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團體劇場,身處文化與語言多元的印度大城孟買,作品也反映了孟買的斑斕特色,更以繽紛的印度元素踏上國際舞台。二○一二年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之邀,參與倫敦奧運相關活動「全球到環球」(Globe to Globe)演出《第十二夜》,將寶萊塢歌舞與卡達卡里等傳統舞蹈融入莎劇,備受矚目。
歌劇院開幕季《第十二夜》
2016/12/3 19:30 2016/12/4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INFO 04-22511777
來自印度孟買的團體劇場(The Company Theatre)成立於一九九三年,成立時的核心成員,包含藝術總監阿圖.庫瑪(Atul Kumar)及現任的行政總監沙青.卡馬尼(Sachin Kamani)。身處充滿於多元文化與語言的城市,團體劇場的作品反映出孟買的斑斕特色,繽紛的印度元素將團體劇場推上了國際舞台,除了在多個藝術節可見其身影之外,今年夏天也在台北演出《仲夏夜之夢》,為該劇海外演出的第一站。參與藝術節及國際巡演之外,團體劇場也籌劃全國性及國際性的劇場藝術節,不遺餘力地推廣戲劇。
到你家演戲 展現戲劇熱情
團體劇場與專業及業餘的演員皆有合作,以演出定目劇與經營專業演員訓練為劇團經營兩大方向,並推出各種工作坊,類型多元,參與者除了演員、學生、相關學者之外,也包含背景各不相同的一般民眾;不論是國際合作至全國性的活動、講座、向下扎根的青少年劇場,甚至學術研討會,都可以看到劇團融合多種的表演技巧與文化的企圖心。團體劇場劇團對戲劇的熱情,都在這些不同的面貌中呈現。團體劇場更建造了一個特定的表演藝術工作區,提供印度及國際的藝術家或團體駐村,讓劇團得以深入理解不同的劇場文化,並將實質的交流與研究融入生活之中,進而豐富劇團自己的創作。
自二○○○年起,為了進一步推廣戲劇,團體劇場有了如此的信念:「如果人不離開家去看戲,我們就把劇場帶進家裡。」因而創立以「家裡的劇場」(Theatre at Home)為名的獨特表演模式,每兩週一次,在私人房舍的空間,以簡單的燈光、道具,在受邀的觀眾面前演出。演出空間可能是書房、客廳、或是花園,觀眾可能便席地而坐,使用的語言也不特定,印度劇作家或是國際劇作家的作品都有可能成為演出文本,由劇團團員多人分任不同作品的導演。演出之後,會有劇團與觀眾間的交流與討論,演出不收費,但歡迎觀眾自由捐獻戲資。雖然這一系列的創作僅持續至二○○四年,但讓各行各業的人接觸了戲劇演出,也啟發當代印度一些劇團,勇於挑戰在另類空間製作演出。
文本取材偏好喜劇 亦發展實驗即興
團體劇場創團作發表於一九九四年,為法國劇作家尤金.尤涅斯柯所作的《椅子》,也是劇團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歷年來,團體劇場多以搬演現代劇作家代表作品為主,除尤涅斯柯之外,品特的《愛人》、麥克.佛萊恩的《大家安靜》、湯姆.史塔波德的《羅森與吉爾死了》,都是劇團演出過的文本,《大家安靜》更曾經在不少城市巡演,並在二○一三年重演。只須觀察團體劇場歷年作品名單,就可以發現團體劇場對喜劇的偏好,曾經演出馬里沃(Marivaux)作品,而在一九九八年、九九年的創團初期,更推出一連四檔的莫里哀作品——這些多為莫里哀的一幕喜劇,演出時間較短、也適合巡演,因此除了在孟買演出之外,這些作品也曾到過德里、班加羅爾等城市,為劇團開拓聲名,並吸引不少觀眾。
除根據劇本創作之外,團體劇場也曾改編非劇作,例如,改編自契訶夫短篇小說的《帶小狗的女士》,為結合現場音樂演出的實驗性作品,亦創作過肢體及舞蹈為重的作品。團體劇場極受好評的作品之一《藍色馬克杯》The Blue Mug,曾有美國、新加坡、歐洲等多處巡演紀錄,便是以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錯把太太當帽子的男人》一書為工作坊基礎,即興創作並演繹,最後亦未留存文本。Unselfed則是以舞蹈劇場的形式,由片段、非線性的敘事組成,以探討自我形象及意識出發所建構的作品。
印度語、英語、胡言亂語 映照孟買多元文化
如前提及,團體劇場創作宗旨之一,在於反映孟買的多元文化脈絡,從作品的形式便可見其豐富的演出類型,演出時所用的語言,也因作品而異,除了印度語(Hindi)演出之外,也常見英語演出作品,甚至曾以英語及自創的「胡言亂語」(gibbish),將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結合劇團以喜劇創作的偏好,以紅鼻子、白面的喜劇小丑詮釋成《哈姆雷特—小丑王子》Hamlet-The Clown Prince,讓角色們在誇張的肢體及情緒之中,與原本莎劇沉重的情感產生有趣的對比,甚至因此強化了其中的悲劇元素。《哈姆雷特—小丑王子》圍繞原莎劇《哈姆雷特》主角重新改作,團體劇場也抽出《理查三世》的片段,改編成《安妮夫人的誘惑》,二○一二年則推出《沒什麼像李爾的》Nothing Like Lear,以不想演出《李爾王》的丑角的沮喪心情改作莎劇。
團體劇場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乃是二○一二年由倫敦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Shakespeare’s Globe)委託製作的《第十二夜》Piya Behrupiya。環球劇院因應二○一二年在倫敦舉行的奧運,以「全球到環球」(Globe to Globe)為主題,從四月廿三日莎士比亞生日開始,共邀請卅七個來自於不同國家的團隊,以各種不同的語言演出莎士比亞卅七個劇本,加入倫敦一系列文化奧林匹亞活動中。其中,團體劇團為來自孟買的兩個劇團之一,以印度語(Hindi)演出。強調劇中喜劇要素的《第十二夜》,結合源自孟買的寶萊塢歌舞風格及如卡達卡里(Kathakali)等印度風格的舞蹈,在詩歌與音樂中開展,熱鬧呈現錯亂的愛情、變裝、打鬥、喧鬧等場面,可以說是具體實現了原莎劇中的開場台詞「假如音樂是愛情的糧食,那就演奏下去吧。」讓作品從開頭一路熱鬧至結束。《第十二夜》除了是多種印度風格的結晶之外,也看到導演受到莎士比亞演出、默劇肢體的影響。已經來過台灣演出的新作《仲夏夜之夢》,便是在《第十二夜》的基礎下,再次結合莎士比亞劇本與印度歌舞及視覺元素,強調愛情的主線,匯集成精采的浪漫歌舞劇。
至今為止,團體劇團在創作、推廣、巡演、舉辦藝術季、主持駐村計畫等各種層面都展現了豐富的成果,近年來對於轉化西方元素(如劇本、表演風格等)並融合印度原有的藝術形式更有心得。隨著劇團受到世界各地藝術節的不斷邀約,團體劇場的創作手法也連連受到矚目,也為進劇場看戲的觀眾帶來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