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定義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這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的。在幾十年的演奏生涯當中,她一直是在音樂與行為藝術之間遊走著。簡單的演奏家、作曲家、視覺藝術家、歌手等稱謂,已不能夠全面涵蓋她所扮演的角色。因為她集各方才能為一身的最終目標,就是不想要只將聲音傳到觀眾耳中而已。
蘿瑞學的是藝術史,她是跨界的先鋒、她的男性打扮有女性的魅力、她的作品脫離不了感動的故事……這位永遠走在尖端的前衛藝術家,改變了欣賞的角度,讓視聽感官加上思考都在一場演出中給予意外驚喜。當我們試了最大努力要定義她時,她已經露出小酒窩擠出調皮的表情,又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2012TIFA-蘿瑞.安德森《妄想》
3/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1、出生
蘿瑞的全名是蘿拉.菲利普.“蘿瑞”安德森(Laura Phillips "Laurie" Anderson),一九四七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她來自一個大家庭,父親是位作家。她就讀加州密爾斯女子大學(Mills College),主修藝術史,以優異的學業成績自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畢業。接著在一九七二年於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取得美術碩士學位,主修雕塑。
她年輕的時候學習小提琴,大學就讀於美術史系,畢業後在大學教授藝術史和埃及建築學,而這些學歷成為了她以後音樂創作的大部分內容。一九七六年開始,蘿瑞的演出地點遍及南美和歐洲各類博物館、音樂廳和各地藝術節。而如今即便已達六十多歲的年紀,巡迴演奏之外作品仍然推陳出新,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似乎從未消退過。
2、跨界先鋒
因為不滿足於單一形式,蘿瑞.安德森竭盡所能地將各種可用的元素放進自己的演出當中,於是集合電影、電腦動畫、多媒體投影,以及各種稀奇古怪的樂器和裝備於一身,可說是將視覺藝術帶進音樂會的先鋒者。她曾經合作的對象包括美國垮世代(Beat Generation)的小說家、身兼散文家、社會評論家以及說書人的威廉.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極簡主義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電子音樂大師尚.米榭.賈爾(Jean Michel Jarre)、多媒體藝術家佩里.霍伯曼(Perry Hoberman)、前衛音樂奇才布萊恩.伊諾(Brian Eno)、唯美的音樂詩人大衛.席維安(David Sylvian)、集鍵盤、敲擊樂、直笛及合成樂器等全才的彼得.蓋布瑞爾(Peter Gabriel)、得過十多次葛萊美獎的人聲藝術家巴比.麥菲林(Bobby McFerrin)、獨立音樂大師艾克特.薩蘇(Hector Zazou),當然包括她的另一半——地下搖滾樂教父路.瑞德(Lou Reed)等人,由此可知她涉獵的領域有多寬廣。
她的演出大量運用科技,並且永遠在「升級」,然而即使作品充滿前衛與實驗性質,她的表演絕對不冰冷艱澀,反之,它是舒緩神秘的,不複雜也不尖銳。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她個人生活經驗的深刻省思,讓她在流行市場也大受歡迎。
3、舞台裝扮
蘿瑞.安德森的表演強調觀看的形式和整體的藝術,因此帶有強烈的舞台特性,例如將小提琴插電、改成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形狀,甚至變成抽象的裝置藝術品。
她的舞台裝置怪異之外,對於本身的打扮也有獨特的堅持。雖然她是屬於那種帶有女權思想的演奏家,但舞台上向來都是以男性的西服、褲裝甚至加上領帶出現。二○一○年她和丈夫路.瑞德聯手製作的《家鄉》Homeland中,蘿瑞更貼上濃眉和兩撇鬍子在麥克風前演說,以某個分身的角色闡述她的想法。眼神手勢仍舊保留著一絲女性的魅力,但經過聲音轉化軟體之後,聲音成為男人說話的音域,並且帶有特殊的機械感,而標語式的演說詞更引發觀眾無限的想像。
蘿瑞的表演看似無厘頭,但卻與她的所見所聞有極大關連。她曾在冬天的湖邊看到許多鴨子在水面上,但當她走近時,鴨子卻沒有急著離開,仔細一看才發現原來牠們的雙腳被凍在冰裡動彈不得。於是在一九七○年的作品Duets on Ice中,她便穿著帶溜冰鞋,雙腳下的冰刀嵌在兩塊冰上,搭配著錄音裝置演奏小提琴。整場表演就這麼持續站立著,直到冰塊融化後讓她失去平衡,演奏才結束。
4、敘事性
在她的作品中,蘿瑞總有「話」要說。她的音樂風格主張表達為文字和語言,站在舞台上,她總是冷淡與微笑地進行著她的話語。你不一定聽得仔細她在說什麼,或者應該說,經過聲音的轉化,她也不一定希望說得那麼地清清楚楚。
