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劇場.大戲劇」主辦及製作的「亞洲劇力無邊界」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劇場節,內容雖只包含三個小劇場作品,但卻是來自廣州、香港和日本的創作,也有創作人帶領的工作坊、座談會等,似乎要發起一次小劇場的革命。這次節目以「日本」為主題的理念,是創作者回應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即便作為計畫主題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也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香港的小型場地近年的確有增加之勢,先不說較具規模的如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民間也各自在排練室和工廠大廈內舉辦不同類型的小劇場演出。加上香港藝術發展局推出「場地資助計畫」的催化,去年開始就有一大批由演藝學院畢業生、業餘或跨媒體青年劇場工作者組成的新劇團推出全新作品;當中不乏甚有「看頭」的創作。
如「一路青空」就和著名作家陳慧合作《乾塘遊》,是「小劇場說—創意書院表演場地資助計畫」的入選節目之一。內容探討年不過卅的「窮忙族」口袋錢、愛情、志氣都「乾塘」(意即消耗淨盡)後展開生命追尋之旅。題材貼心、令其門票極受歡迎,儼如是去年底一波小劇場的「小陽春」。然而作品在尊重每位編作演員創作的框架下,變成了一場狀態重複的囈語,最後輕輕軟軟蜻蜓點水不留痕。
亞洲劇場交流 帶動小劇場熱力
小劇場精神的追尋在香港一直是一個疑問;以往尚有一些海外作品的引介,讓本地好此道者有互相交流切磋的機會,如已停辦的「小亞細亞劇場網絡」,「乙城節」也曾辦了兩次引介中國當代小劇場作品的劇場節。但近年隨著場地策略的改變、節目策劃者的保守態度和資源的缺乏,讓這些作品愈來愈難以在香港上演,劇場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傾向內化。不過這場沉寂已久的交流看來有新的進展。最近由「小劇場.大戲劇」主辦及製作的「亞洲劇力無邊界」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劇場節,內容雖只包含三個小劇場作品,但卻是來自廣州、香港和日本的創作,也有創作人帶領的工作坊、座談會等,似乎要發起一次小劇場的革命。
計畫的「宗旨在於促進亞洲地區中小型劇團間之交流,使其於戲劇藝術上得到良性競爭及衝擊,藉此刺激創造力,及提供一個文化交流之平台」,希望每年或隔年舉辦一次,並逐漸擴大邀請團隊的網絡。計畫的官方網頁似乎並沒有很清楚說明,首年籌辦的主要資源是來自那個單位,看來是參與者各自在所屬城市籌集資源;至於計畫是否能夠持續用這種方式運作,仍是未知之數。
不過計畫既以小劇場為出發點,也貫徹一種邊緣精神。演出場地選在位於工廈內的獨立劇場Loftstage而不在一般正式演藝場地內,起碼為空間探索方面提供了上好條件,同時也能靈活地配套其他周邊活動的進行;加上該場地本身亦是一處凝聚了不少創作人的排練場,劇團之間的交流可望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以日本為主題 三團打造作品
這次節目以「日本」為主題的理念,是創作者回應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即便作為計畫主題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也是一次有趣的嘗試。其中演出的「空間再生事業 劇團GIGA」由山田惠理香在一九九五年創立,希望「藉戲劇賦予不同的空間一個新狀態、新生命」,搬演作品《雨月物語—吉備津之釜》是日本經典文學的改編,應該是最「原汁原味」呼應主題的創作。
至於「八十年代劇團」則由香港詩人麥榮浩於二○○五年在廣州成立,「以集體即興編作和極端之美術造型見稱」,作品多以社會題材出發,據說在當地引起過不少回響;這次參與的創作《寺山修司的上海狐步舞》「以異色風格呈現戰前上海的浮華糜爛」,文化的交錯看來是創作的重點。而香港參演的「321 Action」則是業餘劇社,作品《隨夢》看來是一個摻雜日本元素的愛情故事,當中有否突破性的呈現,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