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音樂 雙套音樂會探索傳統與創新
魏德曼與NSO攜手 演繹魔幻《玻璃琴》
國際知名音樂家約格.魏德曼(Jrg Widmann)將攜手國家交響樂團(NSO),帶來兩套別具特色的音樂會「活力洋溢」與「世代交鋒」。此次魏德曼特地留台一週,不僅指揮、與台灣作曲家深入交流,還將透過精心設計的音樂演出,讓觀眾在經典與現代音樂之間感受全新的對話。他表示:「當代音樂與熟悉的古典樂或許看似遙遠,但放在一起時,可以發現彼此的相似與親密性。」 身兼單簧管演奏家、指揮家與作曲家的魏德曼,是音樂界公認的全方位天才。與NSO的緣分始於2016年,並在2018至2019年間擔任駐團藝術家。在2024╱25樂季,他將擔任北德廣播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里加小交響樂團合作夥伴、德意志廣播愛樂樂團創意合作夥伴與慕尼黑室內樂團副指揮等多個職位。 「活力洋溢」 探索舞蹈與結構 第1套音樂會以舞蹈為核心主題,主要演奏魏德曼的3首創作與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除了《為10種同管樂器而做號角音樂》外,最受矚目的樂曲還有《活力洋溢》(Con brio),本曲特別圍繞貝多芬的第7號交響曲展開。魏德曼形容此曲是「期待與驚喜的遊戲」。 呂紹嘉解釋:「如果期待在《活力洋溢》中尋找貝多芬的影子,可能會失望,但編制與結構完全一致。魏德曼身為作曲家,特意在熟悉的框架下進行解構,好像保留血肉換成了不同的樣子。」魏德曼則補充:「這首作品對定音鼓的處理非常挑戰,但它是向貝多芬致敬的作品,能讓人感覺開了眼界。」 此外,這場音樂會還將演出魏德曼另一作品《骷髏之舞》,呂紹嘉表示:「這是中古世紀藝術家的經典主題,像聖桑、李斯特、馬勒都創作過相關作品。魏德曼用管絃樂打造戲劇感與奇幻聲效,從絃樂在琴橋上拉奏到法國號模仿狼的聲音,充滿創意。」 音樂會壓軸將呈現貝多芬的第7號交響曲,恰好呼應前者《活力洋溢》的巧思。
-
焦點專題 Focus
日本歷史小城如何孕育國際音樂平台?
位於日本長野縣的松本市,以其歷史悠久的文化和壯麗的自然景觀著稱。這座小城在江戶時代(1603-1868)曾作為城下町(註1)而繁榮,至今保留有許多能感受江戶時代氛圍的景點。松本城(Matsumoto Castle)是最為人熟知的地標之一,建於1593年至1594年間,至今未曾因戰爭或歷史事故重建,是日本現存的少數幾座原始天守(註2)之一。登上城堡的天守,可以俯瞰整個松本市,遠眺壯麗的山脈景色。 除了松本城,松本還擁有著名的溫泉區如淺間溫泉和美原溫泉,這些地方為旅客提供了放鬆的場所。古老的街道如「中町通」(Nakamachi Street)和「繩手通」(Nawate Street)保留了傳統的江戶時代建築,讓人彷彿回到了過去。此外,松本還是探訪上高地(Kamikochi)的最佳起點之一,上高地擁有清澈的河流和壯麗的山景,是登山和徒步旅行者的天堂。 齋藤紀念管弦樂團的創立與成名 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aito Kinen Orchestra,SKO)誕生於1984年,由小澤征爾(Seji Ozawa)創立,以紀念他的恩師齋藤秀雄。齋藤秀雄是日本音樂教育和指揮的先驅,也是日本最著名的私立音樂學院桐朋學園大學的創辦人。為紀念齋藤秀雄的逝世10周年,小澤征爾和其他學生組建了這個臨時樂團,並在日本大城市和世界巡演。儘管最初只是臨時組團,但樂團成員們的音樂共鳴和激情深深打動了觀眾,決定將樂團延續下去。 經過多年的經營,SKO樂團逐漸成為國際化的音樂團體,匯集了來自日本、美國、歐洲等地的頂尖音樂家。每年夏天,這些音樂家齊聚松本,共同排練和演出,展現卓越的音樂水準和國際合作精神。SKO樂團在國際間迅速成名,特別擅長演繹馬勒(Gustav Mahler)和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的作品,其細膩的音樂表現和深刻的情感詮釋贏得了廣泛讚譽。
-
焦點專題 Focus
