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江家華

客座總編輯

發表文章 19 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耿一偉X鴻鴻

    無論策劃藝術節或擔任戲劇顧問,耿一偉不曾間斷譯介國外表演藝術書籍進台灣。與他有志一同的還有導演鴻鴻,他過去也曾主動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歐陸經典劇本,並在旗下雜誌刊載了近30部劇本。這些出版品,對於劇場的重要性究竟是什麼?又替劇場留下些什麼?且聽兩人暢談他們如何將出版視為一種「策動」,逐漸搭建起眾人與劇場的橋梁。

    文字|江家華、吳孟軒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我們來做閱讀專題吧。」每回進編輯室開會,目光總會被激發靈感的成群書堆、雜誌堆吸引,很早便在心裡埋下這個想法。近日適逢部門之間工作區域調動,編輯們忙著將辦公物品從A區搬到B區,許多壓在箱底、塵封已久的書籍,又如古物出土般地被重新上架,也讓這樣的想法再次湧現。 「閱讀,是如何激發劇場人創作╱創造?」會議上,我先起了一個頭,「除了談閱讀,是否要把有文本的閱讀全都放進來?」慧慧主編接續著說,同事們也陸續丟出讀樂譜、舞譜、劇本、有聲書等想法,最終逐漸形成這一期「從劇場閱讀談到閱讀劇場」的專題面貌。 於是,封面故事「閱讀,及其所創造的」邀請了14位表演藝術工作者,提出3本影響他們創作最深的書籍,開出一份百讀不倦的書單。再從導演、編劇、作曲家、舞譜教師、聲音演員的閱讀術中,深掘不同文本的閱讀,如何激發他們再創作。 兩位劇場前輩耿一偉與鴻鴻,對譯介外國表演藝術書籍到台灣一直不遺餘力。因此也邀兩人聊聊為何視閱讀為劇場重要的基礎工程,及始終持續不懈出版劇場讀物的決心。 曾翻譯過不少表藝領域好書與國外演出字幕的能手白斐嵐,則在〈劇場ㄟ冷知識〉單元,與我們分享翻譯時絕不能隨意破哏、得留意還原文本整體語調、情緒與情境、考量到異文化接收度等5大「鋩角(m-kak)」。〈焦點人物〉則採訪7月即將演出個人專場的「京劇小天后」黃宇琳,近年跨界至歌仔戲舞台演出後,再度回到京劇及加入職業劇團的心情。 用鏡頭閱歷人生,化瞬間為永恆,似乎是攝影師的天職。這期〈Gallery〉帶我們看見劇場工作者在鏡頭前卸下武裝,分享自己經歷懷孕、結婚、失戀、為人父母、醞釀作品、跳最後一支舞的重要時刻,攝影師林政億則用他的鏡頭捕捉這悲喜交會的人生一瞬。 「我都是從書裡找武器」前文化部長、青平台董事長鄭麗君受訪時這樣說道。閱讀對她而言,是能從中拓展生命經驗、讓思想變得更為自由、找到改變現實世界作用力的利器。數位時代,讀書或許不再是所有人獲取知識、認識世界的唯一管道,卻偶爾還是能讓人沉澱下來,在迷惘時找到一條指引。因此,帶上一本書吧,偶爾翻讀,說不定你也能從中找到一些珍貴的禮物。 (封面繪製:柳廣成)<

