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
-
書信體
聊聊喜劇
YC, 這次來聊聊喜劇吧,一個我覺得很不好談的題目。前陣子意外在YouTube發現很多網紅談論著周星馳的電影,可惜捕風抓影的八卦成分居多,再不然直接封神,把許多過氣、新人或載浮載沉的演員成就於他的發掘與力捧,幾乎變成了香港電影工業的金手指,被他欽點之人,命運隨之起舞。可是周星馳為什麼「好笑」?這裡頭究竟發生什麼事?這些博取流量的影片在一輪嘴砲之後莫衷一是,也無法說出個所以然。 影星毛舜筠曾在某次訪談,聊起曾志偉和周星馳的差異。她說曾志偉很搞笑,但不見得擅長於喜劇,他在台上當司儀、主持,腦筋很靈活,應變能力極高,言語之中戲弄、揶揄,常天外飛來一筆,正中要害,讓你猝不及防,要嘛愣在當場、要嘛只能傻笑。有句粵語「執生」很傳神,既見機行事、隨機應變之意,跟曾志偉搭檔,就得強大自己的「執生」能力。相反的,她說周星馳沒有急才,無論表演誇張與否,他都需要仔細計算過、思考過,不是胡謅亂道,而是雕琢得很仔細。我們在螢幕看見的無厘頭其實是深思熟慮。所以在訪談中的周星馳不那麼好笑,有很多空拍,甚至接不上主持拋過來的球。我想在這裡,毛舜筠無意間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喜劇會搞笑,但搞笑不是喜劇。搞笑只有一瞬,不在乎過去未來,當下爽快,效果就算達成。而喜劇在乎情境脈絡,前面怎麼過來,後面跟著怎麼走,需要鋪墊,前後呼應,喜劇需要有內在結構的生成能力。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很多演員想走周星馳路線卻畫虎不成反類犬,以為引發觀眾笑點是唯一結果,便扮鬼扮馬,卻落得裝模作樣的印象。 再則就是對手。毛舜筠形容和周星馳對戲像打球,球打過來打過去,愈打愈起勁,才發現原來需要這樣的節奏,演到哪要快一點、要慢一點,演到哪要停一停、等一等,力道有輕重,節奏有緩急。說到這裡,相信你會馬上想到周星馳的最佳搭檔吳孟達。的確,在電影中觀看兩人你來我往的演繹就如同一場精采絕倫的球賽,高手對決,淋漓盡致,享受的不是結果的輸贏,而是相互成就,貢獻了一場又一場回味時嘴角會揚起的場面。兩人從電視劇《他來自江湖》到電影《少林足球》,合作10多年,默契自然不在話下,彼此相輔相成,如同相聲的捧哏和逗哏,卻又不拘泥於既定程式,在套路之中不按套路出牌,自嘲娛人,以詼諧燃點莊嚴,以戲謔撫平難堪。</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去看了喜劇表演
11月24日在朋友的邀請下去看了卡米地站立喜劇爭霸戰台北場初賽,看了12名演員的演出,意外還蠻有趣的。特別是編劇友人Birdy(編按:馮勃棣)的演出又喪又好笑,難怪憂鬱症,比他的劇本好笑(這是開玩笑)。 站立喜劇╱脫口秀並沒有被納入表演藝術的討論中,的確很難納入,發展脈絡與表演邏輯都不大一樣,我從自己體感來定義,可能可以拉出這個光譜(幾乎沒在看音樂演出就不列入): 專家 觀眾 舞蹈 戲曲 舞台劇 音樂劇 喜劇 </tabl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編劇、導演
謝念祖 跟觀眾站在一起的時候,喜劇就是自由的