早期她利用話語的片段與音樂強調敘述內容,或者作為演出的背景,但到了《美國》United States之後,她開始以部分演唱、部分口述的方式闡述她的想法,在其中她像是個說書人,但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角色。
她的歌唱也有類似的特點,在細弱電子樂聲的陪伴下,她悠然地演奏並且含糊地唸唱,於是她的聲音顯得若有似無,多層次的聲線和催眠式的效果,讓人感覺就是飄忽游離的。然而奇特的是,她這種超現實主義的方式卻能在耳畔繚繞不去,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底,與人們的記憶起了連結。不管她是唱、是說、是演奏或是使用何種媒體來表達,「說故事」是她作品中必然的共通點。
5、重要作品
主要專輯You're the Guy I Want To Share My Money With(和名作家威廉.柏洛茲等人合作)、Big Science、United States Live、《勇士之家》Home of the Brave、Bright Red、Live in New York。儘管蘿瑞的專輯被歸類為「前衛」派,但早自一九八○年代起,她的作品就非常地暢銷。一九八二年她推出的首張專輯《喔,超人》O Superman時,以實驗風格成為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也為她打響了名號。她曾表示這首單曲是在伊朗軍售醜聞的背景下所寫的,但結果還是爬到英國流行排行榜的高峰,成為她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然而她並不認為有多光榮,因為她的音樂跟大眾流行從來不是能夠直接劃上等號的。跟上榜比起來,她現場總體的演出更能夠表達她的意念。
雖然主題與歌詞偶爾重複出現,但蘿瑞極少回顧過去的作品,可是二○○一年她精選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作演奏會曲目,進行了一場巡迴。其中一場便是在九一一恐怖攻擊後一週於紐約的演出,音樂會在隔年以《紐約現場》為名發行雙CD,迄今依舊是她最新的現場錄音專輯。
二○一○年由路.瑞德與羅馬.貝倫(Roma Baran)的協助製作,蘿瑞發行了錄音室專輯《家鄉》。如同以往的製作,《家鄉》所囊括的範圍也極為廣闊。作品充滿自由爵士的咆哮、電子音樂的憂鬱糾結、令人不愉快的停頓、低沉而扭曲的聲音。內容從美國這個國家成為新世代霸權,對所謂恐怖主義國家的窮兵黷武及踐踏人權,到個人面對著不同的恐懼、威脅。還有科技的發展讓隱私蕩然無存、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將自己推向絕路等等,似乎是對當下社會問題作了最沉重的控訴。這張專輯獲得樂評一致讚譽,很多人將《家鄉》專輯冠為安德森最高的音樂成就,可謂是集結了她多面向的人格,以及她數十年來在各種藝術媒介裡探索與實驗結果的集大成之作。
6、多重角色
一九八六年自導自演音樂會電影《勇士之家》,蘿瑞將一些嚴肅的話題經由戲劇性的聲音展現出來,手法屬於後現代,但是它不枯澀,淺顯生動外,音樂性也相當強烈。在這裡,蘿瑞也可以被解釋為一位行為藝術家,藉由舞台上的繽紛多彩來訴說她對事物的感觸、好奇與想像。
作為一位作曲家,她為史帕汀.格瑞(Spalding Gray)的電影《泳至高棉》Swimming to Cambodia、《盒中怪物》Monster in a Box作配樂,也為文.溫德斯(Wim Wenders)和喬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等名導演的電影寫音樂。她也為舞蹈與戲劇創作音樂,其中更包括羅伯.威爾森的劇場作品《愛爾賽斯提斯》Alcestis。
作為一個作家,她從走紅前的一九七○年代就開始在雜誌寫藝術評論,並且創作多本包括給兒童的圖文書,第一本作品是名為《包裹》The Package的推理故事。此外,她的小說《戰爭是現代藝術的最高形式》War is the highest form of modern art裡,文本與圖畫交互對應,而她也不改習慣,曾帶著多媒體和電聲設備,到美國各地和海外各國,自己當眾演奏和朗誦,配上閃爍的燈光,讓小說轉變得有聲有色。
一九九一年,她擔任第四十一屆柏林影展的評審委員。同年她也演出了BBC電視台的藝術紀錄片《五官的奧秘》The Human Face,在片中除了大量使用數位特效外,還靠著乳膠面具多次改變臉型與五官。此外蘿瑞還是雅典奧運會開幕式籌劃小組成員、也給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塞維利亞博覽會等機構和會展製作節目。二○○三年,安德森成為美國太空總署第一位,目前也是唯一的駐點藝術家,這樣的經驗給了她創作最新演出作品《月球末日》The End of the Moon的靈感。
她的職業生涯甚至包括幫動畫電影《淘氣小兵兵》The Rugrats Movie配音、她也曾為《大英百科全書》寫過一篇討論紐約文化特色的補充文章,以及在一九八○年代晚期擔任美國公共電視系列節目《離心實況轉播》Alive from Off Center的主持人,並為這個節目製作了短片《你說的「我們」是什麼意思?》What you mean we?
