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nti Udomsri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表裡泰國(下) 裡.泰國劇場進行式╱藝術人物誌

貼近當下 他們與藝術一起前進

認識五位泰國當代表演藝術家

本文介紹的五位表演藝術工作者——Pradit Prasartthong、Nikorn Saetang、Phongsathorn Sutham、Santi Udomsri與Daraka Wongsiri,他們或以現代劇場創作為生涯職志,或原本出身傳統領域但也跨入當代音樂演出,藝術之路皆貼近當下,不管是推展傳統音樂的當代可能,或是編創演出針砭政治社會的作品,當代泰國表演藝術因而綻放出多元豐沛的能量……

本文介紹的五位表演藝術工作者——Pradit Prasartthong、Nikorn Saetang、Phongsathorn Sutham、Santi Udomsri與Daraka Wongsiri,他們或以現代劇場創作為生涯職志,或原本出身傳統領域但也跨入當代音樂演出,藝術之路皆貼近當下,不管是推展傳統音樂的當代可能,或是編創演出針砭政治社會的作品,當代泰國表演藝術因而綻放出多元豐沛的能量……

擁有豐富演奏與教學經驗的Santi Udomsri,是傑出的泰國皮帕特樂團(Piphat,由泰國木琴、圍鑼、鼓、泰國木管樂器、銅鈸等編制組成的泰國古典樂團)演奏家。自二○○七年起任教於布拉帕大學泰國古典音樂系,致力於泰國古典音樂的教育與傳承。

出身音樂家族  傳統就是成長養分

Santi的音樂學習啟蒙於家族經營的皮帕特樂團,與台灣早期傳統音樂傳承的情況相似,樂團多由家族支持,每位家族成員皆會參與樂團的培育與訓練,再一代代傳承下去。Santi便在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下,由家中父執輩指導,於樂團中接受音樂教育及技能培訓,並時常跟著家族樂團排練並參與各類型演出,舉凡具有娛樂或儀式性質的婚喪喜慶等場合,皆有他的身影。

與台灣不同的是,參與喪禮場合之演出有時僅僅是為了餬口,然而對泰國音樂家來說,喪禮則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場合。Santi表示,喪禮不僅有助於泰國音樂家與他人友誼關係的提升,且因為喪禮本身具有不可預期性,對音樂家而言有著更多的挑戰,在演奏技巧的發揮也有所助益。

精湛技藝走訪各國  與當代音樂合作演出

擅長皮帕特樂團各種樂器的他,會選擇低音圍鑼(Khawng wong yai)為求學階段的主修項目,一方面是著眼於鑼在皮帕特樂團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代表著整個樂音的基底,一方面也是因為演奏低音圍鑼必須將旋律精確記於腦海中,且經歷反覆多次之磨練,才能得心應手地演奏。擁有朱拉隆功大學美術與應用藝術學院深厚的學士與碩士訓練,Santi帶著他優秀的演奏技藝至台灣、美國、韓國、中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地演出泰國古典音樂,也參與當代音樂的演出。對他而言,與當代音樂的合作過程,讓他感受到極大的文化差異,卻也讓泰國古典音樂及文化有著朝向現代發展的可能性。

提到泰國古典音樂當今的發展現況,Santi也擔憂泰國音樂可能會因西方音樂的強勢入侵而式微,但仍以相當的信心來期許對泰國音樂有興趣之學子,會在未來加入泰國古典音樂的領域;也希望泰國政府可以從政策方面著手推廣泰國音樂,讓全民一起學習,讓泰國古典音樂,可以在這片富饒的土地持續傳承它的美麗與細膩。

曼谷劇場節推手

Pradit Prasartthong

文字  陳昱安

二○○四年,在泰國文化部主辦的第一屆「席拉巴松獎」(Silpathorn Award)這個為鼓勵泰國當代藝術創作者所成立的獎項中,Pradit Prasartthong就獲得了「最佳表演藝術家」的肯定。同時,Pradit在一處主要透過劇場演出彰顯社會議題、推廣劇場教育的劇場聯盟基金會“Makhampom Foundation”擔任藝術總監與行政要職。而在此之前,他亦開始策劃推動曼谷劇場聯盟(Bangkok Theatre Network,BTN)並和其他劇場人一起為曼谷劇場節奔走塑形,直到二○○二年十月,曼谷劇場節正式亮相登場至今。

Pradit從一九九○年便開始推動曼谷劇場聯盟及劇場節,目的是希望藉由劇場藝術節支持地方暨國際劇場藝術創作者們持續在劇場創作,並在泰國推廣現代劇場藝術、拓展出更多觀眾群。