辦派對、揪遊行、送音樂到你家 打造松本的「在地」盛會
走在松本街道上,隨處可見藍底金色的「M」字,這是小澤征爾的親筆書寫,既是松本(Matsumoto)的縮寫,也象徵著日本北阿爾卑斯連峰的壯麗外型。如此的連結,顯示小澤征爾松本音樂節(OMF)不僅提升了松本這個城市的國際文化地位,還在全球推廣了日本古典音樂的發展。但若說這個音樂節有什麼樣的獨特性?只要到訪松本市,便能立即體會這是一個具有「在地感」的盛會,整座城市都彷彿因為音樂節的到來而歡欣鼓舞著。 除了正式演出外,音樂節的活動也將音樂會推廣到各地,例如「送音樂到家」(Demae Concerts)讓音樂家們會前往松本的醫院、養老院和身心障礙機構演出。沿街行走,可以看見餐廳、店鋪、商家等,也以音樂節為主將櫥窗裝飾得美輪美奐。一路上,到處都能看到以小澤征爾照片為設計主題的旗幟飄揚,像在對每位路人打招呼,而每個角落,還能隱約聽到齋藤紀念管弦樂團(SKO)演奏的交響樂曲伴著腳步進行。在這期間,遊客還能有機會免費參觀當地景點如松本城、開智學校博物館、松本市美術館、松本民藝館等地。
-
焦點專題 Focus NSYO新加坡、泰國巡演全紀錄╱現場直擊
「夢響・巡禮」音樂會!聽見NSYO年輕熱血
即使是青年團的音樂會,樂團所排出的曲目也相當具有水準,並且與職業樂團的規模相仿。不但有傾向當代曲風的作品、邀請獨奏家演奏協奏曲,下半場更有兩首純粹給年輕音樂家們展露所長的樂曲。在每首樂曲中,不但能聽見年輕音樂家們賣力的演出,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團結一心、亟欲將樂曲表現完美的凝聚力。如此青春活力的表現,是頂尖樂團都不一定能夠做到的。 首先演出的場地在新加坡楊秀桃音樂學院的音樂廳,這所學校創立於2003年,是新加坡第一所音樂學院。該學院的學生相當國際化,來自全球超過70個國家。另外一場,則轉往泰國的瑪希隆大學音樂學院(College of music, Mahidol University)音樂廳。根據音樂學院院長Dr. Narong Parangcharoen介紹,音樂學院不僅為教學單位,也負責經營音樂廳及駐廳之泰國愛樂交響樂團(Thailan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音樂
世界合唱美聲齊聚 2024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繽紛開展
由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年度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簡稱TICF)將於7月底到8月初盛大舉行。本屆除了台北愛樂合唱團之外,更將邀請來自印尼、挪威、西班牙與台灣本地的10餘個團隊共襄盛舉。除了開幕及閉幕音樂會外,更將舉行巡迴全台的系列音樂會。除了表演外,台北國際合唱大賽(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Competition,簡稱TICC)也將如期展開。 今年的團隊不可小覷,由全世界最具分量的「世界合唱大會」去年精選出的10個團隊中,即有來自印尼、西班牙巴斯克及台北愛樂共3組團隊將在台北亮相。台北愛樂合唱團音樂總監古育仲介紹,來自印尼的巴塔維亞合唱團(Batavia Madrigal Singers)團名取自雅加達的古地名,20年前才剛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他們就來過台北表演。之所以相隔20年未能再度訪台,是因為他們在各個不同比賽頻頻得獎、各地邀演應接不暇。該團最高的榮譽是得到歐洲合唱大獎賽總冠軍,這個獎項非同小可,因為是將其他不同比賽的冠軍集合起來再比一次所得到的,所以可說是「冠軍中的冠軍」。除了演唱西方宗教歌曲,該團表演最大的特色是綜合印尼文化與流行歌曲,並且活潑地載歌載舞。古育仲回憶:「2004年來台時,他們邊唱還邊做大車輪的動作,非常震撼,台下觀眾是歡呼尖叫,難以置信。」 