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玫
-
音樂 彈指群英—多鋼琴音樂節
苗北藝文中心5部鋼琴 同台挑戰各種可能
苗北藝文中心近年來在節目的規劃上成果斐然,年度的「苗北藝術節」除了以藝術總監林佳瑩擅長的音樂為中心設計,更將觸手往外伸展至戲劇、舞蹈乃至視覺藝術領域。而利用藝文中心擁有5部鋼琴的優勢,林佳瑩更在今年8月舉辦「彈指群英多鋼琴音樂節」系列,讓鋼琴家齊聚一堂,演奏精心規劃的樂曲。 林佳瑩說:「屆時會有非常多的呈現,有雙鋼琴、四手聯彈、六手聯彈等等,最後的標就是5部鋼琴一同呈現。」此外,除了重要的鋼琴家外,還包括在各地音樂比賽、特別是在苗栗比賽獲獎的小朋友們,也安排與大師同台,帶出傳承意味。擔任此次音樂節演出策劃的是指揮蔡政德。在他的協調下,音樂節分成3場,風格各有千秋。他坦言:「5個音樂家各自彈一台鋼琴的曲目,相當不容易找。但也希望能夠利用各種形式分享,讓音樂往下扎根。」 第一場音樂會有主要由鋼琴家陳冠宇、盧易之以及為古典注入趣味性的網紅鋼琴家「江老師」江宇婷領軍,在作為重心的古典之外,也試圖表現跨界面向。除了陳冠宇將演奏李斯特第一號魔鬼圓舞曲,江宇婷也將演奏史克里雅賓的奏鳴曲,最後,將由5個人演奏由盧易之改編的《六月茉莉》。盧易之說:「這首樂曲原本為了12位鋼琴家、24隻手改編,現在又重新改編為5個人、10隻手,必須平均分配,希望能突顯好的效果。」 第二場則由鋼琴家嚴俊傑、謝維庭及張凱閔帶頭。嚴俊傑說明:「這場音樂會的主軸是法式與當代風情,選擇好聽、但大家比較少聽到的樂曲演奏。」有蕭邦、德布西、拉威爾、拉赫瑪尼諾夫等,「整場音樂會就是浪漫的集結。」 第三場除了邀請到鋼琴界知名夫妻檔魏樂富與葉綠娜,還有林娟儀及汪奕聞。葉綠娜開玩笑地說:「5部鋼琴就有5個世代。」她認為台灣有非常多好的鋼琴家,應該互相合作,借這個機會讓更多人看到。因此,這場音樂會的主軸在於傳承,鋼琴家也完全都是魏、葉兩人的嫡傳弟子。本場曲目除魏樂富改編的李斯特《死之舞》外,還有改編自德布西作品的《戲》。魏樂富表示,德布西作品中阿拉貝斯克(Arabesque)的裝飾風格與民歌《沙里紅巴》的旋律有類似之處,便由此改編成《戲》這首新的樂曲。 整個系列有跨界、有浪漫,最主要的意義更在於世代接替。在各種不同的組合與曲目下,展現獨奏與團隊合作的意義。「彈指群英―多鋼琴音樂節」讓鋼琴演奏家們能藉由音樂會發揮並開發更精采曲目
-
焦點人物 旅美打擊樂家
魯千千 揮舞琴棒、勇敢追夢
在紐約初見魯千千,俐落的髮型與時髦的打扮顯現出獨有的個性,言談間的大方和自信,與街頭的快節奏毫無落差。就在4月底的這天,她興奮地分享著剛獲知的喜訊在「葛萊美」這個擁有美國音樂界權威的獎項中,公布了「2023年十大爵士新秀」(10 Emerging Jazz Artists),而魯千千是唯一上榜的台灣音樂家。回想來時路,她苦笑著說:「如果當初我知道來這裡要經歷這麼多事情,會有多害怕啊!」 確實,印象中的她,留著長長直直的頭髮,在朱宗慶打擊樂團的二團中相當亮眼,卻也柔順低調。從小念音樂班的她,也一路從北藝大念到碩士畢業。在團體中,她演奏寫好的音樂,練著規定的棒法、打出一致的聲響,學習如何團隊合作。但她內心那不想安分的靈魂卻隱隱騷動著。她還記得,第一次走進創辦人朱宗慶的辦公室「討論」退團意願時,結果被慰留;第二次,她又帶著「討論」的想法,再度被說服;直到第三次,心意已決的魯千千直接說出她的「決定」,未料竟獲得朱宗慶的擁抱與祝福,放手讓她去闖蕩。
-
音樂 時隔33年再度來台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已經隔33年沒來過台灣了!」合唱指揮暨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梁秀玲表示:「第一次來是1988年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第二次則是1990年在兩廳院。」時隔多年,樂團終於在亞洲巡迴中將台灣列為其中一站,並特邀小提琴家陳銳回台,演出他即將「封曲」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班貝格交響樂團在德國,是與柏林愛樂、慕尼黑愛樂並列為國家級的3個樂團。」提起樂團的重要性,梁秀玲表示:「班貝格交響樂團是特別的存在!有別於在大城市的樂團有資金、有觀眾,它卻是出自德國的一個小鎮。」她補充,班貝格在文藝復興時期是羅馬天主教教皇、國王所居之地,因此雖是小鎮,卻有著宮廷的貴氣。而它的歷史源於二戰之後,住在捷克的德裔音樂家被迫返回德國,但因為大城市被戰爭摧毀而無路可去,所幸班貝格市長識得人才,於是籌資將他們留下,組成這個優秀的團隊。
