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四年舉辦一次、被視為劇場設計界「奧林匹克」的「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暨劇場建築四年展」,今年邁入第十一屆,也正式更名為「布拉格表演藝術設計與空間四年展」,以打破「劇場建築」的籓籬,讓更多環境藝術、視覺藝術的工作者也能來參加。許多設計者都不約而同地,將展場設計成一個要讓參觀者親自參與、發掘的遊樂場所,所以在這次大展的十天內,「玩」展覽成為參觀者最主要的任務。
六月十六日,在有著「千塔之城」與「金色城市」美譽的布拉格,古老的石板路上像往常一樣雜沓著來自全球各地的觀光客,但在熙攘間空氣中卻瀰漫著不一樣的氣氛,因為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布拉格國際劇場設計暨劇場建築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Scenography and Theatre Architecture)即將在本日揭開序幕。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被全球劇場工作者暱稱為劇場設計的奧林匹克大會、簡稱為PQ的大展,自一九六七年以來,經過四十四個年頭、十屆的舉辦過後,主辦單位決定在揭開本年度第十一屆序幕的同時,將它更名為「布拉格表演藝術設計與空間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 of Performance Design and Space)。藝術總監Sodja Zupanc Lotker說此舉是企圖打破「劇場建築」的籓籬,將展覽所能囊括的範圍更為擴大,讓更多環境藝術、視覺藝術的工作者也能來參加。
也因此,這次PQ的展覽場地及活動也不再只限制於以往的「工業宮」展覽館,而是分別在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等五處主要的展場及另外全城廿三個大大小小不同的場域展出。主辦單位表示希望以此方式讓劇場藝術再跨出去,與群眾更親近。讓無論是遊客或布拉格居民,在這段期間都可以感受到PQ這股來自世界各地七十幾個國家、千名劇場設計工作者齊聚在此的魅力,即使是隨意駐足在街角,也可以和劇場藝術不期而遇。
國家主題館展現各國特色 極限服裝展秀出狂想之衣
在最主要的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展覽館中,區分為國家地區主題館、學生館與極限服裝展。國家地區主題館中共有六十餘國的劇場設計好手齊聚一堂,展露出每一個國家或是地區近年來在劇場所顯現的不同風貌。
綜觀看來,本屆PQ的策展型態大致上區分為三,一種是以單一概念或主題發展,強調近年來該地區劇場所呈現的趨勢或關心的議題,並融會於展場設計之中,雖然展場內陳設較少(或甚至沒有)劇場設計的作品,但是當欣賞者一步入展場,卻能強烈地感受到策展人的意圖,甚至可以親身參與創作,例如波蘭就以「被釋放的能量」為主題,在展場中簡單且凌亂地陳設了電視與耳機,播放著探討空間與人、記憶、歷史與文化、情感等關係的錄影作品,而且主動地希望參觀者在體驗完展場之後,也能在空白的展場中隨意地留下自己的感受,成為展場創作的一部分。第二種則是以作品或是以當地優秀的劇場設計師為出發,在展場中將每個作品忠實地呈現出來,讓欣賞者自己細細品味。例如美國及前兩屆因抗議台灣參展而退出的中國等展場,便是如此。此外,就是以參展當地的民俗特色為重點,以地域性的文化來與其他的展場做出區隔,吸引參觀者。
當然,也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師將以上所提的幾項元素整併,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就像以「溯流徂源」為主題的台灣館,便是揉合了台灣卅多年來為台灣劇場界奮鬥的設計師身影與作品,與東方文化中「雲」的意象,令許多國際的友人與參展者印象深刻。
設計師高豪傑表示,希望參觀者能在台灣館虛無飄渺、卻又綿延不絕的動線中,體會到劇場雖然被稱之為消逝中的藝術,但是這一股無形的力量,卻仍可如行雲流水般地,凝聚為洶湧壯闊的文化長流。這次台灣館共計展出了國內知名的服裝設計林璟如、靳萍萍、蔡毓芬,燈光設計林克華、張贊桃、簡立人,舞台設計王孟超、李俊餘等八位設計師的作品。也透過錄影訪談與等多媒體的方式,如實地展現了他們在創作時、從無到有的歷程與思路。
相較於國家地區主題館,在學生館裡四十多個展場與「極限服裝展」則更顯生猛。也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或是沒有太多的包袱,學生的創意讓許多參展人不約而同表示的確令人驚豔,而且主題表現也都很明確。