來自挪威的女生合唱團Cantus在歐洲女生合唱團隊中享有盛名,後來爆紅的原因是,動畫片《冰雪奇緣》第一、第二集開場的合唱,就是她們的歌。古育仲說:「這些是她們早年委託創作的招牌歌曲,靈感來自於北歐薩米民謠。之後《冰雪奇緣》團隊在製作配樂時,發現他們的歌曲很適合,於是請他們來重新錄製。」2006年來台時,她們就穿著華美的傳統服飾演唱過,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的雷歐亞少年合唱團(Leioa Kantilka Koralsa),演唱的特點是同聲,同樣也是有歌有舞。自治區雖然屬於西班牙國土,但有自己的文化、語言與音樂,因此歌曲也相當具有民族風味。古育仲分享:「去年在土耳其參加世界合唱大會時,現場看過他們的表演。除了唱得好、動作棒之外,我感覺到他們的歌唱與動作都非常真誠,最後他們還是大會選出的10團中的第一名。」 <p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帶路回母校
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現場直擊!
位於德國北部下薩克森州的州府漢諾威市的漢諾威音樂、戲劇與媒體學院(Hochschule f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HMTMH)是個音樂專業的頂級學校,人才輩出,學生也經常包攬世界重量級音樂比賽大獎。許多知名的台灣音樂家如潘皇龍、魏樂富(Rolf-Peter Wille)、嚴俊傑、范姜毅等人都曾於此地就學。學校中最頂級的還是音樂類的教育課程,包括爵士樂、流行音樂等皆有涵蓋,但尤以鋼琴、管絃樂和室內樂等為強項。戲劇、歌劇院系等,則與漢諾威國立歌劇院和北德廣播愛樂樂團等職業表演團體關係緊密。旅行演奏於各地,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在歐巡期間一早撥冗回到母校,夾雜著激動的心情與年少回憶,親自帶領大家探訪這個聲名遠播的高等學府。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2024日本行(一)
首度登上三得利音樂廳 《媽祖傳奇》演繹台灣文化
2024年3月初,在春天氣候多變的日子裡,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團隊們帶著熱情,啟程前往日本。在邀請台日雙方作曲家與學者舉辦第3屆「東亞樂派論壇」之後,更以「祈り」為主題規劃全新節目,由首席指揮林天吉帶團,攜手日本演奏家與重要作品,首度登上日本享譽國際的三得利音樂廳,並於音樂會後動身前往福島,於「福島東日本大地震與核能災害傳承館」紀念311的系列活動中演出,為災後的重建復注入一份關懷與支持。
-
音樂 彈指群英—多鋼琴音樂節
苗北藝文中心5部鋼琴 同台挑戰各種可能
苗北藝文中心近年來在節目的規劃上成果斐然,年度的「苗北藝術節」除了以藝術總監林佳瑩擅長的音樂為中心設計,更將觸手往外伸展至戲劇、舞蹈乃至視覺藝術領域。而利用藝文中心擁有5部鋼琴的優勢,林佳瑩更在今年8月舉辦「彈指群英多鋼琴音樂節」系列,讓鋼琴家齊聚一堂,演奏精心規劃的樂曲。 林佳瑩說:「屆時會有非常多的呈現,有雙鋼琴、四手聯彈、六手聯彈等等,最後的標就是5部鋼琴一同呈現。」此外,除了重要的鋼琴家外,還包括在各地音樂比賽、特別是在苗栗比賽獲獎的小朋友們,也安排與大師同台,帶出傳承意味。擔任此次音樂節演出策劃的是指揮蔡政德。在他的協調下,音樂節分成3場,風格各有千秋。他坦言:「5個音樂家各自彈一台鋼琴的曲目,相當不容易找。但也希望能夠利用各種形式分享,讓音樂往下扎根。」 第一場音樂會有主要由鋼琴家陳冠宇、盧易之以及為古典注入趣味性的網紅鋼琴家「江老師」江宇婷領軍,在作為重心的古典之外,也試圖表現跨界面向。除了陳冠宇將演奏李斯特第一號魔鬼圓舞曲,江宇婷也將演奏史克里雅賓的奏鳴曲,最後,將由5個人演奏由盧易之改編的《六月茉莉》。盧易之說:「這首樂曲原本為了12位鋼琴家、24隻手改編,現在又重新改編為5個人、10隻手,必須平均分配,希望能突顯好的效果。」 第二場則由鋼琴家嚴俊傑、謝維庭及張凱閔帶頭。