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迪西舞者阿露西.穆耿在《印X法交鋒》中翩然起舞。(©DR 國家兩廳院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向未來的從前/印度古典舞/風貌概述

印度古典舞 解放靈魂 共饗和諧之「味」

印度古典舞的產生與廿世紀初印度反英國殖民的背景有關,為了抵抗外權引發找回本土認同的各種方式,藝術是其中一種途徑;於是在學者深入探訪舞蹈的根源並對照古籍研究後,目前被認定的印度古典舞有八種,而被認定的古典舞,必須符合印度經典《舞論》中所提及的規範,而且是屬於解放靈魂的舞蹈,不是用以純娛樂的民俗舞蹈。

印度古典舞的產生與廿世紀初印度反英國殖民的背景有關,為了抵抗外權引發找回本土認同的各種方式,藝術是其中一種途徑;於是在學者深入探訪舞蹈的根源並對照古籍研究後,目前被認定的印度古典舞有八種,而被認定的古典舞,必須符合印度經典《舞論》中所提及的規範,而且是屬於解放靈魂的舞蹈,不是用以純娛樂的民俗舞蹈。

將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登場的《印X法交鋒》,由法籍作曲家暨打擊樂家羅蘭.奧澤(Roland Auzet)及東印度古典舞者阿露西.穆耿(Arushi Mudgal)合作,進行東西方藝術的跨文化、跨領域、跨當代及古典的藝術交流。奧澤畢業於巴黎音樂學院,受過新馬戲技巧訓練,音樂的呈現不再只是聽覺,視覺上會搭配或大或小、或繁複或簡潔的道具融入音樂展演中,輔以燈光明暗的細節操控,擴大了觀眾對打擊樂的想像,讓音樂節奏變得具象化。阿露西.穆耿的父親是印度德里重要的古典藝術學院「甘達夫.瑪哈維地雅雷」的校長及著名印度音樂演唱家,她的阿姨瑪哈維.穆耿是卓越的東印度古典舞者,出生在如此的藝術家庭,從五歲開始學習東印度古典舞至今,已成為一位出色的印度古典舞獨舞者。二○○八年阿露西.穆耿接受知名編舞家碧娜.鮑許邀約到杜塞朵夫國際舞蹈節演出,碧納. 鮑許的舞蹈編創方式開啟阿露西.穆耿從東印度古典舞與當代藝術的連結,隨後無論是參與舞蹈概念的影片創作Theruvil Varano或是 Orfeo - Crossing the Ganges將印度古典舞與西方希臘神話歌劇的結合演出,都可以看出她的創新嘗試。這次《印X法交鋒》打擊樂與印度古典舞的合作,我們從印度古典舞的角度來看如何產生新的可能。

解放靈魂的舞蹈  尋回本土文化認同

印度古典舞的「產生」與廿世紀初印度反英國殖民的背景有關,為了抵抗外權引發找回本土認同的各種方式,藝術是其中一種途徑;這並不是說古典舞因此而突兀地產生,而是為了找回印度的傳統,開始有學者深入去探訪舞蹈的根源,走訪古蹟及寺廟建築雕刻,尋找仍在世的舞蹈傳承導師,翻閱古籍對照,經過許多人在理論及舞蹈技巧的釐清及雕琢之下,重新將所謂的古典舞帶回了當代社會,原先古典舞的展演環境也從寺廟、宮廷逐步走向現代舞台。以阿露西.穆耿所專精的東印度古典舞「奧迪西」(Odissi)為例,就是在一九五八年才被官方正式認定為發源於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古典舞,定名為「奧迪西」;截至目前,由印度國家音樂舞蹈戲劇學院認定的古典舞共有八種,除了東印度的奧迪西,還有北印度的卡達克(Kathak),南印度的婆羅多(Bharata Natyam)、庫奇普地(Kuchipudi)、卡塔卡利(Kathakali)、摩西尼亞塔姆(Mohiniattam),及印度東北的曼尼普利(Manipuri)和薩奇亞(Sattriya)。

經由認定的古典舞,必須符合印度經典《舞論》Natya Shastra(或稱之為《戲劇論》)中所提及的規範,而且是屬於解放靈魂的舞蹈,不是用以純娛樂的民俗舞蹈。《舞論》成書時間介於西元前四世紀到二世紀之間,意即在成書之前,印度的舞蹈戲劇演出已經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模式,最後才用文字記錄而成經典。

《舞論》以5,569個偈誦寫成,分為卅七個章節,裡面的內容從文字的使用、劇本撰寫、劇評、舞蹈、音樂、舞台、演出等都列出詳盡的說明;其中最著名的章節為印度的獨特美學〈味論〉,點出了演出者與觀眾的關係,如何達到藝術共享的過程。有個例子是這樣說的,像是你享受了一道道豐盛的菜餚,裡面的菜色有酸甜苦辣等,當吃完了這一餐感到飽足而滿意,時不時發出讚嘆聲,最後在椅子上往後一倒,閉上雙眼撫摸著你的肚皮,帶著微笑舔著唇邊還留有的食物味道,一會兒過後你突然從先前的悅意狀態醒過來,有感而發說了句:這餐真是美味!在那突然間醒過來的瞬間,就是「味」,這整個過程,重要的並不是最後一句結論,而是所有的滿足都在你的悅意表現中呈現出來,超越話語。給予美味佳餚的好比表演者,享用者好比觀眾,中間的「味」,需要靠表演者的精湛詮釋及觀眾的開放及投入才能發生。

音律密切結合  舞動中傳達歷史教化

在這樣的美學概念下,印度古典舞可以透過音樂、文學及宗教的面向來看,印度古典舞蹈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舞蹈可以用唸的,舞蹈肢體的律動與印度音律緊密鑲嵌;傳統上,古典舞者的學習過程,必須跟隨著一位導師,先學會用音節念出節奏口訣,同時用固定的手勢算拍子,等到節奏韻律掌握之後,才加上手腳肢體運用成為舞蹈技巧,一段時間後,舞蹈技巧甚至可以透過複誦口訣來回想,在同一個音律時間點上,手、腳、頭、眼、驅幹位移不同方向,動態中經由彼此間的聯繫讓身體的重心維持在穩定平衡的狀態;也是在音律節奏的規範下,讓舞者在群舞中肢體表現上能達到高度的一致性,甚至是不同的古典舞在同一舞台上演出也能達到視覺上的和諧感,這是古典舞看起來精美繁複的原因。在舞蹈的敘事功能方面,《羅摩衍那》Ramayana、《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奎師那(Krishna,又譯黑天)的文學和印度三大主神梵天(Brahma)、溼婆(Shiva)、毗濕奴(Vishnu)是印度文化的主要核心,古典舞透過身體的共通的象徵手勢、姿態、及面部表情,可以讓觀眾透過身體展演搭配音樂,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這也是最初舞蹈存在的功能,用視覺教化群眾善惡及解脫輪迴之理。

印度古典舞存在已超過兩千年,輝煌過也沒落過,經過廿世紀後半的重新整理,開始往世界的各個角落散布,觀眾已經不再是原本設定的印度當地人民;脫離印度文化脈絡的觀眾,印度美學味論的價值是否依舊成立,挑戰了現今表演者及觀眾的開放性。新生代的古典舞者,仍然是跟著導師受長期的傳統訓練,將印度藝術知識承載於自身,然而面對世界的舞台,可以看到新生代舞者如同阿露西.穆耿也嘗試與當代藝術接軌,從印度傳統的元素精煉出跨界對話的可能性,這次《印X法交鋒》與法國打擊樂手羅蘭.奧澤的合作,且讓我們打開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印法交融的「味」。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