謝念祖說喜劇是自由的,「因為是大家都可以講的啊,只要不傷害到人、不要違背社會規範,喜劇就是自由的。」說著,感覺前後句兜不起來,又是自由又是規範的,分明限制重重,哪個才是對的? 不過,仔細一聽,謝念祖說的的確是「自由」,而非「容易」,喜劇和自由一樣,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畢竟不是為了容易才做戲的,純粹就是喜歡全場笑起來的感覺。 做喜劇的我,是個異類嗎? 謝念祖說自己在念戲劇系的時候就屬「異類」,而自2005年投身綜藝節目編導,開始製作《全民大悶鍋》時,他的異質性就顯得更高了,創作思維開始分成兩類:電視上的笑點以及劇場裡的幽默。總而言之,其作品橫豎都得是好笑的,無論螢幕前或者是劇場裡皆然,也必須如此他天生喜歡看大夥兒笑成一片的樣子。 「我是國立藝術學院第8屆的,記得當時因為學校資源有限,一班只能有6個人主修導演,只好展開徵選,要我們各自導一齣短劇呈現。那時候我導了經典喜劇《誰在一壘》,大家看了都好開心。不過,有個老師就問:『你一路走來都做喜劇,這樣好嗎?』」謝念祖回憶大學的這段往事,說的歷歷在目,他也清楚記得,自己那時候還沒來得及回應這問句,另有位老師便率先開口:「若有個人都去打NBA了,就不要讓他去踢足球啦。有天他想做悲劇自然就會去了。」 言下之意,鼓勵謝念祖不要客氣,朝喜劇的球路邁進吧。 「這個老師,就是羅北安。」謝念祖說。 時隔30來年,他想做悲劇的那天還沒來到,依舊滿腦子想著哪裡好笑往哪裡衝去。多年前,謝念祖從劇場到跑道綜藝節目,接著成立了自己的團隊「全民大劇團」,捕風捉影社會中的議題時事,任何嚴肅的想法,被他相中以後,都是喜劇。 比方說《當岳母刺字時,媳婦是不贊成的》講的是婆媳交惡問題,卻能被讓全場讓樂得笑中有淚;《最後一封情書》講述安寧療護,哇,這夠沉重了吧?然他精心安排,使故事中間殺出叔姪聯手詐騙遺產的情節,荒謬非常;就連在疫情中誕生的《仁愛路六號》亦然。 還嫌故事太離奇?現實的荒唐事更多 《仁愛路六號》本由公家機關委託製作,要求與國父紀念館之地利位置扣緊密扣合,「邀請的契機,就是因為國父紀念館落成
-
戲劇 偶戲X肢體喜劇
《布魯斯瑪莉》 以酷兒之眼笑看超人類主義時代危機
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前陣子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提供星鏈衛星讓烏克蘭在戰事中保有通訊能力,以及買下社群平台「推特」(Twitter)並改名為「X」,大概就是和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那場雷聲大、雨一滴都沒下的世紀拳擊對決了。 然而,可能沒有很多人注意到,他旗下的另一個公司Neuralink在今年6月獲得美國監管單位批准,可以開始進行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的人體試驗,簡單來說就是生化人實驗。馬斯克想要發展出一個硬幣大小的植入裝置,改善腦損傷、失憶或精神疾病。他也相信這種技術能夠「強化」人類,讓我們不至於被日益茁壯的人工智慧取代。也就是打不過它,就加入它,或是,和它融合在一起。 