從零開始  與同伴一起打造劇場節

回頭拾綴籌備之初的過往,Pradit說:「我們當初僅有幾位劇場創作人與藝術家挽起袖子,從零開始。那時沒有任何金援,所有合作夥伴帶著燈光、舞台器材、貢獻勞力或是帶著食物來慰勞大家。」就這樣年復一年,加入聯盟的成員和演出作品數量都陸續增長,如今,劇場節規模已臻成熟,不僅固定每年十一月舉辦、活動期間將近廿場演出且全數免費入場,現已成為泰國備受關注的年度藝術節之一。

在為藝術節奔波之際,Pradit仍持續創作,且多身兼導、演二職。比較喜歡導戲還是當演員呢?Pradit表示,在這兩個角色之間,他傾向當一個演員,「我導戲是因為我不想讓其他導演挑選或導我的戲。我創作劇本是因為可以直接將我要表達的、想說的直接傳達給觀眾。」

編導這件事,從Pradit幼時跟著父親搖著船去看野台戲ลิเก(Likay),跟著學校活動到皇家戲院看箜劇(Khon)起,都曾經給他很大的啟發與靈感,甚至在看完戲後把所有感動化為行動,拉著鄰居同學就自導自演了起來。對於製作新戲與過去那段傳統戲劇學習的影響,Pradit說:「當我著手新作,我會將所有理論先放在一旁,探索所有可能性,並透過可運用的元素和技巧將我想要表達的訊息傳遞給觀眾們。傳統舞劇是創作元素之一,但不能原本搬進現代劇場,也不符合我的風格。」

專注社會與政治  相信戲劇能改變社會

相信戲劇可以改變社會,畢業於曼谷法政大學社會與人文學系的Pradit曾在《BK》雜誌專訪中提及,在法政大學就學期間,他開始接觸เพลงเพื่อชีวิต樂風(pleng pua cheewit)(註),還有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發生法政大學事件(編按),都讓社會關懷與政治議題同時潛進他的創作思路。時至今日,提到創作主題,Pradit仍給了相同且堅定的回答,他說:「我所有的作品都反映著社會現狀與事件,而這些事件當然也都會與政治、民主尤其是人權人民基本的權利相關。當然,是透過不同的詮釋方式,在不同作品中展現各種層次。」

至於對泰國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和未來,他認為:「年輕藝術家們仍需要空間去持續創作及表現他們的作品。小劇場在大城市中是必須的存在,從『小』開始,只需小額預算就可以繼續創作工作,他們需要被推廣並獲得實際贊助而讓大眾認識他們。這點我們無法期望政府做什麼,所以該是我們關注的重要議題。」此外,他也希望大專院校應該與藝術家們發展更密切的聯繫網絡,如此才能加強現代劇場界的彼此互動。

至於已經在線上的創作者,Pradit仍覺得他們需要在國內與向國際展演他們作品的機會,和在地及國際藝術家們共同磨練技巧的工作坊亦同等重要。看來,曼谷劇場聯盟和劇場節似乎只是他實踐夢想所安上的第一層景片,要讓更大的現代表演藝術力量匯聚,是他的期盼也是樂見的未來。

註:เพลงเพื่อชีวิต(pleng pua cheewit),是泰國1980年代初期興起的民歌風格,主要是講述勞工階級為生活努力以及社會底層的生活樣貌。

編按:為1976年10月5日至6日間發生於泰國的屠殺事件,該國右派民間組織在官方推波助瀾下進入曼谷的泰國國立法政大學校園內對抗議獨裁者他儂返國而聚集的學生施以暴行、性侵並將之殺害。(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劇場編導演全才

Nikorn Saetang

文字  陶維均

泰國劇場編導演全才、同時也是「8 X 8 Corner」、「8 X 8 劇團」創辦人的Nikorn Saetang,畢業於曼谷塔瑪薩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傳理系,編導劇作近卅齣,風格不拘,內容深入體察、反映泰國社會及政經議題,曾獲泰國文化部針對當代藝術所頒發的「席拉巴松獎」,是泰國劇場界重要創作者之一。