嚴俊傑說明:「這場音樂會的主軸是法式與當代風情,選擇好聽、但大家比較少聽到的樂曲演奏。」有蕭邦、德布西、拉威爾、拉赫瑪尼諾夫等,「整場音樂會就是浪漫的集結。」 第三場除了邀請到鋼琴界知名夫妻檔魏樂富與葉綠娜,還有林娟儀及汪奕聞。葉綠娜開玩笑地說:「5部鋼琴就有5個世代。」她認為台灣有非常多好的鋼琴家,應該互相合作,借這個機會讓更多人看到。因此,這場音樂會的主軸在於傳承,鋼琴家也完全都是魏、葉兩人的嫡傳弟子。本場曲目除魏樂富改編的李斯特《死之舞》外,還有改編自德布西作品的《戲》。魏樂富表示,德布西作品中阿拉貝斯克(Arabesque)的裝飾風格與民歌《沙里紅巴》的旋律有類似之處,便由此改編成《戲》這首新的樂曲。 整個系列有跨界、有浪漫,最主要的意義更在於世代接替。在各種不同的組合與曲目下,展現獨奏與團隊合作的意義。「彈指群英―多鋼琴音樂節」讓鋼琴演奏家們能藉由音樂會發揮並開發更精采曲目
-
焦點人物 旅美打擊樂家
魯千千 揮舞琴棒、勇敢追夢
在紐約初見魯千千,俐落的髮型與時髦的打扮顯現出獨有的個性,言談間的大方和自信,與街頭的快節奏毫無落差。就在4月底的這天,她興奮地分享著剛獲知的喜訊在「葛萊美」這個擁有美國音樂界權威的獎項中,公布了「2023年十大爵士新秀」(10 Emerging Jazz Artists),而魯千千是唯一上榜的台灣音樂家。回想來時路,她苦笑著說:「如果當初我知道來這裡要經歷這麼多事情,會有多害怕啊!」 確實,印象中的她,留著長長直直的頭髮,在朱宗慶打擊樂團的二團中相當亮眼,卻也柔順低調。從小念音樂班的她,也一路從北藝大念到碩士畢業。在團體中,她演奏寫好的音樂,練著規定的棒法、打出一致的聲響,學習如何團隊合作。但她內心那不想安分的靈魂卻隱隱騷動著。她還記得,第一次走進創辦人朱宗慶的辦公室「討論」退團意願時,結果被慰留;第二次,她又帶著「討論」的想法,再度被說服;直到第三次,心意已決的魯千千直接說出她的「決定」,未料竟獲得朱宗慶的擁抱與祝福,放手讓她去闖蕩。
-
音樂 時隔33年再度來台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已經隔33年沒來過台灣了!」合唱指揮暨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梁秀玲表示:「第一次來是1988年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第二次則是1990年在兩廳院。」時隔多年,樂團終於在亞洲巡迴中將台灣列為其中一站,並特邀小提琴家陳銳回台,演出他即將「封曲」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班貝格交響樂團在德國,是與柏林愛樂、慕尼黑愛樂並列為國家級的3個樂團。」提起樂團的重要性,梁秀玲表示:「班貝格交響樂團是特別的存在!有別於在大城市的樂團有資金、有觀眾,它卻是出自德國的一個小鎮。」她補充,班貝格在文藝復興時期是羅馬天主教教皇、國王所居之地,因此雖是小鎮,卻有著宮廷的貴氣。而它的歷史源於二戰之後,住在捷克的德裔音樂家被迫返回德國,但因為大城市被戰爭摧毀而無路可去,所幸班貝格市長識得人才,於是籌資將他們留下,組成這個優秀的團隊。
-
音樂
台北愛樂50周年 首演錢南章第九交響曲《紅樓夢》
成立於1972年的台北愛樂合唱團,今年適逢成軍50周年團慶,從開季音樂會起,就挑戰獨唱、重唱、合唱、雙合唱團等不同編制的音響及經典合唱曲目。在歲末歡慶的尾聲,更將首演作曲家錢南章的大型合唱作品第九號交響曲《紅樓夢》作為壓軸,期待能為觀眾帶來一個與眾不同的合唱饗宴。 錢南章是國內創作量豐沛又深受歡迎的作曲家,作品在他的設計下富含劇場元素,尤其神來一筆的幽默感更常令人會心一笑,其孜孜不倦的創作精神尤其令人感佩。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獎及5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的肯定,在台北、慕尼黑、舊金山3地的作曲生涯,寫了近百首樂曲,演出超過百餘場次。不僅是國際上少數能夠躋身至創作第九交響曲行列者,也可以說是奠基台灣的作曲家中,第1位達到第九交響曲目標者。