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6預知表演備忘錄

達人名家推薦 ──今年我要看 !

看到前面十頁洋洋灑灑排開的年度表演備忘錄,想必有好多讓讀者「怦然心動」的演出,但選擇是這麼這麼的難啊,我們特別先去請教多位達人名家,讓他們先拋出心目中的「不可不看」,說出為何「不能不看」,如果你心有戚戚焉,就趕快加入搶票行列吧!

看到前面十頁洋洋灑灑排開的年度表演備忘錄,想必有好多讓讀者「怦然心動」的演出,但選擇是這麼這麼的難啊,我們特別先去請教多位達人名家,讓他們先拋出心目中的「不可不看」,說出為何「不能不看」,如果你心有戚戚焉,就趕快加入搶票行列吧!

資深劇場、影視演員

王琄

今年我想看:

小事製作《七》

果陀劇場《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

綠光劇團《W;t》

曾經與小事製作的楊乃璇在《台北爸爸 紐約媽媽》一起工作,我好喜歡她!她的有趣、她的純真,她關心的事情是很接近生活的,不那麼遙遠、不會讓人有距離。小事製作才剛起步,未來必將一點一點地茁壯,我想要把握機會看著他們長大,趁他們還小的時候,現身鼓勵支持,親眼記錄他們最初始的那份單純、那種初心。

《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導演Baboo的作品,向來很有編輯概念,他總能把許多零碎散置的隻字片語、斷簡殘篇,適切地串連起來,以符合邏輯又頗具新意的方式呈現。綠光劇團的《W;t》一定要看,世界劇場系列向來挑選國外最優秀的作品,情感真摯、結構嚴謹,演員也都實力堅強,整體製作水準極高,可謂「頂級」二字,當然必看。

還有好多想看的遺珠(竟然只讓我選三個!)在此一併說完:歐利維耶.畢的《李爾王》,劇本是無庸置疑的經典,適逢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趁此機會重溫複習、看看不同導演的嶄新詮釋,豈能錯過!還有西迪.拉比的《米隆加》,我學過探戈,那種濃烈的情感與動能是無可比擬的,舞者用身體對話,互相爭辯、質問、說服彼此,看起來是那樣緊密又親密,直教人血脈賁張。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的《府城風景畫》也讓我很有興趣,我喜歡看舞,尤其喜歡與人相關的舞作,抬頭觀天、腳踏實地,可以因此看見更獨特的主題,貼近生活也反思生命。

當代藝術家

牛俊強

今年我想看:

心心南管樂坊《此岸.彼岸》

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SUN

野草舞蹈聚落《山海經》

去年六月去了一趟歐洲,看完威尼斯雙年展和瑞士的巴塞爾藝博之後,深刻體認到西方當代藝術與自己古典藝術的承接是完整的。在那趟旅程之後,自己開始回過頭來看自己歷史裡的東西:東方思想的書籍、故宮的展懶、國樂、想喚起自己血液裡古老的靈魂。

因此我特別想聽王心心老師的《此岸.彼岸》。起初是藉著國片《醉.生夢死》的配樂認識這位樂師,引發我對南管的好奇。後來聽了南聲社的蔡小月老師及吳昆仁老師的演唱。雖然我已經不是生活在早期的農業社會,裡面的閩南歌詞也非常陌生,但意外地能在工作的時候安撫雜念和焦慮。

錯過四年前大受好評的《政治媽媽》,這次得知侯非胥.謝克特要再次來台,立刻就買了票。相較於戲劇,舞蹈我看的不多,但我非常喜歡現代舞中,簡單俐落的背景、舞者穿梭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肢體,傳動力量與情感,毫不掩飾,充滿了能量與感染力。就像一場現代的集體巫祭,發洩出我們壓抑的獸性本能。

