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冊圖書館內景。(Artqpie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涵洞中,與美相遇—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揭幕/建築巡禮

老屋新生 尋索人與環境的新關係

新建築一幢幢陸續落成矗立,繁華場景隨之位移,但台中原本的熱鬧街區,是否就此沉默?在地方有心人士的參與下,老建築有了新面貌,脫去了原來的功能,從在地人文的關連中起步,帶著生活日常的痕跡,與人們產生美好的相遇!

新建築一幢幢陸續落成矗立,繁華場景隨之位移,但台中原本的熱鬧街區,是否就此沉默?在地方有心人士的參與下,老建築有了新面貌,脫去了原來的功能,從在地人文的關連中起步,帶著生活日常的痕跡,與人們產生美好的相遇!

一九七、八○年代,台中火車站周遭市區是台中最繁華熱鬧的地方,許多建築、人文、歷史都聚集於此,社區之間的連結像同心圓以車站為中心點擴散;但隨著交通與地域開發因素變遷,中心開始位移,原本社區間的結構逐漸改變,當年風華今已不再。

未來的舊區日常

然而當年的建築物慢慢荒廢後,「老屋」的風格就一一的浮現,許多人開始正視「保存」的議題,認為房屋不該只是面臨拆除的命運,而是如何能夠有效運用及操作;但除了保留老屋,翻新、改裝之外,還能夠做什麼?這或許是接下來要面對的課題之一。

在老屋新生龐大的議題下,除了硬體的改善,「軟體」的選擇也相當重要,所謂的軟體包含了許多不同面向的思考,從活動內容、經營方針或社群社區的連結,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社群間的連結與周遭環境密不可分,了解自身環境就跟了解自己一樣的重要,畢竟這不是一條點對點的連結,而是面與面互相滲透的交集。

中西區邊緣散策

現今我們所談論的舊市區範圍,不再是由鄰里所界定的區域,而是以居住、文化來定義,層面及區位便可以更廣泛些;以第二市場為例,其位於中區,繁華時販售精美的食材與服務,現代則是聚集了許多美食小攤及豐富人文的地方。從入口處就可以看到許多排隊人群,進到市場裡才發現別有洞天!不管是建築使用的材料,像是木桁架、磁磚、磨石子,或是新舊菜販與小吃攤的融合,或是有著小小廣場,孩童在市場裡盡情地穿梭,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 

第二市場一旁的柳川,當年因為川邊種滿柳樹而得名,柳川旁有間門面有歷史痕跡、呈現斑駁的雕刻店「陳彫刻處」,夾在兩棟五、六層樓的建築物之間,半木造的平房,裡面沒有太多新穎的設計,只有忠實地把雕刻店所需的空間完整地表現出來,保留一半原有水泥地板,一張樸實的木頭桌面,一盞昏黃的吊燈與超過八十年的雕刻師父精神,這或許就是舊市區裡最美好的景色。

 最近較為人知的臺中文學館與臺中審計新村是另一種面向的案例,兩者皆是公有宿舍保留下來改為開放空間使用,前者鄰近第五市場,以文學的姿態與民眾親近;後者鄰近國美館,以親近新一代的方式,拉攏社區鄰里間的關係,讓更多的可能在這開放空間中發生。

值得一訪的展演空間

在臺中文學館旁的民生路上,有著兩種不同性質卻同樣想法的展演空間——「戶方」及「本冊圖書館」。「戶方」位於第五市場內,一棟日式風格的建築,早期是銀行宿舍,戶方的主理人在因緣際會下與這棟建物相遇,並開始整頓其內,原本就熱愛廢墟的他,也在此舉辦展覽將自己走訪過無數廢墟空間的紀錄分享給訪客,並積極在此舉辦各種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在地生態。

 「本冊圖書館」位於向上市場與審計新村中間,以閱讀的方式編輯空間,空間裡可以欣賞展覽、閱讀書籍也可以閱讀自己的生活,以舊木料打造的書架,放置著每位創造者所想要述說的“ZINE”(編按:指素人自己辦的雜誌),也是每位創作者不同的生活,用分享的方式來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曾舉辦過「東京、台中的社區與社群空間」的展覽,促使空間產生更多城市與城市之間聯繫的價值。

 這些空間都在述說著同一件事:與其如何想著將舊有的建築物回復到當初的樣子,或不假思索地將其風格換新或形式的套用,不如停下腳步,好好思考房子與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適切地保留些許日常使用痕跡,最重要的是人的參與與使用,保留的舊屋才能以更有價值的存在,讓往日的美好繼續延續下去。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