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魏君穎

發表文章 126 篇
  • 系列報導「九二一文化震撼」,1999年12月號至2000年5月號,第84期。
    特別企畫 Feature 社會動態篇

    時間跨度中的瘟疫之眼,從SARS到COVID-19的忠實記錄

    總說表演藝術是當下,以此特性,記錄稍縱即逝的時間切片總是困難。2020年春,新冠肺炎使得人心惶惶,勾起眾人2003年面對SARS的回憶。「當初是怎樣走過來的?」近20年前新聞資料庫發展未比今日,谷歌收穫有限。所幸仍有當年雜誌的典藏,始能得知圖文記載及綜合報導;而後又有《表演藝術年鑑》的統整,為當年產業挑戰留下記錄。 回頭看,月刊或雙月刊都提供了有別於日報或週刊的跨距,讓各方資訊得以沉澱再現,卻又不覺落伍。迥異於學術研究較為漫長的審查出版歷程,或是強調總體趨勢型的分析;雜誌有更多的寫作自由,也能藉由顯微鏡般的個體切片,呈現多種樣貌,同時它也面向大眾,也能有更廣大的讀者群。

    文字|魏君穎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看懂了沒,真的重要嗎?

    「所以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看懂了嗎?」這或許是許多觀眾在進劇場看演出,或是進美術館看展覽時,常有的疑惑。有的觀眾會期待從節目單或是簡介中找尋作者自述的創作動機;有的觀眾則選擇忠於自己所看所想,甚至堅決不參加演前導聆和演後座談。這當中有對錯嗎?每個人看作品的感受不盡相同,誰才是對的呢?如果自己所看到的詮釋跟創作者不同,有什麼不對? 國家兩廳院「好哲凳」系列講座於5月10日來到景美女中,由作家朱宥勳帶領的這堂課「作者到底死了沒有?敘事該如何詮釋,是誰說了算?」,針對上述問題,讓高中同學一起來燒腦。

    文字|魏君穎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01
  • 講座現場。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

    從2019年底迄今的疫情,讓原本活絡的表演藝術國際巡演與交流頓時止步,面對全新的國際旅行困境,第六場講座即以「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邀請新媒體藝術家及編舞家蘇文琪、經營東南亞藝術家交流網絡的思劇團總監高翊愷與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拋出對此局面的可能解方與未來想像。

    文字|魏君穎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5/05
  • 牯嶺街小劇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場館體檢:這樣說.這樣做

    牯嶺街小劇場:劇場的力量,要再強一點

    相對於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以行政法人設置,任務及營運有法律規範,「公共性」之於牯嶺街小劇場,更多的是自發性的期許。宗旨上,明白將自身歸位於「前衛的表演藝術」、「實驗的跨界藝術」、「創意的形式藝術」,「並於逐漸穩固的狀態中,促進時代精神的匯聚、互動、發聲,以展現真正的文化公共性」。至於牯嶺街小劇場的館長姚立群為劇場的公共實踐所下的關鍵字則是:思潮、台灣劇場、融合、藝術行動。

    文字|魏君穎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雲門舞集文獻室的影像資料典藏區。
    焦點專題 Focus

    怎麼保存?怎麼用? 留住精采當下的更多思考

    最近因為許多場館、團隊將過往演出記錄影片釋出,讓劇迷樂迷舞迷看得目不暇給,同時也讓人好奇,在台灣,這些過往的精采演出哪裡找得到?而藝術家、團隊又是怎麼思考表演藝術影像的典藏呢?記錄的當下,其實就需思考未來的保存與運用的可能,是當下的推廣?未來的教育?還是歷史的見證?

    文字|魏君穎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因應疫情升溫,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節目幾乎全面取消,在開演前宣布停演的《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在內部彩排後,全體劇組在舞台上留影。
    焦點專題 Focus 瘟疫關上劇場之門 繼續生存的大哉問

    表演藝術產業,疫情下如何度難關?(上)

    十七年前的SARS,重創過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但表演團隊挺了過來,而當下正熱燒蔓延的武漢肺炎,在時空條件變換之下,為表演藝術帶來的是更嚴峻的寒冬,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現實中,雖有文化部與各場館的紓困方案與協助,與除了有與其他行業面臨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藝術產業更有其本質性的脆弱體質,如何活下來,繼續讓人們可以享有藝術的動人力量,是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文字|魏君穎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遵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導原則,兩廳院的觀眾席採取間隔座。
    焦點專題 Focus 瘟疫關上劇場之門 繼續生存的大哉問

