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音樂劇
-
音樂 從1993、2003到2023……
台美聯姻,為《囍宴》開展下一段人生
2022年8月,楊呈偉在「華文音樂劇」創辦人郭柏毅車上,聽見了自己19年前改編李安同名電影《囍宴》的音樂劇原聲帶。或許音樂總是有辦法超越時間,兩人在此訂下了重製之約,讓1993年的電影、2003年的音樂劇,數十年後重現。 那時的楊呈偉,才剛歷經另一段和劇場截然不同的人生搬到加州,生了小孩,不再四處巡演,過著穩定的家庭生活,投入房舍設計領域,也轉行經營其他事業但在疫情期間,他帶著家人搬回台灣,重回舞台一解對劇場的思念。即便後來家人返回加州,他還是繼續來回台美,參與華文音樂劇製作的《夢幻愛程》(The Fantasticks)音樂劇演出。這次合作,重新燃起楊呈偉心中「想要為台灣與美國劇場牽線,想要向國際述說台灣故事」的使命感,正如他當年創立亞美劇團「Second Generation」,在亞裔移民史音樂劇《鋪軌》後又推出《囍宴》的熱血激昂。 時間倒轉到1993年的紐約。如今已是百老匯知名導演的戈登.格林柏格(Gordon Greenberg),當年只是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即便有著看似開明的父母、住在看似進步開放的紐約,依然徬徨於如何和父母開口出櫃。那是在通俗影視出現如《威爾與葛瑞絲》(Will and Grace)這樣的同志題材之前,「我反而在一部台灣電影找到共鳴。」戈登說。那時的他,擔心自己是否就要違背意願走入婚姻,想不到卻是母親主動打來試探:「我昨晚夢到你來東安普敦度假,還和我說『這裡太多帥哥了我要出櫃!』」戈登就這麼「迂迴」地出櫃,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與理解。 1993年的《囍宴》,便是如此觸動了像戈登一樣徬徨青年的內心。「特別是在雞尾酒療法問世後,HIV不再是絕症,同志運動也來到另一階段,市面上出現許多成長類書籍,有給父母、也有給孩子的,幫助雙方克服心理恐懼。」戈登說,「世界在前進,你停步就是一種後退。」世代差異,並非意味著全然決裂,如戈登進一步指出:「全面否決上一代思維,是沒有建設性的。」藉由李安電影帶出的家庭關係,事實上正代表了不同世代如何彼此理解的支持。 2023年的《囍宴》重製,讓楊呈偉找上這位如家人般的好友兼鄰居。兩人首先面臨的挑戰,便是這「時代不停向前」的30年差異。1993年電影面對兒子出櫃的衝擊,2003年音樂劇安排的同性婚姻結
-
李安電影改編《囍宴》全新音樂劇 5月全球首演在台灣
改編自李安1993年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電影的《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音樂劇,今年5月將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進行全球首演,9月將移師至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囍宴》音樂劇由華文音樂劇公司出品製作、文化內容策進院聯合出品,美國百老匯創作團隊與台灣劇場團隊首度攜手打造,更邀來百老匯明星梁厚泰(Telly Leung)和麥特.辛格勒德克(Matt Shingledecker)與闇奕格、羅北安、苗可麗、聶雲等人共同主演,以充滿歌舞的百老匯音樂劇及當代視角詮釋經典。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華文音樂劇,開唱!
本期雜誌中,除了介紹一位無法定義的奇才艾瑞克.薩替與現在正夯的直播話題外,也針對台灣的音樂劇教育,作了初探。台灣的音樂劇發展至今卅年,雖然缺乏百老匯的市場規模,也不像中國有龐大資金的投資挹注,卻從實戰經驗中,突破資金、人才、市場及演出場地不足等限制,開創出一條台式音樂劇的道路。綜觀國內音樂劇現況,愈來愈多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隊相繼成立,不論是音樂風格、劇本內容、使用語言、呈現手法、製作規模、展演型態,皆突顯了本土原創的獨特性。然而,真正要讓音樂劇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扎根,音樂劇的教育還是最根本的關鍵。 音樂劇培養的是歌、舞、劇全方位的表演人才,需要音樂、舞蹈、戲劇的全面理解。過去,台灣缺乏有系統的音樂劇教育,今年,臺灣師範大學的表演藝術系,首度開設四年的學士課程,是國內唯一標榜「音樂劇專業」的科班系所。台師大表藝所所長何康國表示,原創華文音樂劇是台灣的優勢,他看好未來十年的市場,過去表藝所一年僅招十五名研究生,遠遠不夠市場需求,台師大表藝所將直接架起產業與人才的橋梁,打造「唱、跳、演」的三棲人才。雖然相較於中國,台灣起步較晚,仍值得期待。 今年十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來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蔡柏璋策劃,推出「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邀請國際頂尖音樂劇師資,為期一個月的密集課程,為台灣專業演員帶來兼具廣度及深度,全方位的音樂劇表演訓練。當工作坊訊息曝光,迅即引發表演藝術界高度關注及期待,在網路上被熱烈轉貼分享,一百六十八位報名爭搶四十個名額,競爭激烈。北藝中心主任王孟超認為,音樂劇人才培育是當務之急,該計畫並非一次性煙火,訴諸長遠思考,除了表演人才,未來在作曲、編劇等都有施力的機會。 除了校院科系與公家場館的支持,國內許多劇團與民間藝文團隊也都有短期或固定的工作坊與教學講座。「學學文創」的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課程算是最鮮明的例子,「瘋戲樂」創辦人暨作曲家王希文、歌唱詮釋指導魏世芬等人,都是學學長期合作的師資。由編舞家伍錦濤成立的「歌舞浪潮」表演藝術中心,亦朝培養歌舞劇表演人才的目標邁進,集結線上專業師資,成為舞蹈、歌唱、戲劇三合一的育成場域。 本期專題將剖析兩岸的音樂劇教育,一探這個來自歐美的表演形式,如何在華文世界開花結果。此外,廣藝基金會首度開辦「華文原創音樂劇節」,邀來台灣、中國、香港四齣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同
-
焦點專題 Focus
好好學習,原創華文音樂劇就靠你!
