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秋玫

發表文章 928 篇
  • 《愛(AI) 妻》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2 台灣音樂劇市場報告

    度過了今年農曆春節假期後的風險,台灣疫情回穩,表演團隊紛紛回歸劇場,場館也列出琳瑯滿目的清單節目。歡喜之際卻也發現了一個現象以「音樂劇」為名的演出幾乎無處不在,從3月到4月短短的時間,就有近乎20場的表演在大小場地上檔。若說是因為疫情的阻擋,讓他們在這段鬆綁期集體爆發,那麼原因就該往前追溯。或許,是2018年那波高漲的創作能量(註),衝到2019年的顛峰,本該蓄勢待發嗎?或許,是中型場館的新興,讓音樂劇看見希望?又或許,是大型音樂劇化繁為簡走向小劇,產生了彈性?但無論如何,這段時期的音樂劇所出現的現象,確實耐人尋味。

    文字|李秋玫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郭芝苑紀念音樂會演出的地點——聖巴爾多祿茂教堂。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音樂 讓歐洲更認識台灣

    郭芝苑作品 首度在愛爾蘭發聲

    早期,西洋古典音樂雖是透過傳教士作為媒介進入台灣,但真正開始落地生根,則是在19世紀中期之後。日治時期,藉由日本人引入西化音樂教育,為藝術風氣奠基,也影響愛樂者赴日求學。在台灣接觸近代西洋古典音樂之初,前輩作曲家郭芝苑就以其廣泛多元的創作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當時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後,古典音樂在台灣已有相當卓越的成果,不但有優秀的音樂家在海外爭光,樂團也屢屢在巡演中獲得極高評價。此時,該是由台灣反向發聲、讓世界聽見自我特質的時候了。只不過,如何傳遞?又該傳遞什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06
  • 參與《大畫昭君~觀落雁》的演員們合影。
    戲劇

    音樂劇《大畫昭君~觀落雁》 上演古代遠距離戀愛

    臺北市立國樂團從2017年首創「TCO」劇院後,即以1年歌劇、1年音樂劇的節奏推出新製作。讓更多觀眾藉由精緻的戲劇性表演,進一步成為國樂的愛好者。今年全新規劃的《大畫昭君~觀落雁》,是北市國與全民大劇團的第四度合作,也是劇團中國四大美人系列中的第3部古裝音樂劇作品。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8
  • 林衡哲近期出版《東方浪漫派音樂大師:蕭泰然》一書。
    藝@書

    寫傳,也寫台灣情

    林衡哲本業為醫師,但在文化界,卻無人不曉他致力推展藝術、以台灣文化為主體為職志的精神。從年輕時代起,林衡哲即催生「新潮文庫」、引進世界名著開拓讀者眼界,旅美期間創辦了「台灣文庫」出版台灣文化名著與傳記;返台後又創立「望春風出版社」,並於醫界開設人文講座。而身為資深樂迷的他,數十年來也孜孜不倦地推介台灣音樂,結識了知音與戰友作曲家蕭泰然,更在擔任南加州台灣人聯合基金會(簡稱TUF)會長期間,催生蕭泰然三首協奏曲,並將濃厚的民族情懷推向國際,在樂壇大放異彩。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6
  • 職人的圖鑑

    擊掌手:渲染情緒的幕後功臣

    拍手人人都會,但佛朗明哥專有的「擊掌手」是如何掌握節奏將它變成一種藝術?本職是吉他手的游柏彥,在鍾玉鳳《擺度之外》擔任佛朗明哥吉他與擊掌手,他說,擊掌的學習沒有特別的學術系統,得從學舞、學歌或學演奏領略。

    文字|李秋玫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交接典禮交接印信。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交接 朱宗慶卸任 交棒高志尚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2屆董事長朱宗慶歷經5年3個月的兩任任期屆滿,於今(2)日上午假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行交接典禮,由文化部長李永得擔任監交人,移交給企業家高志尚擔任第3屆董事長。現場有除了第2、3屆董監事們蒞臨,國表藝三館一團主管同仁亦在場觀禮。

    文字|李秋玫
    2022/04/02
  • 「2022衛武營國際音樂節」宣告記者會現場,參與的音樂家合影。
    音樂

    首屆衛武營國際音樂節 展現各世代創新樂想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所舉辦的「衛武營國際音樂節」,將從2022年開跑,邀請國際知名的韓國作曲家陳銀淑擔任藝術總監,除了精選從18至21世紀的經典音樂作品外,更有專為本屆音樂節創作的全心作品。8檔共9場的演出,有個人、交響音樂會、電影、即時影像等演出形式,並且齊聚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澳門指揮廖國敏、國內中生代指揮楊智欽及新生代的楊書涵4大指揮,領軍多位頂尖音樂家與樂團,帶來經典至當代的各種面貌。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1
  • 杜黑在觀眾席聆聽台北愛樂合唱團彩排。
    少年往事 黑面將軍的赤子心