回想最初創作交響曲的肇始,他笑說:「2003年,簡文彬回國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總監,希望演出國人創作的交響曲,但卻遍尋不著。後來碰到我,就邀我寫了第一首交響曲《號聲響起》,此曲榮獲傳藝金曲最佳作曲獎。」 時光荏苒,眾多創作之後終於來到錢南章的第九交響曲。這傳說中的「第九」,不但被視為作曲家的里程碑,也由於貝多芬、布魯克納、及刻意避開第九交響曲的馬勒都無法突破,因此使得這個數字更為神秘。當然,後世破解迷信者所在多有,但無論如何,「第九」的地位與重要性無可抹滅。為此,錢南章花了兩年心力尋找恰當的素材,甚至不惜拜訪友人、請教意見。最後,在台北愛樂合唱團的委託創作及夫人賴美貞女士的編詞協助下,決定以加入獨唱與合唱的聲樂交響曲《紅樓夢》作為他生涯中第九交響曲的主題。錢南章解釋:「在貝多芬之前,人聲與交響樂是平行的兩條線。到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採用了席勒的《快樂頌》;馬勒的多部交響曲都加入了獨唱、合唱的元素。從此可以說,這兩條現已經混在一起了。」 為何選擇《紅樓夢》?錢南章認為:「《紅樓夢》完全符合我對第九交響曲人生大哉問的創作理念!」其中包括了儒、釋、道3家的哲學理念,也有生、老、病、死的世間百態。因此他擷取故事中的幾個重點,6個樂章從〈序曲〉開始,接著〈石頭記〉與〈葬花吟〉,分別代表著賈寶玉與林黛玉兩位主角;有場面壯觀的〈大出殯〉、〈劉姥姥〉,到尾聲的〈紅樓夢〉呼應著世事無常,浮生若夢,卻也在作曲家的巧思下,藉著傳統戲曲的元素笑看人生,以及鐘聲齊鳴來祈求疫情早日消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舞台與教學 「線上」雙接軌
應臺北藝術大學之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將接下音樂系專任小提琴助理教授一職,而小提琴大師胡乃元也破例將擔任四週的客座講座教授,加上已加入固定師資群的李宜錦及薛志璋,多位縱橫舞台的演奏家將為校園音樂學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透過建置線上教學設備,未來也可能跨越時空限制,讓各領域音樂大師線上教學,讓學生不用等到出國留學,也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
2024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 疫後回歸移師高雄
由鋼琴家嚴俊傑擔任藝術總監的「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IMPF)從2017開始,明年年(2024)將舉辦第5屆。由於堅持「實體的交流才有溫度,才符合我們對藝術的追求。」歷經3年蟄伏,2023年底終於宣告藝術節即將回歸!以往都在台北舉辦,今年特別移師高雄,讓藝術節在風景優美的南台灣進行,嚴俊傑表示:「全程都在高雄的中山大學、衛武營,在不同的場地舉辦各種活動。」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追蹤報導
用來自福爾摩沙的聲音,為台灣發聲
2020年,國家交響樂團(NSO)預備展開盛大的歐洲之旅。萬事皆備,卻遇上疫情來擾,打亂了全世界音樂家、樂團、場館原先規劃到好幾年後的安排。病毒肆虐一連3年,樂壇從措手不及、完全停擺,到想盡各種辦法呈現演出。NSO逐漸恢復舞台上的表演外,對於國際巡演也無一刻停息,默默規劃了在美國兩場紐約、華盛頓、芝加哥之行,並且在相隔不到兩週的時間隨即銜接至日本兵庫、東京、福山等地巡演。 2023年4月,NSO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打著「From Formosa」(來自福爾摩沙)的招牌,在疫情的尾聲中重新踏上國際巡演。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Alice Tully)、大衛.