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曾淘汰大量反覆動作的勞工,人工智慧則將取代一些知識性甚至創造性的工作者。需要執行極細膩動作且包含機遇詮釋成分的現場音樂演奏者,在這波AI風潮裡得以倖存,除非第六波的大幕揭開時,跑出來是個生化機器人!
老牌影星麥可.道格拉斯日前在英國《衛報》上回覆讀者,提到僅憑文字指令就可藉AI生成驚人的圖像,電影技術也能讓老演員的容貌回春,甚至把已故演員挖出來,音容宛在地繼續拍片!因此他決定為自己的數位肖像申請產權,歸西之後家屬或繼承人才可繼續領片酬。去年1月我曾在專欄裡提到李連杰辭演《駭客任務》的往事,即因不同意製片將其武功動作均數位化,未來套用在其他演員身上,版權卻不屬於自己。除了版權與利益之外,AI的本質及其發展更涉及未來藝術創作的趨勢和危機。一位國外影評網紅諷刺說,難道要把名導馬丁.史柯西斯的腦波上傳至電腦,再讓AI生出源源不絕的饒富史柯西斯風味的黑幫巨片?裡面最好再CGI一位長得好像艾爾.帕西諾的主角!這,就是電影的未來?
自去年底ChatGPT及後續版本接踵推出以來,發展速度驚人的AI科技突然成為國際輿論關注的顯學。本專欄近3年來已曾多次從不同角度探討其對藝術產業生態的影響,唯筆者的論述並非在跟風熱炒當紅話題,卻彷彿帶著無限緬懷的複雜心情,凝視傳統文化的美好夕陽,並提醒有同感的讀者們,要珍惜那些還能接觸表演藝術現場實體的寶貴經驗與時光。鑒於AI技術躍進太快,本以為再等兩三年才會出現的進階功能,竟已陸續橫空出世。這些發展又將我的思緒拉回,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問題所在,及其對表演藝術的影響。
文明演進,三波?四波?五波?
3年前筆者曾在〈變與不變〉一文提及學者Alvin Toffler於1980年闡述的「三波論」,將人類文明發展歷程分為3大階段:為期約1萬年的農業社會;18世紀工業革命後大約200年的工業社會;20世紀初開始電器普及的後工業時期社會型態。至於1990年代網路開始普及,至2004年社群媒體和隨後智慧型手機的興起,改變了社會運作型態,是否已經邁向第四波?或要等到2020年隨疫情時代崛起的元宇宙概念才算正式進入?而已從地平線升起的AI時代是第四波的一部分,或實質上已形成第五波?無論應如何區隔界定,筆者警覺到人類文明進化的腳步正呈現超幾何倍數的躍進,階段過程從1萬年、兩世紀、半世紀,縮短為20年。依此推論,AI社會的發展在2030至35年間勢將導入一個目前未知的第六波!
上述發展波段對表演藝術及工作者的實際影響為何?這是個更值得探討的問題。以下先從幾個歷史面向,以音樂傳播為例進行概述:
農業時代:演出局限於地區性;教學傳承最初以口傳心授為主,10至15世紀間東西方先後出現活字排版印刷術,促進樂譜的流傳。
工業時代:18至19世紀隨著蒸汽機與火車的發明,帶動歐洲樂器製造的突飛猛進,及因旅行距離的拉長和時間的縮短,促成演奏巨匠時代的來臨。
後工業時代:20世紀從初期的留聲機和唱片之逐漸普及,到中葉又出現收音機、電視和錄音機,徹底改變音樂流傳的方式和速度,除間接促成演奏及欣賞的標準化,也產生史無前例的新商業模式。
網路時代:21世紀初網路社群媒體興起,線上分享與交易平台日趨成熟。網路所具備即時性和互動性的特質,又將音樂傳播帶入過去難以想像的境界。但隨時隨地隨選的便利性及其相對廉價,為現場實體音樂帶來利弊互見的影響。
人工智慧,GPT3?4?5?
ChatGPT自去年底問世,因具備先進AI語言整合及組織力而引發舉世關注。然而AI僅根據被餵的大量資料及所學的語言邏輯,針對被下達的文字指令組合出答案或回應,本身並不理解文字內涵的真正意義,且產出結果品質不一,須靠不斷訓練來提升。但椅子還沒坐熱,今年3月又出現擁有推理能力的GPT-4,可寫電腦程式、模擬特定人聲、撰寫訴狀等。4月接著連環爆出屬於開源軟體應用程式的Auto-GPT,無需人為介入即由AI自動研擬工作策略,並發出對GPT-4的工作指令,且具備將經驗累積為記憶的功能。Auto-GPT也能存取網路資訊,工作項目包括譬如自製內容準確度高的播客節目、股市分析、經營社群網站等。因能不斷自主學習,從經驗累積和回饋中持續進化,將可能進化為終極版AGI(通用人工智慧)。
工業革命曾淘汰大量反覆動作的勞工,人工智慧則將取代一些知識性甚至創造性的工作者。需要執行極細膩動作且包含機遇詮釋成分的現場音樂演奏者,在這波AI風潮裡得以倖存,除非第六波的大幕揭開時,跑出來是個生化機器人!
(本文出自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