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湘曾說:「我所想要表達的第一個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即天主教信仰真理的存在……因此我部分作品的目的,即是為了闡明天主教信仰的神學真理。」是以,在長達六十餘年的創作期間,梅湘透過不同形式的創作來傳達其信仰,包括經文歌、管風琴作品、鋼琴作品、室內樂、交響樂作品、神劇,以及一部歌劇。
法國作曲家梅湘,是廿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之一。他對天主教的堅定信仰,更可說是廿世紀的信德見證。他擔任巴黎聖三堂(l’église de la Sainte-Trinité)管風琴師,為天主教禮儀服務長達六十一年,平時亦經常閱讀神學論著,以強固信德。梅湘曾說:「我所想要表達的第一個理念,也是最重要的理念,即天主教信仰真理的存在。我有幸成為天主教徒;我生為信徒,神聖的經文從小就打動了我。因此我部分作品的目的,即是為了闡明天主教信仰的神學真理。這是我的作品的第一個面向,最高貴、也可能是最有用、最有價值的面向,也許是唯一一個我在臨終時也不會後悔的面向。」是以,在長達六十餘年的創作期間,梅湘透過不同形式的創作來傳達其信仰,包括經文歌、管風琴作品、鋼琴作品、室內樂、交響樂作品、神劇,以及一部歌劇。
音樂創作 環繞耶穌基督各項奧蹟
梅湘的早期創作以宗教信仰為主題者居多,一般認為創作於一九四四年的《對聖嬰耶穌的廿默觀》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標誌著第一期宗教主題作品的結束。此後梅湘轉向《崔斯坦與依索德》三部曲、以及以鳥類為主的大自然主題的創作為主,一直到一九六○年代,才又開始大量創作宗教主題作品。他的許多作品就名稱來看,即明顯與天主教信仰相關。就算是其他創作,在梅湘的認知中也都不脫信仰:對大自然的熱愛可納入「天主創造」之中,而《崔斯坦與依索德》的人間情愛,亦可視為天主聖愛的「暗淡反射」。
在純宗教主題的作品中,梅湘許多重要創作,均環繞著耶穌基督的各項奧蹟(mysteries)而作。例如管風琴作品《主的誕生》La Nativité du Seigneur(1935)以及連篇鋼琴曲《對聖嬰耶穌的廿默觀》所處理的均是聖言降生成人的奧蹟。《我主耶穌基督顯聖容》La Transfiguration de Notre-Seigneur Jésus-Christ(1965-1969)則以大型神劇作品的形式,呈現在大博爾山巔,耶穌面容發光,對三位門徒顯現其天主性的事件。管絃樂曲《耶穌基督升天》L’Ascension 19則是以耶穌基督復活後四十日返回天父身邊的耶穌升天瞻禮為主題,所寫成的四段「為管絃樂團所作的交響默想」(後於一九三四年改編為管風琴曲)。
耶穌基督於最後的晚餐建立了聖體聖事(l’Eucharistie),將餅酒祝聖為聖體聖血,讓信友在每台彌撒當中重演祂為人類犧牲的偉大祭獻。聖體聖事是天主教信仰最核心的部分,也無怪乎梅湘有許多的創作均與此相關,包括第一首管風琴作品《天上的饗宴》Le banquet céleste(1928)、早期的管絃樂曲《被遺忘的奉獻》Les Offrandes oubliées、《聖體讚》Hymne(1932)等。《哦!神聖的饗宴》O Sacrum Convivium則是一首直接可用於彌撒中領聖體時演唱的經文歌。到了創作晚期的《聖體聖事曲集》Livre du Saint-Sacrement更發展出十八首管風琴曲,呈現信徒在領受聖體時,重新經歷耶穌一生奧蹟的各項感受。
從美感經驗切入 傳達宗教訊息
梅湘曾說,自己的夢想是要寫作一部「受難曲」或是基督的復活,但他自認不配寫這個主題,也不敢在舞台上呈現基督,因此選擇了最接近基督的聖人聖方濟,做為其唯一一部歌劇的主題。《亞西西的聖方濟》Saint François d’Assise創作於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三年間,作曲家從聖方濟的相關記載中取材,並且自己同時創作了劇本與音樂。歌劇透過三幕八景、長達四小時的音樂,逐步呈現聖方濟成聖之路,不論從主題內容、創作手法與風格層面來看,均是梅湘的集大成之作。
因此,信仰主題在梅湘創作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然而我們不禁要問,作曲家透過作品試圖傳達的這些「神學真理」,對於那些不見得和他具有相同宗教背景的聆聽者,是否也有意義?這對作曲家而言,確是一大問題。為了突破此一困境,梅湘從美感經驗切入,將宗教訊息傳達方式的重點,從創作的技巧與手法轉移到聆聽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
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演講錄》中,梅湘將聖樂(la musique sacrée)分為三類:「禮儀音樂」(La musique liturgique)、「宗教音樂」(La musique religieuse)與「聲音—色彩與眩懾」(Le son-couleur et l’éblouissement)。梅湘為天主教禮儀服務多年,但創作的禮儀音樂卻很少,最主要原因在於他認為最好的禮儀音樂就是《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因為「只有素歌同時擁有讓靈魂飛向真理所需要的純潔、喜樂與輕盈」,而梅湘在其作品中也經常引用素歌旋律當作創作素材。他認為「所有嘗試表達神的奧蹟者均可以宗教稱之」,因此「所有懷著敬意來接近天主、接近神聖、接近不可言喻事物的音樂,就真正是一種宗教音樂」。因此,巴赫的《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與莫札特的《聖體頌》Ave verum corpus均屬宗教音樂,而梅湘自己的許多作品當然可以被歸入第二類宗教音樂。
感官眩懾 無上的信仰體驗
但是梅湘想要做到的不止於此。對他而言,聖樂的最高表現形式是第三類的「聲音—色彩與眩懾」。「眩懾」(éblouissement)是梅湘音樂創作的核心理念之一,意指一種以「聲音—色彩」來「眩暈」與「震懾」內部感官的經驗,而梅湘作品中的一些段落,也特別設計來呈現這種效果。梅湘將之類比於觀看教堂彩繪玻璃的感受,他說:「『聲音—色彩』所做的和中世紀的彩繪玻璃一樣:給予我們眩懾。它同時觸動最高貴的感官:聽覺與視覺,它將我們的感官撼動,將我們推越概念,而達到高於理性與直觀之處,即信仰。」
從他一生中的宗教作品看來,我們可以說,這位教會的音樂家為作品內涵注入了靈修與神學的思考,以自成一格的音樂語言來探索信仰的美妙,更藉由獨特的美學理念,提供聆聽者一個企及他想要傳達的神學真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