像馬斯克這種認為科技可以(甚至應該)讓人類進化,增進體力、能力、精神或知識的信念,被稱為「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超人類主義試圖實踐我們過去只能在小說《科學怪人》、動漫《攻殼機動隊》中,或像電影《星際大戰》黑武士身上才能看到的情節。例如2004年,天生色盲的藝術家尼爾.哈比森(Neil Harbisson)在頭骨永久植入天線裝置,讓他能透過天線震動和骨傳導感知顏色。在因證件照含有天線、護照換發被拒而抗議後,英國政府認可天線屬於哈比森身體的一部分,也讓他成為全球第一位官方認證的賽博格/生化人。 通往(超越)死亡的路上,我/偶/猴是誰? 超人類主義,是偶戲藝術家杜達.派耶瓦(Duda Paiva)單人作品《布魯斯瑪莉》(Bruce Marie)的起點。有舞者背景的他,過去也曾進行變裝皇后演出。派耶瓦在疫情期間開始打造《布魯斯瑪莉》,延續過去擅長的半身泡沫橡膠偶。故事描述一名告別舞台的變裝皇后「瑪莉」,退休後成為在科學實驗室打掃的清潔工「布魯斯」。她/他救出了一隻妝容豔麗的猴子「瑪芬」,牠因實驗被植入晶片而意外獲得超能力,卻也因為長年待在實驗室,雙腿形同虛設。透過一名酷兒的視角,加上多角扮演與半身偶的形式,派耶瓦同時觸碰了性別展演、自我認同,以及科技浪潮下的身分危機。 不同於許多偶戲改編文學作品的路數,抑非物件劇場探究材料特質的方法,派耶瓦自述想要打造一則當代童話故事,
-
戲劇 當義大利即興喜劇遇上客家外台戲
東西合璧 《漂浪英雄走關西》端出澎派喜劇
開天闢地第一回,義大利即興喜劇面具與東方傳統戲曲臉譜即將同台競演?!沙丁龐客劇團繼2020年成功推出小丑結合京戲的喜劇劇目「《白蛇?!》:小丑們的終局之戰」後,今年應臺灣戲曲藝術節委託,以「超時空英雄」為主題開展全新創作《漂浪英雄走關西》。 劇團以客家外台戲為基礎,透過戲中戲結構與義大利即興喜劇巧妙融合,在客家戲演員馮文星與現代劇場演員徐堰鈴、小丑演員張峻瀚,以及本劇雙導演之一的谷樂熙(Luc Ducros)多樣戲劇背景的火花相互切磋下,開啟東西方文化喜劇共舞新路,直探人性發笑與同理共性,同時給予「英雄」形象另外一種現代化的新定義。 戲曲裡帥氣英挺的小生,一旦遇上了義大利即興喜劇裡的小丑僕人,兩人在台上搬演一場講述忠孝節義、宋朝開國君主趙匡胤與忠僕趙福的客家戲段子,會是什麼情況?《漂浪英雄走關西》講述一位摳門節儉卻執念傳承客家文化的團長,帶領想闖遍世界舞台的兒子暨當家小生,與在團裡受盡委屈的打雜團員,外加來台學藝的法國籍實習生,在彼此留在劇團的目標各異、凝聚力分崩離析的狀況下,面對演出可能開天窗的突發事件,各種荒謬瘋狂的應變辦法傾巢而出,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爆笑演出。
-
焦點專題 Focus 以中華文化為本位的現代創作
相聲瓦舍 「政治不正確」的選擇
1988年4月,還在就讀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大學生馮翊綱與宋少卿以「在劇場裡說相聲」為創作方式,號召同學到系館中庭看表演,然後取名為「相聲瓦舍」,30年來演出不輟。從團名來看,無論是表演形式的「相聲」,或是宋代作為娛樂場域的「瓦舍」,往往會將相聲瓦舍的創作歸類於「傳統藝術」、或是「說唱藝術」,但創辦人馮翊綱很堅定地說:「我們做的是現代戲劇。」
-
人間父子
寂寞,或許不壞?