-
音樂
台北愛樂50周年 首演錢南章第九交響曲《紅樓夢》
成立於1972年的台北愛樂合唱團,今年適逢成軍50周年團慶,從開季音樂會起,就挑戰獨唱、重唱、合唱、雙合唱團等不同編制的音響及經典合唱曲目。在歲末歡慶的尾聲,更將首演作曲家錢南章的大型合唱作品第九號交響曲《紅樓夢》作為壓軸,期待能為觀眾帶來一個與眾不同的合唱饗宴。 錢南章是國內創作量豐沛又深受歡迎的作曲家,作品在他的設計下富含劇場元素,尤其神來一筆的幽默感更常令人會心一笑,其孜孜不倦的創作精神尤其令人感佩。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獎及5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的肯定,在台北、慕尼黑、舊金山3地的作曲生涯,寫了近百首樂曲,演出超過百餘場次。不僅是國際上少數能夠躋身至創作第九交響曲行列者,也可以說是奠基台灣的作曲家中,第1位達到第九交響曲目標者。回想最初創作交響曲的肇始,他笑說:「2003年,簡文彬回國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總監,希望演出國人創作的交響曲,但卻遍尋不著。後來碰到我,就邀我寫了第一首交響曲《號聲響起》,此曲榮獲傳藝金曲最佳作曲獎。」 時光荏苒,眾多創作之後終於來到錢南章的第九交響曲。這傳說中的「第九」,不但被視為作曲家的里程碑,也由於貝多芬、布魯克納、及刻意避開第九交響曲的馬勒都無法突破,因此使得這個數字更為神秘。當然,後世破解迷信者所在多有,但無論如何,「第九」的地位與重要性無可抹滅。為此,錢南章花了兩年心力尋找恰當的素材,甚至不惜拜訪友人、請教意見。最後,在台北愛樂合唱團的委託創作及夫人賴美貞女士的編詞協助下,決定以加入獨唱與合唱的聲樂交響曲《紅樓夢》作為他生涯中第九交響曲的主題。錢南章解釋:「在貝多芬之前,人聲與交響樂是平行的兩條線。到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採用了席勒的《快樂頌》;馬勒的多部交響曲都加入了獨唱、合唱的元素。從此可以說,這兩條現已經混在一起了。」 為何選擇《紅樓夢》?錢南章認為:「《紅樓夢》完全符合我對第九交響曲人生大哉問的創作理念!」其中包括了儒、釋、道3家的哲學理念,也有生、老、病、死的世間百態。因此他擷取故事中的幾個重點,6個樂章從〈序曲〉開始,接著〈石頭記〉與〈葬花吟〉,分別代表著賈寶玉與林黛玉兩位主角;有場面壯觀的〈大出殯〉、〈劉姥姥〉,到尾聲的〈紅樓夢〉呼應著世事無常,浮生若夢,卻也在作曲家的巧思下,藉著傳統戲曲的元素笑看人生,以及鐘聲齊鳴來祈求疫情早日消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舞台與教學 「線上」雙接軌
應臺北藝術大學之邀,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將接下音樂系專任小提琴助理教授一職,而小提琴大師胡乃元也破例將擔任四週的客座講座教授,加上已加入固定師資群的李宜錦及薛志璋,多位縱橫舞台的演奏家將為校園音樂學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而透過建置線上教學設備,未來也可能跨越時空限制,讓各領域音樂大師線上教學,讓學生不用等到出國留學,也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
2024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 疫後回歸移師高雄
由鋼琴家嚴俊傑擔任藝術總監的「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IMPF)從2017開始,明年年(2024)將舉辦第5屆。由於堅持「實體的交流才有溫度,才符合我們對藝術的追求。」歷經3年蟄伏,2023年底終於宣告藝術節即將回歸!以往都在台北舉辦,今年特別移師高雄,讓藝術節在風景優美的南台灣進行,嚴俊傑表示:「全程都在高雄的中山大學、衛武營,在不同的場地舉辦各種活動。」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追蹤報導
用來自福爾摩沙的聲音,為台灣發聲