從實作累積經驗  創立劇團與複合空間 

Nikorn Saetang兒時志願是律師,後來他明白自己想要成為的其實是電視劇中扮演律師的演員,從此愛上戲劇。大學並未就讀科班,但他旁聽相關課程,並大量參演學生製作,以誠意打動老師讓他入班,這是他戲劇科班教育的起點。畢業後,他在曼谷劇院(Bangkok Playhouse)擔任舞監、編導等不同職位,非科班背景反而更能從實作累積經驗,不受規則及理論的束縛。一九九八年,他與志趣相投的夥伴成立了「8 X 8劇團」,並於一九九九年赴巴黎「賈克.樂寇國際劇場學校」(É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eatre Jacques Lecoq)進修,因個人經濟因素未能全程修業,返泰後於二○○五年創辦了複合式空間「8 X 8 Corner」。

「8 X 8 Corner」原先座落於覃恩(Samyan)市場及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旁的小巷,三層樓裡包括一樓的咖啡店及按摩院,二樓是Nikorn Saetang的居所及曼谷劇場聯盟的辦公室,三樓則是約可容納三至四十位觀眾的小劇場,導演身兼咖啡店員、按摩師傅,一切自營自利。可惜的是,此空間目前已因房東要求而關閉,但劇團仍持續營運。

如同劇團社群網站上的自我介紹「劇場提醒你身上的人性」及賈克.樂寇所言「我們為想像力工作而非為了謊言」,Nikorn Saetang的作品議題總與社會息息相關,比如○五年作品、改編自易卜生《人民公敵》的Beauty to Hell,虛構一樁發生在農村的買賣故事,諷罵政府產銷政策的貪婪迂腐。

任教職與學子交流  無畏以劇場針砭時政

他也曾進入學院擔任教職,與新生代雙向的交流讓他自覺多年劇場耕耘有其成果,但他強調「創作必須避免自我欽佩的陷阱,不能只為自己高興而做。如果你放棄溝通而只是自我陶醉,就別抱怨人們不看戲………劇場是雙刃劍。一群人緊密相依,當然充斥著互相讚揚的時刻;但如同『民主』,若你忽視人們的負面批評,只是個獨裁者。」

劇團名取自棋盤格數,以西洋棋理呼應人生哲理,人與棋子無異,處處皆是戰場。Nikorn Saetang無論面對票房壓力、破敗體制或待針砭的社政議題,亦秉持無所畏懼的精神,勇於迎戰。至今,Nikorn Saetang依然秉持他堅持的無畏精神,近來因不認同泰國高等教育及學雜費制而離開教職,戰術隨時勢更改但戰略始終不變,持續追求劇場創作/劇場教育/劇場介入社會的可能性,如同當年一手包辦咖啡店、按摩院及劇場的他,堅持不懈。

古典音樂家、教師

Phongsathorn Sutham

文字  林之淯、張雅茹、楊懿惟

 任教於泰國布拉帕大學(Burapha University)的Phongsathorn Sutham(暱稱“Phong”),成長於泰國東部的羅勇府,九歲起開始學習泰國傳統音樂,尤以泰國Pi類(簧管家族,如Pi、Pi chanai、Pi chawa、Pi mon、Pi nai等)樂器最為擅長。

自小學習音樂的Phong,同時擅長泰國古典音樂及民間音樂,近期也參與許多當代音樂的製作。對Phong來說,相較於傳統音樂,當代音樂最難之處,在於作為演奏者,不易理解作曲家想要在作品中呈現的概念,如此一來,就更難揣摩作曲家想要在樂曲中呈現給觀眾的感受;另一方面,由於當代音樂採用西方古典音樂的記譜法,讀譜、記譜也是老師演奏當代音樂時,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積極參與國際交流  進行家鄉音樂研究

近年來,Phong也獲邀至台灣、越南、新加坡、中國、印尼、菲律賓等國家進行國際交流,對他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能夠在這些計畫中看到來自世界各地不一樣的音樂類型。其中,令他最印象深刻的,即是上一次來到台灣時,在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所進行的「泰國音樂」課程,他必須重新整理自己對泰國音樂既有的理解與知識,並且找到方法,對完全沒有泰國音樂基礎的學生進行教學與解釋。

教學泰國學生與台灣學生最不同之處,除了語言隔閡之外,演奏樂器的技巧、力量、肌肉的使用都不盡相同;除此之外,泰國學生自小浸淫學習泰國音樂,而台灣學生音樂養成的差異,也是教導台灣學生學習泰國音樂的困難之一。

除了教學工作外,自朱拉隆功大學研究所畢業後,Phong也持續在家鄉泰國東部進行音樂研究,除了訪談東部地區的前輩音樂家,進行樂曲的採集外;也透過田野調查羅勇府移居自緬甸的傣族移民,進一步探究離散(Diaspora)與音樂的關聯。

