,掌控音樂週期循環。「塔拉」和「拉格」有如夫妻的關係,亦步亦趨或各自表述和即興演出,是印度音樂最奇妙的體驗。
但千萬別為這古老規範所困惑。無論是西塔琴、維納琴、聲樂,繁複華麗的裝飾音和無限寬廣的自由即興,和演奏家隨興將「拉格」不同的詮釋,讓表演藝術家和聽眾之間,悠悠然陶醉在音樂情味(Rasa)(註1)中,這是其他音樂型態所無法比擬的體驗。
公元十世紀後,伊斯蘭教在印度嶄露頭角,對印度音樂產生質變。十五世紀蒙兀兒王朝「阿克巴」大帝的大臣「彈仙」將印度古典音樂分類,將北印度音樂稱為「興都斯坦音樂」,代表樂器是西塔琴和塔不拉鼓;南印度音樂稱為「卡納帝克音樂」,代表樂器是維納琴和魔力單根鼓。
北印度音樂舞蹈,深受波斯、伊斯蘭影響,有濃濃異國風情。南印度音樂,則保有印度教的神性音樂。但彼此的理論架構,則大同小異。
二十世紀六○年代,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成為當時的反戰嬉皮偶像,「披頭四」中的喬治.哈里斯也拜香卡為師,亦成為一九六六年成立於紐約的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奎師那意識協會,簡稱ISKCON,如今全世界有百餘分堂)的奉獻者。ISKCON是源自十五世紀孟加拉,追隨聖柴坦亞瑪哈帕布(奎師那神分身)四處吟唱聖名的包爾。印度音樂成為美國失落青年的心靈慰藉。泰戈爾詩歌集Rabindra Sangeet也受包爾的啟發。而「卡瓦力」(Qawwli)大師奴沙發阿里汗(Nusrat fateh Ali Khan)參加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Festival)演出更是一鳴驚人。近半世紀為歐美電影配樂的大師可說是不勝枚舉。
蘇非卡瓦力,帶動聽眾到癡迷境界
「卡瓦力」(原意為「金科玉律」)透過卡瓦力歌聲讚美先知,實踐伊斯蘭蘇非教義。「卡瓦力」以近乎吶喊、顫抖的唱腔,一再重複,不斷變奏變調,無止盡的延伸,帶動聽眾到如醉如癡迷幻境界!
兩廳院「民族音樂學堂」邀請到巴基斯坦「卡瓦力」樂團,成員包括主唱與手搖風琴、塔不拉鼓樂師。主唱是奴沙發阿里汗的侄子,在台灣看到大師傳人是「阿拉」賜福。當天充滿說服力的演出,展現「卡瓦力」威嚴的容貌。主唱獨特手勢,氣勢巍峨,令人肅然起敬,觀眾全神貫注傾聽,充滿了爆發力!
巴基斯坦「卡瓦力」比起印度的「卡瓦力」來說較高亢,曲詞嚴肅;印度則彈性較大,穆斯林的喜慶場合,經常邀「卡瓦力」助興演出,在電影串場,屢見不鮮。
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印度文明重視精神生活勝過物質,音樂舞蹈和宗教緊密難分。樂觀進取的印度人,結婚、出生、成年禮、迎賓、豐收慶典,少不了唱歌跳舞,載歌載舞的寶萊塢電影,可說是把這樣的人生觀發揮得淋漓盡致。
印度八大典雅深情的古典舞蹈(註2)宗教讚美歌、上百種的部落、數不清的民族舞蹈、民族樂器,上千年歷史的「苦替雅坦」(Kuttyatam)(註3)梵文劇,多彩多姿、目不暇給,呈現無限印度風情;也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習慣了流行搖滾樂,可能很難進入古典音樂大雅之堂;習慣西方精準對位的耳朵,初聽到即興、充滿裝飾技巧印度音樂,難免格格不入。所幸,近年來世界音樂、新世紀音樂、融合跨界音樂普及,彼此間距離也縮小,印度音樂在全世界音樂越來越受歡迎,揚棄成見,你不僅目聰耳順,身心靈將得到無限寬廣。
唐朝詩人韓愈,聽來自天竺僧人在長安演奏印度古琴,感動的熱淚盈眶,曾留下了這首詩: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任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韓愈堪稱中國史上第一位印度樂評家!古人韓愈喜歡印度音樂,今人豈可失之交臂?
註:
1. 《樂舞論》中將表演藝術分成九大情味:喜、驚、悲、怒、恐、惡、愛、靜、英雄。
2. 包含卡薩克、奧地西、酷奇普里、婆羅多、摩希尼亞坦、曼尼普里、卡塔卡利等。
3. 印度古梵文劇,2001年為UNESCO列入人類口述無形遺產。
孟加拉流浪者之歌—包爾
印度次大陸,孟加拉的包爾(Baul),是指混合印度各教派,和地方民族歌逐漸發展成為為世人所知的遊吟遊詩人。中世紀穆斯林日漸茁壯,蒙兀兒王朝阿克巴大帝的包融政策,伊斯蘭蘇非和包爾異中求同,淡化宗教色彩,強調人性本善,相信神就在自身,超越世俗、打破宗教界線,特立獨行,人稱「神明的瘋子」。
伊斯蘭教為主的孟加拉,固守傳統的包爾,二○○五年孟加拉已取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登入。
西孟加拉音樂以「奎師那」故事為主,長髮被肩,紮頭髻,穿黃色「奎師那」意象服,手持Ektara弦鼓,為其印紀。這次在「民族音樂學堂」演出的「艾其歐坦」,秉承包爾特質,旋律優美,音域寬廣,奎師那與希坦款款深情,浪漫動人。自彈自唱、鼓和琴水乳交融,歌手隨興走步,時而和樂師、觀眾互動,充分表露了包爾的豁達和喜感。無需樂譜,全憑音樂家迷人丰釆,從詩詞內涵、旋律、節拍自由即興詮釋,每一次演出賦予包爾新生命,聆聽包爾是嶄新體驗。
包爾「艾其歐坦」樂器將西方吉他,南印度鼓、非洲說話鼓,共聚一堂,表演衣服五彩繽紛,展現無比包容,或許保守派略有怨言,但包爾反愈受歡迎。追根究柢,打破一切宗派界線,傳達內心的喜悅和愛,不就是包爾所追求的「烏托邦」?(吳德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