就像這次獲得學生館金牌獎的拉脫維亞藝術學院(the Art Academy of Latvia),就是以劇場設計的角度切入,清晰呈現出四位劇作家的意圖與精神。而來自台灣的學生館在策展人曹安徽與劉達倫的規劃下,則是以「鐵皮屋下的天堂」為主題,將展館佈置成鏽蝕斑斑的鐵皮屋,然後再以模型、成品、錄影呈現等各種陳列方式,表現從台灣學生徵選出來的優秀作品,也反映出台灣劇場幕後工作者,即使是在艱難的工作環境下,仍能綻放出瑰麗的花朵。
至於「極限服裝展」則是以服裝的材質為出發,讓服裝設計以不同的材質發揮創意,無論是新開發的布料、塑膠、甚至到冰塊、紙張、氣球、燈泡都被運用在設計的理念當中,顛覆了一般人對「穿」的想像。台灣服裝設計師王怡美,以創作亞陶《血如噴泉》劇中「奶媽」一角的戲服參展,在她的作品上,以氣球製作的假奶,與上面布滿突出的小手,強調奶媽的哺育功能,並隱喻奶媽與幼兒間、予與求的互動關係。強烈的設計概念與角色塑造獲得國際評審團一致的肯定,在公開遴選中脫穎而出,成為獲選參展的全球廿五件作品之一。
一方桌子一個世界 劇場建築設計展古蹟教堂中令人驚豔
此外,PQ的另一項重頭戲,便是「劇場建築設計展」。本屆「劇場建築設計展」為因應主辦單位要將「空間」的主題加入,所以特地以「現在/未來:表演空間的十字路口」命名,將展場移至一座古老的聖安娜教堂(ST. Anne’s Church)中舉辦,也因為這座被布拉格視為古蹟保存的建築物占地並不廣,所以參展者須以一張桌子為限制性空間,並結合教堂頹圮的石牆、殘缺的壁畫及後來加強的木造結構等建物氛圍,展現出參展者所要呈現的劇場建築理念。
正所謂好的設計就是要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限制愈多愈能激發出創意的火花,義大利的設計師就以最簡單的設計理念「一張想要秀出自己的桌子」為劇場建築的縮影,製作出了一張只要觀者靠近或是觸摸時,就會搖擺、震動甚至是呼吸、嘆息的桌子。而台灣則是以「人本舞台」為主題,在一張桌子上以中華文化傳統的紙、筆、墨、硯這文房四寶為設計元素,將南台灣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設計理念,呈現在大家的眼前。還有法國以「發現」為主題的古樸木桌,在看似無奇的桌面下,抽屜內精巧地藏有許多高科技媒體展示小空間,讓人驚喜。以打造廿一世紀的現代莎士比亞劇場知名的英國設計師,則以精巧的手工模型與完善的劇場規劃,完成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最佳範例。展場中的一方方小桌,都各自展現著各國設計師對劇場建築未來的想像,現代的精神與科技,與這座歷史悠久的教堂展館相映成趣。
而在相隔不遠的國家劇院附近,PQ也設有「交會點:親暱奇觀展」與「燈光音效展」,為布拉格這個繽紛的城市新增不同的風采。「交會點」主要是希望以設計的理念打造出一個與城市人民共享的環境,在以環保材質的厚紙板搭建出來的幾何造型展館裡,每一個小房間都有個藝術家精心設計的主題,有的是以讓遊客進入並向其他遊客展示擁抱,來表達愛與關懷;有的則是以在地板上畫出舞步,用最簡單的方式,教遊客學會舞蹈,有的則是親身將垃圾裝扮在身上及房間裡,以驚悚的方式上演浪費資源的下場。「燈光音效展」則是讓音效與燈光設計在多媒體的展示區中大顯身手,並且也藉著多場知名的設計的演講與對談,讓參觀者能親身體會並了解,這兩種雖然無法用實體表示,但卻是建立舞台幻覺不可或缺的神奇元素。
從「人」出發 就是要你「玩」得不亦樂乎
整體而言,本屆的PQ大展最主流的趨勢,莫過於展場多媒體的運用,與設計者企圖誘導參觀者「玩」展覽的這兩個面向。雖然多媒體的運用與數位科技的加入,讓各展館有了嶄新的面貌,但劇場畢竟是以人為出發點,在螢幕、投影、3D等現代化的浪潮席捲之下,卻也將劇場最寶貴的「手作感」沖淡了許多,甚是可惜,而這也是許多劇場人在欣賞完本屆大展之後一致的感受。或許評審團也這麼認為吧,例如榮獲今年國家地區主題館金牌獎的巴西展場,就是以拓荒者的理念,結合當地的劇場性格,強調文化傳承與常民的生活。沒有繁複的科技輔助,但是展場看似粗糙的手工繪畫、材質,大膽的用色勾勒出鮮活的民俗輪廓,在眾多參展國家中緊緊抓住了評審的目光,拔得頭籌。
也正因為劇場是以人為出發之故,與大部分的展覽不同的是,在PQ的展場上,許多設計者都不約而同地,將展場設計成一個要讓參觀者親自參與、發掘的遊樂場所。無論是哪一個主題展場,每一個參觀者都是要很忙碌地鑽進爬出、拉開抽屜、打開櫥窗、戴上眼鏡……沒有一刻閒得下來,有些設計師還貼心地把展場化身為休息區,要你閉上眼、躺下來,換個角度及感官來體驗他想傳達的訊息。也有些展場自備有演員、道具,要把真實的後台景況,搬到觀者的眼前。所以在這次大展的十天內,「玩」展覽成為參觀者最主要的任務。由此可看出,劇場設計者除了在處理在與人的溝通上,向來就有著獨到的見解之外,潛藏在每個設計師內心的那種與生俱來、不甘寂寞的玩樂因子,也是成就一齣齣精采戲劇與風情萬種的PQ大展的原因之一吧。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 正港的台灣第一
文字 黎家齊