2020年,國家交響樂團(NSO)預備展開盛大的歐洲之旅。萬事皆備,卻遇上疫情來擾,打亂了全世界音樂家、樂團、場館原先規劃到好幾年後的安排。病毒肆虐一連3年,樂壇從措手不及、完全停擺,到想盡各種辦法呈現演出。NSO逐漸恢復舞台上的表演外,對於國際巡演也無一刻停息,默默規劃了在美國兩場紐約、華盛頓、芝加哥之行,並且在相隔不到兩週的時間隨即銜接至日本兵庫、東京、福山等地巡演。 2023年4月,NSO以「台灣愛樂」(Taiwan Philharmonic)為名,打著「From Formosa」(來自福爾摩沙)的招牌,在疫情的尾聲中重新踏上國際巡演。在美國首屈一指的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Alice Tully)、大衛.葛芬廳(David Geffen)的吳蔡劇場(Wu Tzai Theater)、華盛頓特區的約翰.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Kennedy Center, D.C)、芝加哥的溫茲音樂廳(Wentz Concert Hall, Naperville)以及日本東京歌劇城音樂廳等知名場館演出。節目內容包括室內樂、交響樂;曲目有西洋經典,也將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帶出國門;指揮有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rkl)、協同指揮吳曜宇;獨奏家有黃俊文、林品任;型態有表演、也有推廣教育等。 面對各種場館的規範,以及尚未取消的防疫規定和所有演奏者的安全,這趟巡演顯得格外困難。但從現場重量級人物的熱烈討論,以及國內外高達80多篇報導與評論來看,此趟行程為台灣這塊土地的「發聲」不容小覷。當團員們團結一致在克服時差、登上各有特色的一流場館、迅速地在排練中調整音色聲量,並於音樂會中閃閃發光時,作為台灣人,怎不為擁有這支「自信而精銳」的隊伍大聲鼓掌?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現場直擊!
開箱林肯中心的愛麗斯.塔莉廳與大衛.葛芬廳之吳蔡劇場
世界級的音樂廳屈指可數,而美國紐約就擁有兩個頂級的音樂表演場地。除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外,另一個就是知名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簡稱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事實上,林肯中心並不只是一個場或一個廳,而是集合12個表演藝術相關單位,包括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大衛.葛芬廳(David Geffen Hall)、大衛.寇克劇院(David H. Koch Theater)、紐約表演藝術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愛麗斯.塔莉廳(Alice Tully Hall),以及茱利亞學院(Juilliard School)。尤其是前3者環繞著一個噴泉,演出時3個廳的中場休息不一定同時,但時常交疊。走出陽台上遙望,常能看到彼此對演出討論的百態,蔚為奇觀。 紐約素以節奏快速聞名,各個場館名稱也時有更迭。有的場館當然希望名稱永久流傳,但如大衛.寇克劇院就表明只願掛此名50年,之後主事者就要另謀出路。先不論誰是誰非,本文就以本次NSO造訪的愛麗斯.塔莉廳、全新改造的大衛.格芬廳與吳蔡劇場,以及林肯中心在大衛.格芬廳設置的無障礙設計為介紹重點。 愛麗斯.塔莉廳的50年計畫 愛麗斯.塔莉是聲樂家,也是一位熱愛藝術的慈善家,由於她的主要捐款與協助建造,因此這個廳以她的名字命名。但在最初建造時,她仍不確定是否要用上自己的名字,直到1969年建造完成時,確認這個擁有1,000多個座位的音樂廳音質絕佳、空間舒適,才首肯冠名。愛麗斯.塔莉廳是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基地,鼎鼎有名的茱利亞學院,也在這棟建築物中。在1969年創建之時,他們的核心就在於「教育」,因此不只歡迎表演者、觀眾,也希望有學生前來。這就是為什麼在這棟建築物中,員工們都愛以校園(campus)這個暱稱來稱呼所有場地。 2009年前,愛麗斯.塔莉廳並非現在這個樣子,而是有著大片外牆及小窗戶以與外界隔絕。直到「50年計畫」開展動工,才將建築物重新以三角形的大玻璃圍起,如此一來
-
焦點專題 Focus NSO美日巡演現場直擊!
