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黎家齊

發表文章 194 篇
  • 林昆穎(左)與楊富民(右)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昆穎X楊富民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於是,本期雜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擔任客座總編輯,並作為對談人,與甫完成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規劃的林昆穎,從一個「從未離開花蓮的花蓮人」與另一個「離開花蓮許久的花蓮人」的對話,重新開啟我們對「地方」、「策展」與「藝術節」的想像。

    文字|黎家齊、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林昆穎(右)與楊富民(左)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昆穎X楊富民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以「地方」為單位的策展、藝術節╱季、音樂祭等,在近年蔚為風潮,像是今年下半年單就花東地區就有「臺東藝穗節」、「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臺東光祭」、「Taiwan PASIWALI Festival 原住民族國際音樂節」、「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等,橫跨不同藝術領域與族群,主辦單位也包含公、私單位。但,這些藝術節各自的定位為何?訴求的主題與觀眾是什麼?真的與這個「地方」有絕對的關係?反過來說,這些地方藝術節又非得、或只能與這個地方有連結嗎? 於是,本期雜誌邀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楊富民擔任客座總編輯,並作為對談人,與甫完成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規劃的林昆穎,從一個「從未離開花蓮的花蓮人」與另一個「離開花蓮許久的花蓮人」的對話,重新開啟我們對「地方」、「策展」與「藝術節」的想像。

    文字|黎家齊、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由左至右)高翊愷、王嘉明、李銘宸
    跨界對談 王嘉明X李銘宸X高翊愷

    是我們生產過量,還是市場尚未打開?

    劇場演出的數量與密度飆高,其實是2022年下半年最為明顯的寫照。疫情政策走向持續開放、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啟用等因素,導致往年在補助機制與預算消耗下都會有大量演出的秋、冬兩季,無疑是錦上添花(或許是火上加油?),甚至,這種從製作數量出發的觀看,往往也被連結到「觀眾數量」、「作品品質」等疑問;於是,我們也會想像,怎樣才是優良的創作頻率與市場? 從「創作的過度生產」開始思考,這次對談邀請了今年可以說是創作量最多、領域也最廣的導演王嘉明,以及睽違3年終於推出劇場創作《超級市場Supermarket》的李銘宸,企圖作為對照組,窺視劇場導演的不同創作節奏;同時也邀請表演藝術製作人、經理人高翊愷,嘗試在製作內部與觀察外部的位置,檢視今年的特殊狀況,如何延續著過去,然後回應未來的台灣劇場趨勢。

    文字|黎家齊、吳岳霖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劉怡汝(左)、李若綺(右)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X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劉怡汝X李若綺 嚮往香醇「熟齡釀」,就從消除成見開始(下)

    熟齡,是什麼?是在某個年齡之後?還是身心進入某個狀態?那麼,它會有個固定的答案與定義嗎?我們會聽到一個說法是,台灣在2025年從高齡社會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第一個提問往往是「我們做好準備了嗎?」但又該做什麼準備呢?這些提問,往往讓「熟齡」成為一個「問題」,但又該讓它就是個問題嗎? 其實,老人、長者、熟齡、樂齡、高齡、銀齡等名詞的出現與替換,不代表它們完全是彼此的同義詞,更呈現的是:舊有印象的翻轉企圖,嘗試替這個所有人都可能踏入的階段,賦予更多意義,並找尋這個社會與自我生命更完善的交會點從面對現象、解決問題到共存共好。於是,本次對談邀請到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就兩種不同型態與功能的機構,從過去脈絡與現有策略來思考未來的所有可能。

    文字|黎家齊、吳岳霖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北藝中心首屆董事長劉若瑀。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以「開放、培育、國際網絡」為北藝中心定錨

    3月11日,阮劇團的《熱天酣眠》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揭開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序幕。「懷胎10年」的北藝中心,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注入一股新力及能量,第一屆董事長劉若瑀更期許:北藝中心要致力於人才培育,並與國際連結,讓更多台灣藝術家及團隊踏上國際舞台。