你 可能不知道,當現在台灣政府仍為了爭取進入聯合國的周邊組織,搶得頭破血流、滿腹委屈的同時,其實在五年前,在許多劇場幕後工作者的奔走與努力之下,早已 經有一個聯合國旗下的正式的「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全名為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cenographers , Theatre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的總部,矗立在台北市的街邊。
OISTAT 國際劇場組織創立於西元一九六八年布拉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旗下,全球性的國際組織之一,其總部在二○○六年初由荷蘭正式移設台灣,成 為少數正式以台灣名義參與的國際組織,並且也是第一個將總部移設台灣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據了解當初經OISTA決定將總部移設台灣之時,台灣方面還因為 從沒有類似的國際組織正式設立在國內,所以無法取得相關的經費補助,後來經由當時TATT(註)的理事長(現任 OISTAT副會長)張翼宇、TATT前任理事長林克華與現任OISTAT執行長張維文等人爭取下,經由文建會的協助,才讓這個「正港的台灣第一」默默地 在台灣落腳。目前OISTAT在全球擁有卅個會員中心,個人與組織會員分佈近五十個國家。該單位除定期舉辦各式國際性活動之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每四年 與捷克文化部共同舉辦PQ大展,打造一個全世界劇場幕後工作者的交流平台。
在今年度PQ大展中,OISTAT除了和往年一樣,在展覽期間為 來自全球的劇場工作人員舉辦各式工作坊、講座及籌辦各項賽事之外,總部還特別邀請台灣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親至布拉格共襄盛舉,並央請盛主委於第八屆「國際劇 場建築競賽」 (TAC/ Theatre Architecture Competition)大會中發表演講與擔任頒獎貴賓。盛主委在場也表示台灣未來即將落成多座國際級的展演中心,也歡迎在場的國際劇場友人至台灣參訪, 並參加十月份於台中舉辦的建國百年晚會。為未來台灣的國際文化交流,開啟更多合作的機會。
此外,OISTA以台灣為出發所辦的系列活動還 有:在捷克國家博物館新館中所舉辦的「OISTAT與台灣之夜」酒會、於PQ大展期間請到國內知名導演賴聲川在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DAMU)舉辦的講 座、由編舞家何曉玫與服裝設計師沈斻所主持的「竹製舞衣工作坊」,及透過Scenofest劇場藝術節系列活動的演出機會,請到國內知名武丑張宇喬與旦角 黃詩雅在布拉格廣場上演出京劇《美猴王》、《仙女》片段,並舉辦「京劇越界」工作坊等不勝枚舉,可以說是為台灣的文化外交,再添歷史新頁。
註:「台 灣技術劇場協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Theatre Technology,簡稱TATT)創立於西元一九九八年一月,為一非營利之全國性社團法人組織,也是OISTAT的台灣會員中心。該單位最主要的任務 在於維持及建立有關技術劇場的知識與經驗的交流、促進台灣表演藝術的蓬勃發展。TATT是歷年來台灣參加PQ大展主要的策展團隊。在本屆PQ大展活動期 間,由現任理事長、及台灣館策展總召及人王世信主持舉辦「台灣日」的活動,並請到文建會盛治仁主委蒞臨,讓台灣館的參觀人次,再創新高。
劇場技術創新獎 台灣新生代拔得頭籌
由 OISTAT所主辦的第一屆劇場技術創新獎TIP(Technical Theatre Prize),於六月十九日下午在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DAMU)舉辦頒獎典禮。這個獎項是為了促進不同國家劇場技術的交流、促進劇場技術人員經驗分享, 並褒揚劇場從業人員開發新的技術,有效改進劇場功效所設立的。
本次劇場藝術創新獎的首獎,很讓人驚喜地,是由一位來自台灣、廿歲出頭、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的應屆畢業生胡皓恩奪得。胡皓恩對於能在全球的參賽者中得到評審的青睞,也表示非常意外。他謙虛地說由他所設計的「布幕撐平桁架」(T-Joist backdrop stretcher)並非高科技產品,只是運用劇場中原來就有的布幕夾和T型柵改良而成,原本只是為了克服劇場布幕應用的小問題,沒想到卻是小兵立大功。 而這也似乎再次地應證了,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日,關於「手工」的技巧與發明,仍值得大家關注與鼓勵。(黎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