葛芬廳(David Geffen)的吳蔡劇場(Wu Tzai Theater)、華盛頓特區的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Kennedy Center, D.C)、芝加哥的溫茲音樂廳(Wentz Concert Hall, Naperville)以及日本東京歌劇城音樂廳等知名場館演出。節目內容包括室內樂、交響樂;曲目有西洋經典,也將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帶出國門;指揮有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協同指揮吳曜宇;獨奏家有黃俊文、林品任;型態有表演、也有推廣教育等。 面對各種場館的規範,以及尚未取消的防疫規定和所有演奏者的安全,這趟巡演顯得格外困難。但從現場重量級人物的熱烈討論,以及國內外高達80多篇報導與評論來看,此趟行程為台灣這塊土地的「發聲」不容小覷。當團員們團結一致在克服時差、登上各有特色的一流場館、迅速地在排練中調整音色聲量,並於音樂會中閃閃發光時,作為台灣人,怎不為擁有這支「自信而精銳」的隊伍大聲鼓掌?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現場直擊!
開箱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與大衛.葛芬廳之吳蔡劇場
世界級的音樂廳屈指可數,而美國紐約就擁有兩個頂級的音樂表演場地。除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外,另一個就是知名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簡稱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事實上,林肯中心並不只是一個場或一個廳,而是集合12個表演藝術相關單位,包括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大衛.葛芬廳(David Geffen Hall)、大衛.寇克劇院(David H. Koch Theater)、紐約表演藝術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愛麗斯.塔莉廳(Alice Tully Hall),以及茱利亞學院(Juilliard School)。尤其是前3者環繞著一個噴泉,演出時3個廳的中場休息不一定同時,但時常交疊。走出陽台上遙望,常能看到彼此對演出討論的百態,蔚為奇觀。 紐約素以節奏快速聞名,各個場館名稱也時有更迭。有的場館當然希望名稱永久流傳,但如大衛.寇克劇院就表明只願掛此名50年,之後主事者就要另謀出路。先不論誰是誰非,本文就以本次NSO造訪的愛麗斯.塔莉廳、全新改造的大衛.格芬廳與吳蔡劇場,以及林肯中心在大衛.格芬廳設置的無障礙設計為介紹重點。 愛麗斯.塔莉廳的50年計畫 愛麗斯.塔莉是聲樂家,也是一位熱愛藝術的慈善家,由於她的主要捐款與協助建造,因此這個廳以她的名字命名。但在最初建造時,她仍不確定是否要用上自己的名字,直到1969年建造完成時,確認這個擁有1,000多個座位的音樂廳音質絕佳、空間舒適,才首肯冠名。愛麗斯.塔莉廳是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基地,鼎鼎有名的茱利亞學院,也在這棟建築物中。在1969年創建之時,他們的核心就在於「教育」,因此不只歡迎表演者、觀眾,也希望有學生前來。這就是為什麼在這棟建築物中,員工們都愛以校園(campus)這個暱稱來稱呼所有場地。 2009年前,愛麗斯.塔莉廳並非現在這個樣子,而是有著大片外牆及小窗戶以與外界隔絕。直到「50年計畫」開展動工,才將建築物重新以三角形的大玻璃圍起,如此一來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現場直擊!
