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坦尚尼亞的音樂家Arnold Chiwalala,因緣際會認識了芬蘭的傳統樂器剛德雷箏,自此展開奇妙的創作人生。他結合坦尚尼亞傳統樂器澤澤琴與芬蘭的剛德雷箏,發展出融合二者演奏特性的“Chizentele”音樂語彙,此次訪台演出將展現他與芬蘭箏的精采對話。
我是這樣看世界「舞動琴絃—坦尚尼亞鼓王的芬蘭箏世界」
11/7 19:30 台北 國家演奏廳
INFO 02-33939888
提到坦尚尼亞這個地方,也許我們聯想到的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非洲最大的三面淡水湖、礦藏豐富的黃金、帶點酸澀口感的咖啡豆,以及地理景觀非洲大裂谷等,不外乎是遼闊的自然景觀與豐厚的動植物生態。然而當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與遙遠的北歐芬蘭連結在一起,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找出共通性 研發混血樂器
一九六三年生於坦尚尼亞的Arnold Chiwalala,是一位集演奏、演唱、作曲、編舞、舞蹈與教育等多項專長的表演藝術家,其於巴加莫約藝術學校(現稱巴加莫約藝術與文化學院)接受過學院派的教育,除了學習音樂、舞蹈、表演、雜技及理論等相關課程外,也學習坦尚尼亞不同民族間的傳統文化。畢業後,一九八七年某次隨團巡演芬蘭的經驗,開啟了他藝術生涯的另一頁。
當時的他接觸到芬蘭的傳統樂器剛德雷箏(kantele),其潤澤的音色,讓他發覺那三角形的楔狀盒子發出的聲音與坦尚尼亞的傳統樂器澤澤琴(zeze)有共通的特性,讓他著迷不已。此後數年持續透過演出與交流往返坦尚尼亞及芬蘭之間,直至一九九五年正式定居芬蘭,開始就讀於西貝流士音樂院(現合併於赫爾辛基藝術大學)民謠音樂系,且受老師鼓勵其創作剛德雷箏樂曲的影響,發展出融合澤澤琴(zeze)與剛德雷箏(kantele)演奏特性的“Chizentele”獨特音樂語彙,“Chi”來自他的姓氏,“zentele”則出自澤澤琴與剛德雷箏的連接,如此混合的名稱,也代表著其混合的音樂特徵。
傳統樂器 發出新聲音
剛德雷箏在芬蘭可說是相當常見的傳統樂器,不單單是其名號人盡皆知,更難得的是在小學中就實際安排了剛德雷箏的學習課程,因此即便大部分人畢業後沒有彈奏的機會,仍都以剛德雷箏作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徵而自豪。關於「剛德雷」的名稱,大多被認為是箏或膝上豎琴的芬蘭語說法,其演奏時以雙手指肉撥弦發聲,有時右手也會持約與竹筷相同粗細但長度較短的琴棒撥弦,不只可以演奏橫向之旋律線條,更可以彈奏縱向發展的和弦。由於音箱外型與中國的揚琴或箏頗為類似,同屬於齊特琴類(zither)樂器,因此本場演出取其外觀樣貌的特性,將之譯為「剛德雷箏」。
Arnold Chiwalala為剛德雷箏創作的樂曲大多使用斯瓦希里語(Swahili language)歌詞,有時也會使用芬蘭文,內容多講述其自身經歷或是對周遭事物的觀察與感受。他表示自己演奏剛德雷箏的藝術特色,可以分成三個不同之階段,分別為「獨奏」、「混和剛德雷箏與木吉他」,及「將剛德雷箏與其他樂器及舞蹈融合」等三段進程。究竟Arnold Chiwalala會為觀眾帶來何種樣貌與形式的剛德雷箏演出,而剛德雷箏與澤澤琴結合的“Chizentele”音樂特色,又會激發出什麼樣的音樂新風貌?讓我們一起期待東非與北歐音樂語彙精采交織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