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茂康

發表文章 229 篇
  • 「哈林」庾澄慶與馬念先。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音樂合作到同台共演 叛逆頑猴與另類唐僧的《西哈遊記》

    哈林庾澄慶和音樂夥伴們編曲陳飛午、作詞人李焯雄、旺福小民和馬念先等共同編創的音樂劇《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原創歌曲出自於他們在二○一七年發行的專輯《西哈遊記庾澄慶的音樂奇幻之旅》。曲目以音樂劇劇本為藍本,故事設定在西遊之後,孫悟空返回天庭,難以適應無妖可打的「天堂大歌廳」巨星生活,此時卻意外發現,在鄰近廢棄工廠中有群充滿音樂理想、叛逆不羈的魔二代,苦尋著表演舞台,蠢蠢欲動、伺機待發。專輯音樂也誠如哈林的稱號「音樂頑童」般千變萬化,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唱腔曲風,從輕快的孫悟空主題曲〈猴喜翻〉、四位師徒各自表述心聲的〈西完遊的面紙〉、悟空與沙小妹隔空對唱的心聲告白〈猴lonely〉和〈啥lonely〉,到廢棄工廠中魔二代白目精和蜘蛛人的饒舌對決,帶頭大哥火孩兒熱血又挑釁的〈暗黑的逆襲〉,不僅以音樂風格展現角色性格,也帶出不同情境間、場景裡的人物處境。 今年,終將搬演的音樂劇作品,也將由哈林親身飾演「孫悟空」、搭配蕭敬騰演繹的「火孩兒」,攜手登上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的舞台;於此同時,原先加入專輯製作團隊,一起寫寫歌、玩音樂的馬念先和姚小民,也將再次回歸哈林的西遊遠征團,分別擔當「唐三藏」與「豬八戒」兩位要角。當頑猴哈林和唐僧馬念先共聚一堂,兩位音樂界的前後輩、舞台上的兩師徒、工作中的好夥伴,並也同台聊音樂、談生涯,以及更多不為人知的「西哈」故事。

    文字|陳茂康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尋找金鐘旭》說的是愛情,卻也呈現了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展開了步出過去完成心願的勇氣。
    企畫特輯 Special 小舞台上的音樂劇奇蹟

    《尋找金鐘旭》與它的初戀魔法

    首演於二○○六年的音樂劇《尋找金鐘旭》,至今已突破一百萬以上觀戲人數,不但是首爾音樂劇一級戰區大學路上的約會定目劇、觀光朝聖劇,更翻身跳上大銀幕、改編為電影《尋找完美先生》。這個在小舞台上、僅有三個人的演出,為何能歷久不衰?這一切,就要從初戀的魔法說起

    文字|陳茂康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劇中繽紛多彩的舞蹈場面,更可見花都的絢爛風景。
    焦點專題 Focus

    在花都翩翩起舞 朝夢想階梯步步邁進

    從喬治.蓋希文的管絃樂曲、金.凱利主演的電影《花都舞影》,到編舞家克里斯多夫.惠爾頓製作的全本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我們可以窺見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對於蓋希文的曲作、對於這個故事所產生的共鳴與想像。這齣獲得東尼獎最佳編舞、最佳編曲及最佳音樂劇燈光、布景設計等四項大獎肯定的作品,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邀請下首度原裝來台,屆時觀眾可以跟著四位劇中的主角,一同翩翩起舞,踏上在花都追求夢想的階梯

    文字|陳茂康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麗安.科普(右)與雷恩.斯蒂爾(左)。
    焦點專題 Focus

    他倆攜手絕美雙人舞 台前幕後的追夢之旅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是關於年輕藝術家對於理想的追尋,而從首演就參與的女主角麗安.科普,與從群戲演員演到男主角的雷恩.斯蒂爾,也是一路追夢而來,終究成為舞台上的焦點。趁著劇組為亞洲巡演在台排練的機會,本刊特地專訪「莉絲」與「傑瑞」,邀請兩位分享他們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台前幕後的故事

    文字|陳茂康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出道卅年,哈林把概念專輯轉化為真正的舞台演出,推出音樂劇《西哈遊記——魔二代再起》。
    企畫特輯 Special 出道卅年,魔二代再起!

