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2020年7月,一支《天鵝湖浴室芭蕾》(Swan Lake Bath Ballet)影片在YouTube瘋傳,這是英國編舞家貝克(Corey Baker)受委託製作,他坐鎮在家透過手機視訊指揮調度,再由來自世界各地27位芭蕾舞者自行運用羽毛、蠟燭、蓮蓬頭、游泳圈等道具,各自在家中浴缸裡進行拍攝,並完成這支逸趣橫生的《天鵝湖》。

不只他們,拜數位工具之賜,當疫情讓全世界按下暫停鍵,劇場幾度經歷停擺又重啟,失去實體舞台的創作者們,被迫得快速學習網路介面、舞台轉換,創造出大量的雲端創作。嶄新的科技篇章,注定在這兩年的表演藝術史寫下關鍵一筆。

歲末年終,12月回顧專刊特此以「未來,線上見」命題,留下2020-2021表演藝術數位轉型的書寫。我們也邀請藝評家、製作人、策展人及創作者從線上創作、國際交流、線上藝術節、乃至線上教學等面向,分享他們的近身觀察——當表演藝術創作大量借助數位工具,是否因此激發出具前瞻性的線上創作?又是否激發出新型態的身體操演?

後疫情時代,當數據與參數成為人們演算與再造的基礎。新媒體藝評人邱誌勇透過他對智慧學習的了解,分析現階段AI發展如何透過學習擴張人類身體的極限。資深藝文工作者洪凱西則分享她所知道的NFT跨界應用,邀請劇場圈的朋友一起來腦力激盪。當Zoom、Google Meet、Gather Town等線上視訊會議軟體,乃至線上藝術節、線上展演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竄出,引進雲劇場到台灣的吳維緯,則以自身經驗,分享平台如何讓創作者在線上視窗裡繼續造夢。

有了如手機、iPad 等移動載具,線上隨時隨地都能成為現實世界的擴增,且看編舞家蘇威嘉、策展人蔡宏賢及評論人王柏偉三位,從《看見你的自由步》聊到近期如《reCONNECT》、《14》、《神不在的小鎮》等作品,談數位工具形同催化劑般地消融虛實的界線,遠端、即時、共同、在場等詞彙也因此有了新解。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全世界封城最久的墨爾本、卯足全力進行線上國際交流的日本、及早先就發展出數位轉型輔導機制的英國,封城期間都從中摸索出數位文化政策的發展方向,相信足以作為防疫模範生台灣的前車之鑑。

當我們不斷叩問科技之於表演藝術的意義,也別忘了,線上策略終究只是表演舞台的擴展,我們還是離不開群體生活的本能。儘管這世界仍舊混沌不明,想像力就像一道曙光,引領我們勾勒未來的樣貌,創造無盡的敘事想像,相信終究能戰勝幽暗,迎向向光的未來。

 

客座總編輯   江家華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本期附錄〈科技不PAR小辭典〉:無論你對科技多冷感,對虛擬世界有多抗拒,不怕不怕,專欄作者張輯米以其創作功力撰寫的小辭典,從基本釋義、進階解釋 dis 到造樣造句,帶著大家參透如AR、VR、XR、元宇宙(metaverse)、NTF……等本世紀最重要的10組科技關鍵字。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