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為變動中的社會 找到新的敘事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是柏林公立劇院中最小而美的一個,但在聯合藝術總監雪敏.朗侯夫與彥斯.希列的經營下,因為創作上著力於反映現實,關注並揭露種種社會問題,兩人接任迄今不到四年,成果備受肯定。藝術總監彥斯.希列說:「一座市立劇場的任務,是去處理自己城市的現實和本質。劇場是社會自我投射的公共空間,政治的關聯性因此比過去還重要。我們是誰?我們想要成為誰?這些是我們一再問的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柏林
鼓勵創新 押寶創意與勇氣
柏林市政府提供表演藝術獎學金或專案補助,讓有心創作的年輕人不用複雜的申請程序與文書作業,就能踏出第一步。在柏林打拚多年的台灣劇場導演張乃文指出,公部門補貼演出計畫,看中的是作品本身的原創性和前瞻性。市府在說帖中也指出,只有能為當代藝術潮流和社會思潮帶來刺激的作品,才有可能雀屏中選。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政府扛鼎 卯全力支持「公共論壇」
德國是劇院文化極其興盛的國家,在人民的認知中,官方有責任讓人民以低廉的票價欣賞高品質的表演藝術,所以全國近一百五十家公立劇院,只有20%的經費來自門票收入,其他全靠政府編列預算挹注。而公立劇院的責任就是製作出好戲給人民看,在藝術總監的統籌下,推出大量的經典與新編製作;雖無票房收入壓力,但仍須接受輿論和觀眾的檢驗,藝術成就和滿座率同樣是劇場經營成敗的指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柏林輕鬆逛,表演就在街頭!
人家都說德國人嚴肅,說到柏林更是有柏林圍牆的歷史陰影在心, 很難不把這裡想成是個陰沈多雲的城市,我們的駐歐特派員林育立,以他多年的柏林生活經驗告訴你:你錯了!柏林不但是平日就表演多到爆的藝術之都,到了夏天,室內表演雖少,街頭戶外的表演也精采可期,何不放鬆一逛?
-
音樂
從錄音到現場,推動音樂巨輪
廣播交響樂團顧名思義,就是附屬在廣播公司,以錄音提供給電台音樂為主要工作的交響樂團。由於許多團隊這幾年發展下來已經具有世界級的演奏水準,加上致力演奏當代音樂、大力扶持新秀演出、以廣播公司資源舉辦音樂比賽和音樂節,廣播樂團和合唱團已經是音樂文化進步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
藝知平台
獎多金也多,藝術一片蓬勃
根據波昂文化研究中心兩年前出版的藝術獎手冊所載,德國藝術獎的數目高達三千一百零九個,內容涵括藝術的多個領域;發出的獎金總額高達台幣十八億元,足以說明藝術獎在德國藝文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專輯(一)
織縱在眾聲喧嘩中
雖然歐洲各地包羅萬象以新音樂為主題的音樂表演活動和音樂節,如同六年前多惱爾興根音樂節(Donaueschinger Musiktage)的情況一樣,常常因為財務問題而告急。不過從國外(如台灣)的角度來看,歐洲尤其是德語區(德、奧、瑞士三國),在新音樂的領域上似乎特別得到上天的眷顧。包涵廣播電台、音樂編輯和音樂節等的音樂基礎建設實際上已經根深柢固難以撼動。
-
深度藝談
亞洲音樂在歐洲的推手
一九九九年思想悟子為推動歐、亞樂界之間的交流,在維也納成立亞洲文化發揚協會,定期邀請亞洲音樂團體與當地作曲家合作,是推動亞洲音樂在歐洲的重要推手。
-
深度藝談
在西方框架中尋找東方現代音樂出路
歐洲作曲界一般對樂曲「結構」的重視,相當程度影響了我創作時的思路。所以是不是非得從亞洲文化本身切入才能為亞洲樂器創作,在我看來不是最重要的,我對一切可能性都採取開放的態度。如果所有將中國樂器入樂的作曲家都得遵循著某種特定的美學,那就太可怕了!
