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之聲,跨海綻放台北愛樂首席四重奏的東瀛文化之旅
2025年9月初秋,來自台灣的古典音樂之聲,以室內樂的優雅形式跨越海洋,在日本「大阪・關西世界博覽會」與東京兩地連續帶來了多場精采展演,成功在國際舞台上留下鮮明的台灣印記。這股力量,便是由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弦樂四重奏團所組成,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前院長蘇顯達領軍,攜手第二小提琴林天吉、中提琴朱育佑、大提琴孫韻淳,以及打擊樂首席陳思廷,肩負起文化交流的重任。這次演出不僅展現了台灣古典音樂的精湛技藝,更透過東西方元素的巧妙融合,訴說著在地的情懷與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第4屆東亞樂派論壇追尋根源、重塑記憶與文化主體性的三重奏
由台北愛樂管弦樂團主辦、聚焦東亞文化傳承與現代發展的「東亞樂派論壇」,於2025年9月9日在東京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盛大舉行,邀請了日本、台灣3位重量級文化領袖,以跨越千年歷史與多學科的視野,剖析東亞三地如何在儒家文化基底與全球化浪潮下,形塑其獨特的藝術與文化面貌。 3位講者分別是日本薩摩琵琶演奏大師塩高和之、台語雅歌作詞作曲家陳維斌,以及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創辦人賴文福。他們從古老的樂器、瀕危的語言,到現代的古典樂發展,展開了一場關於文化記憶與自我表述的深刻對談。 第一講:琵琶的千年傳承從皇室雅樂到國民敘事詩 塩高和之一開場便透露了傳統藝術家所面臨的實際挑戰。他指著體積龐大的琵琶幽默地說:「為了要運這把琵琶,都要花兩倍的價錢。」 這種不易搬運的「現代日本琵琶」,承載了日本音樂上千年的聲音史詩。 他首先追溯了日本音樂的源頭中國文化的輸入。早從飛鳥、奈良時代(西元6到8世紀)起,包括新羅、百濟、高麗、林邑等地的樂舞便已傳入日本。尤以雅樂的傳入為關鍵。西元701年雅樂寮(歌舞司)的設立,被譽為當時的「國際音樂大學」,女性學員比例相當高。他強調,雅樂琵琶能夠千年形制不變,持續流傳至今,在世界範圍內極為罕見。這穩定性的關鍵,在於天皇制度:「天皇周邊的高階層人士會去學習雅樂、研究雅樂、欣賞雅樂。」 然而,琵琶的歷史在鎌倉時代(12世紀)迎來了革命性的轉捩點。隨著《平家物語》的誕生,日本音樂出現了第一個完全本土化的作品。《平家物語》的傳播形式,不再是純粹的書寫,而是透過彈唱,讓琵琶藝術從原本的皇家專屬,變為「一般國民可以聽到的藝術」。琵琶因此小型化,更易於攜帶。塩高和之總結,鎌倉時代是包括茶道、花道在內,「現代的日本文化的起點」。 雖然江戶時代琵琶一度因琉球傳入的三味線普及而衰落,但在江戶末期,薩摩地區(鹿兒島)誕生了新的薩摩琵琶彈唱形式,強調邊彈邊唱,將想要講述的故事表現出來。 進入現代,琵琶在戰後與軍國主義的聯想一度使其衰退,但在1960年代末,鶴田錦史等大師開始將琵琶從歌唱伴奏轉變為純樂器演奏,並與武滿徹合作,走向國際。塩高和之為第一講做出深刻的結語:「僅模仿師父的技藝
-
焦點專題 Focus 演出之外Tech World 科技下的台灣故事