真:我年輕的時候,想都沒有想過寂寞是什麼,每天就是忙著生存,一直到50幾歲後吧,步調開始慢下來,才發現身邊好像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事情,當老闆的啦、搞電子的啦⋯⋯什麼都有。我做這行,跟大家的距離又特別遠,每次跟過去的朋友聊天起來感覺都有隔閡。大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才漸漸感受到寂寞的存在。 這種寂寞,我還真不曉得能跟誰說,說了又怕別人誤會,最後乾脆不說。 謙:不說才真的是蠻麻煩。不要說你,走到我這個年紀,會發現寂寞人人都有,但是要說或不說,都跟個性有關係。如果我遇到那種會主動吐苦水的,基本上都不會太擔心,就覺得無論如何對方至少都可以講出來。反而是那種不管問什麼,他都只回說:很好、很好OK,那我反而會很擔心是不是有什麼我沒注意到的事情。 至於我嘛,大概因為我是天蠍座的,個性本來就比較孤僻,寂寞對我來說不是什麼負面的情緒。特別是現在,有了小孩以後,更覺得獨處的時光好珍貴喔,像是充電一樣,每天給我一點點獨處的時間,我就覺得充飽電了。就這點來談,我們之間應該蠻不一樣的。尤其是你這個世代的人,似乎一讓自己停下來就有罪惡感。我記得你以前只要一停下工作,就會開始感冒發燒。 真:這倒是,每寫完一個劇本就會生病。那種工作狀態真的太累了啊,寫劇本就是很消耗精力,要拿整個心神去燒、用意志力拚完,一直到意識到身體受不了、該躺下的時候,就生病了。 說回寫劇本這回事,真的沒辦法不用盡全力,偏偏身邊的人可能都不大能夠理解。我覺得到現在你媽可能還是搞不太懂寫劇本是怎麼一回事,她之前還會問我:「你不是有戲要趕嗎?怎麼還不趕快去寫、為什麼還拿一本書在那邊看?」現在她是不會這樣問了啦。但你就可以知道,這種東西是真的很難解釋,連親近的人都不好理解關於創作的人為什麼看起來好像有大量的時間在思考,可是卻什麼都沒做。 謙:我常覺得「發呆」是最低成本的創作開端。雖然說,創作者在發呆時想到的東西,百分之九十最後都是不能用的,但只要在這種無意識的思考狀態中可以撈到一點點東西,就會覺得蠻開心的。 這一點在小朋友身上大概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東意 展現喜劇演員的價值 不囿限表演角色與類型
蕭東意,是擅於喜劇表演的劇團「嚎哮排演」的創意總監。2011年與黃建豪成團,便拿下當年臺北藝穗節佳作,至今的創作數量與內容穩定、紮實,且持續嘗試不同媒材。蕭東意同時也是接案演員,參與不同類型的舞台劇、影視演出;特別是在2022年進入爆發期,產量提升且挑戰更多元的角色路線,突破過往對喜劇演員的框架,充分表現個人風格,打造每個亮眼人物,令人期待他的未來發展,迎向更多可能與不可能的挑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多種類型 橫掃劇場
雖以喜劇知名,但三谷幸喜卻是凡事規劃仔細的嚴謹作家,除了受委託而寫下的作品之外,其舞台劇作鮮少授權其他導演經手,凡事他都親力親為以確保品質。他的舞台劇常從東西方名作改編,但卻切換角度從主線周邊的人物入手;而喜劇的入徑則選擇「慌亂喜劇」,透過阻礙不斷、問題愈滾愈大來營造笑料;他也喜愛切入幕後,鋪陳創作者不為人知的一面或許三谷不像其他劇場人長於批判現實,但卻透過「笑」讓觀眾得到積極正面的能量。
-
焦點專題 Focus
笑的見聞!參見喜劇前輩 Q&A
什麼是喜劇?喜劇怎麼演? 喜劇,只是搞笑而已嗎? 喜劇的秘訣是什麼?何謂好的喜劇表演? 喜劇演員,怎樣在生活中尋找笑梗? 站上舞台,他們如何讓觀眾發笑,又如何面對冷靜的觀眾? 郭子乾+林家騏 唐從聖+黃迪揚 鍾欣凌+賴玟君 陳幼芳+許乃涵 當喜劇新星遇上資深笑匠,會有什麼火花四射的精采對話? 從兩個世代喜劇演員的對談交流中, 我們一窺他們在笑聲舞台背後的內心世界。
-
焦點專題 Focus Q:後輩 林家麒 A:前輩 郭子乾
觀察、吸收、模仿 由外而內的修練心法