-
環球舞台
歡迎加入當代音樂的探險之旅
現在的觀衆不帶成見就走進音樂廳,更相信自己的感官、更加寬容,而且不做硬性的期待。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關於新音樂藝術性的特定標準,在這幾年已經不再被這麼嚴格要求;這點其實也反映在我們的音樂節裡──多元化的音樂美學觀與背道而馳的藝術立場同時並存。
-
環球舞台
讓音樂回到現場
拉圖解讀的貝多芬交響曲,拋開過去附加在這些標題上的浪漫想像,以及世代累積錄音所形塑的貝多芬形象,直接拿起樂譜分析,找回音樂本身的趣味。這好像在不斷提醒聽衆,音樂裡其實還有很多一直被遺忘的細節,同時又不斷地向前流動。已經被罐頭音樂洗腦已久的愛樂者,頓時肯定會徬然無所措,一時間在大腦的唱片櫃裡找不到印證。
-
柏林
聆聽布蘭德爾,像讀一本好書
在莫札特奏鳴曲第四樂章著急不安的a小調輪旋曲裡,中段在節奏不變下轉為A大調;此刻他指下音色的突然變化,就像從黑白轉為彩色,令人眼睛為之一亮,而這中間的過門就只有簡單幾個音符而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城策展業務一把抓
由德國政府出資成立的柏林藝術節公司,是十分獨特的城市專業策展機構。從豐富在地居民精神生活及塑造城市文化氣質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少有策展公司能在全面性上和它相提並論。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下文化局長」一世傳奇
艾克哈特在二十八年的任期内,讓「柏林節慶週」成為德國的文化指標,創下了無數的典範;他為這個城市所奠定的文化基礎,也讓柏林在接下來的十年内,有很大的機會成為統合後新歐洲的文化與政治中心。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德國音樂雜誌槪觀
一個國家整體的音樂活力是建立在音樂創作、學術研究、音樂教育、表演、評論、錄音工業等各環節間緊密的共生與互補關係上。在德國,音樂雜誌種類豐富,不論任何從事與音樂相關的職業者或音樂商品的消費者,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雜誌,表現出音樂資訊的高流通性與整個大音樂環境的成熟發展。 因為特殊的歷史因素及政治現實,豐富的文化資源並不只限於大城市裡;音樂活動百花齊放的景象,可以由各地大小城市皆擁有專屬的樂團與音樂劇場這一點來證明。《歌劇世界》Opernwelt評論各地劇院首演與新製作,訪問歌手與指揮、報導其動向與登台的時間地點,專文介紹樂壇新興之星(如一九九九年二月號報導我國旅德指揮家呂紹嘉),並評述新出版的歌劇唱片與相關書籍,可說是關心此地歌劇表演最新動向者與旅行各地看表演的歌劇迷必備的參考指南,也是德語區裡最重要的歌劇演出評論雜誌。每年十月出版的年鑑裡,總結過去一個樂季以來最重要的製作,並由各地的樂評家選出年度最佳演出、歌劇院、指揮、男女歌手等;不僅立論權威,深受推崇,而且報導多著重在作品的世界首演與勇於創新的新製作上,反映出德語區音樂界不斷突破傳統的特色。 《管弦樂團》Orchestra每期最後幾十頁各地劇院與樂團招考歌手與樂手的徵才廣告,大概是所有音樂院校畢業生在找工作時獲取資訊的最佳管道之一。讀者群多為在各地樂團就職的樂手,該雜誌有不少工作合約的法律問題、樂團演奏技巧的討論。另外,從在地音樂傳統的角度出發所做的城市音樂史硏究,以及地方媒體樂評的刊登,讓讀者對全德各地的音樂文化活動一目了然。 在編排及取向上近似英國的Gramophone,《唱片論壇》Fonoforum可能是德國唯一一本、針對一般古典音樂發燒友的音樂期刊。除了明星演奏家的動態與專訪、新發行錄音的簡短評鑑、經典唱片的歷史回顧以及音響器材的介紹外,絕大部分的篇幅是由唱片公司與音響店的廣告所佔去。這也反映出此類雜誌在現代媒體社會中所扮演的提供音樂商品資訊、刺激音樂市場消費的角色。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雖然德國生產的古典音樂唱片出口到世界各地,此地的愛樂者並不需要購買唱片就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如果繳的稅不算在內的話),經由現場演出以及電視廣播,享受一流的音樂節目;也因此,在台灣一般音樂雜誌裡常見的,從版本比較出發,純粹從錄音來談演出的唱片評鑑,在德國除了這本雜誌外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