開箱東京歌劇城音樂廳
東京歌劇城(東京オペラシティ)位於日本東京、離知名的「新宿」只有一站距離的「初台」站。從車站出來,就有直達歌劇城大樓的連接通道。整個歌劇城,以總長200公尺的玻璃帷幕作為設計元素,讓大樓成為一座兼具雄偉現代又深具文藝典雅氣息的建築物。 稱為「歌劇城」,是因為它並不只是一座單純的「廳」或「院」,而是由東京歌劇城音樂廳、新國立劇場,以及約60家的藝廊、小劇場、餐廳、商店、辦公室所構成的「城」。它是東京都新宿區西新宿第3高的摩天大樓,於1992年開工設計,1996年完工開幕,地上54層超過230公尺以上。每天,這座「城」舉辦歌劇、芭蕾、演劇、現代舞、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藝術表演,使它成為現代表演藝術高水準的表演舞台,更是藝術家們憧憬登上的藝術殿堂。 鞋盒式設計的音樂廳 音樂廳主要設有一個1,632座位的大廳及地下室一個265個席位的小廳,於1997年9月首次亮相。當時在日本知名指揮小澤征爾(Ozawa Seiji)帶領齋藤紀念管絃樂團( Saito Kinen Festival Orchestra)演奏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中隆重開幕。 音樂廳大廳高達3層樓,大廳外從天花板垂下一幅名為《擴音》(Amplification)的掛毯。已故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的浮雕像,就在大廳的中央位置。音樂廳內部採用了所謂的「鞋盒式」設計,音樂廳舞台後方配置有一個有3,826管數的管風琴,供音樂會使用。四周完全以橡木為材料,上方層層堆疊並加以變化,設計成金字塔造型的挑高天井,營造神聖感。良好共振的天然木質,再加上現代科技的最新音響工程,創造出享譽盛名的音響條件。完美的殘響和音質,讓台上的演奏家們可以清晰地聽見彼此的聲音,也能維持良好的音響傳至台下每個角落。再加上木質室內裝飾及頂端的燈光,更進一步營造了寧靜平和的氛圍。
-
《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 65聲道讓民眾走進樂團聲場中
一般到音樂廳欣賞交響曲,無非是舞台上的團員聚集演奏,台下觀眾正襟危坐,只有抽象的音符在空間中飄盪,化為混合的樂音進入樂迷的耳朵。然而,若是抽離演奏者,將樂器置換成音箱,解開觀眾束縛自由走動、進入樂團聲響中仔細探索、甚至站上居高臨下的指揮台感受指揮的震撼體驗,會是怎樣的感受?由法國音場設計與聲學藝術家阿蘭.馮榭(Alain Franais)所設計的《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首度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
蒙特婁 2022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現場報導(上)
走過疫情,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回歸實體
「我可以選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然後稱它為空曠的舞台。如果有一個人在某人注視下經過這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在《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這本經典作品開宗明義地表示,僅需要當作舞台的「空間」、「表演者」與「欣賞者」的要素,就能構築一個劇場行為。 然而若將視眼放遠,如此簡單的劇場行為之下,卻需要各項緊密且精實的表演藝術產業鏈,環環相扣地相互帶動。先不談演出類型有音樂、戲劇、戲曲、舞蹈、跨界等各科的分類,節目的演出分享中,製作、推廣、代理、贊助的諸多角色,分工甚為精細與繁複。藝術貴於反映時代、相互刺激。倘若有個平台能夠搭起網絡,讓表演藝術工作者通往世界各地的資訊更為方便,那該有多好? 外銷表演藝術並創造自我風格 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International Exchange for Performers,簡稱CINARS)便是在這樣的需求下產生。