在舞台上、電視裡總是飽滿豐富、變化萬千的郭子乾,在劇場中每每令人瞠目驚豔、歎為觀止的林家麒,一拍即合地分享觀察模仿的心得、角色塑造的學問,也交換了不少演員心情與生活近況。讓原來顯得世故深沉的咖啡店角落漸漸明亮了起來,那股光亮來自他們發自內心對表演的熱忱,「喜歡演就不怕苦。」郭哥說,這是李國修老師手把手傳遞而來的熱能:「只要一朝踏上舞台,就會終生愛上它。」
-
焦點專題 Focus Q:後輩 黃迪揚 A:前輩 唐從聖
海納百川準備足 讓字字精煉有「效」
許多觀眾從電視模仿秀認識唐從聖,很少人知道他在錄影前如何在時間緊迫壓縮條件下改本、背詞,新生代黃迪揚從旁觀察,發現唐從聖作為演員,事前的準備功夫更是驚人,讓他戰戰兢兢視為偶像。兩人從劇場到電視多次同台,作為舞台上的喜劇搭檔,黃迪揚能進入角色又對外開放,即興反應快速接招也頗贏得從從讚賞。
-
焦點專題 Focus Q:後輩 許乃涵 A:前輩 陳幼芳
小處著手逆向推理 不被劇本牽著走
陳幼芳在舞台上、廣告中,總是氣場強大,表演精準到位,一點就逗笑你;以「涵冷娜」之名遊走於Comedy Club和網路影音平台的許乃涵,雖演喜劇但仍有困惑,不知自己是否選對路?兩人初見面,分享來時路,前輩點迷津:「技術什麼的都可以磨練,但愛好搞笑的個性或觀察力才是必備。」「不要害怕挑戰,每件事都盡心盡力去做,不打混,不自滿。態度最重要。」
-
焦點專題 Focus Q:後輩 賴玟君 A:前輩 鍾欣凌
演喜劇 是一種走鋼索的藝術
她們都是北藝大戲劇系的畢業生,也都有著令人一見印象深刻的胖胖可愛外型「粉紅豬」鍾欣凌從舞台演到影劇,拿下金鐘獎證明自己的實力,近幾年在劇場中相當吸睛的賴玟君,表演備受矚目她們是大多扮演讓舞台愉悅輕鬆的角色,卻深知喜劇背後不一定總是明亮,也有悲傷、無奈,知曉月之暗面才能當舞台上的暖陽。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笑的力量 知性交鋒
一個是專長研究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導演,一個是人稱「冷伯」,擅長諷刺與黑色幽默的編劇,來自義大利的導演弗諾(Raffaele Furno)和台灣當代最具分量的劇作家紀蔚然,他們對喜劇及創作喜劇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台式幽默與義式幽默又有什麼不同呢? 臺大戲劇系今年邀請弗諾至學校客座、同時執導義大利喜劇《謎鹿國王》。本刊特別邀請弗諾與紀蔚然交流對話,訪談當天,兩人充分發揮各自的幽默風趣,使這場知性的交流充滿笑聲。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描繪夢想與現實的歡樂喜劇
看表演或聽音樂會時,通常都會忽略收票帶位的服務人員,他們如同無名英雄,細心奉獻,讓演出得以順利進行。在倫敦查令十字小劇場演出的《服務員─前台音樂劇》則以前台服務人員為主角,讓觀眾好好地認識前台人員在「歡迎光臨」和「晚安再見」之間的忙碌工作、青春心事及遠大夢想。
-
特別企畫 Feature Laugh、Laugh、Laugh
喜劇 不只笑笑而已
喜劇,是用不正經的態度,面對不能碰觸的議題 喜劇,是穿透現實的手段,映照世界的荒謬怪誕 喜劇,讓人發笑,誰不愛笑? 然而,當喜劇不只是喜劇;笑,也不只是笑而已 在笑裡,我們不受理性約束,大膽解放與挑釁,百無禁忌 在笑裡,我們擁有犯規特權,瘋狂諧擬和嘲諷,顛覆日常 笑表示還清醒、臉皮還在;笑展現自我意志,堅定而強大 今年臺北藝術節以喜劇為題, 從義大利即興喜劇、日本傳統落語、美式脫口秀、台式廣播劇,到黑色幽默、荒謬劇, 展現出各地文化的不同喜劇型態 且讓我們一同探索笑的藝術,笑看人生百態,發現喜劇的力量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喜劇,現實的逃脫術