在2025年大阪.關西世界博覽會中,台灣館以「Tech World」為名,以科技為主軸,向世界展現台灣在科技、文化與生命議題上的思考與能量。這座鄰近西側入口的展館,是整個世博場域中不可忽視的一座獨立館。 Tech World 館的外觀靈感來自台灣山脈的輪廓,採用金屬綠建材折板技術,塑造出山巒起伏的動態效果。白天在光照下閃耀光芒,夜晚則透過室內光線流瀉出山影輪廓。建築採永續理念,是一座在環境與科技對話中落實綠建築理念的典範。館內共有3大劇場與多種展演空間,每7分鐘開放 40 人進入體驗。全館分為歷史、自然、未來3條主題線,不僅呈現台灣的生態、人文、技術,也結合智慧手環互動系統,即時記錄參觀者的心跳、情緒、體驗數據生成專屬的心動曲線。 Tech World 館長邱揮立受訪時提到,館內動線從頭走到底大約需要 35 分鐘,這是特別設計要讓觀眾能完整沉浸於展覽的流程與節奏。
-
焦點專題 Focus 在樂聲中前行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日本巡演的文化觀察
走過40年,台北愛樂管弦樂團2025年再次踏上日本舞台,完成大阪與東京巡演。這不只是音樂交流,更是一場民間樂團在資源有限下求新求變的實踐。創辦人賴文福直言:「真的很不容易,尤其在經費方面。」在台灣,音樂人口增加、樂團數量激增,使得資源被稀釋,民間樂團能否在此生態下長期維持藝術水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與公立樂團不同,沒有政策的保障,也無財團支持。自由自主,代表著彈性,卻也註定艱辛。賴文福說:「最大的困難不在音樂,而在永續,那是我們的挑戰。」這句話道出民間樂團生存的核心矛盾藝術自主性是理想,卻也是壓力。 弦樂四重奏:規模縮小的策略思考 日本巡演採取弦樂四重奏形式,表面看似縮水,實則構思精妙。賴文福說:「大型管絃樂團是一種形式,但我們也需要用更靈活的方式去表達。」這種小規模編制不僅降低經費壓力,也讓樂團在城市與場館間更自由移動,以「累積」取代大團聲量的效應。 大阪演出結束後立刻轉戰東京,賴文福強調:「這樣大家才會知道,有一個台灣樂團持續在日本發展。」民間樂團在國際舞台上的存在感,需要時間、策略與不斷重複的演出。觀眾組成除了台僑,也包括日本聽眾,樂團甚至與日本作曲家合作編曲,並且在當地透過論壇疊加自身的影響力。這種計畫顯示,藝術行銷與文化對話已經成為民間樂團生存的重要手段。 「東亞樂派論壇」文化定位的挑戰 藝術不只是演出,更傳遞思想。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啟動亞洲之窗計畫之後,持續在韓國、台灣與東京等地進行作曲論壇與學術交流,又從2021年逐步發展出「東亞樂派論壇」的架構。賴文福指出:「我們以『東亞樂派』為學術框架,去發展理論與實踐。」這背後隱含兩個衝擊:一是「台灣能否在東亞文化對話中占據凝聚角色?」二是「民間樂團又能否以有限資源持續推動學術與創作?」即便資源有限,愛樂依然在創作上積累成果,不僅展現台灣音樂實力,也試圖打破「旁觀者」的身分,向東亞文化提出主動性的發聲。 布袋戲交響詩:本土化的文化實驗 台北愛樂管弦的布袋戲系列,是最具象徵性的文化實驗。賴文福回憶:「我發展布袋戲交響詩是從台灣元素開始的
-
音樂 暌違10年重登台北國家音樂廳高雄市交響樂團「無界搖擺」 揮灑爵士與交響的對話
暌違10年,高雄市交響樂團(KSO)將到台北國家音樂廳,以一場劃時代的跨界之作宣告全新篇章。由指揮吳曜宇領軍,攜手爵士大樂團TPO Big Band演出的「無界搖擺 The Unbounded Swing」音樂會,從古典到爵士、從歐洲到美國,跨越地域、風格與世代的界線,不僅是一次聲響的融合,更是一場文化的對話開啟。 音樂會上半場將以兩首法國作曲家的作品揭開序幕。首先登場的是杜卡(Paul Dukas)的《仙女》(La Pri),以波斯神話為靈感的舞蹈詩,這次演出也是此曲台灣首演。 「大家都知道杜卡的《魔法師的學徒》,但其實《仙女》才是他的真正巔峰之作,連作曲家自己都這樣認為。」吳曜宇指出,這首作品以華麗的銅管與細膩的配器描繪出夢幻神秘的氛圍。 