    合唱指揮家杜黑的年少回憶

    1980年代,杜黑學成返國,接掌台北愛樂合唱團指揮,創立基金會,一路從兒童團、少年團青年團、室內團、到樂活團推廣合唱藝術,更成立管絃樂團以歌劇、音樂劇等形式做全方位的表演。一次次完成艱難且經典曲目,巡演、藝術節、比賽讓樂團足跡跨越國際、打響名號,也使得台灣成為全球合唱領域中的不可或缺之地。對他而言,世界之大盡由他遨翔,而不斷挑戰的人生,卻是從幼年開始。

    文字|李秋玫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朱宗慶將5年3個月的國表藝中心歷程,化為《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一書,希望將經驗傳承下去。

    記錄經驗用心傳承 朱宗慶出版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在第二屆任期即將屆滿之前,將帶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館一團的工作經驗累積整理,出版了《心有所愛,全力以赴:國表藝董事長五年工作實錄》專書。全書共5個章節加上結語╱後記,高達17萬字、400頁的內容,堪稱為堪稱一份「給藝文未來進行式的備忘錄」。

    文字|李秋玫
    2022/03/29
  • 1. 黃土水,《甘露水》,1921,大理石雕,80.0 x 40.0 x H170.0 cm,文化部典藏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甘露水》與她的摩登女子朋友們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簡稱日殖時期)(註1)的1920年代之後,在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推動的現代性浪潮中,催生了一批新鮮、充滿朝氣的面孔「摩登女孩」(日文為モダンガール,為英文modern girl的外來語)。在這群脫離纏足舊習,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新女性」中,也包含了台灣第一批女性舞蹈家。 但在回溯這群舞蹈前輩之前,讓我們先藉著消失近半世紀的《甘露水》在2021年底在「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一展中重見天日的機會,透過展中的5件重要作品與檔案,從摩登女孩們的姿態、穿著、使用的器物、發出的言語、藝術的實踐,重新認識這個獨特的群體,一窺她們在大時代中的自處、言說、安頓之道,並以此勾勒出時代的斷面。

    文字|張慧慧、李秋玫、吳岳霖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林谷芳
    音樂

    經典唱段展現名角精采 親炙歷史風華

    「談傳統文化,不能不談戲曲。」禪者、文化評論人林谷芳在音樂會「粉墨春秋」的節目冊中,開宗明義地點出了戲曲音樂的重要性。他認為,就台灣所說的國樂型態,可分為「歌樂與器樂」、「說唱音樂」、「戲曲戲劇音樂」、「詩詞音樂」、「宗教音樂」5種類型。主流的國樂著重在器樂演奏上,對歌者的注意力較少。然而傳統根源若沒有與上述類別銜接,將顯得貧瘠。因此,在2022年「傳統藝術季」開幕的第一場,林谷芳擔任策劃製作,邀集了傳統文化的5大劇種,精選最經典的唱段為藝術季揭開序幕。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3/09
  • 開幕敲鑼儀式,左起指揮瞿春泉、書法家薛平南、北市國團長陳鄭港、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文化學者林谷芳、歌仔戲名角唐美雲。

    以傳統詮釋當代 第35屆臺北市傳統藝術季開鑼

    自1988年開始,臺北市立國樂團(TCO)承辦「臺北市傳統藝術季」,每年春季盛大推出的的藝術盛宴,在今年邁入第35屆。為此,從3月中開始至6月止為期3個多月的時間,即將上檔的節目共計27套、30場次的節目。從室內劇場到藝文廣場包括大型器樂合奏、室內樂、獨奏、戲劇、戲曲、歌唱等不同類型的演出。

    文字|李秋玫
    2022/03/03
  • 許博允
    音樂

    回望創作六十年 許博允重現自己的經典

    新象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多年來以推廣藝術為職志,引介各國表演,並提拔新生代藝術家。同時,他也以作曲家身分譜寫了多部經典創作。今年適逢創作60年,他將以4場音樂會,搭配新編的舞蹈、造型、服裝等,重現《琵琶隨筆》、《心》、《寒食》、《點・線・面・體》、《境》,並且世界首演新作《長笛隨想曲》,獻給長年在藝術、工作、與工作攜手支持的另一半「長笛教母」樊曼儂。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19
  • 親愛愛樂創團10多年,孩子們茁壯成長已能展現才華與力量。
    音樂 親愛愛樂全台巡演

