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動手映像劇團《露拉,出走中》(Jerry Shulman 攝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進劇場.轉大人

與孩子一同茁壯 讓彼此學習成長

邁入第十八屆的臺北兒童藝術節

總在七月盛夏與孩子同歡的臺北兒童藝術節,竟也邁入第十八屆了!孩子會長大,兒藝節也默默成長蛻變,期待讓各年齡層參與者能藉此以童趣之心、玩轉藝術。除透過免費與社區演出,讓更多人接觸劇場,兒藝節也希望能為苦悶的青少年做些什麼,於是引進相關節目,如今年有動手映像劇團《露拉,出走中》與辛巴威伊亞薩劇團與奧地利彩色狂想劇場合製的《快樂農莊》,為青少年帶來多彩的劇場體驗。

總在七月盛夏與孩子同歡的臺北兒童藝術節,竟也邁入第十八屆了!孩子會長大,兒藝節也默默成長蛻變,期待讓各年齡層參與者能藉此以童趣之心、玩轉藝術。除透過免費與社區演出,讓更多人接觸劇場,兒藝節也希望能為苦悶的青少年做些什麼,於是引進相關節目,如今年有動手映像劇團《露拉,出走中》與辛巴威伊亞薩劇團與奧地利彩色狂想劇場合製的《快樂農莊》,為青少年帶來多彩的劇場體驗。

臺北兒童藝術節

6/30~8/6  台北市各地

INFO  www.taipeicaf.org/index.aspx

02-25289580 轉191-199

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於二○○八年接手承辦臺北兒童藝術節,如今邁入第十年了,此前更有長達八年的發展脈絡,前後加總算起來,兒童藝術節在台北已足足成年。十八年的光景,得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成為獨當一面的青年才俊,變得成熟了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其實早默默地隨著時間的芢苒,長成了更多野心,當藝術節隨著兒童一起長大,他們也試著改變,試著提早意識到這些改變對於環境、對於觀眾、對於成長過程的影響,或許這可以不是個僅僅針對「兒童觀眾」的藝術節,而是讓所有年齡層的參與者們,能夠藉此返老還童一下,再次用曾有過的兒時眼光、已深埋的童趣之心,去看待、理解、欣賞,甚至玩轉藝術的大好機會。

藝術沒有門檻,隨處都能發生

於是,在劇場中慢慢長大、轉成大人的,不只是孩子,也是藝術節本身、所有家長和一般觀眾們,甚至也包括演出團體與製作團隊。節目總監王詩尹說起臺北兒藝節目前的整體規劃,其實有她的一直以來「嘗試」達成的目標。首先,兒童藝術節多年來的施行方針,是要妥善安排免費節目和付費售票節目的相互搭配,以及規劃深入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的藝術活動,「看節目、參與藝術,是不需要有門檻的!」王詩尹說。曾在世界各大小城市居住遊歷,她對於許許多多在街區廣場不期而遇的小型戶外演出尤其喜愛,如此的street theater概念,在她口中,是最輕鬆、悠閒的觀戲經驗,只是散步路過就會發現的驚喜、稍稍駐足停留也少了急切趕場的忙亂。她希望能將這樣的感受,藉著兒童藝術節在台北這個城市的各處與市民分享,十年來他們除了鼓勵國內團體,走入不同社區、進行免費戶外演出,也邀請各國家實際在街道、市集表演的專業演出者,帶著他們的獨特、深刻的小小作品,造訪台北。

「戶外劇場並不代表是簡單的,當然還是有藝術性、有表演技巧,」王詩尹說,更重要的是,「它有種不同於劇場裡的演出效果,必須要抓住觀眾的眼睛,讓他們留下來觀看。」這是專門從事戶外劇場的表演者們,獨一無二的本事,王詩尹也再次強調,她希望傳達的是那種「輕鬆」的氛圍,觀眾其實也不需要太過於投入準備,刻意在繁忙緊湊的生活中,定下行程、提早到達、搶占位子,而是能真正享受那種隨機偶遇的閑情逸致,這不也正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因工作、因學業、因生活而囿於行事曆、困於 to do list 而捨棄的自由嗎?今年的兒童藝術節,依然有許多免費的戶外或室內公演:九歌兒童劇團與沙丁龐克劇團,都將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露天音樂台舉行表演;十鼓擊樂團和音踏 In Tap,則會先後在大湖公園呈現擊鼓與踢踏舞兩種令人熱血沸騰的節奏盛宴;還有,特別從法國邀請而來的「星劇團」也將一連三天下午,連跑西門、信義、北投三處公園廣場,演出人偶合體、驚喜連連的《小小大大人》。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基金會確實相當努力的將這些免費藝術活動,安排在城市的每個區域,這正是王詩尹所謂「沒有門檻」的期望,售票是一種資源的門檻,而場地位置也會成為一種移動的門檻,「表演藝術活動絕對是有社會責任的。」王詩尹如是說,即使無法真的將演出送到每個家中,讓身處不同環境的孩童都能無障礙、無門檻地接觸藝術,但至少,可以在不遠處發生,在各區運動中心、行政中心裡上演,藝術不是特殊節慶才能得到的禮物、難得逛一趟大觀園的偶然,而是真正成為的生活一部分。