開箱東京歌劇城音樂廳
東京歌劇城(東京オペラシティ)位於日本東京、離知名的「新宿」只有一站距離的「初台」站。從車站出來,就有直達歌劇城大樓的連接通道。整個歌劇城,以總長200公尺的玻璃帷幕作為設計元素,讓大樓成為一座兼具雄偉現代又深具文藝典雅氣息的建築物。 稱為「歌劇城」,是因為它並不只是一座單純的「廳」或「院」,而是由東京歌劇城音樂廳、新國立劇場,以及約60家的藝廊、小劇場、餐廳、商店、辦公室所構成的「城」。它是東京都新宿區西新宿第3高的摩天大樓,於1992年開工設計,1996年完工開幕,地上54層超過230公尺以上。每天,這座「城」舉辦歌劇、芭蕾、演劇、現代舞、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藝術表演,使它成為現代表演藝術高水準的表演舞台,更是藝術家們憧憬登上的藝術殿堂。 鞋盒式設計的音樂廳 音樂廳主要設有一個1,632座位的大廳及地下室一個265個席位的小廳,於1997年9月首次亮相。當時在日本知名指揮小澤征爾(Ozawa Seiji)帶領齋藤紀念管絃樂團( Saito Kinen Festival Orchestra)演奏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中隆重開幕。 音樂廳大廳高達3層樓,大廳外從天花板垂下一幅名為《擴音》(Amplification)的掛毯。已故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的浮雕像,就在大廳的中央位置。音樂廳內部採用了所謂的「鞋盒式」設計,音樂廳舞台後方配置有一個有3,826管數的管風琴,供音樂會使用。四周完全以橡木為材料,上方層層堆疊並加以變化,設計成金字塔造型的挑高天井,營造神聖感。良好共振的天然木質,再加上現代科技的最新音響工程,創造出享譽盛名的音響條件。完美的殘響和音質,讓台上的演奏家們可以清晰地聽見彼此的聲音,也能維持良好的音響傳至台下每個角落。再加上木質室內裝飾及頂端的燈光,更進一步營造了寧靜平和的氛圍。
-
《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 65聲道讓民眾走進樂團聲場中
一般到音樂廳欣賞交響曲,無非是舞台上的團員聚集演奏,台下觀眾正襟危坐,只有抽象的音符在空間中飄盪,化為混合的樂音進入樂迷的耳朵。然而,若是抽離演奏者,將樂器置換成音箱,解開觀眾束縛自由走動、進入樂團聲響中仔細探索、甚至站上居高臨下的指揮台感受指揮的震撼體驗,會是怎樣的感受?由法國音場設計與聲學藝術家阿蘭.馮榭(Alain Franais)所設計的《LEARPRINT 內惟聲響實驗》,首度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
蒙特婁 2022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現場報導(上)
走過疫情,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回歸實體
「我可以選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然後稱它為空曠的舞台。如果有一個人在某人注視下經過這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在《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這本經典作品開宗明義地表示,僅需要當作舞台的「空間」、「表演者」與「欣賞者」的要素,就能構築一個劇場行為。 然而若將視眼放遠,如此簡單的劇場行為之下,卻需要各項緊密且精實的表演藝術產業鏈,環環相扣地相互帶動。先不談演出類型有音樂、戲劇、戲曲、舞蹈、跨界等各科的分類,節目的演出分享中,製作、推廣、代理、贊助的諸多角色,分工甚為精細與繁複。藝術貴於反映時代、相互刺激。倘若有個平台能夠搭起網絡,讓表演藝術工作者通往世界各地的資訊更為方便,那該有多好? 外銷表演藝術並創造自我風格 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International Exchange for Performers,簡稱CINARS)便是在這樣的需求下產生。