接續登場的則是拉威爾的《圓舞曲》(La Valse),原本是受俄羅斯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推動者與芭蕾製作人迪亞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委託創作的作品,後來因理念不合而未被搬上舞台。吳曜宇說:「這兩首我將它們看成是樂團炫技的曲目,不論是單純的技術,還有音色、節奏與速度的轉換都是相當有可看性。」 下半場則帶來美國當代爵士大師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的《搖擺交響曲》(Swing Symphony),這將是該曲在亞洲的首度演出。
-
音樂2025台灣國際古樂節 雙大鍵琴的對話
自2023年起,大鍵琴家許舒堯發起古樂節,從個人大鍵琴獨奏發展至去年庫普蘭誕辰400年主題的多面向策展。今年古樂節邁入第3屆,以「A Colpi di Tasto」為題,深入探討義大利音樂教育與鍵盤即興傳統。主打節目「雙琴爭鳴」由義大利與台灣鍵盤家攜手演出,並輔以座談、講座與教學示範,拓展古樂的教育性與當代表達力。 應邀共同演出的阿爾貝托.布塞蒂尼(Alberto Busettini)是歐洲知名的大鍵琴家與指揮,長期致力於巴洛克音樂的詮釋與教育,並曾與義大利多個古樂團合作錄製專輯。許舒堯說:「他對即興的理解非常深,我們的合作像是在對話,不只是合奏。」 解讀巴洛克密碼:Partimento即興演奏法 本場演出的核心是以雙大鍵琴呈現「帕蒂門托」(Partimento)。Partimento 源自義大利,是一種18世紀義大利特有的作曲與教學法,曾對巴赫(Bach)、韓德爾(Handel)及巴黎音樂院的教學及即興演奏方式產生深遠影響。許舒堯指出,Partimento 等於是作曲家僅提供結構設計(藍圖),讓演奏者在鍵盤上即興完成。雖然主題與曲式已載於手稿中,但最終的呈現全憑演奏者的想像力與解讀。 由於當時音樂家鮮少將這套即興法書面化,直到近10年,這些手稿的實際演奏方式仍是一大謎團。Partimento 訓練演奏者直觀的邏輯思維,曾盛行於18世紀的拿坡里,當地4所著名的孤兒院就是以此法培養街童,訓練他們成為專業音樂家與作曲家。 聚焦曲目:從雙帕蒂門托到熱情協奏曲 而古樂節不只是聆聽古老樂器的機會,更是一次關於創作與詮釋邊界的探問。正如許所言:「音樂有時候不需要太多,只要兩台大鍵琴,一段旋律,就能說完整個故事。」 音樂會上半場主要聚焦於義大利巴洛克作曲家伯納多.帕斯奎尼(Bernardo Pasquini)的《雙帕蒂門托奏鳴曲》,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雙大鍵琴曲目。許舒堯解釋,這套曲目的手稿只為兩部鍵盤樂器提供了兩條單一線條(通常是低音旋律)。旋律上會有數字,演奏者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穿越現實與幻想的地獄旅程(上)
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與想像,始終蘊藏著無限的可能。近年來,全世界共同面對流行病毒的肆虐與國際局勢的動盪,人們對生存環境的不安更加深切,也因此激發出更廣闊的想像力。作為對社會動向最敏銳的一群,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回應這個世界的脈動,並與觀眾分享心中的感受,已成為重要的課題,他們經過時光淬練、打磨而出的作品,正是人類表演藝術最真實且珍貴的寶藏。2025年8月初,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New National Theatre,Tokyo)全新製作、世界首演的歌劇 《娜塔莎》(ナターシャ)就是這樣一部傑作。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穿越現實與幻想的地獄旅程(下)