關於喜劇,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詮釋和定義,莫衷一是。其中,我最喜歡美國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說法:「什麼是喜劇,就是退一步去看痛苦。所謂的喜劇,就是悲劇加上時間。」 就喜劇的沿革來看,從古希臘喜劇作家亞里斯多芬尼茲,十六、七世紀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莫里哀,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喜劇代表:義大利藝術喜劇的高多尼和法國的博馬榭,十九世紀俄國的果戈里到廿世紀的尤涅斯柯,幾乎所有傑出的喜劇,無不建立在現實的悲劇性上。然而,喜劇不只是模仿現實,而是透過現實的超越、反轉、變形和顛覆,引人發笑,讓眼前的悲慘輕盈起來。喜劇,就像是現實的逃脫術;笑,讓我們從痛苦中解脫,輕盈,因為它走過了重。 喜劇的生成和發展,和特定的文化背景與民族性格息息相關,不同的國家和時代都有專屬的喜劇類型。例如英式喜劇是一種冷調幽默,借重語言的優雅機智,運用一詞多義,一語雙關來諷刺挪揄。法式喜劇則是以機智凌厲作為社會、政治及個人批評的利器,法式幽默機靈敏捷、短小精悍、一針見血,笑的目的是為了回頭面對、思考身處的社會環境。德國人向來以嚴肅和理性著稱,德式喜劇以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或情境下的荒謬傳達笑料,雖然沒有直接反映在文本上,但喜劇的顛覆能量卻轉換形式繼續存在。日本人在拘謹的社會氛圍下,反而發展出極端的搞笑文化,解放壓抑的民族性格。港式喜劇承襲了英式喜劇的傳統,透過殖民的文化統治與轉化,再加上對現實的無奈與逃避的阿Q精神,創造出獨特的娛樂產業。台式喜劇則混雜融合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反映多元族群的審美經驗。今年臺北藝術節以喜劇為題,呈現喜劇的各種型態和面貌,本月專題將帶你走進喜劇的殿堂,窺探笑的藝術。 源自於本土的歌仔戲,長期以來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而不斷成長,為了因應不同的場域演出需求,在不同時期,都有新曲調的加入。早年由民間戲班土法煉鋼,以「安歌」為主的歌仔戲音樂,在上世紀末與對岸的戲曲界交流後,才正式有了「音樂設計」的專業分工。近十幾年來,為新編劇目創新曲調的工作,不曾間斷。有些吸收自其他劇種或表演藝術,有些則是新編,長期下來,累積了一批新創曲調。去年首演的《安平追想曲》,音樂設計周以謙融合舊調新腔,以本土歌劇的手法,開展出「歌仔新調」的格局,清晰刻劃出新世紀以來,台灣歌仔戲音樂迥異於大陸薌劇的身影,也呼應了近年新興實驗劇場歌仔戲的開創精神,堪稱是歌仔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喜劇哈哈鏡 演繹人生現實難解
喜劇就像小丑本身,是個行走江湖的瘋癲者,不受理性約束、擁有犯規的天分。時至今日,它的樣貌仍然多變,但高明的喜劇一定蘊藏批判的力量,像一面哈哈鏡,將混亂世界的現狀納入諷喻,在變形中演繹人的異常和解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耿一偉:透過喜劇,開發不同類型的觀眾
今年的臺北藝術節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新設的「藝術總監」一職由資深劇評人耿一偉擔任,任期三年,今年的節目就是他奔波全球、辛苦看戲後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以「喜劇」為主題,耿一偉打出「顛覆神聖、嬉笑台北城」的口號,他表示,希望讓大家看到喜劇的多元面向,也希望藉由喜劇的庶民特質,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開發更多不同類型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