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憶銖(郝御翔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劇暨導演

李憶銖 創作,是讓自己不孤單最好的方式

2023新點子實驗場 李憶銖《昆蟲物語:裝死》

2023/6/9~10  19:30

2023/6/10~11  14: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然後又在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以「劇本創作」取得碩士學位的李憶銖,創作面相豐富,既編且導,舞台劇、小說、影視作品都看得到她的身影。從劇場跨到影視創作,除了當時受邀,更讓她願意嘗試的動機是「想寫媽媽看得懂的戲」。家人一直都是她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也因重視,往往為此受傷、或產生更巨大的無力感;但是,與家人間矛盾複雜的情感交錯,成為她創作的重要動力之一,而家人同時是促使李憶銖在創作中尋求庇護的原因。

對巨蟹座的李憶銖而言,安全感的失落與追尋,成為創作版圖的第一個板塊。

在書寫裡平靜 在故事裡和解

李憶銖小時候的志願是成為一個開心果。

她從小就習慣於把大家的情緒承擔在自己身上,希望大家開心。和很多孩子一樣,國小時會組織大家一起演戲,編劇情、安排角色,甚至扮演社會新聞案件的人物——這是她們試圖理解世界的方式。不一樣的是,李憶銖在年紀很小時就對環境有極高的敏感度,她回憶起自己10歲時就對千禧年的混亂有個微妙的共感,在各種「感覺」的紛擾下,創作是她的自發療法,因為她發現書寫可以獲得平靜。

「創作的『創』,有時候是創傷的創。」對動物及昆蟲都很有興趣的李憶銖,曾把獸醫當成就業理想,但後來轉為創作,則跟家庭狀況有緊密關係。父母在她國中時開始吵著離婚,家裡氛圍一直劇烈起伏,動盪的經歷成為難以代謝的傷。一直要到《海》(2015)創作出來後,才真的有一些東西,在書寫中被看見、被曬到陽光下,進一步有機會和解。

完成《海》的演出後,有不少觀眾給予回應,說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這對李憶銖來說很重要。「我最怕的就是孤獨。對我來說,創作就像是在問『你也有類似的感受過嗎?』」讓她覺得這個故事不只是她個人的,更可能是那個時代的故事。

創作,是讓她不孤單最好的方式。「我覺得如果我沒有開始創作,我應該會活不久。」講這句話時的李憶銖,充滿篤定。

用「笑話」來讓事情變得輕盈

隨著年歲漸長,李憶銖的創作態度也有了不同的變化。她發現一樣的事情,在不同人眼中,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如果說《海》是爸爸壓抑苦悶的視角,《摩利支天女》(2020)就是囤物症媽媽天馬行空的世界,她開始更熟練地試著用「笑話」的概念,把傷痛變成另一種樣子。

「有些很辛苦的事,也可以用輕盈的方式去看。」李憶銖接著說:「當然還是有一些壓抑的成分,但長大後,壓抑會消失,喜悅的東西會留下。我希望我可以這樣子,我的作品也是。」但是,當她從抽離的角度去凝視,事件的重量就改變了。

同時,「笑話」這個概念也反映在李憶銖對落語的喜愛。

第一次接觸落語是在馮翊綱老師的課堂上,老師介紹了宮藤官九郎的《虎與龍》,讓李憶銖深受吸引。落語的藝術形式是單人跪坐在台上,隨著角色、情境描繪來演繹故事,最後會有一個出其不意的收尾。正因只能跪坐著演出,所以暗喻的力道會更重、戲的呈現會更直接。

這樣自由切換於說書人與劇中人的絕對小宇宙,對應著李憶銖對安全感的需求。後來她在碩士班的畢業製作寫了以戰敗逃亡的「落人」為主題的《落人之語》(2019)。目前所經營的劇團「草搞場」,以及更早之前就開始與落語家戴開成(開樂亭凡笑)合作,都在實踐這樣的想法,今年初首演的《逢魔時刻》(2023),就充分展現了李憶銖的風格。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劇場編劇及導演,同時跨足影視編劇、戲劇教學、占星與牌卡占卜。
  •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劇本創作組、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致力於故事新創、跨域共創及劇場形式的融合與開發。現為草搞場團長。
  • 編導作品《摩利支天女》入選第13屆新人新視野。編導作品《盲劍客—見╱不見之間》獲台新藝術獎提名。編劇作品《海》獲得第17屆台北文學獎劇本組首獎。兩次入圍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