《娜塔莎》歌劇在形式上最令人矚目的做法就是多語言的使用。主角娜塔莎來自烏克蘭,但生活在德國,因此她說著以上兩種語言,而阿拉托則以日語對應。多語言的做法是來自於劇本作者多和田葉子、指揮大野和士及導演克里斯蒂安.雷特(Christian Rth)等人的構思,不僅是形式上的實驗,而是關乎於歌劇主題核心與哲學觀點。
-
焦點專題 Focus 澳洲名導莫辛斯基致敬電影大師費里尼威爾第《弄臣》 從經典到當代的對話
在歌劇史上,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弄臣》(Rigoletto)一直被視為劃時代的作品。它旋律優美,戲劇張力強烈,更因尖銳揭露人性與權力的黑暗面而廣受關注。今年臺中國家歌劇院將以《弄臣》揭開「遇見巨人系列」的序幕,帶來已故澳洲名導伊萊亞.莫辛斯基(Elijah Moshinsky)的經典版本。這部作品自1991年於澳洲歌劇院首演後巡演逾30年,至今仍是國際舞台的常青樹。而這一次,它將以嶄新的角度,向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致敬,並與現代觀眾展開深刻對話。 作為威爾第「中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以強烈的戲劇衝突與細膩的音樂語言,探討了愛與背叛、權力與人性的矛盾。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補充:「這次的版本,不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作品,他談論的主題還是16、17世紀的題材,這麼遙遠得時空如何讓現代人感受其中要討論的價值觀是什麼?」她相信,透過莫辛斯基的重新詮釋,《弄臣》不僅能喚起觀眾對經典的共鳴,更能引發對當代社會價值的思索。
-
音樂 維也納金色大廳合唱團、洛杉磯大師合唱團相伴杜達美領軍洛杉磯愛樂 10月獻演斯特拉溫斯基與馬勒經典
在樂迷翹首期盼下,指揮巨星古斯塔沃.杜達美(Gustavo Dudamel)在今年秋天將率領暌違31年的洛杉磯愛樂(Los Angeles Philharmonic),攜手歐美兩大殿堂級合唱團維也納金色大廳合唱團、洛杉磯大師合唱團來台,重返國家音樂廳。規模超過250人的龐大陣容,將以兩套曲目展開旅程,一晚屬於斯特拉溫斯基的火焰與節奏,一晚則是馬勒的生命與永恆。這樣的組合,世界僅此一場,而且是「台灣限定」。 斯特拉溫斯基與洛杉磯愛樂的不解之緣 1935年,斯特拉溫斯基首次與洛杉磯愛樂合作,演出後送給各聲部首席一個吻與一朵紅玫瑰。這份浪漫而深刻的舉動,開啟了他與樂團超過30年的情誼,後來更讓他選擇定居洛杉磯。 《春之祭》在洛杉磯愛樂的歷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樂團105年歷史中演出已逾150次,既是樂團的傳統,更是每任音樂總監的試金石。2003年,這首作品更成為華特.迪士尼音樂廳啟用後的首張錄音,象徵著樂團與作曲家的深厚淵源。 《洛杉磯時報》評論杜達美對《春之祭》的詮釋:「既能釋放潛藏於我們體內不可抑制的毀滅能量,又能以精湛的音樂掌控力駕馭這股近乎超人的張力。」此次來台,他將以《春之祭》搭配色彩繽紛的《火鳥》組曲,帶來火焰般的節奏與詩意。 曾於洛杉磯求學的鋼琴家嚴俊傑直言:「第一場《火鳥》、《春之祭》很節奏型,樂曲等於洛杉磯愛樂的代表,為他們自己的慶典都是演這些曲子。此外第一場的第一首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的作品《狂熱》短篇交響曲(Frenzy: a short symphony)也是非常重要,因為那是他為了洛杉磯愛樂去年才寫的。」
-
音樂 迎向團隊40周年慶擊樂劇場《泥巴》大幅改版上演 朱團為自己說聲生日快樂!