    表演藝術產業,疫情下如何度難關?(下)

    十七年前的SARS,重創過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但表演團隊挺了過來,而當下正熱燒蔓延的武漢肺炎,在時空條件變換之下,為表演藝術帶來的是更嚴峻的寒冬,我們又將如何應對?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現實中,雖有文化部與各場館的紓困方案與協助,與除了有與其他行業面臨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藝術產業更有其本質性的脆弱體質,如何活下來,繼續讓人們可以享有藝術的動人力量,是所有從業者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嚴肅課題。

    文字|魏君穎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企畫特輯 Special

    《Art on Ice歌舞冰上》 目不暇給的華麗饗宴

    一九九六年首度面世的《Art on Ice歌舞冰上》,結合舞台設計、歌手、樂團、舞者與滑冰,精湛的身體技藝與音樂表現,讓此作奠下口碑,迄今成為瑞士規模最大的娛樂演出。今年適逢製作廿五周年,《歌舞冰上》將於四月造訪台灣,除了有多位奧運級滑冰明星參演,還有多次葛萊美獎得主,身具音樂家、慈善家多重身分的麥可.波頓現場演唱全感官的華麗饗宴,正待觀眾親臨體驗!

    文字|魏君穎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各種節奏樂器,都是可以自由發揮的材料。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腦忘記的,讓音樂重新喚起

    除了透過各種科技工具促進文化藝術的平權參與,讓藝術與大眾更為親近,藝術家又可如何藉由藝術,進行社會參與呢?由國家交響樂團於七月份辦理的「當我們同在一起Here, We Reconnect樂齡照護音樂工作坊」,即是讓參與者學習如何透過音樂,參與長者的照護,藉由英國曼徹斯室內樂團的經驗分享,將相關方法引入台灣。

    文字|魏君穎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南韓跳,北韓舞》
    舞蹈 《南韓跳,北韓舞》《跳舞ㄚ嬤》

    安銀美 用身體說文化與歷史的故事

    即將來台於臺北藝術節演出的《南韓跳,北韓舞》,及十月在衛武營登場的《跳舞ㄚ嬤》,是身為編舞家的安銀美,對南韓與北韓所提出的好奇觀察與解答。前者是安銀美透過影片如軍隊遊行、扇子舞、傳統北韓舞蹈等,汲取動作和符碼,將之轉化為充滿個人特色的作品。後者則是安銀美在作品巡演過程中,邀請旅途中邂逅的阿嬤們跳舞,並記錄下她們的動作,而完成的成果。

    文字|魏君穎
    第320期 / 2019年08月號
  • 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

    平珩 為了藝術 創造「空間」

    今年適逢「舞蹈空間舞團」卅周年,作為繼雲門舞集之後、台灣第二個專業現代舞團,舞團的特色在於不突顯單一創作者的標誌,而是如其名「舞蹈空間」為舞蹈人準備好的一個創作空間、合作網絡,讓合作的編舞家、設計者展現多元創意,而維持這一切的,正是該團團長兼藝術總監平珩。回顧來時路,平珩談及舞團的核心精神,她最在意的,就是舞蹈性,「每一次都希望開發新的肢體語彙。」

    文字|魏君穎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王心心作場—輕輕行》

    睽違三年,很高興又看到心心南管樂坊繼《心經》之後推出新作。一看到王心心的名字,便會想起第一次看她現場演出的震撼:如此柔美的聲音,卻有著足以穿透一切的力量。緩慢而沉靜,使觀眾入座前所有的忙亂,隨著琵琶奏出的每個音符退去,跟著她的呼吸漸漸安定下來。 即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動,卻覺得彷彿穿越時空。南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列的「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演出中,將以宋詞詞牌《蝶戀花》為主題、蘇東坡、歐陽修、晏殊、柳永及李清照等文學作品入歌。細緻典雅的音樂,以閩南語吟誦的古詩詞,會為熟悉的文字帶來什麼樣的新感受?光用想像的,就覺得期待起來。 文字|魏君穎 自由撰稿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

    文字|魏君穎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 《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與寧采臣。
    企畫特輯 Special