    文字|吳垠慧、黎家齊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1
  • 歷經10年,王孟超終於迎來北藝中心的誕生。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

    王孟超 10年風雨終見晴

    等了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終於在3月11日揭開頭紗,在眾所期待之中,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試營運。一如國內所有大型表演場館的竣工落成,初見世人的北藝中心難免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指教,身為執行長的王孟超抱持著「試一下,更好」的心態,將他們都視為貴人,持續優化設施,為8月的正式開幕做足準備。

    文字|盧家珍、黎家齊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1
  • 《諸神之鄉》
    戲劇

    優人神鼓《諸神之鄉》 一場「巫」的沉浸體驗

    什麼是巫?誰住在巫的村子裡?一場婚禮,即將從村外到來,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數與劫難?優人神鼓即將推出的年度創作《諸神之鄉》,將在老泉山上打造成一個「巫」的村莊,期盼藉優人質樸的能量,讓老泉山山上劇場成為人與自然間交會的玄關,傳遞安定的力量給疫後的人們。

    文字|黎家齊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1
  • 表演藝術10大新聞票選 PAR「數位全閱覽」3個月免費任你看

    表演藝術10大新聞票選  PAR「數位全閱覽」3個月免費任你看 《PAR表演藝術》編輯部篩選出2021年30件台灣表演藝術界需要被記錄及對未來有影響或值得持續觀察與追蹤的事件,透過網路票選方式呈現在您的面前。只要您登入並參與本次的票選,即可獲得PAR官網「數位全閱覽」免費使用3個月。

    文字|黎家齊
    2022/01/17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晚安,還有再見

    晚安,是兼具開場與結尾的問候語,雖然我們現在較常用它來結束這一天,似乎說完就要闔上眼睛。再見,用來道別,也帶著「下次相見」的語意,有種對這次遇見、就將離別的不捨。 這一年,晚安。但可能不一定適合用「再見」。 上半年的肺炎疫情,彷彿世界都為此停擺,讓人懷疑末日將至。疾病禍延的不只是身體健康,更撼動經濟、政治、乃至於藝文產業藝術家染疫、場館關閉、藝術節停辦我們繃緊神經,每個月的編輯會議從「看著專題成為芭樂票」、「盯著編輯表格發呆」到陸續去探索藝術家的成長記憶與防疫策略、演出的線上製作以及幕後工作者的生活等,甚至也一度苦笑說,年底的年度現象回顧大概只剩下「COVID-19」;終於,迎來台灣的「後疫情時代」。「生生滅滅」似乎是我們這次回顧今年的另一關鍵字,包含倉儲大火、建物整修、數位科技、地方場館、城市行銷等議題都未被疫情掩沒,慢慢在我們暫時緩和的步伐裡梳理出來。在即將與今年告別的時刻,期待能迎來明年的積極作為。 於是,編輯部除了選出了三位2020 PAR People of the year鄭宗龍、Baboo與莊東杰,肯定他們在表演藝術領域的付出外;更邀請到四位在不同藝術領域有傑出表現的藝術家,包含甫獲金馬影帝的莫子儀、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得主朱安麗、近年創作與邀演不斷的舞蹈家葉名樺與小提琴家陳銳,說說他們的年末感觸,以及自己告別二○二○年的方式;同時,我們收集了幾場跨年表演,讓大家除在台北101看跨年演唱會外,也能有其他跨年行動能夠除舊迎新,掃除陰霾。 這種對新一年的期盼,也在NSO,因為他們於年末宣布,迎來新任的藝術顧問準.馬寇爾(Jun Mrkl)。這位德、日混血的指揮家,只於二○一八年與NSO有一次合作,便留下深刻印象不只是NSO團員對他深表肯定,馬寇爾也很喜歡台灣這個地方。在本期雜誌,我們專訪了馬寇爾,提及過去也望向未來;同時也從「指揮」的角度,與NCO音樂總監江靖波談國樂團的「西樂訓練」指揮,向台北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陳雲紅請益不同類型的指揮模式。我們還回溯指揮的歷史脈絡、職銜釋疑、個性百態與台灣的培訓機制等,用「指揮.不指揮」專題來對這群「無聲的音樂家」進行不止於紙

