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2024年「選擇障礙」聚焦外在猶疑,2025臺東藝穗節將以策展主題「我是誰?我在哪?」直擊當代世代內在焦慮,更深入探問自我認同,12場環境劇場、8場藝術工作坊,並首度推出6條「藝穗撞遊」套裝行程,將藝術、旅行與在地文化串聯成完整體驗。
2025/10/16-11/23
今年藝穗節持續打破傳統劇場框架,將演出場域延伸至廟宇、溼地、糖廠、漁港等日常空間,讓藝術走入真實地景。入選的8組團隊包括即將成真火舞團、壞鞋子舞蹈劇場、萬象高空特技、身知島製作、嵐天樂集等,演出形式橫跨舞蹈、高空特技、沉浸式劇場與火舞,為觀眾帶來多元的藝術體驗。
這些非典型演出場域的選擇並非偶然。當表演藝術走出封閉的劇院空間,進入開放的自然環境與生活場景,觀眾與作品的關係也隨之轉變。在廟宇裡看見當代舞蹈,在漁港邊感受火舞的力量,在糖廠遺址中體驗沉浸式劇場,這些空間本身就承載著臺東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底蘊,與藝術創作產生對話,創造出獨特的觀演經驗。
策展人賴韋丞表示:「我們希望藝穗節不只是一場表演,而是一段撞擊內心的旅程,陪伴觀眾在山海間找到更真實的自己。」這個策展命題呼應了現代人普遍面臨的身分認同與存在焦慮,透過藝術創作引發深層思考。
從2024年的「選擇障礙」到2025年的「我是誰?我在哪?」,臺東藝穗節策展主題展現清晰思考脈絡,從面對外在世界的猶疑不決,逐步深入到對自我本質的探問。這不僅反映了當代社會快速變遷下,個體面臨的認同困境,也顯示藝穗節作為一個藝術平台,嘗試透過文化介入回應社會議題的企圖心。
節目規劃採「山線週、海線週、市區週」分區進行,讓旅人能依不同週次安排,逐步深入認識臺東的多樣風貌。山線週帶領觀眾進入臺東的內陸腹地,感受山脈的沉穩與原住民文化的厚度;海線週則沿著太平洋岸線移動,在海風與浪濤中體驗東海岸的開闊;市區週聚焦臺東市區及周邊,探索都市與鄉村交界的獨特氛圍。
這樣的設計不僅展現臺東豐富的地理與文化紋理,也為觀眾創造更從容的旅行節奏,避免走馬看花式的淺層觀光,而能真正沉浸在每個地方的獨特氣質中。
最受矚目的創新設計是「藝穗撞遊」套裝行程。6條行程涵蓋山線、海線與市區,將演出觀賞與在地文化體驗結合,讓觀眾在移動過程中感受地方脈絡。每條路線都經過精心規劃,串聯表演場地、在地美食、文化景點,使藝術欣賞成為完整旅行經驗的一部分。
此設計呼應臺東「慢經濟」理念,期待將藝穗節打造為結合旅行與文化的特色品牌。相較於快速消費式的觀光模式,「慢經濟」強調深度體驗與永續發展,讓訪客有時間與空間真正認識一個地方。透過藝穗撞遊,觀眾不只是來看一場表演,而是在旅程中與臺東的土地、人文產生真實連結,這樣的文化旅行經驗更能創造長遠的情感記憶。
臺東藝穗節自2020年創辦以來,已成為東臺灣重要的藝文盛事。6年來持續突破框架,將表演藝術帶離傳統舞台,讓藝術在日常空間中綻放,也讓在地居民有更多機會接觸多元的藝術創作。今年的創新嘗試再次展現藝穗節作為文化品牌的活力與企圖。
記者會現場以「列車月台」為概念,透過聲景與投影營造旅程啟程的氛圍,並首映《2024臺東藝穗節精彩回顧》,由嵐天樂集以傳統鼻笛演出為活動揭開序幕。悠揚的鼻笛聲迴盪在展演空間,彷彿召喚著觀眾踏上這場尋找自我的旅程。
2025臺東藝穗節將在今年秋天正式登場,邀請觀眾出走城市,在臺東山海之間展開一場尋找自我的藝術之旅。當生活節奏過快,當外在聲音太多,或許我們都需要這樣一段旅程,重新叩問「我是誰?我在哪?」的根本問題,在藝術的碰撞中,撞見最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