為迎接明年朱宗慶打擊樂團40周年的到來,樂團將於9月起推出擊樂劇場《泥巴》全新版本。本作原為2019年、2021年推出的第2號擊樂劇場,描述「瓷林」創辦人林光清從苗栗蘆竹湳鄉間走向國際品牌的故事,在樂團40周年前夕的2025年,朱團再度重演《泥巴》,並以樂團4個世代的人脈,重新打造一個「徹底歸零、再出發」的版本。 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2022年底的倉庫火災,把前一版所有布景、道具和部分樂器都燒光了,讓我們這次一定得重新製作。再次檢視的同時,發現《泥巴》其實不只是林光清先生的故事,也很像是樂團即將邁入40周年『再燃鬥志』的心境。」
-
音樂 睽違7年的再臨佩特連科首度領軍訪台 柏林愛樂帶來3晚音樂盛宴
睽違7年,柏林愛樂管絃樂團將重返台北,由首席指揮基利爾.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首度率團來台,在國家音樂廳帶來3場演出。這不僅是柏林愛樂第6度訪台,更是佩特連科上任以來首次領軍登上台灣舞台。 柏林愛樂與台灣的20年情誼 自2005年首度來台,柏林愛樂便與台灣樂迷建立深厚連結。當年兩廳院廣場聚集逾3萬人觀賞戶外轉播,轟動的場景促成了「數位音樂廳」的誕生。牛耳藝術行銷總監張懿之回憶:「2005年兩天晚上舉辦戶外轉播,第一次迎接柏林愛樂到來,當音樂會結束我走出音樂廳,看到廣場滿坑滿谷的人,他們發自內心的激動與吶喊的情景是我一輩子忘不了。也因為當下強烈感染力,讓拉圖爵士還有樂團覺得感動而催生了『數位音樂廳』。」 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林仁斌則形容:「照武俠小說的說法,江湖上如果柏林愛樂謙稱自己是第二的話,那沒有什麼樂團可以擺第一位。在我的心中,他是全世界唯一首席天團。」
-
音樂 紀念馬水龍逝世10周年「孕育於山海之間」 重現台灣音樂巨擘的經典與深情
在馬水龍(1939-2015)逝世10周年之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與國家交響樂團(NSO)攜手呈獻「孕育於山海之間」音樂會,邀觀眾一同走進這位台灣音樂巨擘的心靈世界,感受他筆下山海交織的情感與音符。 音樂會將於 9 月 11 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呈現,演出陣容堅強,由指揮張佳韻領軍NSO,鋼琴家辛幸純與梆笛演奏家賴苡鈞擔任獨奏,並由台北愛樂合唱團與朗誦者雅柏甦詠.博伊哲努、邱文隆共同演出,主持人為顏綠芬。 馬水龍是台灣音樂史上相當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與教育家,其作品融合西方現代技法與台灣本土情感,展現出獨特的音樂語言,也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形式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他曾連任亞洲作曲家聯盟總會5位執行委員之一,擔任過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暨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以及亞洲作曲家聯盟副主席等。作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創系主任與前校長,他在課程架構與教育理念的規劃上,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音樂人。此外,他創辦了「春秋樂集」,鼓勵同儕與年輕人創作,並積極參與文化政策與國際交流,為台灣音樂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因其非凡貢獻,亦獲中華民國總統府頒授二等景星勳章。 紀念音樂會中,將演出4首具有代表性的馬水龍作品,涵蓋其創作的中期與晚期,展現他音樂語言的多樣性與深度。首先為《梆笛協奏曲》,此曲應中國廣播公司委託創作,首演於1981年;全曲採用連樂章形式,融合梆笛的清麗音色與管絃樂團的豐富音響,展現出台灣音樂的獨特風貌。管絃樂曲《孔雀東南飛》以中國古代詩詞為基礎,融合西方管絃樂技法,呈現出濃厚的台灣情感。《關渡狂想曲》鋼琴與管絃樂以關渡地區的自然景觀為靈感,鋼琴與管絃樂的對話展現出馬水龍對故鄉的深情。《無形的神殿》男聲合唱與管絃樂結合李魁賢的詩作,表達對台灣土地與文化的敬意,音樂語言深刻而感人。 這些作品不僅是馬水龍音樂創作的精髓,也是台灣音樂史上的重要篇章。在同一場音樂會中,觀眾將有機會一同聆聽這些經典之作,感受馬水龍對音樂、對故鄉、對土地的深厚情感。