期待後輩認真看待傳統  傳承推展國際

關於古典音樂與民俗音樂之間的異同,Phong認為,民間音樂較古典音樂困難,原因是古典音樂作為宮廷藝術,必須遵守既定的準則;相較之下,民間音樂則相對自由得多,民間音樂隨著時間持續地發展,直至今日,不同的音樂家、不同地區的音樂仍然持續創作著。

Phong希望年輕一代的音樂家認真的看待傳統音樂,而非將之當作兒戲;藝術作為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傳承傳統文化,並進一步推展至國際,是藝術家很重要的任務;此外,傳統藝術並不僅僅具備娛樂功能,更能夠協助社會保存文化知識,藝術家也能從原有的傳統框架,持續創新發展泰國音樂。

筆耕不輟的終身劇作家

Daraka Wongsiri

文字  孫得欽

Daraka Wongsiri是泰國最多產的劇作家,近四十年的劇場工作生涯,執筆超過卅部戲劇和音樂劇劇本,人物形象飽滿,情節緊扣當代時局,其作品亦為泰國境內戲劇科系學生的必讀書目。二○一六年榮獲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IATC)泰國分會終身成就獎。

恩師啟發  踏上專業劇作家之路  

Daraka出身戲劇系,也曾修習表演與導演課程,但最終發現熱情所在仍是劇本,書寫是她最能表達自我的方式。她受到老師Khru Yai深遠的影響,在一九八○年代確立成為專業劇作家的志向,她說:「我從她(Khru Yai)那裡學到的是,我們必須牢牢掌握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大膽實驗。她教導我但也一直提醒我,別完全聽她的。她給我足夠的自由發展自己的作品,永遠鼓勵我敞開心胸。」

畢業後,Daraka為教育部撰寫廣播劇本,心中漸漸萌生自行創立劇團的大膽想法。她不想再浸泡在官僚系統中,於是辭去公職。不久後,她決定,卅幾歲的人生,要開始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於是,在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支持者合作下,DASS Entertainment在一九九○年誕生了。

其中最重要的夥伴,當屬她在一九八五年認識的Suwandee Jakravoravudh,兩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信賴關係,Daraka所有劇本都由Suwandee執導。Daraka說:「對彼此極度尊重,是我們長久合作的基礎,在詮釋劇本時,她非常謹慎,因此旗下的演員也會有同樣的態度。在這種健康的合作關係中,我們可以放心地討論甚至爭論。」

Daraka自認是個貪婪的閱讀者,連包裝紙上的文字和廣告型錄也不放過,生活周遭的一切也是她閱讀的對象,她可能見到一名滿面愁容的清潔婦,就會上前攀談,這些都可能啟發她的創作。

創作類型多元  積極提攜後進

Daraka的劇作類型多樣,代表作如《深紅玫瑰》Kulab si lueat、《彩虹的盡頭》Sut sai plai rung,泰國資深劇場觀眾應十分熟悉;亦有諷刺喜劇,如《老女僕》Thuenthuek、《醫生!那不是……》Khunmo kha taewa man maichai;此外,她還擅長改編各國題材,像是安徒生的《冰雪女王》Nangphaya Hima和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Nang phaya ngoo khao都經她之手搬上舞台;音樂劇更是她的專長,Pritsana獲得 IATC 泰國分會最佳音樂劇本獎,近期的作品《媽媽》改編自Kukrit Pramoj短篇小說,大獲好評。

而她最熱門的作品,莫過於《「金沙大廈」幕後亂象》Onlaman lang ‘Ban Sai Thong',此劇融合了Michael Frayn劇作與Ko Surangkhanang的暢銷小說改編而成,多年來一再重演,總計已在泰國境內演出超過一百場。

DASS Entertainment曾在一九九七年經濟衰退期停止營運,但四年後,Daraka和Suwandee決定捲土重來,取了新的團名Dreambox。事實是,無論是不是經濟衰退期,劇團經營都十分艱難。

近年Daraka不再那麼多產,一方面劇團有不少賴以維生的電視工作和額外活動,一方面他們也想放慢腳步,一年好幾項製作有時令人精疲力盡。

泰國當地觀劇人口十分有限,而要以專業劇作家為職志,也相當不容易。為鼓勵年輕一代投入劇本創作,同時也表達她對老師Khru Yai的敬意,Daraka發起了Sodsai Awards劇本獎,這是泰國專為大學生設立的唯一一個劇本競賽。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