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是一個幸運的創作者,從二十出頭開始創作以來,發表的作品竟都得到了文學獎或大或小的肯定,也在劇場裡接收到掌聲與祝福。
究竟一個作品的得獎與搬演、雅與俗之間該當如何「拿捏」?我的經驗是,如果將「得獎與否」視為標準,那麼,一個劇作的好壞與否全憑「運氣」。每個人稱道或批評一個作品的時候其實都能言之有物,只不過衡量優劣的尺子人言言殊。作為創作者的我們,總是選擇性地幫評議者心中的「那把尺」打上一些折扣。
事實上,真正能被打折的,只有創作者對於心中理想戲劇的追尋,而劇場商業運作規則教會我們的是:大打折扣的作品往往露了敗相。
猶記自己接觸戲劇之肇始,貝克特與莎士比亞的文字最是讓我著迷。他們劇作中種種「不合理」、「反邏輯」之處,對我而言總是揭露了真正的幽默與幽黯所在。直到上了研究所,我才聽聞悲劇已死的說法,但細究之下會發現,會死的永遠是作為一種「範式」的悲劇,而悲劇性在現代文明進程的歷史敘事中始終如影隨形。
徐妙凡
1997年生,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劇作曾獲紅樓文學獎首獎,兩次入圍台灣文學獎,以及多項劇本創作獎項。出版書籍有《相聲百人一首》。劇作《大宅murmur》曾在相聲瓦舍搬演;《家祭》則由栢優座製作,受邀於桃園眷村文化節演出;近期作品《一個外送員的21種死亡方式》在臺北藝穗節由達秋劇團製作演出,獲藝穗精選獎。
精采文章試閱開放時間為 2025/03/05 ~ 2025/06/05,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