在心為志,發而為詩, 情動於衷,而形於言, 光靠言語不夠表達, 於是就唱吧、跳吧!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音樂劇在華文地區, 有了教學體制、有了新血加入, 人力資源穩定成長、 各種能力值也漸達標準。 來自歐美的種子,在華文世界, 會開出什麼樣的奇花異草? 外來種,如何植栽能長得好? 怎麼教、學什麼、往哪長, 該靠攏市場或該完全移植, 要深入理論或以實務優先, 原創,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悟空, 是建立在各種文化脈絡體系之下, 奠基於各種養成交匯的土壤之中。
-
焦點專題 Focus
深化訓練打基礎 望向華文音樂劇大未來!
音樂劇的源起在歐美,但在有著完全不同歷史文化、審美觀點、敘事方式的華文地區,音樂劇這樣的演出型態該怎麼運用、轉化、變革、扎根?從一九七二年香港製作了第一齣原創華文音樂劇《白孃孃》迄今,許多創作者從製作中學習、在跌跌撞撞間調整策略,時至今日,對人才的特殊要求,也終讓音樂劇訓練進入校園成為正式課程,然而,音樂劇由誰來教?學了什麼?在這個逐步確立的系統之下,必然將影響未來各華文地區音樂劇的發展方向。
-
焦點專題 Focus 紮實的學習
演唱跳練基本功 多多創作展身手
音樂劇的製作「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能唱、能演、能跳,還要能創作?從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系與臺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的課程看來,首先入學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演、唱、跳其中一項或多項能力作為要件;除了深化這三項能力,跟上海戲劇學院不一樣的是,對師大來說,培育音樂劇演員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戲劇、舞蹈、音樂的全面理解為底,不論最後用什麼樣的形式發表,只要是有關音樂劇的創作,就是目標。
-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的精進
環環相扣下的不可不知
作為一項當代綜合表演藝術產業,音樂劇的工作者不止是管好自己的分內表演或技術項目,所需要了解的比你想到的更多:對歷史脈絡、概念構成與演出整體呈現,都得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因為環環相扣的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最後舞台上的表現,充分的溝通與理解絕對必要。
-
焦點專題 Focus
《撒嬌女王》 四人飾多角的挑戰
導演何念舞台劇《撒嬌女王》以華文地區四個城市裡的愛情故事、由八位演員串搭組合的方式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也造就了音樂劇版的出現。音樂劇版由四位演員串演原劇多個角色,演員必須從舞台形體或改變聲音的姿態著手塑造角色質地,是相當大的考驗,而為角色量身而寫的音樂,藉歌詞展現劇情的方式,都讓演出更貼近真實。
-
焦點專題 Focus
《利維坦 2.0》 男孩們回來了!
走過了《新社員》的青春校園浪漫風,「前叛逆男子」的「BL音樂劇」二部曲《利維坦2.0》標榜科幻、電子,一樣是男孩與男孩的故事,卻演繹出殺手與駭客的愛恨交錯,為了對立辯證的情節,音樂也設計出更高難度,以呈現劇中兩個派系之間的糾葛
-
焦點專題 Focus
原創小戲接軌產業 「知音音樂劇大賞」以劇會友
以「原創華文音樂劇」為教育目標的台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讓學生在音樂、戲劇、舞蹈三大導師帶領下循序漸進學習創作音樂劇,而創作的作品也可能西進中國更龐大的音樂劇市場。台師大更主辦比賽「知音音樂劇大賞」,邀請來自各大學表演藝術相關系所,透過全新的故事、六首以上的原創歌曲,以競賽的形式互相激勵與切磋,第二屆將在十一月中下旬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