    文字|黎家齊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我們賴以為生的想像

    貝多芬,應該是多數人第一個認識的音樂家吧!? 在台灣,有兩段旋律無疑是最深植人心的:一是《給愛麗絲》Fr Elise,因為它提示我們,垃圾車快到了,要趕緊抓起垃圾狂奔;另一則是《第五號交響曲》,也就是《命運交響曲》,常被用來加強晴天霹靂的心情與遭遇,出現於某段時期的學生作文或是戲劇橋段。所以,那個耳朵失聰、頂著爆炸頭的形象,隨著各種可能與貝多芬著實無關的場景,帶著強大衝擊力道,出現在我們眼前。 今年是貝多芬兩百五十周年誕辰,世界各地都預計舉辦相關音樂會,雖因疫情影響而有所變動,但台灣仍舊風風火火,各大樂團無不用音樂來回應對貝多芬的紀念。因此,本期雜誌將從「影響」的角度去思考貝多芬於不同領域的貢獻,除音樂演奏、創作與他的共鳴外,也包含舞蹈、戲劇等方面的再創,更有貝多芬因對莎劇的喜愛而啟發的創作。最後,我們在回溯與紀念裡,通過鋼琴家白建宇的思索、音樂家江恬儀與編舞家蘇威嘉的跨域對談,及董昭明、邱浩源與陳立立三位作曲家從貝多芬得到的啟示,試圖開啟貝多芬與當代表演藝術的對話契機,同時更創造無限的想像。 這樣跨越時間、國度、文化的想像,不只是創作者賴以為生的能量,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 因此,在本期雜誌的另一企畫「台灣X藝術X妖怪 冒險搜查線」裡,我們派出妖怪搜查員帕帕,先返回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日本,追溯妖怪學的起源,再到現代的不同藝術型態與作品裡找尋妖怪變身後的蹤跡,最後則讓藝術家們用文字與繪圖創造出自己(可能遇見過)的妖怪反映著,看似來自遠古民間傳說的妖怪,隨著居住環境、人心善惡、科技發展而有不同形貌,真正的源頭都是人類自身的生命狀態與心境變化,以及我們與世界的某種連結,然後因想像才化成具體樣態。 不只從貝多芬到妖怪,最後我們還要跟著編舞家的腳步「去排灣」,看看他們又從地磨兒部落的土底中,深掘出什麼不同的想像。

    文字|黎家齊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漫步,在十月

    每次到了公布隔年國定假日的時候,網路總會有神人幫忙盤算怎麼排/請假,才能獲得最長時間的連假,也成就CP值最高的休假方式。 此時到來的十月,正好就是個可以挑戰工作日最少的月份!由於中秋連假與國慶連假只隔一週,只要請假或排休四天,就能從十月一日一路放假到十月十一日,得到整整十一天的假期。只是,將假日集中的原因,多半是為了能夠出國渡假;但台灣疫情暫歇,國外卻仍持續沸騰出國無望,何不轉向國內呢?(我好像在七月也說過類似的話,要選我當國內旅遊大使了嗎?) 環島,就是個選項。從網路搜尋到的資料來看,不管逆時鐘或順時鐘,騎車或開車環島的建議天數大概從六天到十天不等;於是,十一天的假期綽綽有餘,甚至還可以預留個一天收心,等待下一次假期的來臨,啊,是迎接努力的工作。如果沒那麼大的野心,也可以從單一城市開始,透過散步,加上導覽、展演、互動等形式,重新打開我們對地方的認識,這也是近年劇場創作持續開發的領域。本期雜誌企畫了「漫步地方,作為行動代號」專題,先提供觀看的方式,再一同參與創作的行動。從基隆、台北到台南,隨著移動,我們或行走、或留步,看著一夜綻放後便消逝的電光,體驗空間、物件與人最親密的接觸,撫摸這個地方經過時間沖刷的紋理,然後都附著了我們漫步的痕跡。 當然也有人更愛宅在家,同樣能接觸到大自然栽種植物。於是,在這期雜誌裡,我們闖進了音樂家與舞蹈家們的秘密花園,讓林麗珍、温隆信、解瑄、王心心、張欣與周書毅分享屬於他們的植物記憶,從一顆顆種子、一朵朵花、一片片葉到菜圃裡冒出綠芽的作物,都靜靜地記下了他們之間的所有故事,獨一無二。 秋意襲來,這時的台灣正舒適。選個方式,作為屬於你自己的休假密技。