-
音樂從西區、百老匯到台北 音樂劇明星「重聚」獻唱經典歌曲
無論是來自紐約百老匯或倫敦西區,音樂劇向來以引人入勝的劇情、動人的旋律與充滿張力的演出形式深受觀眾喜愛。許多經典作品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與《西貢小姐》等,不僅在全球各地巡演無數場,也留下了琅琅上口的名曲,為樂迷所熟知與珍藏。但倘若能在一場音樂會中一次聆聽多部經典劇作的代表曲目,對許多音樂劇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場難得的盛宴。如今,這樣的願望即將實現「重聚(The Reunion)」音樂劇明星演唱會即將登場,匯聚來自倫敦西區與百老匯的主唱群,將多部知名劇作中的精選樂曲搬上台北流行音樂中心。 「重聚」音樂劇明星演唱會將於9月中舉行3場演出,匯集來自倫敦西區與百老匯主唱群,由知名音樂劇演員拉敏.卡利姆盧(Ramin Karimloo)策劃與領銜演出,帶來跨越劇目與時代的音樂劇選粹。卡利姆盧曾在《歌劇魅影》中飾演魅影,是該劇歷史上最年輕的飾演者之一,也被譽為「情感最飽滿、最搖滾感」的魅影之一。隨後他並在續作《愛無止盡》中擔任全球首演的男主角。他的詮釋贏得來自觀眾與評論界的廣泛肯定,曾多次於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演出,擁有豐富的舞台與錄音經歷。
-
焦點專題 Focus 衛武營歌劇里程碑跨越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羅恩格林》首現台灣舞台
在我們習以為常沉浸的歌劇中,華麗的詠歎調、明確的分幕與耳熟能詳的旋律,構築出義大利歌劇的魅力與親切。然而,當一座劇院歷經10年耕耘,累積了觀眾的欣賞品味與藝術實力之後,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範疇,迎接一位被視為不容易認識透徹,卻又極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將用行動作出回答透過一部從德國萊茵歌劇院引進、風格大膽、設計深刻的《羅恩格林》(Lohengrin),開啟一場穿越古今、橫跨現實與神話的美學對話。 10年磨一劍,15部劇作鋪路而來 衛武營自2015年成立推動小組促成與德國萊茵歌劇院及美國林肯藝術中心的合作以來,衛武營便將「歌劇共製」納入長遠藍圖。從2018年開館至今,15齣義大利經典與現代詮釋的歌劇已陸續登場。涵蓋《創世紀》、《驚園》、《杜蘭朵》等國際共製,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諾瑪》、《魔彈射手》,《費黛里歐》、《尤金.奧涅金》、《憨第德》等音樂會形式,更有當代歌劇《天中殺》及前衛歌劇《創世紀》等作品,參與團隊橫跨全球多達 20 個劇院與團隊。 一一數來,藝術總監簡文彬與團隊發現:「大家可能對義大利風格的歌劇作品比較熟悉,經過這些之後我們想,現在好像可以和觀眾一起挑戰一個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與前行:《羅恩格林》的時代意義 「事實上,如果搜尋史料,就會發現《羅恩格林》在華格納所有作品中,是最有義大利風格的一部。」簡文彬總監指出,這部1850年首演的歌劇,在音樂風格與戲劇結構上,仍保留著傳統義大利歌劇的特質。反過來說,《羅恩格林》對其他作曲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威爾第自己也說過,包括《羅恩格林》裡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裡也可以找到幾乎是平行的對照。」簡文彬說,這樣的影響在《阿依達》開場的序曲特別明顯,甚至可以說那段音樂邏輯與《羅恩格林》的序曲幾乎如出一轍。這樣的觀點也突顯出華格納與威爾第這兩位19世紀歌劇巨擘之間潛藏的相互對話。 此外《羅恩格林》更是華格納風格轉變的分水嶺。「這是華格納最後一齣以『歌劇』來稱呼的作品,之後他就全面轉向『樂劇』。」簡文彬認為,相較於《指環》這類龐大樂劇,《羅恩格林》既具備可辨識的段落結構
