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人權藝術生活節」將自11月下旬展開,透過多樣的表演藝術展演,讓觀者回顧歷史、省思人權的意義。展演將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公館水岸廣場與齊格飛藝術中心等3個區域呈現,內容包含重新演繹文學文本的「小說劇場」、以短片加講座重建歷史的「影像劇場」,以及裝置藝術、漫遊劇場等多種沉浸式展演,以源源不絕的創意,喚醒社會對「人權」的重視。
2021人權藝術生活節
2021/11/20~12/12
台北 國家人權博物館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公館水岸廣場、齊格飛藝術中心
以追求人權為主旨的國家人權博物館,11月下旬起將開始為期1個月的第二屆「人權藝術生活節」,這個以表演藝術為主要呈現形式的藝術節,今年除了持續關注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底下不同身分的記憶表述,還將從人權思維價值思考出發,給予這種不容於正常體制下的「異端」聲音寬容與保障。這也是本屆主題「異端的回聲」的核心,加入現今重視的無障礙人權,同時呼應2021年國際兒童人權日「氣候危機就是兒童危機」的命題,讓孩子們行使「社會參與與表意權」的同時,也了解到氣候變遷對世界上其他孩子的影響。
展演場域分別在主場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公館水岸廣場與齊格飛藝術中心等3個區域,展演方式包含重新演繹文學文本的「小說劇場」、以短片加講座重建歷史的「影像劇場」,以及裝置藝術、漫遊劇場等多種沉浸式展演,讓觀眾深入其境,返顧消逝的時空。
劇場、影像與聲響,與歷史事件對話
除了劇場的觀賞與體驗,不同類型的聲音表演,亦是藝術節的重頭戲,從古典音樂、當代音樂、舊時代流行歌曲、民謠搖滾到重金屬與聲音藝術,透過現場音樂會、黑膠唱片逝去時代的重建與講座方式,讓參與者以另一種角度了解台灣的人權歷史,亦將國家人權博物館近年出版的人權音樂選輯《守望天明》呈現在觀眾眼前,一窺台灣藝術創作者堅韌的生命力與源源不絕的創作活力。
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將呈現重金屬樂團恆月三途的史詩《噤夢之夜》、劇場人鄭志忠與舞蹈家周書毅運用肢體共同創作的《阿忠與我》、盜火劇團《回聲》、河床劇團《時光蟲洞》等演出音樂與劇場演出;還有明日和合製作所的《遊戲規則》,將以互動機器人,讓現場的孩子直接參與遊戲。
河床劇團的《時空蟲洞》連結了現在與過去的時空,以歷史的恆流為戲的主軸,當「現在」的日本舞踏表演者站在舞台上,「過去」的祖先們在身後輕輕地推著他,同時也拉著他前進,「現在」是個中介者,而「現在」的我們不也常被「過去」的歷史傷痕糾纏著,在「現在」與「未來」之間躊躇?這齣戲加入動畫短片及意象式影像作品,以超現實的畫面表達白色恐怖時期,讓觀眾沉浸在當時許多不可言說的氛圍裡。
洪瑋伶以影像訴說深深影響台灣學子的《新英文法》作者柯旗化在白色恐怖時期,因左傾思想與「叛亂罪」被逮捕入獄的故事。當時柯旗化被關在台東泰源與綠島監獄前後長達17年。在獄中,他仍然不厭其煩地回覆讀者來信與《新英文法》的修訂,不受挫折打倒,仍堅毅地為英文教育努力。紀錄片《像條狗》則是導演李佳泓邀請「火燒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的倖存政治犯張皆得與彭金木等人,透過重返歷史現場,試圖和90年代至今火燒島相關展示中對彼時歷史事件的「再現」進行批判性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