而揉和現代與東方古典結合的作品,就更不能錯過新銳創作者吳建緯的野草舞蹈聚落。其去年的作品《六出》,以雪和梔子花為出發,以自然與都市為作品背景,講述萬物的繁貌凋零,其肢體極具韻律與詩意。《山海經》為中國神話的原型,也是遠古地理民俗的考據,我期待吳建緯以現代的眼光,重新詮釋這個象徵東方天地起始的文本。

電視編劇

吳洛纓

今年我想看:

我城劇團《我記得……》

向井山朋子La Mode

《雲海中的仲夏夜——天祭》

在台灣發生的表演藝術,無論本地創作或外來演出,某種程度上都是「仿大師」,以大師為目標,想辦法接近那個抽象的「大師精神」,往往在那個不斷想趨近的過程中卻迷路了。

 我城劇團的創團作,編劇導演卻是個老劇場人,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經執導過以寫實劇場風格為基調、以人與人的情感關係為主題的風格(有沒有很像現在的什麼光劇團),至少十齣以上,沒有一部不是很好哭順便贏得好票房。這次是他自己親自撰寫的原創劇本,會有什麼變化,相信一定值得期待。

La Mode  讓我好奇的是跨類,跨類不是加法,跨類是破解自己的類別再與另外的類型重組的過程。劇場的實體或任何一個可以發生演出的地方,都是「劇場空間」,伊東豐雄與向井山朋子會如何「搞劇場」,拭目以待。

「雲海中的仲夏夜——天祭」企圖把莎劇揉和原民文化,也特別著力在鄒族、阿里山、愛情,作為音樂表現的戲劇文本,像這樣從腳下的土地汲取資材,作為創作的柴火,同時勇敢或者莽撞地超越,或許才是台灣的創造力,由此能展現從零到一的獨特性,也由此找到表演藝術文化最重要的出路吧!

金革唱片音樂總監

林伯杰

今年我想看:

NSO《奧泰羅》歌劇音樂會

古樂大師沙瓦爾音樂會

歐瑪拉全球告別巡迴演唱會

身材發福但歌藝不退的超級女高音涅翠柯(Anna Netrebko)終於要在三月首次來台,雖然帶著新婚的男高音老公一起獻唱,想來獨唱曲目勢必不多,然而身為歌劇迷還是得朝聖一番。可惜二○一六年碰到國家戲劇院大整修,所以原本就不多的全本歌劇演出更是銳減,簡文彬將在高雄春天藝術節於至德堂推出《茶花女》,而呂紹嘉與NSO的年度歌劇製作,也「被迫」改成音樂會形式演出《奧泰羅》,不過以這齣歌劇走紅的戲劇男高音雷赫斯基值得期待。

因二○一○年泰國事件退隱好些年的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今年終於要再度來台,曾於二○○六年宣布封琴改當指揮的他,此次將以鋼琴獨奏會登場,這才是回歸正道。不過讓我更期盼的是西班牙古樂大師沙瓦爾(Jordi Savall),當年他的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配樂而讓古大提琴揚聲全球,上次來台已是一九九七年的往事,時隔近廿年再訪,相信七十五歲的沙瓦爾琴力不減。

畢竟近來死神頻召喚,無論古典或流行樂壇都帶走了不少巨匠明星,因此我們要珍惜所謂的「告別演出」。二○一六年包括高齡八十九歲的奧地利鋼琴國寶巴杜拉-史寇達(Paul Badura-Skoda),還有以「樂士浮生錄」喚起世人對古巴音樂熱情的八十六歲奶奶歌手歐瑪拉(Omara Portundo),都以告別演出作為號召,不聽會遺憾啊。

「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

紀慧玲

今年我想看:

