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創華文音樂劇」為教育目標的台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讓學生在音樂、戲劇、舞蹈三大導師帶領下循序漸進學習創作音樂劇,而創作的作品也可能西進中國更龐大的音樂劇市場。台師大更主辦比賽「知音音樂劇大賞」,邀請來自各大學表演藝術相關系所,透過全新的故事、六首以上的原創歌曲,以競賽的形式互相激勵與切磋,第二屆將在十一月中下旬登場。
2016年第二屆知音音樂劇大賞
11/18~23、11/25~27 19:30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INFO www.facebook.com/ntnugipamusical/?fref=ts
(每晚劇碼請參本刊「節目掃瞄」單元第153頁)
作為台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古典音樂出身的何康國,深切體認到古典音樂的「普及化」、「流行化」方能開拓市場。因此,他的教學理念和課程規劃的核心,不在理論、而在應用。何康國表示:「台灣目前已有許多表演藝術科系,有戲劇系、舞蹈系、音樂系,卻沒有專門教音樂劇的學校,因此我們以自身音樂系既有的雄厚實力,瞄準『原創華文音樂劇』。」
何康國指出,比起傳統歌劇,音樂劇更加具有親和力。而原創的重要性,則是因為音樂劇這個形式的特殊性。「一般舞台劇劇本可以直接從西方原文翻譯過來搬演,但音樂劇很難這樣做,因為中文語韻和外文如此不同,語韻會影響了歌曲、歌曲又影響情節。」在何康國看來,與其吃力不討好地改編西方音樂劇,不如創作屬於自己文化脈絡的作品。
走出校園,西進市場
談到市場,何康國認為:「台灣劇場產業,相比地廣人多的中國大陸,已面臨飽和。而在中國,除了傳統戲曲和西方戲劇之外,最常被搬演的就是音樂劇。原創華文音樂劇是台灣的優勢,因為台灣民風自由,而且擅長挖掘細膩的題材,例如我們十月中帶去上海國際藝術節的作品《家.書》,改編自學生的畢製作品,由四十多分鐘的小戲擴張到九十五分鐘的編制,故事藉由三代母女的交換日記來講親情,上海的觀眾很訝異我們怎麼能將平凡家庭生活描繪得這麼深刻而感人。」
師大表藝所主要招收大學主修戲劇、音樂的畢業生,由音樂(何康國)、戲劇(梁志民)、舞蹈(吳義芳)三大導師帶領,循序漸進學習創作音樂劇,同年級的學生藉由「PK」、彼此切磋創作,「PK」項目包括:a cappella無伴奏合唱、二重唱、十五分鐘小型創作……等音樂劇必備元素。經過研一的磨練之後,研二生再著手準備約四十分左右的畢製,而優秀的作品不僅有機會再製作、更可能打入中國市場。何康國說明:「表演藝術科學生,在畢業後的兩、三年之間最容易轉行、流失,而我們就是以學校資源、資金,推薦或媒合,讓學生有機會把作品帶過去。」
競賽切磋,鼓勵創作
而即將在十一月十八日登場的「第二屆知音音樂劇大賞」,則是由師大表藝所自去年起,開始主辦的音樂劇比賽,邀請來自各大學表演藝術相關系所,透過全新的故事、六首以上的原創歌曲,以競賽的形式互相激勵與切磋,例如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玩美遊戲》,藉由角色耽溺於變美遊戲之中,思索「美麗」和「完美」的定義;又如崇右技術學院演藝事業系《Bullying》,則試圖以原住民被歧視的困境,反映社會不公。除台灣團隊以外,本次更有來自中國的隊伍,如深圳大學表演系的《幸福百分比》,將探討愛情中何謂幸福與不幸。兩地團隊,九部作品,將於南海劇場接力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