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透過教育,讓你知道為何認為這是「美」
美感這件事,有對錯或高下之分嗎?如果有,那麼什麼才算是好的美感?若沒有優劣差異,那麼「美感教育」的必要性是什麼呢?社會真的需要一套標準的美感教育嗎?由朱家安主持的「好哲凳」系列哲學思辨講座,繼「美感有客觀基礎嗎?」之後,再一次以美學為題,邀請近年以「教科書再造計畫」而廣為人知的「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張柏韋為客座講者,與廳院青一起討論教育與美學之間的關係。
-
看戲不忘電影
《在車上》裡的凡尼亞
小說中提到《凡尼亞舅舅》卻全無著墨,濱口竜介在此發揮其優勢,透過《凡尼亞舅舅》的排練與隱喻,慾望的壓抑,無望的孤獨,精神的危機,人物間的各種情緒,都可看出濱口紮實的編劇功力,夾雜著英文日文中文韓文還有肢體性極強的手語來詮釋契訶夫劇本,與對現代劇場的掌握與創意,有著畫龍點睛般的神韻。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魔術師及劇場創作者
林陸傑 探索自己的魔術
《Role Play》講的是已逝魔術師程連蘇的故事,而敘述者是另一名魔術師林陸傑。
-
音樂
回望創作六十年 許博允重現自己的經典
新象基金會創辦人許博允,多年來以推廣藝術為職志,引介各國表演,並提拔新生代藝術家。同時,他也以作曲家身分譜寫了多部經典創作。今年適逢創作60年,他將以4場音樂會,搭配新編的舞蹈、造型、服裝等,重現《琵琶隨筆》、《心》、《寒食》、《點・線・面・體》、《境》,並且世界首演新作《長笛隨想曲》,獻給長年在藝術、工作、與工作攜手支持的另一半「長笛教母」樊曼儂。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柏霖 有天有地有世界,才有舞台
關於設計的想法,李柏霖最在乎的就是時空為何,天地在哪?「我沒有遇過哪個劇本不聊時空的。不只是舞台,衣服也是,角色要穿什麼衣服也是時空得談的事。所以,文本可以是多種時空的穿越拼湊,也可以是架空的一個場域,但終究是要讓它具象化。」李柏霖說,一個好的舞台必須「讓演員進到空間以後就能有所感受、覺得是自在的,更知道可以怎麼把角色演好。」
-
焦點專題 Focus
黃怡儒 鋪展台灣元素,以空間說故事
思考空間與文化的關係是黃怡儒的本能,因此台灣土地上無論是破敗、尋常的景色,對他來說都是不同的生活脈絡。例如都市隨處可見的鐵皮加蓋,他看作社會經濟變遷的軌跡;又或是那些經常放在停車格上、灰綠色的盆栽,上頭的植物半枯半綠,其存在的意義早已脫離觀賞價值,而純粹為了「框定界線」,彷彿說著:「此位有主,切莫暫停」這樣框定行為的盆栽,實在「太台灣」了,最後成為莎妹劇團《親愛的人生》舞台設計發想的原型。
-
焦點專題 Focus
曾蘇銘 一切都是為了片刻的電光石火
那是第一次,曾蘇銘見識到表演藝術的朝生暮死,他眼眶一紅,差點要哭出來,說那種感覺想來:「真的很痛」。然而這樣的經驗多了幾次以後,他慢慢明白,那就是舞台的命運是曇花,是石火電光他必須接受舞台的宿命,才能搭起更多的台。曾蘇銘想起劇場前輩大老的經典名句,說道:「千千萬萬的折磨,只為那片刻的迷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陳毓襄
長年茹素的陳毓襄,以修行一般的勇氣與精神,培養外在的體力與內在的耐力。固守嚴格的紀律養成強烈的意志,並以此為基礎,成就演奏上完全的悠遊自在。在舞台上,她沒有自己,而是化身在作曲家的樂思之中,精確詮釋每一顆音符。音樂演奏是稍縱即逝的時間藝術,而陳毓襄練就的功夫,讓她一出手就是完美。未來,她又會創造什麼意想不到的驚奇,且讓觀眾拭目以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許哲彬
許哲彬自2007年與同班同學成立「四把椅子劇團」,即擔任主創者與藝術總監至今,並維持穩定的創作頻率。在導演的角色裡,他不炫技,讓編劇與演員被看見,使每部作品都綻放屬於它的光芒。特別是2021年兩部獨角戲作品《愛在年老色衰前》、《好事清單》叫好又叫座,於回響下陸續重製,可見許哲彬已是實力受到肯定、且後勢看漲的創作者。因此,也讓人期待許哲彬在導演角色的持續詮釋裡,提煉戲劇文本與創作關係的轉化,帶給台灣劇場創作與市場更多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巴魯.瑪迪霖 路之.瑪迪霖
蒂摩爾古薪舞集(Tjimur Dance Theatre)以排灣族屏東的地磨兒部落(三地門鄉)為根據地,為台灣首支強調排灣族文化主體性的職業當代舞團。2006年由路之.瑪迪霖創立,2009年巴魯.瑪迪霖加入,除藝術成就外,亦以靈活、縝密的行政思維經營國內外網絡。這對姊弟各有專長,前者專司推動舞團各項計畫,後者擔任主要編創。2021年,蒂摩爾迎向15周年,也讓人期待兩位深耕原鄉部落的雙總監,將如何持續拓展網絡,轉化其文化基因,演化出嶄新的排灣身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探2021,黑暗中看見光
2021年是怎樣的一年?表演藝術圈又有什麼事件值得被關注呢?