    文字|江家華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一部從單身約會講到老年情慾,赤裸呈現愛情婚姻真諦的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簡稱《LPC》)因題材雅俗共賞、製作實力優異、行銷策略到位,疫情期間化危機為轉機,創下連演6個月、超過150場長紅票房,也替台灣引進版權定目劇打開一扇大門。 不只《LPC》,拜疫情之賜成長的還有影集式音樂劇《SC驚釀小酒館》、《鬼歸代言人》、《不讀書俱樂部》,疫情之下限縮規模製作,意外地打造出親密且輕鬆的看戲氛圍,締造另一亮眼佳績。 一是引進版權,一是台製原創,前仆後繼地讓台製音樂劇行情日漸看漲。因此,5月號封面故事《台式音樂劇再開場!》透過市場報告、現象拆解、回望歷史,拆解台灣音樂劇究竟是如何長期練兵,在不斷解構與重組過程中,形塑出如今迥異多元的「台式」風格。 專題也邀請曾經成功打造原創音樂劇《飲食男女》的藝術總監冉天豪與引進《LPC》版權的製作人陳午明,在鏡頭前暢談他們是如何從創作、製作、乃至策略經營,試圖讓音樂劇跨出同溫層,吸引首次接觸音樂劇的觀眾走入劇場。 為了讓劇場成為友善環境而推出的「口述影像」服務,當中,又以使用視覺文字去拆解動態身體動作的「舞蹈口述」最為困難。〈劇場ㄟ冷知識〉透過舞蹈口述工作者王昱程,梳理實務工作上必須留意的5大眉角。 〈少年往事〉則跟著歌仔戲小生陳昭香回顧,她如何從過往坐冷板凳、出演彩旦的年少時光,一路翻轉成為明華園不可或缺的天王小生。〈跨界對談〉邀請剛結束《手路》巡演的馬戲導演林正宗,及帶著舞作《吃土》返鄉演出的編舞家林宜瑾,深聊兩人是如何從民俗中提取養分,將學習帶回劇場,轉化成另一種創作觀點。 今日台灣的音樂劇仍在成長,創作面向仍在擴充,如何讓欣欣向榮的舞台不只是曇花一現,如何留住觀眾讓他們再次回到劇場,又如何建構完善健全的產業及專業培力機制,或許是持續推動台灣音樂劇前進的關鍵。

    文字|江家華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再度問世,不僅補齊台灣美術史缺漏的一角,也替百年前台灣人對自由的追求尋得見證。 日殖時代,被壓迫的台灣人強烈渴求自由,《甘露水》作為台灣美術史上第一件裸女雕刻創作,入選台灣殖民難以擠進的帝國美術展覽會,振奮全島。藝術家黃土水將對故鄉的想望、自由的追求定格於作品,也為眾生殷切期盼「福爾摩沙時代來臨」帶來第一道曙光。 這股能量不斷發酵,同一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也以文學、戲劇、音樂等藝文活動持續啟迪民智,也讓起步雖晚、後來卻迎頭趕上的新舞蹈藝術有了良好奠基。一批接受日式教育的新女性,在社會思潮轉向耳濡目染之下,敢於挑戰社會體制,脫離纏足舊習,習得現代舞,自信地解放身體,她們也是台灣史上第一代新舞蹈家。 自此,台灣人開始翩然起舞。本期封面故事也以此作為分水嶺,回顧這一段台灣人以舞動爭取身體自由的發展史。第一章節〈摩登女身〉爬梳自日治時期〈甘露水〉的啟蒙,到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新女性,如何受到現代化浪潮影響,成為台灣第一批現代舞舞蹈家。〈1945-1990台灣現代舞流變小史〉則以每10年為單位,梳理不同時代的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台灣現代舞發展,現代舞者╱舞團從中如何掙脫禁錮,以創作表達自我。 逐漸地,台灣迎來眾聲喧嘩時代。第二章節〈因為我們的語言是身體〉則聚焦邁入21世紀的當代,大舞團時代之後,中小型舞團╱獨立舞蹈工作者如何以舞蹈探問嚴肅社會議題、哲學思想與生命意義,讓舞蹈創作更貼近個人生命經驗,及展現出不同身分認同,身體,成了他們更強而有力的語言。 在我們推出的新單元《焦點人物》中,訪問到長年以劇場配樂、獨立唱作人等身分遊走的王榆鈞,受邀替《甘露水》紀錄短片寫歌的她,是如何模擬雕塑姿態、雙手交叉彈奏、錙銖必較推敲字句,最後譜寫出〈暝尾的祈禱〉動人樂章。 〈職人圖鑑〉邀請到佛朗明哥吉他手、也是「擊掌手」(Palmero)的游柏彥,分享他如何從學舞、學歌、學演奏中領略技巧,讓他的擊掌成為一門舞台上的藝術。〈劇場ㄟ冷知識〉由京劇旦行演員、戲曲導演兆欣帶路,且看旦角演員如何在5點不露的限制下,舉手投足間盡展萬千風情。 〈跨界對談〉則找來國際偶戲大師楊輝及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暢談,兩人將如何以驚世駭俗的故事、接地氣的語言,帶著作品《釣蝦場的十