    文字|黎家齊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你「富奸」了嗎?

    在日本漫畫《獵人HUNTERHUNTER》裡,有所謂的「念能力」,漫畫家虛構了超能力,運用人體溢出的生命能量去有意識地進行攻擊或防禦,並分作六個系統,能製造截然不同的效果。其中,有個很有特色的配角叫「旋律」(センリツ),顧名思義,她擁有非凡聽力,而能夠聽到他人心臟的聲音,進行偵查。其實,在現實生活裡的某群藝術家們,似乎也擁有類似的能力,可以藉「聲音」的變形與運用,達成與其他藝術形式、觀/聽眾的對話,就如同我們無意地拍到的封面人物編舞家鄭宗龍,在排練場中的他似乎在回憶著「看」到的下坡腳步聲、山巒溪流之聲、發聲的身體、三弦、磬、神聖、安定與光之聲並將這幾個看似摸不著的「聲音」,恰到好處地揉成了《定光》。想要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嗎?那不妨參考本期雜誌的「聲物學」特別企畫,去捕捉他們的超能力吧。 標題上寫的「富奸」,就是源於這部漫畫的作者冨樫義博,意思是「(無限期)拖稿、休刊」因為,他從一九九八年開始連載《獵人》,至今尚未完結且屢次(長期)休刊,自二○一八年刊載第390話後,已超過八十週停載,且紀錄持續延長。但這並不是這部漫畫不受歡迎,因為它早已被改編成動畫版、遊戲等,作為日本漫畫中的重要IP;甚至,當「富奸」一詞出現,連作者也成為一種特殊的IP。自帶粉絲量與聲量的IP,成為創作改編的熱門選項。回到台灣劇場,像是從電視劇跨媒介改編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創下故事工廠銷售上的最快速率;另外,東野圭吾小說《解憂雜貨店》、音樂劇《不讀書俱樂部》也都在在展現作品在不同載體裡發生的能量。好在的是,它們應該都不會富奸。而在本期的「重磅挑戰!!編劇 vs. IP」專題中,我們也請到九位編劇,分享他們想要挑戰的IP。 不過,有時候我們也會希望「富奸」發生像是國寶級演員封箱作品,預告「告別舞台」的可能。是的,今年已快七十歲的京劇演員吳興國將重演二○○一的復團作品《李爾在此》,並宣告此作將於國內封箱,他也會陸續將自己的經典作品一一重演、然後封箱,作為對舞台的道別「時候到了」,他這麼說。這時候,我們反而希望他這段宣言可以一直「富奸」下去。 最後,本期雜誌順利出刊,我們可沒有「富奸」喔。</p