-
思想不短路
區塊鏈,藝術的枷鎖或未來之鑰?
第三代網路和區塊鏈,以及虛擬╱擴增實境的技術即為構成元宇宙的三大條件。兩年來本專欄無論談到元宇宙或NFT這類議題時,重點其實都在藉由虛擬和實體之對比,來突顯藝術以傳統模式產出的特性和難以取代的價值。但這裡卻要從不同角度來為NFT說些好話:區塊鏈的加密屬性及獨立擁有權,或將為藝術創作者帶來更佳的收入保障。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電玩再升級,這次要成為藝術品!?
這次的好哲凳很特別!講座於2021年11月19日在兩廳院開講,由兩位共同主持電玩podcast《按下任意鍵》的哲學作家朱家安、身兼插畫家與影視編劇的厭世姬,帶領與會者分享喜愛的電玩,現場除了學生之外,也有電玩podcaster、愛好者,針對電玩討論其共同點,再從理解藝術的視角切入,以「電玩是藝術嗎?」為題,探討電玩為什麼是、如何是藝術,進一步思考藝術是什麼。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東亞在紐約起舞 疫情下的實體交流
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美國防疫規定在維護公共安全和恢復正常生活的兩個考量之間拉拒,愈來愈顯得莫衷一是,凡是室內群聚的活動,不管是公司、商家、餐廳、學校、場館,主事者都得自己評估開與不開的得失風險。紐約每年1月舉行的北美表演場館研討會,往往有許多圍繞著大會的表演。在停擺1年後,原本準備重整旗鼓,結果Omicron爆發,再度打亂了陣腳,許多預先宣布的表演,都在最後一刻取消。只有日本協會有超過10年歷史的「東亞當代舞蹈節」,主協辦單位與演出者密集協商後,決定照常舉行。
-
戲曲
姚一葦《左伯桃》世界首演 以古典回應當代
2022年是劇作家姚一葦(1922-1997)的百歲冥誕,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將其作品《左伯桃》首度搬上舞台,邀請京劇小生曹復永執導,並由張德天、王璽傑、顏雅娟、王辰鑫等演員主演,以表紀念。
-
藝@書
打造一本屬於每個人的馬戲書
對於身在台灣的我們而言,第一次接觸「馬戲」的契機或許藏在電視機或遊樂園內,而我們對馬戲的記憶便停留在那些丟瓶子的雜耍者與跳火圈的獅子上。不過,這種單薄的想像很快就會被《火箭發射:24位當代馬戲大師的創作方程式》(後簡稱《火箭發射》)打破了。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石鍋拌飯
其中一便當盒的大長方形格裡放的像炒飯一般的東西,當下負責分派的朋友疑惑:「我們有點炒飯嗎?」,確認沒有之餘瞬間理解,啊,那個是石鍋拌飯! 在看到糊成一坨的放在便當盒方格裡的石鍋拌飯的當下時,我其實想到過去那些永遠無法巡演的各種現場觀演經驗,或者經過巡演之後,東扣西減變得四不像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各種國內外名作或新作
-
焦點專題 Focus
臥虎藏龍盡掌中
布袋戲曾經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一群人用心計較,試圖找回當年街頭巷尾的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從野台戲戰到大銀幕
丁振清把每一尊戲偶都當成老朋友
國小六年級讀兩個禮拜就去當學徒,人生三度大起大落,丁振清從「跪拜王爺」那一刻開始,就知道這輩子不可能離開布袋戲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首代女性操偶師江賜美
歷經內台、賣藥團、外台到文化場等不同布袋戲發展階段,江賜美本人就是一部台灣布袋戲發展史,見證了台灣布袋戲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