    文字|江家華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日前讀到一則趣聞,為了追蹤英語使用習慣的改變,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旗下的《牛津英語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每個月會從網路蒐集使用頻率高的英文詞彙,再交由辭典編纂專家、編輯、行銷及公關人員組成的專業小組,從中挑選出最能反應年度氛圍的詞彙,作為總結該年的「年度代表字」(Word of the Year)。 2020年,茫茫字海中,評選小組選不出任一詞彙用來形容這禍不單行的一年,只好改選出每個月份使用頻率最高的眾多代表字,集結發表了「前所未有的一年:2020年度詞彙」報告。一年過去,疫苗的出現,讓全世界逐漸習慣與疫情和平共處,在分析英文詞彙使用變化之後,《牛津英語大辭典》選出「vax」(「疫苗」的口語說法,可作為名詞「疫苗」或動詞「接種疫苗」使用),作為總結2021年的代表字。 當世界產生變化,就連微小的生活用語都能巧妙地捕捉其中劇烈的改變,過去一年,COVID-19的影響仍未遠離,劇場的質變是否也反應在創作裡?我們又是否能選出任一齣戲,用來回應劇場的2021年呢? 本期的封面故事〈請回答,2021!〉因此邀請了包括劇評人、作曲家、藝術行政、劇場重度粉絲、廣播節目主持人、編劇、作家等10位業內外專家,從他們過去一年觀看過的演出中,挑選出一齣積極回應時代,及以非常規方式擴大各種體驗的作品,作為回應2021年的代表戲劇。 編輯室也以此準則下推舉出6組創作者:分別是在線上進行跨國創作的編舞家陳武康與影像設計師孫瑞鴻;以科技探問身體性的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以參與式、沉浸式製作表現亮眼的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以田野調查對應當下社會的編劇吳明倫、致力演出創新形式不被線上影音取代的作曲家趙菁文、以說故事角度思考音樂教學的作家焦元溥,透過他們在2021年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探問劇場未來的可能性。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則由獨立製作人、創作顧問余岱融帶路,讓讀者看到不同時代,馬戲團如何利用各種不可思議的道具,在舞台上幻形為真展現馬戲奇觀。〈職人的門道〉則從舞台監督孫唯真隨身攜帶工作行李箱中,細數這份工作如何衡量所有部門、所有人的需求,進而推動演出最終順利完成。 〈跨世代對談〉找來去年在「第32屆傳藝金曲獎」同台獲獎的演員郭春美與孫

    文字|江家華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終於不用再單打獨鬥」 「我們可以一起養活劇團」 每個世代的劇場人都有他們創作實驗的路徑,也有著對環境改變的期待與突破。有些人選擇與專業相仿的同學組成團隊,有些人選擇如陽光劇團般的共居共作,有些人則是跨去別的領域,學習其他產業的優點 是的,劇場組成團隊的方式正在質變,即使仍有不少以創辦人╱主創者為核心的團隊。這幾年以相同專業協作的團隊陸續降生,除了較為熟知、成員全數是導演的明日和合製作所、進港浪製作之外,本期封面故事〈幕後團隊的進擊:跨域攻勢大揭密〉則將分享劇場內