7、展覽
她的視覺作品也是世界主要博物館邀展的對象。二○○三年,在法國的里昂進行她的回顧巡迴展,命題為「記錄的時間:蘿瑞.安德森作品的聲音」(The Record of the Time: Sound in the Work of Laurie Anderson)。這個追溯性的展覽,包括裝置藝術、音樂作品、樂器、影片和藝術作品,把安德森的職業生涯由七○年代跨越到近期的創作,並且作了世界巡迴。
二○○五年,她在紐約的Sean Kelly畫廊舉辦了個展“The Waters Reglitterized”,展覽的主題是夢的日記,在清醒時重組與再經歷夢的故事,並用夢話探討夢的本。具體的作品形式多樣,有繪畫、印刷品和影片等等。
二○○八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取得了她獨有的小提琴,並在同年的“Making Music”展覽中展出。而倫敦巴比肯中心也曾為她和編舞家崔莎.布朗(Trisha Brown)等人舉辦「七○年代的紐約先驅」展覽。
8、發明的裝置
對於什麼是「樂器」,蘿瑞有自己的創見。她曾經發明的樂器裝置有許多,例如一種坐在桌邊、用手摀住耳朵就能聽見音樂的播放器:耳機桌(The Handphone Table),也曾將高感度麥克風含在嘴裡來改變說話或歌唱的聲音。其他常用的裝置還有:
磁弓小提琴(Tape-bow violin):這類小提琴是蘿瑞在一九七七年所創造的樂器。她將琴弓的弓毛以磁帶來代替,小提琴上的琴碼換成錄音設備的磁頭,如此一來,雖然拉奏的方式和傳統小提琴大同小異,但事先錄製的聲音待摩擦之後播放出來的效果變有多種變化。例如她曾請威廉.柏洛茲錄下“Liston to my heartbeat”的話語後,只要調整拉奏的快慢,就能夠聽到不同音高所重複的這句話。這項樂器在發明之後還持續不斷地更新和修改,在她的電影《勇士之家》也用了這類小提琴,並且使用了MIDI音頻採樣來替代磁帶記錄。
聲音棒(Talking stick):是一根六英尺長的MIDI控制器,可以存取及複製各類聲音。它的技術來於聲音顆粒的合成。機器能把聲音分成細小的環節,做到以不同方式回授它們,電腦則在這個條件下處理它們的序列。聲音粒的合成遵照它的播送比率,可以很平順地進行,或者是波濤洶湧地進行。
聲音過濾器(Voice filters):這是經常在她作品中出現的機器,當她想要把聲音改變成男性音域時,就可以用這個裝置來製造這個效果、轉換角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家鄉》的作品裡,為了發表歷史性或政治性評論時使用。
提琴留聲機(Viophonograph):蘿瑞將提琴的琴碼部分放上黑膠唱片的裝置,再把琴弓裝上磁頭,利用黑膠唱片播放的原理控制並演奏,可以產生出意想不到的聲音。
9、另一半
一九七○年蘿瑞曾經跟喜劇演員安迪.考夫曼(Andy Kaufman)合作,在某些關於她演出的內容中,似乎暗示兩人曾發展出感情。但後來則與合作多年的搖滾天王路.瑞德傳出戀情,並於二○○八年結婚。對於兩人事業及婚姻的雙重關係,她曾表示路.瑞德使她更加堅定,雖然蘿瑞喜歡用迂迴、另一半卻習慣用實際的方法談論議題,然而兩人配對最好的結果是她從來不必細想、期望對方能給什麼,「和一個能用他的意見和想法令我驚喜的人在一起,這件事很令人振奮」。
10、奇言妙語
「基本上,當右派思想出現時,我寫的是政治;當左派思想出現時,我寫的比較像詩。」
「我覺得科學家的問題和藝術家一樣,他們和藝術家的相似之處比你想得還多,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追尋什麼,而且做事的方法也和藝術家很像:他們有了某個想法,只是直覺而已,然後就做出東西來了。」
「我想我是為了某個『悲傷版』的自己而創作,就是那個坐在第十一排的女人,我想逗她發笑。」
「我不想念八○年代;我現在什麼都不想念。我沒有時間為過去感傷。」(在被問到「身為創意靈感無窮的八○年代紐約藝術界的一分子,你是否覺得現在是個愚蠢的年代?」時,她如此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