    哈林玩轉《西遊記》 用音樂搖滾你的世界

    二○一七年專輯《西哈遊記庾澄慶的音樂奇幻之旅》標誌著哈林(庾澄慶)出道卅周年,在專輯的創作概念中他也提到,自己其實不停地在思索「要做不一樣的事」,而做一個「音樂劇」便成了答案。今年夏天,哈林團隊決定要將這段「旅程」走完,把概念專輯實際搬上舞台。哈林強調,這個演出可以說是個「戲劇為輔、歌唱為主」的音樂劇,他笑說,這個本來是音樂人們一同玩耍創作的遊戲,到了現在變成還要親身上陣、現場演出的舞台作品,那種「刺激感」確實是難以言喻。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魏禎宏作品《接吻》,油畫,20x20 公分(2007)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我回憶中的「性」和那些「……」

    新點子實驗場《我所經歷的性事》邀請六十五歲以上素人同台暢談「性事」,集結成長階段的私密故事,也能聽見不同時代、社會環境裡,個體生命的性別觀點或變化。如果也試著回憶,你是否還記得,第一個關於「性」的啟蒙概念是從何而來?對於自己的身體,又歷經了什麼樣的探索?對於與他人間的親密關係,又經過了什麼樣的認識、甚或挫敗?那些令人臉紅心跳的時刻,那些懵懵懂懂的體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畫面與氣味殘存腦海?且讓我們看看博學、資深又辛辣的馮光遠、苦苓、陳宜倩,他們怎麼說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大腳小小鳥》
    親子 2019臺北兒童藝術節

    開心迎來廿年 就是要「不一樣」

    今年邁入第廿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策展主題就是「你好不一樣!」,來自不同國家的有趣作品,取材熟悉故事卻「有些不一樣」的作品,讓觀眾打開心靈之眼,看看不同的世界。本刊精選五檔別具特色的演出,邀請觀眾來體驗這些來自國內外的創作者,如何讓你看見超乎常理的精采想像。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克隆少年》的議題,在反思青少年被社會所賦予的角色。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社區議題出發 劇場裡的真實論壇

    源自新加坡戲劇盒發展出來的「實境實驗劇場」,以應用劇場和論壇劇場形式為基礎,在劇場中設定情境,讓演員與觀眾,針對議題進行討論,作為民主參與及練習的過程。OD表演工作室獲得戲劇盒授權,將在新作《克隆少年》中採取同樣的形式,主要方向是關於民主過程和集結共識的實踐與可能,關於政策的規劃者和被政策服務者之間的距離,並反思青少年被社會所賦予的角色。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
    藝@書

    什麼是藝術總監,什麼又是國家劇院?

    尼古拉斯.海特納是前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在十二年的任期中,留下了許多可為殷鑑的製作和無可比擬的成功。在這本他所寫的《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中,他的文字讓人像是手持著一架緊跟在他身後的攝影鏡頭,穿梭在國家劇院、辦公室、排練場等等場景中,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對藝術總監角色的想法,與「國家劇院」代表的價值與應有個性的思考。

    文字|許哲彬、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悲傷ㄟ曼波》的展演結合了「弄鐃」雜技、現代馬戲和錄像展覽。
    戲劇新訊

    《悲傷ㄟ曼波》 「弄鐃」為材轉化悲喜

    常聽人言「快樂與悲傷只有一線之隔」,好似「轉」個念頭便能擁抱不同情緒、享受另一種生活;如此比喻,其實更近似一種「圓」的概念,轉著轉著、擺盪於悲傷與快樂之間。 台灣傳統習俗的「弄鐃」科儀,多出現在由孝女擔任主祭的亡者三七之際;雖稱科儀,但實際上為耍弄鐃鈸的特技表演,目的在娛「靈」也娛「人」,用以調節喪家的哀傷氣氛。圓劇團導演林正宗便曾在過去訪問中提及幼年初見弄鐃儀式雜技表演的記憶,看著表演者將一張需要兩個人才抬得動的沉重木桌頂在嘴上時,心裡所產生的奇觀和印象。楊士賢教授也曾在論文中寫道,相傳弄鐃有十八種招式,原皆用鐃鈸作為表演工具,常見以竹竿旋轉鐃鈸,或翻動、或拋接、或增高,而後衍生種種「就地取材」的特技演出,如咬犛、頂耙,甚至過火圈等。 去年,圓劇團進駐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也同時以「翻土」為概念,開啟了田野調查、演出團隊訪查和階段性呈現;七月將在國家戲劇院生活廣場舉辦的戶外帳篷演出《悲傷ㄟ曼波》,結合了前述的「弄鐃」雜技、現代馬戲和錄像展覽,利用「帳篷」作為時間與空間的中介,同時也邀請百年糊紙店為此區域打造專屬舞台,更試圖創造人間與靈界、牽掛與期待的曖昧氛圍。在悲喜交融之境、生離死別之所,笑看俗世、一同搖擺曼波。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亞瑟不一樣》透過十五歲亞瑟的情竇初開,呈現自閉症患者的世界樣貌。
    親子新訊