位於魁北克省蒙特婁的CINARS是一個非營利機構,發展至今已經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交流機構之一,也被譽為國際表演藝術領域的先驅。1984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交流會,參加者包括劇院代表、演出經紀公司、獨立製作人、藝術家等交流平台。雖然其主要的使命就在於促進與支持魁北克和加拿大表演藝術作品的出口,但也同時促使各國表演藝術作品的相互交流與推介,藉由簡短的表演呈現或交流,促進藝術作品在製作方(團隊、公司等)和演出商(代理商、製作人等)之間的商業流通,進一步也將蒙特婁打造成國際舞台藝術發展的中心。 CINARS的創辦者為Alain Par,畢業於蒙特婁大學的他,學的是傳播與行銷。在經紀藝術家團隊演出與推廣多年後,也創立了經紀公司並且製作節目。當年做得有聲有色的他,可以率領龐大的團隊製作每年高達400場的演出。期間,他發現有許多亟待被解決的問題,在同業間也有一樣的需求,尤其將觸角伸至國外時,這些想法更為明顯。因此他萌生了創辦CINARS這樣的平台來協助更多人的想法,並且賣掉自己的公司,轉而投入這個非營利組織的發起。最初他們跨海邀請了少數節目製作人及策展人到加拿大看藝術家們的作品,竟一舉成功地吸引了眾多重量級公司的注意,並且也讓國內藝術家
-
蒙特婁 2022加拿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流會(CINARS)現場報導(下)
不只是藝術市集!國際藝術平台記錄時代、傳承經驗
CINARS的節目繽紛多元,涵蓋的項目龐大,分為音樂、古典音樂、舞蹈、戲劇、綜合多學科的藝術、馬戲等6個項目,包含由來以久的傳統,以及前衛創新的項目。有官方所選的節目(offical program),也有非官方節目(off-CINARS)的參與。有別於以往,今年最重要的一個創新是,這些表演節目首次以整體(不只是25分鐘)的形式呈現。創辦人Alain Par表示:「這是一種品質的變化,目的是不斷地改進雙年展。」 表現藝術家對於社會環境的關懷 官方節目首先上演的有加拿大團隊的《OKTOECHO》,表演靈感來自蘇菲派的音樂及神聖的旋轉舞蹈,加上加拿大原住民的音樂表演。24位藝術家包含了梅蒂斯(Mtis)歌手、因紐特(Inuit)喉音歌手 、蘇菲歌手、戰俘(pow wow)歌手 、苦行僧舞者、莫霍克族(Mohawk)舞者及打擊樂手等,共同吟詠生命的讚歌。來自西班牙的《The moon in a pot (A misunderstood show)》,有現場的音樂、舞蹈、戲劇及舞台技術等,透過節目表現穿越月亮最深情的旅行,傳達「幸福無疑是重新找到自己的工具」的意念。十字型的舞台,容許父母親帶著嬰幼兒在其中爬行、互動。而其潛在的意義,也是對於以往某些節目被專業人士批評為「不適合嬰兒和家庭」的溫柔示威,邀請公眾對於兒童節目進行批判性的反思。 《Action at a distance》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的作品,舞台上圍著一圈的矮檯燈,在氣氛濃烈的音樂中,舞者握著有線麥克風起舞,麥克風對著自己的手臂滑動像是要用身體說些什麼。長長的電線時而在旋轉中纏住身體,時而解開。各種敘述、扭曲意圖「將記憶視為一種重建過程,而不是對固定事件準確回憶」。同樣來自加拿大的《AALAAPI》是一個結合戲劇和廣播美學的集體創作,兩位住在努納維克(Nunavik)的婦女,將觀眾帶到北方生活。收音機是他們家庭環境的核心,透過這些紀錄式廣播,更跨越了年齡與種族界線,全劇只能透過窗子窺探他們,到最後邀請大家進入家裡,才把家門打開看見內部,就像走進屋子理解他們一般。另外還有加拿大知名編舞家瑪麗.舒娜(Marie Chouinard)完全由舞者的呼吸和聲音發展而來的編舞作品《M》、展現非洲青年傳
-
朱宗慶捐行政院文化獎獎金 北藝大「擊樂新思維講座 」啟動
2020年擊樂家朱宗慶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在致詞時,他便承諾將獎金捐給北藝大音樂系。歷經兩年疫情的嚴峻考驗,這項計畫不但沒有改變,更在朱宗慶的號召下,加入企業界共襄盛舉。在本學期規劃了「擊樂新思維講座」,透過2場論壇、3場專題演講、1場大師班等形式,培育「手腦並用」的音樂人才。
-
焦點專題 Focus
在瀨戶內海藝術祭
