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在古蹟級的孫中山博物館內演出,歷史氛圍濃厚。(張志偉 攝 一條褲製作 提供)
香港

古蹟活化當劇場 《學良事變》帶入歷史氛圍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最近積極發掘轄下古蹟容納演藝活動的可能性,看來是針對場地多元性不足與缺乏個性的相應策略。如「詠懷古蹟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館內進行,其中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就選在孫中山博物館演出,觀眾反應熱烈,表示該劇在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內重現「歷史」也製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最近積極發掘轄下古蹟容納演藝活動的可能性,看來是針對場地多元性不足與缺乏個性的相應策略。如「詠懷古蹟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館內進行,其中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就選在孫中山博物館演出,觀眾反應熱烈,表示該劇在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內重現「歷史」也製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活化古蹟的政策,二○○八年發展局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畫」把老建築物或閒置空間重新利用,同時與民間非營利團體連結成發展伙伴,由團體提出活化方案,政府則提供前期運作資金。目前第一、二期被選入的活化目標,如建於上世紀六○年代北九龍裁判法院、建於三○年代的唐樓大宅「雷生春」等都將分別作為視覺藝術教育與中藥保建及社會服務的發展;當中針對表演藝術為目標的活化項目暫時還未見到有組織能夠取得具體成績。

香港演出場地政策以官方為中心一直是藝文發展的窒礙,場地的多元和靈活性一直為業界所詬病,即使民間自發在不同空間尋找可能性,但亮眼的例子仍然少有。如古蹟活化的先行者藝穗會獨立運作了卅年,目前是中環的文化地標,也孕育了很多業餘和小型劇團的創作;至於活在「邊緣」的土瓜灣牛棚劇場,則是走非主流路線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和一票小劇場愛好者的聚腳之地。

古蹟變身劇場  須考量硬體問題

不過以古蹟作為演出場地本身有不少硬體的問題要解決。像藝穗會就一直傳說會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工程,而牛棚劇場當年為了強化燈光元素,需要在原來的建築物內加建鐵架才能承托,地板也因排練和演出次數增加而不斷耗損,這些場地維持的費用對獨立藝團來說是相當沉重的壓力。至於新近發展並成為年輕舞者或編舞發表新作場地的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則因原來工廠大廈結構的限制,即使是全新改裝,但對演出就面臨舞台兩邊缺乏出入空間的問題。可見古蹟若要變身成合於表演的場地需要周詳考慮,同時場地周邊的設施與配套亦不可忽視。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最近積極發掘轄下古蹟容納演藝活動的可能性,看來是針對場地多元性不足與缺乏個性的相應策略。「詠懷古蹟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館內進行,而當中尤以位於半山區衛城道的孫中山博物館的使用較頻繁,容納過包括舞蹈劇場、兒童木偶劇、音樂會等不同類型的嘗試。館址建於一九一四年,原稱「甘棠第」,是香港殷商東胞弟何甘棠的私人住宅,大樓屬英皇愛德華時期古典風格,保育完整;後來由政府接手活化為孫中山紀念館並於二○○六年揭幕。孫中山在當年在港活躍地點即位於紀念館一帶,因此,這個空間不論在歷史和文化上皆別具意義。

古蹟內演歷史  互動劇場引深思

所以最近「詠懷古蹟」推出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觀眾反應熱烈,不少在演後談中表示是首度訪館,而在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內重現「歷史」也製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學》劇以兩位演員分飾不同面貌的張學良,探索他在事變前後的掙扎,也加入了他與紅顏知己趙一荻(趙四小姐)的感情描寫。導演不吝於空間探索,觀眾除了在主要大廳內觀賞外,亦分組輪流在紀念館不同空間欣賞三段獨角戲,演員穿旗袍從樓梯進場一段是別具韻味,雖然燈光設計因場地所限力盡簡約但不影響觀感。

誠然歷史劇不容易處理,往往失據在再現與想像之間;即使《學》劇邀請觀眾代入張學良處境思考歷史改寫的可能,但最終作品選擇因循歷史軌跡,想像止於空間卻未及歷史。不過這嘗試對年輕觀眾來說卻是難得的體驗,常說新一代缺乏歷史感,在古蹟中重溯之未嘗不是探索的開始。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