    《亞瑟不一樣》 走進自閉症少年的青春情事

    若說《亞瑟不一樣》Tendres Fragments de Cornelia Sno的主角亞瑟,到底有何「不一樣」之處:他是名十五歲的自閉症患者,有亞斯柏格症症狀,這使得他所認知的世界和他人極為不同亞瑟能察覺周遭事物的無數細節,卻無法統整概括;他的感知敏銳,也因此常受龐雜的資訊困擾而感覺不適;這些症狀所導致的外在行為,讓他難以被同學接納,也成了社交關係的阻礙;同時,他熱愛音樂且精通鋼琴,尤其鍾情於現代音樂裡的「無聲」概念。然而,當亞瑟認識了轉學生柯娜莉亞.史諾,並在心中默默萌生了愛戀的情愫時,他又將如何找尋勇氣、走出恐懼? 這個由法國導演奧古斯特(Jean-Franois Auguste)和劇作家陸惠方(Loo Hui Phang)共同合作的作品,是適合九歲以上的孩童、少年和成人一同進場觀看的演出。其中不僅呈現自閉症患者的世界樣貌:陳述斷裂的語句、片段重組的敘事、具重複性的動作,試圖讓觀者走入亞瑟的心理空間;也嘗試「以孩子的視角出發」,透過亞瑟對史諾的「情竇初開」,帶出每個人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的疑問:在融入群體與保持自我、社會規範與身分認同之間,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

    文字|陳茂康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2019新點子實驗場」宣告記者會現場,所有參與團隊合影。
    焦點專題 Focus

    創造另外一種觀點與聲音

    以前分為「劇展」、「舞展」、「樂展」的新點子系列,從今年開始統合為「新點子實驗場」,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視之為「兩廳院內在的叛逆人格」,「我們不求它一定要票房大賣,叫好叫座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劉怡汝表示,「而是該去質問我們到底有沒有勇氣,去做以前不敢想的、不敢做的,並期待參與其中的藝術家們,能在這裡創造另外一種的觀點與聲音。」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周東彥
    特別企畫 Feature

    周東彥 探索彼此的相遇和關係

    創作很跨界的周東彥,這回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將延伸發展自己在紀錄片《你找什麼?》的探尋,與澳洲阿得雷德ActNow劇場藝術總監之一的愛德溫.坎普.阿垂爾斯,合作關於虛擬社交與人際間情感互動的創作。對時常與各國不同創作者共事的周東彥來說,每一次合作關係也好似展開一段感情關係,在短期間相互理解、工作然後分開,直到有緣再聚也隱隱和此次的創作主題遙相呼應。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樊宗錡
    特別企畫 Feature

    樊宗錡 讓一切從「不熟悉」開始

    戲劇科班畢業、也以執導西方當代劇作出發的導演樊宗錡,因緣際會踏上另一種工作方向,在製作過程裡邊學、邊想,對手邊素材做出即時判斷和修正,「從一個不熟悉的主題開始」,一如前年巡演多地的《菲林的映画光年》。今年他的兩廳院駐館計畫也將以全新製作再次「出走」,暫定以《十二碗菜歌》為名,規劃在所選定的場地,舉辦一場結合料理、廚藝、故事、回憶的「辦桌」節目。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在「寶島地震帶實驗劇展」中演出的王嘉明作品《Zodiac》。
    焦點專題 Focus