    文字|黎家齊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每到夏天我要去_______

    夏至之後,台灣氣溫暫時低不下來,記得某日下午的台北竟飆至39.7度,創下百年來紀錄(有點害怕,這個紀錄會不會很快就打破啊!啊啊啊!)。同時,肺炎疫情的降溫,隨著溫度升高(然後居高不下)的是各種「報復性消費/出遊」的人潮,配合振興三倍券、藝FUN券、農遊券、動滋券、浪漫客庄旅遊券等振興政策(也有少數人沒辦法獲得,像是身分證字號末碼為1、2、6者未獲藝FUN券,卻在商業行銷手段下形成另一波「126之亂」),以及行之有年的旅遊補助等方案的彼此加成下,整個東部人滿為患,讓「人」真正變成了「風景」,堵塞的國道五號也被稱為台灣最大的停車場;而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龜山島、金門、馬祖等離島也讓暫時無法出國的國人稍微滿足了「偽/未出國」的慾望! 二○二○的夏天,再熱也待不住家裡,總得衝一波吧!最後,搞不清身上的汗水是自己的,還是旁人的。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擠得出有限時間,於是趁著夏日夜晚的微風,衝向兩廳院藝文廣場,迎接「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也成為不少人的習慣,甚至堪稱國家兩廳院的「音樂祭」(不用衝向哪個海邊或港口)。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同樣在音樂廳、實驗劇場等空間有音樂營、演奏會等活動,已邁入第十二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更是活力滿滿,除來自演出者,如甫入圍金曲獎的靈魂女聲9m88、兩廳院爵士音樂營菁英大樂團、李守信與國會大樂團等,成為粉絲的聽眾們則更是派對本身最強悍無比的生命力。 同時,八月的音樂饗宴不局限於爵士,二○二○╱二一國內外的樂季公布也讓我們的耳朵擁有不同選擇音樂總監呂紹嘉卸任後的國家交響樂團(NSO)、新音樂總監江靖波上任的臺灣國樂團(NCO)、強調大地之聲的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等究竟會端出什麼曲目呢?本期雜誌不只讓我們一起環島,也用文字帶大家「出國」,前往歐美等地的樂團捕捉他們的音符。 每到夏天我要去_______,這麼多的選擇,我們是不是要一起去哪呢?

    文字|黎家齊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我們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嗎?

    「想像未來」是人類其中一種本能。 帶點被迫成分的是從小時候就開始寫的「我的志願」,一路到升學制度下我們必須去「(有限制的)選擇」學歷,或許到了對工作、理想與創作等的展望,就多了點主動性;過程裡,乘載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某一天會做什麼」、「成為怎樣的人」的投射,模模糊糊也清清楚楚。放得更遠些,則是科幻作品建構出的未來世界景貌。這些可以是虛構而來的幻想,也可以是客觀視角的觀察稱之為「趨勢預測」。 但年初襲來的COVID-19疫情似乎停滯了這段時間,我們困守於當下的未知/無知,更何談未來的未來?開始害怕的是,我們會不會逐漸失去感知的能力,以及被植入想像的恐懼?守著每日下午兩點的疫情記者會裡攀升或掛零的確診數字,形成心驚膽跳或鬆一口氣的「疫常」輪迴,甚至只餘下「疫情何時可以結束」的想像。 還好,擅於逆境求生的創作者始終努力掙脫困境,在過去幾期雜誌裡,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找尋到心靈紓困的提案、藉由線上展演與觀眾繼續有約等;同時,也分析了政府單位、公立場館等公部門如何紓困與援助台灣的表演藝術圈。終於在疫情趨緩的六月初迎來藝文場館解封,緊接而來的是民眾的「報復式消費」(雖然我們始終不知道要報復的是誰?)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始想像未來了? 此時的政策面也開始從「紓困」到「振興」,包含即將啟動的行政院「振興三倍券」與文化部「藝FUN券」等,嘗試通過消費行為去重啟台灣經濟。因此,本期雜誌訪問新任文化部長李永得,既談疫情趨緩後的文化振興,也展現他對台灣文化政策的想像與決策;同時,我們邀請到朱宗慶、辜懷群、陳樹熙、溫慧玟、梁志民、于國華、鄧富權、車克謙、魏琬容、吳季娟、孫富叡、楊乃璇、黃堃儼、蔡明叡、鄭卜元、樊宗錡等藝文或跨域創作相關業界人士,一起對台灣「後疫情時代」進行想像的交鋒,細數每一種未來會發生的可能性。 只是,在端午連假四處爆滿的觀光人潮、返日學生可能在台染疫的新聞消息間,身處台灣的我們還矛盾地斤斤計較於「本土零確診與否」的口水交戰,全球確診數字卻已飆破千萬。此時此刻,我們陸續宣告台灣表演藝術的「下半場」展開,而國外其他地區的「中場休息」仍無限期延長,或苦於轉為其他形式得以延續。於是,本期雜誌也邀請到仍駐紮於歐美、其他亞洲地區的藝文人士,

