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的台北城修築於清朝光緒年間,是為強化北台灣防禦工事而建。當年的規劃頗具用心,一方面為均衡艋舺與大稻埕兩地方勢力,特別選址在兩地之間,而完成之後,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城區內扶植各項產業,台灣巡撫衙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兩大行政機關也設立於此,儼然成為北台政經中心。但歷經日治、國民政府,迄今只有剛剛重見天日的北門還維持初建時的風貌,供後人遙想當年……
今年春節,台北市政府大刀闊斧拆除了北門圓環高架橋,讓原本飽受車道壓迫的北門以嶄新面貌重現在世人眼前。在清朗的藍天下,那道朱紅色城門巍峨的聳立在繁忙街區,成為城市中的視覺新亮點。「城門城門幾丈高?」自古以來,城門便扮演著有如守護神般的角色,看顧城民出出入入,保守百姓不受外敵入侵。北門風華再現,也促使台北五座城門的過往歷史受到關注。
擘劃與建造
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年間,清廷為了強化北台灣的防禦工事,決定興建台北府城。十年之間,歷史上最後一座依照華夏傳統風水打造的中式城池正式成立。守護台北府城的五座城門,由城牆串連,分別坐落於當時的東三線路、南三線路、西三線路、北三線路上,也就是現今的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四條大道上。在當時,這方城區的劃設可說是官府精心擘劃的結果。
回顧台灣歷史軌跡,時間拉遠到清朝中葉。當時的艋舺因為享有淡水河舟楫之便,已是北台灣重要的商業聚落。後來因為河沙淤積,加上族群衝突,促使部分居民搬遷到大稻埕另闢爐灶。清朝晚期,茶業蓬勃發展的大稻埕已取代艋舺的地位,成為新興的貿易市鎮,甚至拉抬台北的地位,成為台灣經濟中心,南北重心也跟著轉移。
儘管如此,發展百年的艋舺仍具一定實力,台北府城無論設在何地,都可能得罪另一方。因此,官府便決定將府城位置劃設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既不得罪任一方,也可以結合雙方,形成三足鼎立的穩固力量。
在城牆尚未修築的年代,這塊土地荒蕪又蒼涼。城牆完工後,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城區內扶植各項產業,台灣巡撫衙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兩大行政機關也設立於此。台北城落成之初,僅有數個拱形門洞供百姓進出,之後靠著地方士紳自掏腰包熱心贊助,城門才陸續興建完成。各大城門也可說是富商家族展現雄厚財力的所在,像西門就是由艋舺三邑人興建,小南門為板橋林本源家族所捐贈。
出城入城、送往迎來,從清廷治台,再到日人治台,五大城門伴隨人們度過數十載,也參與了許多重大事件,例如「迎日軍進北門」便是開啟日治時代的重要轉折。甲午戰爭清軍潰敗,在馬關條約中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台北城陷入無政府狀態。一八九五年,日軍在台灣北部登陸,辜顯榮等大稻埕地方人士為了恢復秩序,主動前往相迎,一名老婦也開城門相助,日軍沒有任何阻礙,便長驅直入台北府城,日治時期由此揭開序幕,台灣的命運也被改寫。
浩劫與重生
五座城門曾歷經兩起驚天動地的浩劫。日治時期,施行「市區改正」計畫,從一九○四年起,便拆除台北府城的大半城牆,台灣總督府更決定將西門附近土地變更為公園,供日人活動。一九○五年,在人力和機具的強力拆卸下,原本富麗的西門應聲傾倒,灰飛煙滅。其餘四座城門本來也難逃被大卸八塊的命運,然而民意反彈激烈,加上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和多位學者不斷奔走請命,拆除計畫因而中止,四座城門才得以保存下來,並在一九三五年,依照「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指定為歷史古蹟。
城門的第二場浩劫發生在一九六六年。當時古蹟保存觀念尚不成熟,臺北市政府以為了整頓市容,符合觀光需要,將本是中國南方閩式碉堡建築的東門、南門和小南門,改建為注重對稱、象徵權威的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並增添了迴廊和廊柱。經過整容的新式城樓模樣雖堂皇富麗,卻失去原有的古樸風貌,不免令人遺憾唏噓。
可喜的是,原本也在改建名單中的北門,竟陰錯陽差的躲過這場災難。由於當時市政府計畫在車水馬龍的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決定直接拆除北門,但高架道路開工之際,不少學者大力爭取保留這座唯一保有原貌的城門,市政府才順應民意,讓高架道路轉彎,繞道經過北門所在位置。
重見天日的北門,已然成為台北車站首都核心特區的重要地標,並將整合台北郵局、鐵道部博物館等八座史蹟建築,營造「歷史街區」的新風貌。在北門的帶領下,其餘城門也將串起消失百餘年的記憶珠鍊,在市民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進而讓台北風華崛起,成為古今交融、深具文化底蘊的城市。
《重現西門》 歡騰樂音描繪堅毅精神
二○一四年是台北建城一百卅年,為此台北市政府特別將消失了百餘年的西門(寶成門)以嶄新面貌重現市民眼前。不僅在捷運站四號出口的腹地廣場上以「西門印象」為名做了大型裝置藝術,讓舊有「台北府城」的五座城門在此刻團聚之外,在對角的四號出口還有「意在台北」的城市浮雕作品做呼應,一旁的劉銘傳銅雕手中握著一杯咖啡,古從今來坐看熙來攘往的人潮,顯得格外有趣。
雖然台北城門獨缺西門,然而當年它的拆除引起反彈,才使得其他城門得以保存。而在台灣創作當中,也唯有它,有作曲家為之創作樂曲。在歡度建城的同時,以西門旁中山堂為據點的臺北市立國樂團曾以「就是王道」為主題舉行音樂會,時任團長的鍾耀光更依據前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的新詩《颱風》創作了建城大合唱《重現西門》,以吹打樂《獅吼龍騰》為基礎譜曲,邀請九天民俗技藝團搭配TCO吹打組及大型合唱團共同演出。曲風磅礡歡騰,藉描繪在颱風自然力量的歷練下仍生機無限的景象,以感念台灣經過歷史洪流驗證的堅毅精神。(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