    已然不再的美好 在舞動中重生

    將華語電影經典《倩女幽魂》搬上舞台,改編為舞劇《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表示:「我想傳達的是,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消失的一天。」藉著古典的肢體語言,舞者在取材自電影配樂、重新編曲的〈黎明不要來〉、〈倩女幽魂〉和〈人間道〉等音樂中起舞,電影中曾經的美好在舞台重生

    文字|魏君穎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癲鵝湖》並不美,相反的,它關懷社會邊緣人,不願媚俗。
    企畫特輯 Special

    《癲鵝湖》 那在黑暗中逐漸墜落的哀傷

    不同於柴科夫斯基唯美哀傷《天鵝湖》,愛爾蘭編舞家麥可.基謹杜蘭的《癲鵝湖》呈現的是暗黑直接的嘆息,故事反映當下社會邊緣人的處境。《癲鵝湖》中沒有華麗的王宮,只有將被拆除的老房;甚至,也看不到童話故事中虛幻的愛情。將這些外在元素剔除後,基謹杜蘭留下原作品中,較為深層的權力關係,並將之放在當代的脈絡中。

    文字|魏君穎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舞台布景採極簡方式,全以透明隔間來分隔房間、以辦公室桌椅來虛擬各場景。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三人演繹百年興衰 金融海嘯席捲舞台

    二○○八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事件,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對世界經濟影響深遠,英國國家劇院在事件十周年的今年,推出由導演山姆.曼德斯執導的《雷曼三部曲》,從家族史出發,全場只有三位演員化身家族中的各種角色,舞台與音樂設計以極簡風格呈現,充分發揮劇場魔力,在有限時間內,去蕪存菁地帶領觀眾回探這百年企業的風華興衰。

    文字|魏君穎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春之祭》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一:男人與女人

    舞不盡的世間男女 說不完的愛恨慾怨

    舞台上,她╱他們互相挑逗、擺佈、叫囂,或許溫柔款款,卻更似暴力相向這是碧娜.鮑許的舞台,男男女女,愛恨嗔痴,各式各樣的糾葛,盡現舞作之中。透過九齣作品,讓我們看見碧娜.鮑許如何看待男女關係,無窮無盡的人間風景

    文字|魏君穎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穆勒咖啡館》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一:男人與女人

    舞不盡的世間男女 說不完的愛恨慾怨

    舞台上,她╱他們互相挑逗、擺佈、叫囂,或許溫柔款款,卻更似暴力相向這是碧娜.鮑許的舞台,男男女女,愛恨嗔痴,各式各樣的糾葛,盡現舞作之中。透過九齣作品,讓我們看見碧娜.鮑許如何看待男女關係,無窮無盡的人間風景

    文字|魏君穎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維克多》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一:男人與女人

    舞不盡的世間男女 說不完的愛恨慾怨

    舞台上,她╱他們互相挑逗、擺佈、叫囂,或許溫柔款款,卻更似暴力相向這是碧娜.鮑許的舞台,男男女女,愛恨嗔痴,各式各樣的糾葛,盡現舞作之中。透過九齣作品,讓我們看見碧娜.鮑許如何看待男女關係,無窮無盡的人間風景

    文字|魏君穎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文化場館、藝文空間軟硬體服務的優化,為身障者打造友善環境。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7: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從政策宣示到實際執行 打開文化近用之路

    透過文化部的宣示推動、公立文化場館設施的改善,還有陸續召開的研討會、種種網路上的討論等,這一年「文化平權」的議題也讓更多人理解並體會到改變,例如兩廳院的無障礙設施優化、增設無障礙座位區,團隊在演出時提供點字、有聲節目單,還有口述影像服務,而且也有節目企畫也推出障礙藝術展演。將「文化平權」納入政策中,讓人能期待法令和制度上的不公平,將開始一點一點消失。

    文字|魏君穎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國家戲劇院地面層公共空間設置了自動感應門,方便身障人士進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障礙的兩廳院 為全民打開藝術之門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體無障礙的服務,除了硬體上的改善,軟體上也要開發更多的無障礙服務,如口述影像、點字或大字節目單等。另一方面也從此引發對障礙藝術的思考,在節目規劃上,希望兩廳院能夠從公益與社會關懷的面向出發,定期呈現障礙藝術家的演出。

    文字|魏君穎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1234567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