    文字|江家華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黃雯(左)與張寶慧(右)。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製作人的那些事 張寶慧X黃雯

    對於表演,人們總愛將幕前╱幕後一切為二,但在創作與非創作之間,還有許多珍貴的模糊地帶,比如製作人與製作。身為劇場製作人,不僅要參與作品發想、計畫、預算、排練,還要對票房及未來發展做規劃。最特別的是,他們有時獨立接案,有時進到機構服務,有時更是兩者同時發生。 除了本期特別企畫「製作人在亞洲」討論製作人的亞洲連結網絡,讓我們認識了製作人工作的多元樣態。為了更深入了解他們工作的細節,我們也特邀人力飛行劇團行政總監張寶慧與獨立製作人黃雯進行對談,讓兩位以相異生產狀態遊走於表演藝術圈的跨世代製作人,暢談體制的內外、時代的變遷、亞洲的連結,以及邊做邊學的一路走來。

    文字|江家華、李秋玫、汪正翔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2020年8月,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舉行的當晚,我與現場近萬名的樂迷一同隨著音符搖擺舞動,除了沉醉,也有滿滿的感動。 讓人如癡如醉的,當然是來自演奏家、歌手撼動人心的音樂能量。受到疫情影響,音樂節首度沒有遠道而來的外國樂手╱樂團,全由台灣最頂尖的爵士樂手╱樂團輪番上陣,整晚的磅礡大雨怎麼樣也澆不熄樂迷們的熱情,在我身邊淋成落湯雞的年輕男女,臉上仍洋溢笑容,舉起雙手拍打節奏,一旁不時傳出尖叫聲及如雷掌聲,將氣氛推上高點,怎能不讓人感動。 這樣熱絡的場面,不只發生在那晚,也重現在台中、高雄各地陸續降生的音樂節上。這短短的10多年間,爵士音樂節吸引了無數樂迷,甚至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戶外音樂活動,讓人不禁好奇,爵士樂在台灣是否種下了自己的印記? 因此,在7月號的封面故事「尋找台灣爵士樂」,我們首先藉由了解爵士樂與世界各地文化融合變種的特性,追尋爵士樂進到台灣的途徑。再從唱片產業的發展、世代交替的樂手、即興演出的現場等面向,抽絲剝繭,探看百年來台灣爵士樂發展的足跡。 曾經在台灣,爵士樂團演出也經歷過一票難求的盛況,如今,產業榮景或許不在,爵士樂卻透過實體活動、網路社群的廣泛交流,變得更為可近可親。 「2010年到2020年,是台灣爵士樂的黃金10年」,知名LIVE HOUSE河岸留言創辦人林正如在受訪時這樣說。他所指的,不僅僅只是台灣爵士唱片廠牌拼搏的成果,還有在此踏實穩扎的爵士音樂教育,及在這幾年獨立音樂場景中,不可或缺的年輕爵士樂手。當然,沒有伯樂,千里馬也是徒勞。專題的最後也邀請到了4位重度樂迷,分享最吸引他們的爵士風景。 「究竟,有沒有所謂的台味爵士?」這是專題最終想問的。或許現在還難以定論,但我個人則特別喜歡爵士樂評人黎時潮給的答案,「 台灣音樂家演奏、發生在台灣的作品,就是台灣爵士樂。」 為了搭配爵士專題,這一期的〈少年往事〉也特別專訪台灣知名爵士鼓王黃瑞豐,談他如何從8歲父親贈與的一把吉他,年少歷經夜總會、秀場的洗禮,到後來成為錄製超過10萬首金曲的超級鼓王。〈劇場ㄟ冷知識〉則顛覆一般人的想像,邀請四位線上古典音樂演奏家分享,當他們在海外巡演時,除了絕不離身的樂器之外,還有哪些意想不到的隨行道具呢?<p

