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分52秒》是季利安舞作《14分20秒》的完整版,這個講述時間的舞作,精采交織出黑暗的爭鬥,人性的脆弱與華美。(Lesley Spinks 攝 黑潮藝術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芭蕾女神降臨——西薇.姬蘭/即將上場 致日本三一一地震的「6000哩外」

三位大師揮灑 女神起舞祝福

芭蕾女神西薇.姬蘭來台,帶來三位舞蹈大師的作品──威廉.佛塞《排列組合》、尤里.季利安《27分52秒》與馬茲.艾克的《再會》,內行人爭相走告。然而二○一一年姬蘭排練佛塞作品時,正值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身為日本迷的她,即刻將這個作品定名為「6000哩外」致日本,驚懼守望那隔著一汪大洋的創傷土地。

芭蕾女神西薇.姬蘭來台,帶來三位舞蹈大師的作品──威廉.佛塞《排列組合》、尤里.季利安《27分52秒》與馬茲.艾克的《再會》,內行人爭相走告。然而二○一一年姬蘭排練佛塞作品時,正值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身為日本迷的她,即刻將這個作品定名為「6000哩外」致日本,驚懼守望那隔著一汪大洋的創傷土地。

西薇.姬蘭—6000 哩外

4/12  19:30

4/13  15:0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7060088

年初芭蕾女神西薇.姬蘭即將來台消息一出,內行人載欣載奔爭相走告,資深記者徐開塵、舞評人盧健英為本刊檢選年度不可不看的表演節目時,也不約而同直指女神的「6000哩外」:「今年四月姬蘭來台,我期待靈魂再次被觸動的感覺。」「這個節目就是不管,不管,就是要看 。」

這個在二○一一年首演,由西薇.姬蘭與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共製的節目,或許是親近這位傳奇天后最值回票價的作品了,共匯聚三位在舞蹈史上各占一席之地的大師——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尤里.季利安(Jiří Kylián)與馬茲.艾克(Mats Ek),其中威廉.佛塞與馬茲.艾克本次皆是為姬蘭量身打造舞作。

值得一提的是,二○一一年姬蘭排練佛塞的作品時,正值日本三一一大地震,作為不折不扣的日本迷(姬蘭不僅多次前往日本演出,也曾與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編舞家馬利芬特(Russell Maliphant)合作,將日本歌舞伎元素融進舞作《德翁女形》,並長時間將學習日文作為固定日課),她即刻將這個作品定名為「6000哩外」致日本,驚懼守望那隔著一汪大洋的創傷土地。

《排列組合》  古典卻叛逆 激發肢體的有機性

演出由「舞蹈國王」威廉.佛塞為西薇.姬蘭和巴黎歌劇院著名舞星尼可拉斯.勒里奇(Nicolas Le Riche)量身創作的《排列組合》Rearray拉開序幕,這不是佛塞第一次幫這兩位傑出舞者編舞了,早在一九八七年的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從古典芭蕾延伸出嶄新的身體律動,即被視為大師之作。

姬蘭是國際媒體眼中出了名的「不小姐」,她曾這麼說道:「我反對的不是古典,而是守舊性。」姬蘭立基於古典卻叛逆、創新的生命力與佛塞不謀而合,《排列組合》以廿分鐘呈現了佛塞的冷冽氣質,他藉由拆解傳統芭蕾肢體,解構、辯證、再創造,而對動作產生精準的閱讀,某種程度上,既表現了姬蘭芭蕾訓練生涯中不可思議的肢體能力,卻也給予了更多有機性。

相較於In the Middle, Somewhat Elevated,姬蘭指出《排列組合》少了身體極限的挑戰,卻「多了一點數學運算與理性思考」。此外,自一九八九年便長期與佛塞合作的作曲家David Morrow,清冷的音樂如同微風竄過破窗的窸窣嘆息,金屬聲響與滴落的水聲也賦予了觀者清晰且立體的空間感受。

姬蘭曾在接受《衛報》訪問時,談起與佛塞的合作過程:「他會給你幾個階段,並促使你延展出各種可能性。這個過程會讓人思考且大笑,但同時也有激怒你的可能。我也曾經跟他說:『你要求的事情,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想像是好的,瘋狂也是。如果你觸及了某種極限,那勢必不是身體的,而是心靈的極限。」

《27分52秒》 平淡卻龐大的時間命題

簡單來說,《27分52秒》27’52’是甫於國家戲劇院結束演出的「季利安計畫」中的舞碼《14分20秒》14’20”完整版,由現代芭蕾傳奇大師季利安在二○○二年時,為紀念荷蘭舞蹈劇場二團(NDT II)創團廿五周年所創作。 

相較於佛塞的冷,季利安無疑是暖燙的。這個講述「時間」的作品,並非由姬蘭演出,而是由兩位年輕舞者Aurélie Cayla、Kenta Kojiri挑大梁。季利安談論這個作品時說:「它不只關於『時間』,也關於『速度』、『愛』與『年老』。老實說,它非常簡單,但也複雜難解。」維持他對於時間與空間一貫的關注,這個演出時間為廿七分五十二秒的作品,平淡卻龐大的命題,季利安卻精采地交織出黑暗的爭鬥,人性的脆弱與華美。

此外,季利安也透過這個作品,呈現了他對於音樂的精準掌控。音樂由德國作曲家Dirk Haubrich所作,萃取奧地利作曲家馬勒的作品重新編曲,強烈的機械節奏聲響配合口白,彷彿由身體深處吐納的回響,讓整個作品籠罩在深沉的氣壓之中。扭曲的力動與寂靜的定止,在Aurélie Cayla的身體中激烈地擺盪,而Kenta Kojiri變換著侵略者、夥伴等多重身分,推拉出人與人之間糾葛的關係,也格外吸引人。

《再會》  最貼近姬蘭本人的作品

身為絕世舞伶,姬蘭合作過的頂尖編舞家不計其數,而曾與姬蘭合作過的林懷民則稱馬茲.艾克是「最懂得使用姬蘭的編舞家」。

這位來自瑞士的創作者,一九九六年為姬蘭編導的舞蹈錄像《煙》Smoke,透過攝影鏡頭,馬茲.艾克將男女之間的微妙關係處理得美麗不可方物。相較於佛塞《排列組合》的理性,艾克的獨舞《再會》Bye則感性十足,配以貝多芬的最後鋼琴奏鳴曲,簡單且坦承,或許是三個舞碼中最貼近姬蘭本人的作品了。

「艾克總能把握住內心最深刻的情感,給你最想要的舞蹈。」姬蘭說。在《再會》中,我們先是看見姬蘭巨大的眼睛,接著是她穿著鮮豔黃裙子、綠色開襟羊毛衫、鞋子起舞(身為「不小姐」,她理所當然有許多規則與堅持,堅持穿鞋跳舞就是其中一條)的身影,而她古怪如孩子一般的動作,也呈現與前兩作相異的氣質,這個作品感性地表現了西薇對青春過往的告別,她戲劇性且細膩地讓每一個細瑣的動作都無比厚實。

「我想這是馬克對我的看法——像一個從未真正長大的人。這確實是我的一部分,我能夠感受事物的幽微處,能非常的瘋狂,像一個小丑。」她說。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