    文字|黎家齊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脆弱體質 汲取經驗、打底優化

    疫情不僅使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劇烈改變,國際經濟、政治情勢受到的影響,也連帶牽動藝術發展。疫情讓表演藝術脆弱的體質更加突顯,此刻不能被動等待國際疫情的平息,而要打好基礎、優化體質,才是永續、長久經營的良方。未來該如何調整因應以承擔大環境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如何從此次重創中汲取經驗,更是每個團隊、每位藝術工作者應積極面對的課題。

    文字|朱宗慶、黎家齊、李秋玫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文化部長李永得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國家文化力 帶動國家的品牌力

    繼四月底陸續展開「藝文紓困1.0」、「藝文紓困2.0」計畫後,迎接「防疫新生活運動」的此時,文化部在行政院的三倍券外更加碼了六百元「藝FUN券」,文化部長李永得期待藉此為文化產業創造五十億商機,若能搭配三倍券,更主觀期待兩百億的可能性。在思考後疫情可能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因應之道外,打造台灣國際品牌的辨識度,將台灣文化的能量帶上國際本就是文化部的長期目標,李永得表示:「一個國家文化力的強盛可以帶動國家品牌力,這可能是其他產業無法達到的。」

    文字|黎家齊、吳垠慧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為表演藝術圖書館轉型而舉辦的工作坊現場,參與民眾討論熱烈。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升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為民眾與兩廳院「搭橋」

    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兩廳院主辦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數位光碟、每日演出錄影音等,累積館藏至今十九萬件。廿多年來,歷經幾經調整,圖書館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二○一八年起,從內部提議轉型,圖書館將重新思考館藏策略及空間運用規劃,並於今年啟動圖書館升級專案。 在兩廳院「藝術共融」的脈絡下,該如何打造一個屬於大家的圖書館?藝術總監劉怡汝決定搭起橋梁,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因任何預先設下的規範而被屏障。她堅信:「如果兩廳院只服務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透過兩廳院,都成為文化菁英。」

    文字|黎家齊、李秋玫、謝依庭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三個月,又十四天

    終於,停滯的劇場在日前出現了曙光。五月廿二日晚間,文化部發布文化場館藝文活動開放辦理原則,國家兩廳院、NSO亦隨即聯手於五月廿四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率先試辦「管絃織音」音樂會,並開放約五百名觀眾採實名制入場,這也是國家級展演場館暌違近三個月後首度解封。但至於藝文活動何時能夠全面恢復正常,新任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尚待兩個禮拜觀察,視國際與國內的疫情發展,再評估是否能全面開放。 沒錯,再等兩個禮拜,十四天。從疫情爆發至今,十四天彷彿成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也代表著:隔離、等待、獨處、不安在有些人的行事曆中,本來被註記寫滿的十四個格子裡,驟然空白,而本來與其他日子一樣的這十四天,也像是突然被貼上標籤,在生命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台灣的防疫團隊在這波席捲全球的災難中表現優異,讓我們免去全面性的封城或是大規模隔離的措施,但是在這全球按下暫停鍵的同時,仍是讓我們丟失了習慣的日常。這段離不開口罩、酒精與無法自由出入公共場所的日子裡,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另一種生活秩序,為自己、為生命。而在舞台上的那群,本來就擅於聚眾面對自我,以肉身化成藝術,與社會溝通的人們呢?他們又如何在這十四天中、近三個月裡,緩步度過這段在時光夾縫裡的空白。是待續/蓄而動?還是從「空中飛人」變身「網際超人」?抑或是在沒戲演的日子裡,持續燉煮著「慢」滋味? 於是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在這新冠病毒改變了人類世界軌道的同時,特別邀請到目前人身處在台灣、美國、英國、比利時、法國等地的十四位藝術家,與六位編劇╱文字工作者,分享他們是如何存在於彷彿不存在的當下。從生活到閱讀、從耍廢到讀詩、從走路到冥想;更有人不能停了鍛鍊,在舞團提供的一方地板上起舞,只求不要踢到家具就好。也許每個人的路不同,但「時間」都一樣。我們也希望藉著這次「瘟疫中的日常生活:心靈紓困(可能)提案」,能成為讀者在越過這段歲月罅隙中的一帖良方。 最後,在本期的特別專刊中,也藉由「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9分析報告」,以兩廳院售票系統各節目的銷售及會員訂單等資料為研究基礎,解碼大數據,針對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的地區走勢、消費行為、票房起伏等進行拆解分析,並針對COVID-19之影響進行特別探討,試圖了解這次疫情對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的影響。