    文字|江家華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今年3月造訪了剛開幕的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特藏區有張《Beethoven Sym. 9》(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黑膠唱片,在未拆封封套的右上角,有個清楚被破壞的切痕,看了很難讓人不在意。後來才知道,那是歷史的痕跡。解嚴後,社會開始轉向自由開放,西方影音商品「海盜版」開始湧入,海關在查扣時留下了記號,以防沒收後再被人轉賣,輾轉被企業家曹永坤收藏,後來捐贈給了圖書館。 這並非館內唯一寶藏,在本土唱片蓬勃時期,台灣唱片品牌上揚、鳴鳳、女王、雷塔等也曾錄製為數不少的黑膠唱片,不僅留下音樂大師們的青春年少,更成了台灣音樂史進程的重要紀錄。 這才使人意識到,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扮演的角色,不單只是表演藝術交流平台,也是屬於我們,非常珍貴的文化資料庫。 在5月號封面故事「近未來.表演藝術圖書館」裡,便先帶著大家近距離了解表圖,從最初只是間內部使用資料庫,經由企業家曹永坤捐贈黑膠唱片,乃至日後擴充購買館藏,成長到現在多達19萬件影音資料庫的樣貌。我們也邀請了最資深的館員簡比倫,替讀者帶路,從海量資料庫中撈出不容錯過的特殊館藏。 全世界最頂尖保存表演藝術的圖書館╱博物館╱典藏中心,即使擁有珍貴的史料,仍不敵數位化時代甚至疫情衝擊帶來的困境。〈這間「圖書館」最厲害的是⋯⋯〉則向世界取經,探訪如日本、韓國、美國、挪威等地圖書館,了解他們如何運用館藏來研究、推廣、策展,進而活化館藏。 最後,〈如果在2030,一間表藝圖書館〉則又將視角拉回表圖,邀請到耿一偉、王柏偉、吳家恆、貧窮男、黃郁晴乃至本刊主編,從天使、搜尋、上傳、影音典藏、突觸、駐館藝術家等關鍵字,提出對圖書館未來方向的建議,也順道推薦他們的心頭好書單及影音館藏。 搭配封面故事,這一回的〈紙上策展〉從表圖館藏豐富的演出海報延伸,呈現雲門舞集、NSO、莎妹、當代傳奇、朱宗慶打擊樂團、碧娜.鮑許、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等相關的演出海報,從過往跨至今日的視覺語彙,一探「劇場視覺進化史」。 如同圖書館不斷增添館藏來累積知識,5月號雜誌也增加了幾個短篇單元豐富雜誌內容,包括〈職人的圖鑑〉看到戲曲界的髮妝師:包頭,如何根據不同角色替演員完成裝扮;〈佇遮 門道〉則