-
音樂首度與梵志登合作 曾宇謙暌違5年演繹布拉姆斯經典協奏曲
今年9月,台灣樂壇將迎來一場令人期待的首次交會。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得主曾宇謙與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梵志登(Jaap van Zweden)攜手,詮釋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場演出不僅是兩位音樂家首度合作,更標誌著曾宇謙睽違5年、重新演繹這首協奏曲的重要時刻。此外,樂團也即將演出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及布拉姆斯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以饗樂迷。 選擇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作為合作首演,對曾宇謙而言別具意義。即使從少年時期即已開始演奏這首樂曲,但為了維持樂曲的品質,他刻意將曲目封存沉澱。此次將它重新拿出來演奏,掐指一算已經5年,一上手,他便感到自己「有進步」。他坦言:「這幾年透過演奏布拉姆斯的其他作品,包括獨奏會、室內樂等,讓我對他的音樂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現在覺得可以將這首曲子重新拿回來演出了。曾宇謙認為:「真正的進步,是透過時間與生活經驗的累積。放下一段時間再回來,或經歷更多布拉姆斯作品的演奏,都讓我對這首曲子有更深的理解與詮釋。」如今再度回歸,他不但重新思考結構與運弓方式,在詮釋與技術之間取得新的平衡,也對整體樂句的理解、細節的處理有更多想法。 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以其龐大編制與高強度的演奏需求聞名。曾宇謙認為,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於樂曲進行中維持體力與音樂的張力。「這是一首需要維持40分鐘爆發力的曲子,要避免聲音太衝、太粗糙,同時又要與樂團融合、交織。」為了應對演出所需的體能,他平時透過游泳、慢跑與核心訓練保持狀態,並注意避免對手部造成過多負擔。
-
音樂莊東杰帶領北市交 打造夏日午後燦爛
「夏日音樂漫步」作為TSO自2024年起推出的夏季系列活動,透過輕鬆、跨界的編排設計,為樂季與暑假之間注入清新氣質。這個8月,現任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莊東杰將率領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於中山堂,呈現兩場風格輕快、戲劇感十足的夏日音樂會。 首先,莊東杰將由李姆斯基‑柯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拉開序幕,隨後由張凱閔演譯蕭邦《E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位入圍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年輕鋼琴家,目前是樂迷眾所期盼的選手,在今年賽事前夕的演出不但展現他的優秀琴藝,也能藉此累積更多與樂團合作的經驗。下半場為TSO本樂季紀念蕭斯塔可維奇逝世50年的節目重點之一,即將演出作曲家為劇場樂團而作的組曲。莊東杰解釋:「這是一首少見地將手風琴、吉他與薩克斯風融入交響樂團中,營造出接近小型劇場的作品,總共8首組曲,全曲有25分鐘,但加了這幾個樂器,就會出現讓樂團出現小酒館的聲響質地。」
-
音樂 擔任TSO駐團藝術家鋼琴家林易邀集好友 以協奏曲與室內樂共譜夏日音樂篇章
