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藝術節公司行政總監興利希.奇司樂。(湯前敬子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尋訪策展人/柏林

全城策展業務一把抓

專訪柏林藝術節公司行政總監興利希.奇司樂(Hinrich Gieseler)

由德國政府出資成立的柏林藝術節公司,是十分獨特的城市專業策展機構。從豐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氣質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並論。

由德國政府出資成立的柏林藝術節公司,是十分獨特的城市專業策展機構。從豐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氣質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並論。

在德語區著名的音樂節中,比較歷史久遠,拜魯特華格納音樂節已經一百二十五年了,薩爾茲堡藝術節也有七十一年,柏林節慶週今年「才」舉辦第五十一屆;講起國際聲望,柏林節慶週離薩爾茲堡或拜魯特還差得遠;而年度預算,柏林藝術節公司所轄十個藝術節,加起來也不到他們的—半。

豐富市民精神生活,塑造城市文化氣質

雖然如此,作爲一個節慶主辦單位兼經紀公司,柏林藝術節公司一年到頭主辦各類藝術節慶,邀請世界各地的表演藝術團體獻藝;從豐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氣質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並論。那麼,它的經費到底從那裡來?公司制度上又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六〇年代就在柏林工業大學就讀經濟工程學,曾在賓士、BMW車廠與柏林自由大學從事管理工作,筆者約到的採訪對象──興利希.奇司樂(Hinrich Gieseler)先生,已經在柏林藝術節公司做了整整二十二年行政部門的領導人了。訪問一開始,奇司樂便拿起厚厚一大本的公司章程,當著面就唸了起來:「本公司於一九六七年在原西柏林市成立。公司的宗旨,在於籌備與舉辦週期性的國際性節慶以及單一的文化活動,並邀請國內外其他傑出的製作來柏林演出。」接著,他一一跟筆者列舉公司所有經辦過的藝術節及歷史。

不論從財務、組織和工作目標來看,作爲一個城市藝文活動策展的專責機構,柏林藝術節公司在歐洲各大節慶主辦單位之中都顯得獨一無二。奇司樂表示:「我們任務的特殊性,在於每年在一個城市裡持續性地主辦各類藝術節和藝文活動;由一個固定的組織來負責所有計畫的執行與資源的統合,是達成這個目標的前提。」

聯邦政府出資,資金靈活運用

誰會開一家像這樣的公司,做註定賠本的生意呢?在高稅率的福利國家裡,答案當然是──政府。奇司樂表示:「我們屬於股份有限公司,由德國聯邦政府與柏林市政府各自認有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公司董事會共有七人,其中聯邦政府與柏林市政府各佔三人,另一人爲代表德國電影界的重要人士。」乍聽起來很特別,竟然由政府開公司來替大家辦藝術節。

可是爲什麼要由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來擔負這項任務呢?既不是立法設置專責機構,不是城市的文化局,也不是基金會來負責。「我個人認爲,這樣一個公司最大的優點,在於組織上的彈性、交易上的靈活以及記帳上的方便。每年我們先提出營業計畫書供董事會審查,通過後便可以在年度預算範圍內很有時效性地執行工作,」他進一步說明實務上的好處:「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售票處,自己的銀行戶頭,資金運作非常靈活。可以馬上和演出團體簽約,付訂金,演出後人員也可立即拿到酬勞。」

看樣子,這家公司財務上應該得到很多的挹注吧!不然一年那麼多活動,節目好幾年前就已經排定,公司怎麼運作下去?「根據二〇〇二年新年度的預算書,計畫總支出共計三千四百萬馬克(約合五億五千萬新台幣),收入共計八百萬馬克(其中包含門票及私人贊助共一百九十萬馬克),所以我們一共需要聯邦政府兩千六百二十萬馬克的資助。」接著他表情開始沈重了起來:「坦白說,長久一來,我們從未獲得所需政府補助額的全部;既使聯邦政府答應將來要負責全部的經費,可是合約裡並沒有訂定明確的金額,所以能不能拿到全額還很難說。」

階段性使命完成,營運即將大轉型

這樣的公司常常要爲錢事奮鬥,與政客拉好關係,並四處去找贊助,是可想而知的。不過,因爲對首都文化貢獻良多,爲了德國的面子,筆者想聯邦政府是不可能撒手不管的。只不過,柏林本身已經有很蓬勃的文化活動了:三個歌劇院,五個大型交響樂團,近一百座的博物館,還有每天晚上平均八十場的戲劇演出;柏林藝術節公司過去有這麼輝煌的紀錄,要如何在現有的藝文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什麼新的計畫?「在過去,我們主辦的所有演出都必須租借場地。但從今年起,原西柏林的自由人民舞台(Freie Volksbuehne)成爲我們專屬的場地。」奇司樂並進一步宣告公司營運方向的大轉變:「今後,我們將更致力於邀請國內外優秀的演藝團體來這裡表演,並將觸角擴大到室內歌劇以及文學性的活動。」他提到,今年到任的新任總監,原歌德學院的秘書長Joachim Sartorius,準備將柏林節慶週縮短,表演場次減少;但希望在新的專屬舞台上,一年可以有超過兩百場以上的邀請演出。

原來的藝術節,因爲總經費有限,或許不得不受到排擠而縮小規模。不過柏林藝術節公司將重心轉移到邀請外地的表演藝術團體,筆者認爲,一方面考量到在地文化單位現在已經羽翼漸豐,節慶週舉行的意義必須另做考量;另一方面,柏林要成爲世界級的城市,光靠本身的文化活力不夠,必須要將眼光擴展。衡諸過去節慶週的歷史與放眼未來,筆者聽了只能點頭贊同,不得不欽佩主事者的眼光與務實。不過回到那厚厚一大本的公司章程;沒有它做穩固的基礎,他們要如何持之以恆,並且隨時做靈活的反應呢?想著想著,筆者倒想去研究一下那裡面密密麻麻的條文了。

 

特約撰述|林育立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