    文字|江家華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韓劇《我的大叔》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神劇。這部劇以最真實殘忍的筆觸,勾勒出一段21歲少女遇見中年大叔的非愛情故事,用最晦暗的燈光色調,映照出兩人同在悲傷及偽裝的堅強裡活著。最不可思議的是,那些到了中年的悵然若失,那些赤裸裸的遍體鱗傷,竟能因著一次次對話互動,被人看見及理解了,最終獲得療癒,更溫柔地接住彼此。就這樣,這部劇也接住了當年正要從39歲邁入40歲的我。 原來,人到中年,能被理解是如此大的慰藉。 因此,本期的封面故事〈40難料:中間世代待修學分〉想談的不是中年的人生幸福學,也不是解決中年危機的求生指南,而是透過直視35歲到40歲這一輩的表演藝術工作者掙扎與處境,一起找到安身立命的可能性。 於是,我們藉由調查採訪找出一般表演藝術工作者的中年生活樣貌,也發現了多數人處於資源短缺、收入不夠、只能借錢做案子的現實。另外也透過將邁入40歲的藝術家林人中與代表50世代的劇場人傅裕惠,梳理出當代劇場中,資源分配與生態環境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 當然,我們也想細緻理解如謝盈萱、柯智豪、孫平、黃翊、李育昇等,一共13位表演藝術工作者,面對40,他們認為自己還有哪些「待修學分」?或許是面對外界質疑眼光學會處之淡然,或者是在身體發出警訊後開始學著對案主說不,又或者是,期許自己該肩負起更多創作以外的責任 慶幸的是,現在的40歲早已不是過往的40歲,社會相形更為自由開放,找到出路並非不無可能,往其他產業斜槓也可以是一種選項。 本期小專題〈音樂職傷的迷思與轉機〉非常巧合地也想推翻對職業傷害的迷思,釐清音樂職傷從何而來,再藉由現代醫學介入,找到解決方法帶來轉機,讓職傷不再是音樂家們心裡永遠的痛。 同樣談音樂,往音樂家成長之路深掘的〈少年往事〉則回溯林生祥在家鄉美濃的成長,如何結出他日後音樂創作路上美好的果實。〈紙上策展〉邀請攝影師劉振祥,透過他的快門捕捉那些演出外不朽的美麗剎那,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劇場風景。〈跨界對談〉找來知名小提琴家林昭亮與醫生何瑞燕對談,了解他們如何藉由琴聲找到彼此,最後相伴一生。 中年人生大不易,希望更多朋友在讀完本期封面故事後,也有種被溫柔接住,或者自心中萌生一股「啊,原來我其

    文字|江家華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究竟,我們需要一本什麼樣的表演藝術雜誌?」

    2020下半年,在我們緊鑼密鼓地展開雜誌改版工程之際,一位表演藝術界的朋友這樣提問。 過去一年的疫情讓全世界按下暫停鍵,讓劇場經歷過停擺又重啟的過程,這位朋友因而試圖翻找出18年前SARS疫情相關史料,想了解當年劇場界的因應,是否有任何能夠教會我們的事?這才發現當時數位資料庫的概念並不普及,《PAR表演藝術》雜誌成了見證當時的重要依據之一。 這句提問,像是一記警鐘,也是個提醒,讓我捫心自問,在這個資訊橫流、眾聲喧嘩的年代,作為一本國家級場館的刊物,《PAR表演藝術》雜誌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雜誌是否該增加對產業生態及文化政策討論?是否需要帶入更多以台灣、亞洲為中心的思考?甚至是積極地將台灣劇場經驗記錄下來? 於是,我開始諮詢專業人士,團隊也經過無數推翻與討論,我們發現,當雜誌試圖扮演拉近讀者與劇場距離的橋梁,其實也在探問劇場之於觀眾的重要性,因此,藉由改版首刊號的封面故事〈Open for All:劇場與你之間的距離〉,我們希望能打開公眾與劇場的對話,也拉大公眾對雜誌的想像。 「劇場的誕生,最初的定義是討論公共事務,後來才出現戲劇。」戲劇最早源自於古希臘雅典城邦,將其標準放諸於台灣檢視,觀點落差在所難免。因此〈Open for All:劇場與你之間的距離〉專題,不從西方研究理論著手,而是藉由盤點如火車站、大廟前、騎樓下等,這些在台灣你我熟悉的生活場所,凝聚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想像與界定範疇。旋即,再將場景轉換成劇場空間,盤點如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牯嶺街小劇場等場館,檢視你我與劇場之間的距離。我們也透過劇場導演許哲彬帶路,了解歐陸是如何思考劇場的公共面貌,最後再邀請了劇作家李屏瑤、藝術家周依與蘇品文、數位藝術創作者王連晟,讓想像力奔馳,在紙上提出兼顧公共性的劇場提案。 2020的疫情,也讓我們將自身目光望向台灣、看向自己,讓人更好奇台灣劇場這幾年的發展及累積。也因此,〈劇場ㄟ冷知識〉透過劇場燈光設計師莊知恆現身說法,帶著我們了解燈光設計上工需要的小道具,也藉此窺得台灣劇場長期自我訓練的變通能力,最後研發出來的職人結晶。〈職人的門道〉則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製偶師們的技藝中發現,原來他們也得進行身體訓練、關照生活,才能製作出栩栩如生的偶。</