鄭宗龍《十三聲》

劉冠詳《我知道的太多了》

鄭宗龍去年六月「春鬥」推出《來》,取民間信仰乩童「上身」的身體變換、抽離、瞬起瞬滅、流轉,形成一幕幕流動性與運動性極其強烈又細緻布局的身體展演,是去年最讓我激賞的作品之一。猶記觀舞時目不轉睛,眼球跟著舞者身體不停上下左右內外流動,幾無一頓止中挫間,卻獨獨對其舞作意義與身體能指不甚明瞭。大約可捕捉某種人神、俗聖共冶一堂的斑駁野性,卻方向混淆。當時對於音樂的使用,已有很多人指出不同看法。今年《十三聲》或是《來》的翻新、進階版,邀請林強加入,填入的音樂手法不同,更多民間原生環境裡的音樂,更多世俗冷熱調性與身體節拍應合,這可能將影響舞者動作的驅動與指涉,也就可能讓鄭宗龍希望「用音樂把舞者身體動能『引』出來」,作為一個「引子」,讓原《來》已充分具有的身體運動重新有了方向,指向編舞家腦海與記憶裡,那個雜沓卻自有節奏儼然的俗世場景。

二○一五年底驫舞劇場劉冠詳於松菸Lab空間實驗了一場「不跳舞的跳舞」,五名舞者或專業或非科班,在暗夜野地音景與場景指涉裡,演繹了一場身體消逸於明視、符號、定義,甚至形體都無法固著的暗夜之舞,好像劉冠詳並不是讓觀眾來看「跳舞」的,而是,不跳舞的話,舞者動的身體代表了什麼?(他最後讓一隻狗在台上跳舞,隱隱指向了將身體代入生物性的意涵)。去年這齣《野外》,連同前年《英雄》,都清楚讓人察覺劉冠詳對身體敏銳的觀察與逆向反省,比如,身體成為器物、身體成為情緒、身體成為背後的影子……諸種聯想。也由於縝密的思考,他的作品布局一向完整,具有戲劇性的高度結構力。今年新作《我知道太多了》因此備極期待,劉冠詳自己,加上身體變化性非常驚人的阿喀郎舞團舞者簡晶瀅,以及能編能舞情感柔長的林祐如,這將是與《十三聲》並肩,今年最值得期待的「舞蹈」了。

「非常木蘭」網站總監

徐開塵

今年我想看:

鄭宗龍《十三聲》

侯非胥.謝克特SUN

四把椅子劇團《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

每年,我都會讓自己將去年觀賞表演的感覺歸零,期待全新的劇場體驗。

看到雲門2《十三聲》的宣傳短片,已被螢光五彩服裝、舞者集體唱和的聲音、如八家將陣頭轉化的肢體動作所吸引。鄭宗龍從萬華街頭叫賣的童年經驗所衍生而出的新舞作,透露出一種召喚的魅力,那是大多數台灣人共有的生命記憶。

長期關注鄭宗龍,看見他循著一個軌跡在轉變。繼《在路上》與《來》將民間祭儀融入創作,這次他再以融合庶民生活經驗的華麗浮世繪,追溯自己養成的根源,以及反芻這些文化基因後的重新詮釋,對我而言,不僅是一個新作的發表,更好奇的是,這位接近前中年期的編舞家如何整理自己,邁向未來。

以色列裔的國際當紅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四年前帶來舞作《政治媽媽》,以視聽感官的強烈張力,充滿戰爭與抗爭的政治符碼,展現群體認同與個體意志之間的拔河,讓近年對政治議題高度關注的台灣觀眾,如重炮轟擊。謝克特卻說,他的作品與政治無關,他在意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如何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感。這不正是今日的我們無可迴避的事。

今年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將呈現的SUN,有十五名表演者在黑暗與憤怒世界中,跳躍、衝撞、相互搏擊,傳達黑暗的盡頭必有陽光——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just fine。這不正是今日的我們對未來台灣最明確的期待嘛。舞台表演的共振效應,將再次證明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之不可分割。

動物園裡的貓熊,因為等不到窩窩頭而越獄逃亡。幾年前觀賞四把椅子劇團的好評佳作《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就對大眾文化元素拼貼轉借的文本和導演手法,演員在不同角色和橋段中的流暢轉換,留下深刻印象。這回,《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以踩爆房間裡的大象,扭斷長頸鹿的脖子,人獸同籠、混種廝殺的超現實荒謬劇,嘲諷人類慾望本能,政治、媒體與人民的相依共生關係,想必也由現下台灣環境找到不少靈感,令人期待團團圓圓的再次行動。