2024年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特別邀請知名鋼琴家林易(Steven Lin)擔任駐團藝術家,攜手規劃「夏日音樂漫步」系列演出,以「青年音樂家.好朋友」為主題,為夏日音樂舞台注入清新活力。今年的系列演出中,林易將參與協奏曲演出,並策劃多場室內樂音樂會,帶來結合深度與親密互動的聆聽體驗。 攜手TSO 激盪舞台新火花 TSO團長郭佩瑜指出:「跟林易之前的合作是2015年跟2023年時,他跟樂團演出後,團員希望能夠與更多台灣音樂家合作,我們覺得室內樂也能夠再多做一些發展,因此邀請林易來幫我們做好朋友系列的策劃。」林易對樂團的默契與支持印象深刻,他表示:「我對TSO樂團的感覺就是能夠互相傾聽,因此雖然樂團很大,但感覺上聲音卻是像室內樂一樣地親密。讓我身為獨奏家,每次合作都是非常地舒適。」這份默契與熟悉,促成他此次以駐團藝術家身分,深入參與TSO的演出與規劃。 林易曾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銀獎,13歲即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展露音樂才華。近年在卡內基音樂廳主廳首演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獲《New York Times》讚譽:「完美無瑕的表達,有著令人驚嘆的音色和精妙絕倫的力度、色彩變化。」2023年與美國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贏得觀眾熱烈掌聲。他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與碩士)、柯蒂斯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以跨國合作與親民魅力深受樂壇與教育界肯定。
-
焦點專題 Focus數字之中見感動 全世界馬勒愛好者的歡欣慶典
56,000名來自全球56個國家的觀眾、超過1,100位音樂家、23場爆滿音樂會、27場電台直播、11場電視直播、380萬社群媒體觸及人次──這不只是一場音樂節的成績單,而是一場文化記憶的高峰。 2025年5月,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見證了該廳歷史上第3屆「馬勒音樂節」(Mahler Festival)的盛大落幕。來自歐洲、美國與亞洲的6支世界級樂團、7位指揮與5個合唱團輪番登場,傾力詮釋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10部交響曲與52首藝術歌曲。從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由薩卡里.奧拉莫(Sakari Oramo)指揮壓軸演出的《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到鋼琴家朱利葉斯.德雷克(Julius Drake)在獨奏廳伴奏的馬勒歌曲全曲目,再到馮德爾公園(Vondelpark)座無虛席的露天轉播,音樂在各個場域中激盪人心,展現馬勒作品橫跨世代的生命力。
-
音樂 2025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喜迎30周年從宜蘭出發,與世界合唱共鳴
亞洲最重要的合唱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TICF)將自2025年7月25日起盛大登場。台北愛樂從1996將音樂營擴展為音樂節,在今年邁入第30個年頭,以「從宜蘭展望世界」為策展主軸,不僅帶來全球頂尖合唱團隊的精采演出,更首度於宜蘭舉辦特展與世界首演,為國內合唱文化開創全新視野。 「祝福之地:愛與奉獻的回聲」主題展覽自6月起於宜蘭蘭燈空間登場,向深刻影響宜蘭發展的兩位重要人物斯洛維尼亞天主教靈醫會醫師范鳳龍(Janez Janež,1913-1990)與台灣工業推手林燈(1914-1992)致敬,展覽以文獻、影像及空間敘事,勾勒出兩人跨越國界與領域的奉獻故事,突顯宜蘭作為「文化祝福之地」的深層意涵。 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委員莊文生教授指出,人稱「Oki」或「大醫師」的范鳳龍,及素有「水泥之父」之譽的林燈有數個共通之處:前者來自共產時期的斯洛維尼亞,後者則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宜蘭。范鳳龍1952年來到台灣,而林燈則在當年當選台灣區水泥小組主任委員,隔年擔任水泥工會理事長。前者落腳宜蘭之後就未再離開過,而後者一輩子未將戶口遷離宜蘭,並對家鄉有諸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