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舞家阿喀郎.汗新作《獅若有言》,以女性視角,重新詮釋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中安巴公主與毗濕摩的故事。其中阿喀郎親自擔綱毗濕摩一角,台灣舞者簡晶瀅則擔綱吃重的安巴公主一角,在融合卡達克與現代舞技巧的演出中,簡晶瀅的身體動作從一開始的細緻精巧,投胎時的蜷曲扭動,到最後復仇時的堅定,也展現了舞者的能量。
「除非獅群有了自己的說書人,否則在狩獵的故事裡,榮耀將永遠歸於獵人。」
近年來新作不斷的編舞家阿喀郎.汗,最新作品《獅若有言》Until the Lions題名來自非洲口傳諺語。一如歷史總是由勝利的一方寫就,若作為獵物的獅子無法取得話語權,那麼精采的故事也只能留給狩獵的那方。
讓史詩中的女性發聲
如同「歷史」一詞常被稱為「他的故事」(History),在史料撰寫時,也往往缺乏從女性觀點出發的敘事。十三歲時曾親身參與彼得.布魯克《摩訶波羅多》製作的阿喀郎,此次則企圖以女性視角,重新詮釋《摩訶波羅多》這部龐大的印度史詩當中,安巴公主(Amba)與毗濕摩(Bheeshama)的故事:毗濕摩為了弟弟搶親,將安巴拐至自己的國度,迫使她離開意中人沙魯瓦王(Shalva);之後雖然安巴得到釋放,沙魯瓦王卻認為安巴已為他人所有,不願娶她。安巴轉而要求毗濕摩娶其為妻,卻因為毗濕摩曾發過不近女色的毒誓,遭到拒絕。憤恨之下,安巴誓言復仇。
作品中,由阿喀郎飾演毗濕摩一角,台灣舞者簡晶瀅則擔綱吃重的安巴公主一角,另一位舞者克莉絲汀.喬伊.瑞特(Christine Joy Ritter)飾演安巴重生後的Shikhandi。甫於台灣演出驫舞劇場《兩對》的簡晶瀅,亦曾於二○一三年在阿喀郎為紀念《春之祭》首演一百周年編作的iTOMi中,演出主要角色。除此之外,曾以《臥虎藏龍》獲獎的藝術家葉錦添,繼《源》DESH之後,再度與阿喀郎合作,擔任視覺設計。燈光設計則是長期與羅素.馬利芬特合作、曾獲奧立佛獎肯定的麥可.霍爾斯(Michael Hulls),無論舞者或創意團隊,都相當令人期待。
有別於阿喀郎的作品多於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此次《獅若有言》則選擇於倫敦北邊的圓屋劇場(The Roundhouse)呈現。舞台設於環形劇場中央,以巨大的樹木年輪為底,深刻的裂痕從圓心往外延伸。開演前場內煙霧繚繞,也為此一史詩故事增添氣氛。四位舞者以多國語言混雜吟唱,搭配音樂,不僅為故事敘述帶來節奏,亦增添神秘感。
台灣舞者簡晶瀅表現吸睛
在融合卡達克與現代舞技巧的演出中,無論肢體動作傳達的是憤怒、誘惑、苦修、等待,或從自焚中重生,觀看時很難將眼光自簡晶瀅那隨之舞動的長髮移開。貫串全場的安巴公主,身體動作從一開始的細緻精巧,投胎時的蜷曲扭動,到最後復仇時的堅定,也展現了舞者的能量。《獅若有言》中,最細緻複雜的段落,莫過於毗濕摩拒絕安巴娶其為妻的要求時,極力抗拒的無奈,以及安巴的挫折與不甘。相較於安巴,毗濕摩的角色變化的確較弱,的確呈現阿喀郎以女性為中心,重述故事的企圖。
演出最後,安巴重生為Shikhandi,雖生身為女,之後卻得以化身男性,在戰場上,一切如濕婆所應允安巴般進行。毗濕摩放下武器,讓Shikhandi殺死他。舞台上,舞者們揮動具有彈性的竹枝,擊打舞台時,呈現強大的力道。藉此設計,觀眾能夠想像戰場上的雜沓與殺戮。
《獅若有言》故事內容摻雜了種種情緒,以及諸多轉折,考驗編舞家在短短舞作中呈現複雜內容的能力,對觀眾而言,亦是緊湊的觀賞經驗。節目一月份在倫敦首演後,已得到諸多媒體如《衛報》、《每日電訊報》、劇場報The Stage評論的高度肯定。在圓屋劇場演出結束後,即轉往法國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