作家

陳玉慧

今年我想看:

羅伯勒.帕吉《癮.迷》

候非胥.謝克特SUN

西迪.拉比《米隆加》

翻看一下今年國家兩廳院的節目表,必須說,今年台灣的觀眾有福了。

不但所邀的國外團體,包括國內團體的作品,有太多都令我想一探其妙。好吧,現在只能選三項。

我第一期待的是魁北克著名劇場鬼才羅伯勒.帕吉的《癮.迷》,因為當年他自導自演時我沒看過,此次是他少見重新的編作,可見他本人也蠻看重這個作品。連接法國劇作家尚.考克多及美國爵士樂手邁爾.大衛斯及羅伯特本人三段失意的人生,藉以貫穿愛、藝術和耽溺(毒品成癮)。光從介紹短片看來,此作透過多媒體的劇場舞台設計,舞台技術和導演布局極致推展,看起來即詩意又魔幻。

第二期待是候非胥.謝克特的SUN。六、七年前第一次在德國Movimentos國際舞蹈節上看他的Uprising,便對他相當驚豔。沉默與暴力,絕望與新生,衝突與愛,融合成準確的跳躍和移動。本人也會編曲,作品又充滿現代節奏,舞蹈風格具爆發性,男性,充滿動物本能,擅長群舞的編排。這次的SUN非看不可。

第三期待的是編舞家西迪.拉比的《米隆加》,倒不是我多麼著迷於阿根廷探戈,而是想看西迪.拉比在原生舞蹈的傳統上如何注入新意,這也是他一直在做的嚐試。於我,西迪.拉比是所謂的全球化編舞家,他過去在不同民族文化中跨界,包括佛朗明哥、少林功夫、印度舞蹈,這次來到探戈激情的世界。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陳漢金

今年我想看:

優人神鼓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愛人》

天使的詠唱—鋼琴傳道者魯比莫夫

古樂大師沙瓦爾音樂會

優人神鼓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跨團製作的《愛人》,這部二○一四年在德國首演的大規模製作,是否「轟動國際」、「轟動藝壇」並不重要,令我好奇的是如此跨國、跨團、跨領域的大型演出,如何解決諸多複雜的、棘手的問題。從簡短的宣傳摘錄看出:德國作曲家佑斯特(Christian Jost)順著鼓樂與合唱團結合的特性,從斯特拉溫斯基或奧福(Carl Orff)的語法當作出發點——然後呢?服裝設計新銳古又文,能否帶來全新的觀點……

訪台演出的鋼琴家絡繹不絕,好手如雲,他們不只較量技巧,還互比台風、架勢、服裝、長相!在這股輕浮的風氣中,俄國鋼琴家魯比莫夫(Alexei Lubimov)鐵定勝出,只因其貌不揚,演奏時如老僧入定;他所有的只是細膩的音樂、廣泛的曲目與深刻的音樂思想。就因為如此,這位鋼琴哲人遲到今年六月才首次抵台演出;請給予支持、鼓勵有遠見的承辦單位,日後繼續推出這類有深度的音樂會。

數十年來,西班牙古提琴大師約第.沙瓦爾(Jordi Savall)所帶動的古提琴(viola da gamba)音樂的復興,使他成為傳奇式的人物,然而在國內,一般人只感受到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中,他所主導的音樂的餘溫。沙瓦爾不只致力於發掘、重建許多早被遺忘的古提琴音樂的曲目,並藉著高超的技巧、非凡的音樂性與創意,使他的詮釋成為典範。他在年底的來台演奏,本應造成轟動,卻不會轟動,只因國內愛好「古樂」的人口還太少,有待亡羊補牢。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