曾經,瀨戶內海的島嶼上熙來攘往,船隻停泊帶來物資、也捎來新知。大陸文化傳播的路徑,像是海洋上編織的動脈,承載著重要的養分,在每次的跳動中輸入輸出。然而當這個世界的資訊流通逐漸成長,此地卻逐漸老化,脈搏逐漸緩慢,萬物失去生機。多年以來,當人們以為只能沉睡之時,一群不放棄的人們,為此地注入新血,讓它甦醒。 誰也無法預料,解救力量,竟是藝術!三年一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舉行至今已進入第四屆,以藝術連結島嶼的文化與歷史,讓全球藝術愛好者趨之若鶩。今年,來自台灣,同樣島國出發的Vocal Asia Festival也在此地舉辦,「節中節」的概念攜手合作。加入比賽、工作坊、教育論壇、音樂會等,歡唱的時刻僅有夏日限定。 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兩個節日的交會,以生活為素材、以島嶼為舞台。於是我們在聲波與水波之中,看見海天一線的共鳴。
-
焦點專題 Focus
當春風喚醒小京都 奏起綠色豆芽
跟著國家交響樂團日本巡演的腳步,我們來到日本金澤的「風和綠之樂都音樂祭」。每年在春風之尾的五月舉辦的音樂祭以豐富的音樂企畫、親切的節目安排,擁抱各地到訪的人們,如同音樂祭名稱所示,希望讓音樂在這個春芽萌生的季節能「風一吹,綠葉就開始生長」。
-
焦點專題 Focus
交換指揮連連看 輕鬆入門驚喜跨界
音樂祭的節目繁複到可說是眼花撩亂,鋼琴、提琴、聲樂、指揮、室內樂、作曲家、交響樂團,連芭蕾、能劇、日本舞、日本箏、三味線什麼都有。四個表演廳從最早到晚接力演出,一天下來最多高達十七場,想要不錯過精采演出,事先做功課排行程是必要的。有正規演出也有跨界表演,還有許多業餘團隊演出與趣味活動,一整天下來,即使沒有努力趕場,但不知不覺累積五、六場演出也不足為奇。
-
焦點專題 Focus
能樂悠悠伴茶香 和服款款浴金光
屬於日本中型城市的金澤,因未受動亂戰事波及,迄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日式傳統建築,城市景觀古色古香,也保留了許多傳統風情,如被用心保存的能樂、知名的和服工藝「加賀友禪」、茶屋街上出入的美麗藝妓、還有琳瑯滿目貴氣十足的金箔相關產品來到金澤除了能參加音樂祭,對一個愛好藝文的旅人來說,此地能夠深入接觸的文化設施與工藝體驗也相當豐富。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的驕傲 從卓越變成偉大
暌違七年,國家交響樂團(NSO)於四月底再度踏上日本國土,展開七天三城的「來自台灣2019日本巡演」,以東京為首站,接著到金澤參與「風與綠的樂都音樂祭」,壓軸場則在大阪音樂廳。七天內演出六套曲目與七場音樂會,對樂團來說是非常嚴苛的考驗,但也驗證了樂團的實力,備受樂評與樂迷肯定,知名樂評家羅伯特.馬克爾更指出,從此次日巡的音樂表現來看,充分證明了呂紹嘉在掌舵的九年當中,將NSO「從卓越變成偉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布魯塞爾
舉足輕重的「小城」 音樂藝術之都
布魯塞爾不但是比利時的首都,也是歐盟的總部所在,除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它也是一個美麗的藝術之都,尤其是在音樂領域,除了聞名世界的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還有在歐洲樂壇舉足輕重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與收藏豐富、頗具特色的樂器博物館。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珍愛鋼琴詩人 處處遇見蕭邦
說起波蘭,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可能就是蕭邦,這位愛國愛鄉的浪漫鋼琴詩人,生前無法返鄉的他,也堅持要在身後將心臟送回故鄉埋葬。到了華沙,總是想讓人探尋蕭邦的足跡,從埋葬他心臟的聖十字教堂、他曾經就讀的學校、豎立著他的巨大雕像的「瓦津基公園」、蕭邦博物館你會發現,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華沙,無處不是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