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周先生與舞者」《重演—在記得以前》
如果,歷史是一齣舞蹈劇場
從去年在北美館演出的作品《重演》出發,抽取人類何以鍥而不捨尋求進步的關鍵問句,延伸出這個名稱雖同、內容卻大異其趣的作品,編舞家周書毅展現《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中令人驚豔的編創能力,將對現代生活的種種省思,化為視覺意象驚人、能量酣沛的舞蹈劇場。
-
即將上場 Preview 拉威爾嫡傳 法式浪漫+德式精準
提鮑德 時尚與音樂的代言人
被譽為法國國寶的提鮑德琴聲極富音樂性,情感細膩又有詩意。喜愛穿著知名設計師品牌的他,近年品味從叛逆回歸傳統古典,卻也顯露出他骨子裡的玩世不恭。這次訪台將與國臺交合作葛利格最知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再展他的舞台魅力。
-
即將上場 Preview 梅湘名曲 廿世紀的經典之作
《愛之交響曲》 超越想像的奇琴妙音
法國作曲大師梅湘的《愛之交響曲》,被認為是廿世紀的傑作,當被問到這部作品整體意義,梅湘回答:「這是一首愛的歌曲。」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愛」的樂思不斷變形,出現在一種名為(翁特馬農電音琴)的樂器之中。這次NSO特邀以演奏此琴聞名的法勒莉.哈特曼與梅湘鋼琴音樂代言人羅傑.穆拉洛,一同來展現此曲中的深刻之愛。
-
即將上場 Preview 再現俄國「阿公」的遺澤
NSO首席絃樂團 讓樂迷「再見巴夏」
被NSO團員暱稱為「阿公」的俄國指揮家魯道夫.巴夏雖然已經於前年底逝世,但他嚴格又精確的指導,也讓與他共事過的團員們深銘心底。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家,NSO由絃樂聲部首席領軍的「首席絃樂團」將之前巴夏指導的重要曲目再現,讓大家一起來回味「阿公」的遺澤。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文化部,你該知道的八件事!
文化部掛牌成立了,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從文建會變身文化部,到底有什麼不同,相信還是霧煞煞。本刊特地整理出提綱挈領的「八件事」,讓大家知道,文化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文藝獎得主/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師
林璟如:請調整心態、真正了解文化藝術
老實講,從文建會改成文化部,沒有人知道差別何在。想請問政府的是,文化部的誕生,能為台灣的藝文環境開啟另一新的階段嗎?在台灣的情況往往是,組織層級愈高、愈容易變成一頭巨大的怪獸。文建會轉型為文化部後,組織架構似乎升格了,但若是依舊以公務員心態行事,或只處於政治遊戲的操弄,我只有更多的憂慮。 我非常希望,這些官員、公務承辦人員能真正理解,文化藝術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這些年高呼的文創產業,在思維上就有問題。文化藝術和娛樂產業是不同的,政府應該提供藝術創作的環境與資源,讓文化深度扎根後,再找出具有產業潛力的創意,協助他們產業化。然而,政府卻以產業可行性來評估、篩選文化藝術,這是本末倒置。我們將會為這樣的文化現象,付出很慘痛的代價。產業的未來,在於文化的根要夠穩,如何能使文化更深入生活,才是國家要考量的社會利益。 以前團隊的資源不足,演出得要「求爺爺告奶奶」,但是大家一心想要耕耘台灣的文化藝術,目標一致。現在好像很蓬勃、資源變多了,可是團隊的心力反而得放在搶資源上,否則難以經營。這個現象反映的其實是,補助機制不健全、環境更形艱困。 例如,各地方都有閒置的蚊子館,大型的表演場館也陸續建設,表演團隊卻還是苦於尋找演出場地、排隊等檔期,造成不均衡的發展怪象。即使有像「藝響空間」的釋出方案,仍嫌不足,因為那樣的空間只能勉強作為辦公室,而團隊最欠缺的是大小適中的排練場。這一切癥結點便在於,政府是否有用心了解表演藝術團隊的需求為何?很顯然,政府和表演藝術團隊兩邊的對話機制並沒有建立起來。 太多團隊直到演出前一兩個月,都還不知道是否會有補助,好不容易等到結果公布,卻只是區區一兩萬的機票費用補助,然而真正讓團隊捉襟見肘的是製作費短缺。或者是,許多小團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口碑,以此為基礎的系列作品,卻因為沒有獲得補助,而一切變成零。無法延續與發展,對小團來說是很大的傷害。補助機制半調子,讓人不禁發問,評審的機制為何?到底是依照什麼標準決定補助對象和金額?補助機制讓人無所適從,不知未來在哪;我覺得這是政府和表演團隊之間,非常大的信任危機,尤其這一兩年,信任已瀕臨崩盤。 這些問題就像是一個生態的「黴菌」,點狀地散布在表面,但影響深遠。我贊成補助可以逐年遞減,讓團隊培養成本概念。但是年輕的小團就像剛出生的「小芽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前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
王墨林:文化治國?文化霸權?