    文字|江家華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雙姝怨》新製作由綺拉.奈特莉(右)及伊莉莎白.摩斯(左)主演,這一回,兩姝的同台較勁,更炒熱這齣舊劇作的話題。
    倫敦

    綺拉.奈特莉、伊莉莎白.摩斯 《雙姝怨》飆演技

    美國劇作家莉莉安.海爾曼的《雙姝怨》,在暌違多年後,再度搬上倫敦舞台。這次邀來知名演員兩大知名女星綺拉.奈特莉及伊莉莎白.摩斯演出,雙姝上台競飆演技,在媒體評論中,飾演壓抑角色的伊莉莎白.摩斯以細膩的表演贏得大多數的喝采。

    文字|江家華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芭蕾舞劇《不可思議的事》改編安徒生的童話,故事發生在一個獨裁冷酷的獨立國家。
    倫敦

    「寵物店男孩」與當紅舞星 跨界合作《最不可思議的事》

    是什麼原因,能讓一齣芭蕾舞劇的首演票房在一週內售罄?答案就是「寵物店男孩」!這個當紅的電音樂團,為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舞劇《不可思議的事》擔綱編曲,加上演出的是皇家芭蕾舞團的知名舞星,陣容之堅強,也讓這齣舞劇成為難得的吸票機。

    文字|江家華、Sadler's Wells Theatre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 The Horne Section是個在正式戲院試演、實驗性結合爵士樂的喜劇表演。
    倫敦

    Comic Relief 喜劇照亮倫敦城

    Comic Relief是個自一九八五年由知名喜劇演員編劇家Richard Curtis和Alexander Mendis發起的慈善活動,目的是希望所有倫敦人做一些有趣的小事或小小的改變,然後能夠有所貢獻、幫助他人的生活,尤其是幫助英國以外或非洲國家為主的慈善活動。自那時起,每年三月英國頂尖的喜劇演員便齊聚一堂表演,由英國國家廣播電視BBC轉播。而今年除了喜劇表演,還有其他許多活動不斷電地接力,就連時尚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也加入設計T恤義賣的行列,使其成為全倫敦入夏前最活躍的活動。

    文字|江家華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 《傑克森的道路》的主角鞭策著自己來到世界各地,與觀眾分享如何自助勵志。圖為該劇主視覺。
    倫敦

    《傑克森的道路》 挑戰廿六天、廿六個場地演出

    喜劇演員亞當斯達爾在一月份推出自編自演的作品《傑克森的道路》,首度在倫敦挑戰,連續密集地在廿六天內,選擇在廿六個大小不一、觀眾規模不同的戲院演出。亞當斯達爾在劇裡化名為傑克森,以模擬宗教信仰且帶有勵志啟發性的演說,闡述著如何依循Jactions公式/方式,達到所謂Jacksons way的境界。

    文字|江家華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The Wet Spots Cabaret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阿德雷得藝穗節 充滿邊緣生命力

    號稱規模僅次於愛丁堡藝穗節的「阿德雷得藝穗節」(Adelaide Fringe),今年共有超過四九七七位表演者參與,在二百五十九個場地,演出五百一十七場表演。有別於主流表演藝術活動的阿德雷得藝穗節,號召另類、非主流、地下文化、獨立藝術的參與,因此他們的表演場地可能發生在公園、工廠、廣場、或是廢棄的場域,跳脫出別於菁英主義的劇場藝術,更宣示象徵自由開放的演出精神。

