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台北城五門探索地圖(Florian Su 繪)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城門之歌/台北老城門

老台北城 五門探索地圖

走過滄桑歲月,台北城門五中餘四,迄今仍矗立台北街頭,俯瞰車流往來。讓我們循著地圖紙上探訪,那多年前的歷史風華……

走過滄桑歲月,台北城門五中餘四,迄今仍矗立台北街頭,俯瞰車流往來。讓我們循著地圖紙上探訪,那多年前的歷史風華……

北門

建於光緒年間的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由於遙望北京方向,因而有「承接天恩」的涵義。北門是五大城門中保存最完整的,曾被視為臺北府城的正門,當時派駐造訪臺北府城的清朝官員使臣,都會經由淡水河乘船而來,並由此門進入。為了迎接朝臣貴賓或朝廷御旨,城門外還打造一座木造小屋,作為接官亭。

出了城門,即可通往商業活動頻繁的大稻埕,或是士林、北投一帶,也因北門面向淡水河口,防禦功能格外受到重視,所以採用封閉的碉堡型工法建造城樓。城門北側有一個方形堡壘「甕城」,具有加強防守的前哨功能,城牆上,還設有城碟與槍孔設施。可惜的是,甕城和接官亭於日治時期被拆除,兩座建物的風采現在只能從照片中窺得。

大直山區的安山岩順著淡水河和包圍城樓的護城河,來到城址建地,交錯堆疊後,成為建造城門的穩固基底;城樓外壁則以紅磚砌成,顯得鮮豔大方。北門屋頂為中國南方傳統建築常見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歇山頂結合直線和斜線,給人稜角分明、結構端正的視覺效果。

西門

連結艋舺商圈的西門又稱為「寶成門」,在當時是相當繁忙的入口。從淡水河碼頭卸下的貨物,可經由艋舺清水祖師廟旁的鐵軌輕便車路送達西門,再運往城內。

西門由艋舺地區的三邑人捐款興建,當地富商巨賈財力雄厚,造就出五大城門中最華麗的雙層樓閣。「重簷歇山式」屋頂形制和南門相近,屋脊上有花草裝飾,增添活潑奔放的氣息。特別的是,城內設有惜字亭,是燒毀書籍、文字紙張的地方,體現早期文人雅士「敬惜字紙」的理念。

西門在所有城門中,命運最為乖舛。建於一八八二年的西門,壽命不過短短廿三年,一九○五年便慘遭拆除命運。如今,我們已無法目睹它的風采,僅能憑藉西門圓環處「寶成門舊址」的石碑,遙想它曾有的富麗風華。

小南門

小南門是台北城通往板橋、中和的要津,正式名稱為「重熙門」,「重熙」兩字出自《東都賦》,有「太平安樂,天下昌盛」的意思。

當時板橋是新崛起的聚落,據傳當地富商林本源家族與艋舺的泉州勢力素有嫌隙,不願穿越艋舺三邑人興建的西門,因而出資建造小南門,出入臺北府城更為便捷。也因此,小南門城樓在外觀上不同於其他「碉堡式」城門,而是廊柱式城樓,增添了些許林本源官邸園林藝術的詩意。

城門屋頂採「單簷歇山式」,屋簷轉角有裝飾用的斗拱,屋脊如燕尾飛翹;城樓的側面和背面有紅磚砌成的欄杆,上頭的雙喜花樣帶有活潑氣息。儘管如此,小南門仍具有城門的防禦功能,城樓正面就有三面用於射擊的短牆雉堞。

東門

正式名稱為「景福門」,日治時期又有「照正門」的稱號,是昔日臺北城通往今日松山的孔道。

東門形式與北門相似,皆為封閉的碉堡建物,並有防禦用的甕城,只不過東門的甕城為不為方形,而採圓弧形;另外,為了避免敵人長驅直入,城門的圓拱門洞和甕城大門也刻意不設在同一直線。

此門為五大城門中石作最為精緻的,城樓牆體由石條和磚塊砌成,內部有回字型雙層牆壁,固若金湯;屋頂則為四面屋坡的「單簷重脊歇山式」屋頂,簷下有一條鏤空的綠釉花磚作為裝飾,在紅色牆面上顯得搶眼,又不失簡單大方。

在現存的四座城門中,東門環境最為寬廣。由於緊鄰凱達格蘭大道,並和總統府遙遙相望,東門可說見證了許多抗爭事件,默默陪伴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

南門

南門又稱「麗正門」,取自《易經.離卦》中的「日月麗于天,重光以麗乎正」,意指日月附著天上,因而光明正大。南門是五個城門中規模最大的,一般百姓也習慣由此進出。出了南門,便可通往景美、深坑、石碇方向;進城後,沿著南門街行走,可直達當時的信仰中心天后宮。

南門同樣為封閉的碉堡建築,牆身與屋頂一氣呵成。但相較其他城門,南門在外觀上顯得華麗氣派,除了「麗正門」石額四周有螭龍裝飾圖案,富有吉祥之意,雙層的「重簷歇山式」屋頂上窄下寬,也營造豐富的層次感。上下屋簷之間還嵌進美麗的翠綠琉璃花窗,不但可引進日光,映照朱紅的壁面,更形成互補色的強烈對比,增添視覺變化。

南門於一九六六年被改建為北方宮殿樣式,面貌和昔日相去甚遠;幸運的是,石砌的城座和門洞仍維持古樸原樣,成為記憶中殘存的美景。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