年齡不是距離,更不能成為斷層

於此同時,這幾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其實也開始默默實行了更為精確的年齡分層,身在馬德里的王詩尹,舉當地的「兒童與青少年藝術節」為例,亦多所「嘗試」在設計、安排臺北兒藝節節目的同時,能為苦悶的青少年們做些什麼。多采多姿的兒童藝術節,在過往三歲、五歲以上的年齡限制之外,也出現了九歲,甚至十歲以上的規劃,「我們都走過那些慘澹的年月,小學畢業之後,開始面對無比龐大的課業壓力,什麼都沒得看了,只能讀書、只能去補習班。」王詩尹說,以馬德里的經驗觀之,為青少年而作的演出,相較於年齡層更低的觀眾,可能只是需要更高的文本訊息接收程度,或是得以使用更多不同手法去處理與青少年相關的議題。然而,不論「目標觀眾」的族群與年齡層為何,她認為,要安排給小孩、給青少年或給成人的藝術活動,首先都必須要是好看的表演。她以二○一三年受邀來到臺北兒藝節的瑞士.洛桑劇院作品《奇異莽原》說明,原先她認為這個表演雖好,但是其中講述的主題有點過於抽象,擔心無法被孩童們理解,直到親自帶了兒子入場觀看才明白,「抽象」其實並不難懂,甚至對於兒童來說,抽象或許還比聽故事有利想像、更能體會。

今年,兒藝節邀請了來自美國的動手映像劇團演出《露拉,出走中》,也特別把年齡層提高到十歲以上,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表演本身講述的是關於一位少女的成長故事和她的探險旅程,劇團也誠如其名,以親自「動手」操作光影、拍攝影像,運用偶戲與現場音樂、音效的呈現方式,多所忙亂地露出劇場幻覺之外的工作面向,他們用專業的態度玩出了只能在劇場裡發生的遊戲,或許對於年紀較大的兒童或青少年觀眾來說,也能成為某種啟發。此次王詩尹也再次邀請了曾經帶來《大驚奇》與《鏡子遊戲》等兩齣舞作的奧地利製作人的最新作品《快樂農莊》。這個由來自非洲的辛巴威伊亞薩劇團與奧地利彩色狂想劇場合製的演出,結合了音樂、舞蹈、戲劇等各種元素,當然也少不了辛巴威當地的特殊風味,當異地風情、獨特風俗碰上當代劇場的演出詮釋與敘事脈絡,對於台灣的大小觀眾都是個好機會,看看他們是如何碰撞、彼此合作,跨越語言與文化、邁向歡鬧無邊的想像國度。

人人心上,都有默默成長的創作小苗

每年藝術節,除了有戶外與室內、來自國外與國內的售票及免費演出,基金會也總希望規劃裝置展覽,讓藝術不僅單方面接收,更可以彼此互動、近距離接觸。由行動派建築師「建築繁殖場」與視覺藝術家「元素集合」攜手合作的「漂流浴場」將在剝皮寮歷史街區登場,一群大朋友們正嘗試著將各種造型、大小不一的浴缸,結合當地空間與他們獨具的匠心和玩心,打造成奇幻生物的異域遊樂場。

其實這麼多年來,兒童藝術節已然悄悄地潛移默化著每個擁有童心的孩子們,譬如長期與基金會合作的元素集合,即是在過往的經驗中,有了此次的實行創作的嘗試與念頭。「我們花了那麼多心力、找了那麼多團隊,舉辦藝術節,至少像這樣能夠影響到一個人,已經感覺相當感謝了。」王詩尹說,「這些小朋友們,看了我們安排的節目,如果他們能夠記得,變成記憶、記載在腦子裡,或許十年後有一天,這個小小的記憶也可能變成一些什麼,對我們來說,真的會很感激。」近年來,已經有不少重訪藝術節幫忙的志工,曾經就是那些坐在台下的小小觀眾。或許劇場能養成的不只是台上的創作者、作品的成熟度,也是許多觀眾、參與者心中慢慢發芽、默默茁壯的小小苗種。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