    文字|江家華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 張作驥《爸,你好嗎?》中〈將軍〉一段,描寫自將軍官位退役的主角,在眷村過著對著牆壁下圍棋,及和女老師學探戈打發時間的生活。
    特別企畫 Feature

    認同、追溯與回歸,竹籬笆外的第二個春天 眷村與電影

    從李祐寧的《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竹籬笆外的春天》,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虞戡平轟動一時的《搭錯車》,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近期多部以紀錄片形式留下眷村記憶的作品,可以看出,眷村電影由外而內的變化,其實反映著每個時代、每個人對於眷村和族群的不同認知。透過回顧,這些自眷村成長的創作者們,才有了解他人,也明白自己的可能。

    文字|林木材、江家華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簡建築達人 陸希傑 呈現事物本質的 減法設計

    陸希傑小檔案(配圖) 英國AA建築聯盟碩士,回國後成立CJ STUDIO,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家具設計、產品設計等相關研究開發。以「減法設計」著稱,代表作品有國聯飯店等。2003年則成立個人家具家飾品牌:shichieh lu系列,目前已推出極簡風格白色系的「袖子」系列茶具。 在台灣首將空間設計導向「減法設計」的建築師陸希傑,曾以如撕紙般的開口型體運用在國聯飯店的空間;及將牆面的磁磚拆除後、再用水粉泥光上漆當成壁紙的方式,設計自己的工作室,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相對於室內裝潢中總是以貼添增補的設計為主,他的「減法設計」在強調極簡風格的設計作品中,自成一派。 將生活經驗轉為具機能及趣味的設計 陸希傑多半是將日常生活的經驗轉化成兼具機能及趣味的設計,像是早期從撕裂一張紙,來思索室內與室外的關係:是否只經由一面牆來界定空間分野。最近,他則在新竹的住宅案中,嘗試以「等高線」的概念:繪製等高線時會將所有等同高度(事物)連成一圈,將家具與樑柱、牆面融為空間的同一元素。陸希傑解釋道,「因為我希望能將住家所需的生活機能,全部放置在同一水平、且自然地融入空間,而不是外加、放在空間之上」。他同時也以接近圓弧的線條取代傳統筆直方正的格局,使得該住宅空間更為純粹簡單。 如此化繁為簡、將機能融入型體的操作方式,也經常能在他所設計的商業空間中見到。像是極具代表性的竇騰璜與張李玉菁概念店「WUM」,他將店內的「跳舞衣架」量體放到最大,成為空間的主體結構,同時也承載了收納的功能。另外,在設計Aēsop的誠品店時,他也將書店的元素:深色書架植入店內,設計了八百個宛如書架的空格當成陳列櫃,使得商店不僅融入整體環境,並自然地與周遭環境產生對話。 設計嘗試呈現事物的本質 「不論商空或是住宅,我都在嘗試呈現事物的本質」,陸希傑認為,室內設計往往會將機能與裝飾分開思考,外加上許多繁複的物件在空間內,最後很容易流於裝飾過度。而現在流行的極簡風格,又多半流於白色量體、乾淨素雅的空間,太過一致,讓人覺得缺乏了思考或是與環境對話的關係。「一個隱藏門邊框的

    文字|江家華、陳建仲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新生代演員羅瑞.金尼爾以柔和詼諧幽默的方式,稱職地詮釋出《哈姆雷特》中的憤怒與痛苦。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回顧去年劇壇 雖不景氣仍有亮眼佳作

    回望二○一○年,由於英國政府大幅刪減公共預算,不僅影響到藝術單位的津貼補助、學費的高漲,鎮日裁員抗議的新聞占據版面,表演藝術市場多少也遭受波及,倫敦城籠罩在低迷氛圍中。所幸,英國媒體點醒我們,若是仔細檢視倫敦去年一整年在表演藝術上的表現,還是有些亮眼的新星及佳作誕生。

    文字|江家華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