    眺望彩虹的那一方 看到突破自我的力量

    位於南投縣仁愛相的仁愛村,居住著賽德克、泰雅及少數的布農族人。山林壑谷環繞的美景,卻暗藏著部落資源的缺乏與教育長期的不足。2008年,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妻在教職之餘,利用課後時間帶著各種年齡的學生們學習提琴,並且成立「親愛愛樂」絃樂團。今年,他們自己創作作品,集結各年齡層共40位成員,將以「攜手」及《LAWA的彩虹橋》為名展現實力,並且舉辦「為偏鄉多走一里路」音樂會為偏鄉醫療募款。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1/18
  • 特別企畫 Feature 趙菁文:

    跨域探索音樂「形式上的新」

    創新,是所有創作者畢生追求的工作,回顧歷史上的各個時代,所有藝術家都亟欲脫離舊有的框架,走出新的道路。為了激起更多漣漪,他們跨越藝術領域,期望在彼此的思維脈絡中尋找更豐富的靈感。身為作曲家,趙菁文也不遑多讓,創作之餘,更深入劇場,讓音樂在演奏家們的手上更為鮮活。多年來擔任策展人與藝術統籌的她安排音樂家以各種方式演奏、結合新媒體和燈光藝術做劇場式音樂會演出、利用程式設計讓觀眾以手機參與演出過程等等,不斷突破自我,以跨域的形式構築出難以定義的表演。

    文字|李秋玫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焦元溥:

    以寫作思維擬定音樂教學策略

    數個月前,「故事 X 聆賞 X 生活 | 焦元溥的 37 堂古典音樂課」(以下簡稱37堂課)的訊息一出,立即引發樂壇關注。線上的模式授課、課程的長度與時間、學費募資等等,都讓愛樂者萌生好奇心。殊不知隨著時間的流逝,能把握的機會愈少,預購的優惠從每週調漲逐漸升回原價,參與學員數竟也急速狂飆超越5,000人,一舉創下台灣藝術文化類線上課程銷售佳績。若說音樂有撫慰人心的力量,那麼在飽受衝擊的疫情期間,這循循善誘的智識傳遞不也像是滋潤人心的久旱甘霖?

    文字|李秋玫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LPC》去年獲得滿堂采,今年挑戰成為定目劇演出。
    音樂

    音樂劇《LPC》回歸 挑戰連演6個月150場

    外百老匯史上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下稱《LPC》)去年初版權引進台灣,在PLAYground南村劇場創下35場一票難求的盛況。今年將再度重返,更大膽挑戰連演歷時6個月、超過150場的定目長劇,吸引更多觀眾走入劇場。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1/06
  • NSO榮譽指揮呂紹嘉(左)與小提琴家黃俊文。

    呂紹嘉與黃俊文 共演20世紀懷舊經典

    NSO榮譽指揮呂紹嘉將與小提琴家黃俊文合作演出沃恩.威廉斯的塔利斯主題幻想曲、巴伯的小提琴協奏曲及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

    文字|李秋玫
    2022/01/05
  • 黃雯(左)與張寶慧(右)。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製作人的那些事 張寶慧X黃雯

    對於表演,人們總愛將幕前╱幕後一切為二,但在創作與非創作之間,還有許多珍貴的模糊地帶,比如製作人與製作。身為劇場製作人,不僅要參與作品發想、計畫、預算、排練,還要對票房及未來發展做規劃。最特別的是,他們有時獨立接案,有時進到機構服務,有時更是兩者同時發生。 除了本期特別企畫「製作人在亞洲」討論製作人的亞洲連結網絡,讓我們認識了製作人工作的多元樣態。為了更深入了解他們工作的細節,我們也特邀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張寶慧與獨立製作人黃雯進行對談,讓兩位以相異生產狀態遊走於表演藝術圈的跨世代製作人,暢談體制的內外、時代的變遷、亞洲的連結,以及邊做邊學的一路走來。

    文字|江家華、李秋玫、汪正翔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幼年時期的三船文彰與父親,掌鏡者是攝影師柯錫杰,背景是父親經過叔父,對羅浮宮畫作的3度臨摹。
    少年往事

    此生接觸音樂的意義,我已有答案 ——日本援台疫苗幕後推手 三船文彰的年少回憶

    數月前,在台灣疫情逐漸升高之時,日本三度饋贈疫苗,以答謝311日本大地震獲得台灣的援助。雪中送炭的背後有不少人付出心血,但第一時間在背後奔走的關鍵人物不是外交官、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台裔醫師三船文彰。當初看到台灣情況危急,他打電話向好友日本眾議員山下貴司提議。在多方運作下,快速獲得日本朝野的認同。這一切的機緣,要回到三船文彰的另個身分作為大提琴家與音樂製作人以樂會友的愛好,而他的音樂養成則源自台南柳營的出生地。在那裡,有父執輩孕育的藝術沃土,也有他少年時期移居日本前的一段故事

    文字|李秋玫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12345678910..47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