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目前台南市政府單位致力推廣文化在地化,並且藉由「台南市國際藝術節」獎勵台南市表演團隊創作在地題材,但這個理念的困境就在於,強調演出風格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但是這中間卻又忽略了表演團隊的生態。嚴格來說,表演團隊的演出風格是由藝術總監掌握,每個團隊各有擅長的狀況下,如果該訴求團隊無法掌握,勢必會落入「皮相」。
二○一一年七月,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結束《昭和摩登》全美戲院的公演,替為期三年的「府城三部曲」做了一個美好的老戲院復古結尾。同年,台南市的舞蹈表演團隊開始以「在地性」作為演出題材,例如樂耘舞集以鹽水月津港為場景,推出《烽城傳奇》,安琪藝術舞蹈團的《登樓》,大唐民族舞團的林默娘媽祖故事《海上傳奇》等。
在去年七月之後,台南現代舞界的知名團隊——稻草人現代舞蹈團也以「往事留聲機」為名,以台語詩人劉建成的詩歌於同年九月推出了《戀戀大員─首部曲》,而同年十二月台語詩人劉建成與台南大學戲劇系合作的台語音樂歌舞劇《戀戀大員》也在大台南區的新營登場。
在這之前,台南市的舞蹈團隊,不論芭蕾、現代、民族大多以各自擅長的藝術風格舉行例行演出,甚少有跨界性的舉動,更遑論所謂的「在地性」。排除單一突發性的作品,此前完整以台灣文學或府城文化為主題形式演出的舞蹈作品,乃以現代舞界的廖末喜舞蹈劇場最具代表性,廖末喜長期以來援引台灣文學來進行現代舞編創,其中台語詩歌結合現代舞是舞團最擅長的演出形式,舉凡《四月望雨》、《夜合》、《台妹》、《流浪女》、《飄》,皆為融合台語詩歌與現代舞的形式,從內容到演出題材上,廖末喜舞蹈劇場是台南市少數具有「台灣文學性」並且以此概念貫徹在舞蹈當中的舞蹈團體。
可以說,二○一一年的台南,表演藝術的演出上出現了一個「魔幻時刻」,不約而同地,許多藝術團隊將創作靈感的方向朝向自己的母土,恰好呼應了當時文化政策的「在地特色」的風潮。
台南縣市合併 帶動「在地化」創作風潮
綜觀台南市這股在地化風潮的動因,台南縣市合併為大台南市可以說是這個風潮的起始點,該年度原本市府的文化觀光處升格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並舉辦了第一次大台南傑出團隊徵選,這次的徵選首次囊括縣市團隊,原本各自分開的選拔機制現在合併為一,不同區域的團隊有第一次同台競爭的機會,也開始面對不同的評審風向。
回到民國九十九年的台南市傑出團隊評審,當時的傑出團隊共四隊,按照獎金的數額判定團隊的名次,從九十九年到一百年,首獎團隊均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九十九年雞屎藤新民族舞團以「府城三部曲」之首部曲《臨水流殤》獲獎,第二年以《雞屎藤大戲院》獲獎,只是當時該團的出現是一個特例,早在二○○七年之前雞屎藤就開始進行府城題材的創作,直到二○○九年才有了三部曲的整體概念;即便沒有文化政策的鼓勵,雞屎藤仍會以此為創作核心。而九十九年得獎的團隊還有以傳統民族舞為主的大唐民族舞團與現代舞團靈龍舞蹈團,基本上還沒有感受到在地性的風潮。
到了民國一百年,當時文化觀光處開始加強推動的「府城觀光百景」、「府城文化地圖」、「府城十大伴手禮」等相關計畫,從此處觀之,九十九年後地方政府推動文化觀光的措施已相當明顯,可以說,這樣的措施也間接促成文化發展在地化的風氣,亦在文化評審的機制中帶入「在地化」的考量。當台南縣市合併之後,縣市團隊也在這樣的評審機制中,逐步被輔導甚至是鼓勵往此方向發展,也開啟了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互相媒合的演出形式,例如樂耘舞集的《烽城傳奇》便與清華閣掌中劇團合作,大唐民族舞團《海上傳奇》則邀請演奏家黎瑞菊、王文隆老師現場演奏,於是原本團隊間風格迥異的表演形式開始鬆動,跨界、多元媒材逐漸融入,演出風格開始多元,題材開始以地方性掌故為素材。
在地性題材研發成本高 學界相助建立契機
然而,這樣的創作方向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這也是諸多台南市的團隊開始進行在地化的題材之後遭逢的問題。由於在地性的題材往往無前例可循,有賴一個行政組專門負責相關的史料蒐集,接著史料轉化為文學性的劇情,再將劇情變成舞蹈本事。中間的人事成本相當高昂,缺少了這一環,演出情節的拿捏就會進退失據,但是對於經費向來捉襟見肘的演藝團隊來說,達到這樣完整性的執行實在是有心無力,因此可以想見,舞台上的跨界或在地呈現,只能在經費範圍內竭盡所能。
可以說,文物史料的資源尚未能夠有效地運作在表演藝術之中。團隊專屬的文化工作團隊,原本在這當中可以擔負起輔導與建議的工作,但是這兩者之間的交流是相當罕見與有限的,文化學界與表演藝術界之間的跨界合作,因為藝術領域堅持與合作理念的不同,一時半刻很難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市府單位所推廣的文化發展,只能夠在有限的層面內活動,觀光歸屬觀光,文化歸屬文化,而表演藝術界除了在活動現場跳舞暖場之外,終究還是點綴性質多於實質參與。
以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為例,「府城三部曲」執行初期,也經歷了這樣的碰撞期,即便結合學界的資源,最後演出的效果仍然褒貶不一,兩年後才找到一個確定的執行方式,建立一套行政團隊與製作團隊的溝通方式、實際演出的運作流程,才能夠確保同一年度能夠接續兩個企畫案的生產,並且保持風格的一致。
但是該團是一個特例,是因為該團的行政與戲劇執行,一方面任職於舞團,又剛好是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界的研究員,於是才能夠在企畫製作中運用學界資源,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巧合,並非常態。
政策推廣在地文化 團隊期待配套協力
儘管目前台南市政府單位致力推廣文化在地化,並且藉由「台南市國際藝術節」獎勵台南市表演團隊創作在地題材,但這個理念的困境就在於,強調演出風格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但是這中間卻又忽略了表演團隊的生態。嚴格來說,表演團隊的演出風格是由藝術總監掌握,每個團隊各有擅長的狀況下,如果該訴求團隊無法掌握,勢必會落入「皮相」。畢竟表演藝術很難商品化,即使政策強加扭轉團隊創作風格,也絕非所有團隊都可以比照辦理。
對於演出團隊來說,如果要推廣一種在地文化的理想,需要由這政策面鼓勵相關人士的投入,或是提供補助,讓團隊能夠重視文化行政組的編制,從本質的核心開始轉變,這樣台南的表演藝術才能在產學兼顧的狀態下,展現自己獨特的地域色彩與在地化的文化特色,但是,轉變的腳步是在跌倒中才能站穩,目前台南市已經跨出第一步,有了第一步,才能夠有向上的第二步,也期待這樣集體的堅持與想望能夠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