    文字|黎家齊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疫情之下 找到向前走的勇氣

    很難想像,一場疫情改寫了廿一世紀的歷史,無人能不受其影響,且至今仍在持續升溫肆虐。封城、關店、居家隔離、自我檢疫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它讓人與人的距離變得遙遠。而表演,這個與「人」緊密相連的藝術,更有聚眾、臨場、勞力密集等特性的行業,在這波不得不讓人「保持距離」的疫情下,自是難以倖免、受到重創。 在面對這樣險峻且變動迅速、尚未明朗的情勢,對表演藝術團隊而言的確是難以承受的重,對國家文化發展無疑更是一大艱困挑戰。文化部秉持著「防疫為重,紓困並行,振興在後」的原則,在高效率下率先爭取到十五億元的紓困補助經費,盼這及時雨能為表演藝術界爭取些許喘息的機會。而國內各場館也莫不繃緊神經因應各種狀況。防疫當前,身為國家級場館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旗下的北中南三座場館,也在一切以安全為優先的前提下,同時提出疫情期間特別方案,並且也盤點旗下各項資源,幫助各團隊度過難關,並累積後續的動能,就如同在本期中接受訪問的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所述:「期許兩廳院成為表演藝術圈裡『穩定的力量』,扮演一個能被依靠的角色,沉著、穩定,與大眾共同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面對突如其來的衝擊,表演藝術界在疲於應對的同時,其實考驗的也正是整體產業的體質,此時各界可能尚未有時間沉澱思考,但如何記取教訓,讓未來表演藝術的生態環境更為健全,應是接下來要義無反顧、審慎面對的課題。 最後,值此非常時期,本刊也邀請了高旻辰、王連晟、布拉瑞揚、鄭嘉音、紀蔚然等五位,橫跨了不同世代、領域的藝術家,請他們回顧自身的人生與創作之路,探問自身在經歷成長時所遇到的種種,從夢想到恐懼,讓他們重新回到「成年禮」的那一瞬間,與讀者分享他們在生命中面對試煉時,是如何跨越、如何自處。盼能在這波人心躁動不安的疫情下,藉著閱讀他們的成長,讓那份平時隱藏在作品背後,藝術家創作時面對自我的勇氣,給我們啟發,找到向前走的力量。

    文字|黎家齊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成立劇場的目的不只是去營造一個場館讓大家可以來演,而是在設法發揮影響力。」劉怡汝如是說。
    焦點專題 Focus

    疫情肆虐下 一探劇場未來

    肺炎疫情襲來,以現場性為本質的表演藝術更是重災區,現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建議停辦「百人以上室內活動」,更多演出面臨停演抉擇。作為台灣表演藝術界重要場館的國家兩廳院,一舉一動都是其他單位的參考指標,藝術總監劉怡汝指出,除了透過疫情期間特別方案,以配套措施讓表演藝術圈獲得喘息、以協力方式讓團隊延續創作活動外,她也覺得這次疫情正是表演藝術界自我體檢的機會,可同時思考未來劇場的欣賞模式與可能性。

    文字|黎家齊、李秋玫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12345678910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