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Louis Fernandez
-
巴黎
作家親自登台微觀自我 歐斯特麥耶新作逼視社會矛盾
法國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開,每個劇院都戰戰競競。許多劇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馬上中止演出(註1)。觀眾看戲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儘管諸多限制,但觀眾依舊熱情不減,讓多部製作一票難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與法國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誰殺了我父親》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開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戰中的殖民兵 為誰而亡的戰士魂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歷史的背面,掩埋了多少當權者忽視的故事?向來不畏於顛覆既有觀點的阿喀郎.汗將帶來台灣的作品《陌生人》,即著眼於敏感的種族問題,挖掘一次大戰當中被忽略的印度殖民兵歷史。作為阿喀郎的生涯最後一支獨舞,《陌生人》以原為印度舞者的士兵為主角,以普羅米修斯神話為隱喻,重點回顧了阿喀郎的舞蹈生涯。
-
巴黎
法國名導席瓦迪耶 將《人民公敵》化為當代警世寓言
法國鬼才導演席瓦迪耶近期將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搬上舞台,原作透過兄弟之爭描繪了科學真理與政治運作的衝突與矛盾,席瓦迪耶透過層次分明的舞台裝置和節奏明快的場面調度,試圖將這場兄弟鬥爭,發展成事實真相與現實利益的衝突。他運用混雜的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更在演出中融合了即興橋段,讓台上台下直接交流,度過一段激發想像和思考的嘉年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打開人類身體 放動物出來
編舞家法布里斯.蘭伯特的《今天,野蠻》,部分靈感來自人類學家李維史托的論著《野性的思維》,潛入未知尋找直覺,發現隱藏在文明皺褶中,在社會規範的表面之下,驅動身體的基本動作。七名舞者像籠子裡的野生動物,遊走在半透明織品裝置、如蒙古包的空間雕塑中,極為直覺的舞蹈搭配不斷重複、令人出神的打擊樂鼓點作品探索了存在的起源,喚醒了我們的直覺,更逼近我們原始的慾望和遠古的恐懼。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歷史終結後的文明新頁?
卅一歲的戈瑟蘭被譽為法國最具潛力的青年導演。他擅長以充滿感官的劇場效果,表現出優美且浩瀚的文學性。去年他應史特拉斯堡國立戲劇學院之邀,為該校畢業生發展一齣全新創作,他與法國當代小說家貝隆傑合作,以加萊難民營為主題編創了《1993》,試著用「九○後世代」的批判觀點,探究歷史與當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尋覓歐洲夢碎的關鍵線索。
-
巴黎
劇場創作以亞洲移民為題 認識亞裔族群的契機
今年,巴黎兩間國立劇院分別搬演了以亞洲移民為題材的作品新銳女導演恩桔妍的《西貢》,透過單一廚房場景,流轉於兩個時代與城市之間,重塑越南移民的辛酸史;曾來台創作的法國導演迪麥可《華人在奧貝維利耶》則用充滿感官性的舞台效果跨越了文化藩籬,讓法國觀眾突破成見,認識華人的現實處境。透過劇場,讓法國觀眾有機會認識亞裔族群,讓劇場藝術體現跨種族的人性價值。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劇場導演
德馬西-莫塔 人性手法 創造現代的奇幻寓言
卅一歲就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劇場導演艾曼紐.德馬西-莫塔接掌巴黎市立劇院以來,即以多項計畫鞏固了該院多元、國際化的風格,更改編許多廿世紀經典劇作,企圖打造一套市立劇院的定目劇,即將訪台演出的《犀牛》就是其中之一。尤涅斯柯的《犀牛》是荒謬劇經典之一,但德馬西-莫塔的新版卻刻意淡化了荒謬語言製造的喜劇效果,而強調出人物內心的不安與惶恐,企圖用人性化的手法烘托出劇作家筆下對於存在的困惑。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東風西漸的精采 跨域展演的能量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新視野藝術節」,將於十月下旬在香港登場,為期一個月時間內,展演多檔亞洲具前瞻性的作品。開幕演出為日本旅德作曲家細川俊夫作曲、德國編舞家莎夏.瓦茲編舞、編自能劇的《松風》,閉幕演出則為由孟加拉裔英國編舞家阿喀郎.汗編創、取材自印度神話的《輪》,東風西漸的精采組合令人期待。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紊亂,定義的民主化?或創作的法西斯?
法斯賓達是德國一九七○年代最重要的電影導演,創作跨電影與劇場,能量豐沛,政治思維也相當激進,由德國導演福克.李希特與法國導演史坦尼斯拉斯.諾德合作執導的《我是法斯賓達》,基於李希特歷年來大量的個人日記、法斯賓達的電影和人生,在製作過程中與演員共同創作,演出點出當下歐洲社會面臨難民潮湧入、極右派重新抬頭的矛盾情緒與氛圍,並進行直接的提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作《獅若有言》 阿喀郎重現《摩訶波羅多》女性人物
編舞家阿喀郎.汗新作《獅若有言》,以女性視角,重新詮釋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中安巴公主與毗濕摩的故事。其中阿喀郎親自擔綱毗濕摩一角,台灣舞者簡晶瀅則擔綱吃重的安巴公主一角,在融合卡達克與現代舞技巧的演出中,簡晶瀅的身體動作從一開始的細緻精巧,投胎時的蜷曲扭動,到最後復仇時的堅定,也展現了舞者的能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導演手法簡潔大氣 深邃幽微再探經典
義大利劇作家皮藍德婁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是現代劇場的經典,雖然首演距今已超過九十年,但其探索劇場真實與虛幻的主題卻歷久彌新。巴黎市立劇院總監德摩西-莫塔在今年一月復排此劇,將十四年前版本搬上舞台,由前輩導演薛侯的愛將擔綱主演。德摩西-莫塔不特別強調視覺驚豔,而是從大處著手,於細部順勢導入個人新的詮釋以簡單,在最小的改動範圍內,讓一齣觀眾已熟知的現代經典,從戲裡到戲外都具有更豐富的意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三齣大河劇 劇迷頂禮膜拜
巴黎劇場新季開始,就有三齣紮實的「大河劇」吸引劇迷入場,分別是波蘭導演魯帕的Factory 2、加籍黎巴嫩裔導演瓦吉‧穆阿瓦德的《濱海、焦土、森林》三部曲與德國導演彼得.胥坦的《附魔者》,演出長度分別是七個半小時、十一個小時與十二個小時,透過不尋常的演出長度,讓我們繼續確認,「劇場」仍然是一塊人類無可取代的精神溝通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