    召喚漫天點子 實驗海闊天空

    兩廳院在二○一七年度過了卅歲生日,而新點子的前身「實驗(劇場)劇展系列」則在一九八八年首次登場,倏忽走過了卅年光景。從「實驗」、「海闊天空」到「新點子」,從劇展、舞展到近年加入的樂展,一路走來,可見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創意軌跡。點子可以日新又新,唯一不變的,或許就是團隊、場館與製作「跟著環境走、跟著時代走」的態度,反應當下的創作型態、反照現下的社會景況。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彭雅玲
    焦點專題 Focus

    過來人這麼說……

    走過卅年,兩廳院的實驗劇場,曾經以「實驗」、「海闊天空」、「新點子」等系列名稱,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展現才華、實現創意,他們曾是不畏虎的初生之犢,可能就是在這黑盒子裡起步,開展日後的劇場生涯。本刊特邀四位曾參與的劇場工作者,分享他們的回憶,與對此實驗系列的想法。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邱秉程
    專題

    藝術基地,也是我的秘密基地!(一)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文字|陳茂康、陶維均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好健
    專題

    藝術基地,也是我的秘密基地!(二)

    他們愛看演出,也是兩廳院的常客,對他們來說,演出前後,哪兒是他們最愛駐足的「秘密基地」?他們為什麼選擇了這個地點?背後又有哪些他們與兩廳院的故事?且聽聽他們怎麼說

    文字|陳茂康、陶維均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1895火燒庄:最終抉擇》呈現了古今人們的選擇對照。
    戲劇新訊

    桌遊裡的《1895火燒庄》 以古鑑今的人生抉擇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與創作社劇團共同製作的《1895火燒庄:最終抉擇》裡,不依循過去《1895火燒庄》一作的內容,而是請來劇場編導王靖惇撰寫全新劇本,以現代場景出發,回看歷史中那些身在台灣的年輕人,他們的現實處境與最終抉擇,並以此為鏡,反思我們的信念與價值觀。 故事關於一個新創團隊、他們正在研發一款桌上遊戲,內容以一八九五年六堆客家義勇軍於屏東火燒庄(今長興村)力抗日軍的歷史戰役作為題材背景。他們在圖書館中查閱資料,進行人物設計和規則策劃,也進一步設身處地思考,試圖揣想當時的人們做出的判斷與選擇,及其背後的原因;然而,回到日常生活,他們又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家庭關係、職場狀況或愛情糾葛,那些選擇和判斷,對比著同樣身處在舞台上、存在於一八九五年的角色們,是不同卻又相似的處境。 而生命終究不是桌上遊戲,明知不會贏,人們為什麼要奮戰到底?王靖惇說:「古代人有他們選擇的價值觀,那現代人所選擇的價值觀,又是什麼呢?」穿梭古今的劇情、古今並陳的舞台,不只單純講述一場歷史事件、一段客家史料,其實也是知往鑑今、以古喻今。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項羽和兩個女人》的三位主角:(左起)虞姬(孔玥慈飾)、項羽(李寶春飾)、呂雉(陳雨萱飾)。
    戲曲新訊

    《項羽和兩個女人》 權位與愛情之間的選擇

    說起以「楚漢相爭」為題的舞台演出,當數梅派《霸王別姬》的改編與表演最為經典,然而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與台北新劇團將於六月份推出的大型新編京劇製作《項羽和兩個女人》,則選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這一連串史實戰役中,身處其中的歷史人物及其雙邊、三邊或四邊關係,對於角色生命的影響和形塑。 演出由李寶春擔任編導並主演項羽,故事從項羽與范增(亞父,楊燕毅飾)之間的詰問開始,以此點出項羽此前放歸劉邦時所流露的性格特點,及范增對項羽「愛美人不顧霸業」的擔憂。虞姬(孔玥慈飾)自然是這兩個女人的其中之一,而劇本中的另一位,便是劉邦之妻「呂雉」(陳雨萱飾)這位於楚漢相爭過程中、在漢初政壇舞台上,皆展現深沉心機與氣魄的奇女子,若也為霸王傾心、意圖協助項羽謀得大位,是否也將對項羽在權力與愛情之間的抉擇,產生變化?作品藉由項羽對待虞姬的態度、給予范增的回應、回絕呂雉的答覆,讓觀眾一層層、一步步認識這位終將隕落的巨星;隨著場景的推展,李寶春所飾演的項羽,也將由本為武生的俊臉,逐漸勾畫出我們熟知的項羽臉譜。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12345678910..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