位於魁北克省蒙特婁的CINARS是一個非營利機構,發展至今已經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交流機構之一,也被譽為國際表演藝術領域的先驅。1984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交流會,參加者包括劇院代表、演出經紀公司、獨立製作人、藝術家等交流平台。雖然其主要的使命就在於促進與支持魁北克和加拿大表演藝術作品的出口,但也同時促使各國表演藝術作品的相互交流與推介,藉由簡短的表演呈現或交流,促進藝術作品在製作方(團隊、公司等)和演出商(代理商、製作人等)之間的商業流通,進一步也將蒙特婁打造成國際舞台藝術發展的中心。 CINARS的創辦者為Alain Par,畢業於蒙特婁大學的他,學的是傳播與行銷。在經紀藝術家團隊演出與推廣多年後,也創立了經紀公司並且製作節目。當年做得有聲有色的他,可以率領龐大的團隊製作每年高達400場的演出。期間,他發現有許多亟待被解決的問題,在同業間也有一樣的需求,尤其將觸角伸至國外時,這些想法更為明顯。因此他萌生了創辦CINARS這樣的平台來協助更多人的想法,並且賣掉自己的公司,轉而投入這個非營利組織的發起。最初他們跨海邀請了少數節目製作人及策展人到加拿大看藝術家們的作品,竟一舉成功地吸引了眾多重量級公司的注意,並且也讓國內藝術家
-
蒙特婁 2022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現場報導(下)
不只是藝術市集!國際藝術平台記錄時代、傳承經驗
CINARS的節目繽紛多元,涵蓋的項目龐大,分為音樂、古典音樂、舞蹈、戲劇、綜合多學科的藝術、馬戲等6個項目,包含由來以久的傳統,以及前衛創新的項目。有官方所選的節目(offical program),也有非官方節目(off-CINARS)的參與。有別於以往,今年最重要的一個創新是,這些表演節目首次以整體(不只是25分鐘)的形式呈現。創辦人Alain Par表示:「這是一種品質的變化,目的是不斷地改進雙年展。」 表現藝術家對於社會環境的關懷 官方節目首先上演的有加拿大團隊的《OKTOECHO》,表演靈感來自蘇菲派的音樂及神聖的旋轉舞蹈,加上加拿大原住民的音樂表演。24位藝術家包含了梅蒂斯(Mtis)歌手、因紐特(Inuit)喉音歌手 、蘇菲歌手、戰俘(pow wow)歌手 、苦行僧舞者、莫霍克族(Mohawk)舞者及打擊樂手等,共同吟詠生命的讚歌。來自西班牙的《The moon in a pot (A misunderstood show)》,有現場的音樂、舞蹈、戲劇及舞台技術等,透過節目表現穿越月亮最深情的旅行,傳達「幸福無疑是重新找到自己的工具」的意念。十字型的舞台,容許父母親帶著嬰幼兒在其中爬行、互動。而其潛在的意義,也是對於以往某些節目被專業人士批評為「不適合嬰兒和家庭」的溫柔示威,邀請公眾對於兒童節目進行批判性的反思。 《Action at a distance》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作品,舞台上圍著一圈的矮檯燈,在氣氛濃烈的音樂中,舞者握著有線麥克風起舞,麥克風對著自己的手臂滑動像是要用身體說些什麼。長長的電線時而在旋轉中纏住身體,時而解開。各種敘述、扭曲意圖「將記憶視為一種重建過程,而不是對固定事件準確回憶」。同樣來自加拿大的《AALAAPI》是一個結合戲劇和廣播美學的集體創作,兩位住在努納維克(Nunavik)的婦女,將觀眾帶到北方生活。收音機是他們家庭環境的核心,透過這些紀錄式廣播,更跨越了年齡與種族界線,全劇只能透過窗子窺探他們,到最後邀請大家進入家裡,才把家門打開看見內部,就像走進屋子理解他們一般。另外還有加拿大知名編舞家瑪麗.舒娜(Marie Chouinard)完全由舞者的呼吸和聲音發展而來的編舞作品《M》、展現非洲青年傳
-
朱宗慶捐行政院文化獎獎金 北藝大「擊樂新思維講座 」啟動
2020年擊樂家朱宗慶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在致詞時,他便承諾將獎金捐給北藝大音樂系。歷經兩年疫情的嚴峻考驗,這項計畫不但沒有改變,更在朱宗慶的號召下,加入企業界共襄盛舉。在本學期規劃了「擊樂新思維講座」,透過2場論壇、3場專題演講、1場大師班等形式,培育「手腦並用」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