小小一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需不需要一個大大統轄到什麼都要管到的文化部呢?像文建會包山包海包到《夢想家》出了大紕漏,到現在連善後都還解決不了,就在大家批判文建會變成國家宣傳工具的此時,馬政府又生出個一統天下的文化部,看它氣勢直逼中央對文化生產藝術掌控的極權路線,這不是文化部不部的問題,而是從文化部布署的權力藍圖,我們看到的是國家為文化政治的管理系統建構了一套文化霸權的模式。 之前文建會從《夢想家》暴露出的問題,已經讓我們看到它與中共中宣部擔負的是一樣的功能,看不出民主國家與專制國家在文化生產的管理上,那條藝術的獨立性與政治收編的分界線在哪裡?加上歷任文建會主委拋出林林總總的口號,從「書香滿寶島」到「好山好水讀好書」,至今沒有一樣獲得當初信誓旦旦的具體成效,文化部又憑什麼讓我們期待龍部長依樣畫葫蘆拋出所謂「文化下鄉」的口號就能落實呢? 我們回顧龍部長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在她手下成立的「牯嶺街小劇場」,當年只是花一筆錢修繕好了館舍,四年後由「身體氣象館」承接管理,我們才發現整座館舍不只硬體已然敗壞,連個可以辦理交接的文件也沒一張。同樣由「紙風車劇團」辛苦經營的「紅樓劇場」,接任的文化局長卻突然要收回經營權,紙風車一切投資泡湯,含恨退出。 舉這些例子,是要說我們擔心強調自己隨時可以走人的龍部長,若按照她的意思即使把總預算提高到兩百億,只是為了設立更多部門,養更多人,卻完全無視於為她所推動的文化政策,更應深入、細緻地擬訂出永續經營的配套措施(難道這不是政務官應負的一份責任嗎?)。然而從她在文化局長的表現來看,一向重視新聞效果大過建構一套發展政策的穩定結構,因而令人懷疑她是否能在短短的四年內突破文建會所積累的困境,而完成她信誓旦旦的那些偉大願景呢? 有兩個原因讓我覺得「一條牛牽到北京去還是一條牛」。其一:文建會於一○一年度原編列文化部的總預算是一百零一億(若連同其他併入單位的預算則有一百六十多億),其中各類補助的預算總額卻僅僅廿二億。也就是說其餘的近八十億是花在人事、業務與設備等等的「基本開銷」上。目前龍部長又倡言要把總預算提高到兩百億,政府一方面喊著要單位精簡,一方面又維持包山包海的「大政府」思維,然而只會花大錢放煙火,這種自打嘴巴的官僚短視文化,只能說明馬英九政府執政四年以來為何仍然寸步難行的原因,沒有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位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心聲
文化部的眼裡要看得見前人、今人和後人
飛人集社劇團藝術總監 石佩玉:可以廣建小劇場,為在地表演藝術扎根嗎? 最近,劇團主動安排了一趟台灣巡迴演出。計畫規劃了將近一年,行政人員打電話至各地縣市中心尋找兩百人席次以下的場地。全台灣打一輪,好不容易找到六個。原來,台灣的小型場地居然這麼稀少。每一個縣市都有一座上千人座位席的文化中心,卻沒有兩百人座位席的小型實驗劇場。 聽說,大團隊到文化中心演出時都可以票房全滿,這表示藝文推廣的確開始在各地開花結果。但是,這畢竟是外地來的演出,不是在地人的創作,小型展演空間就是用來鼓勵在地創作的。試想,如果當地藝術家或深具潛力的創作者希望作品發表,誰有辦法可以隨便花大錢上大舞台?他要如何「練習」更完整表達在地文化?於是只好遠赴他鄉如台北或美國或歐洲,於是文化出走。 文化來自在地生活提煉,表演藝術則是文化的結晶,而小型演出空間更是孕育在地創作的搖籃,只可惜現況是,被官員以「觀眾人數太少效益太低」而一筆刪除,甚至讓民間苦撐的小型空間自生自滅。 文化部,有可能從中央角度於各地興建空間,深度培養文化,做「在地表演藝術扎根」的動作嗎? 劇場工作者、花蓮冉而山劇場核心團員 吳思鋒: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 地方不只需要文化預算,如果預算不能透過有效、透明的機制,找到適當的人、適當的活動模式讓它發揮作用,文化環境的孕育仍然遙遙無期。例如我所居住的花蓮,地方政府依然以興蓋硬體為主要的方向,卻忘了軟體才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過去以來,文化局雖然利用既有館舍,協助地方團體舉辦展演,卻忽略行政、策展、創作等面向的人才培育舉措,乃至進行各種交流,以及補助、行政制度未加完善,使用者付費的習慣亦未於地方被推廣,只是將每年展演次數的增加便宜行事地與文化環境的累進劃上等號,凡此種種皆對藝文團體在地發展形成不夠友善的環境,反而導致本來就極度缺乏藝術行政人員、製作機制的地方藝文團體處處掣肘。 經費並不能夠療癒這些積習已久的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部看過來!這是我們的期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影視導演
王小棣:我希望文化部的人可以快樂
我希望文化部的人可以快樂。為什麼不快樂呢? 過去看了太多新聞局公務員不快樂的臉。他們可能剛從反覆討論「暴露三點」,「影響善良風俗」等禁令的會議上頭昏腦脹地走出來;他們也可能是剛從哪個沒有邦交的國家,長期被中共打壓後灰頭土臉地請調回來;又或許他們忽然接受了長官的指令,才抄好了各方意見匯集成了與舊版本可能只有一百字差別的新的電影法送進立法院,結果有一讀,沒二讀,被看衰了笑不出來他們可能根本不愛看台灣新電影還要被片商罵三字經五字經;坐在冷氣間裡決定把輔導金砍一半,發一半面色鐵青地執行政府化妝師的化妝政策。他們也可能剛剛考上公務員資格,也可能剛剛升上科長,業務上要找評審來開會,要在年度預算執行期限之前發放巨額國家旗艦輔導金。本來在評審會上要幫投標者一分不差地按鈴終止他們發言,所有發言結束,把門關上以後他們又必須靦腆地告訴評審,選出來的電影其實拿不到什麼錢然後,最可怕的,總統大選完,還會空降來另一組顏色的外行新長官和他們需要電影襯托政績的優先順序一覽表 嗯,這麼不快樂,可是他們都要去文化部報到了 那我希望文化部可以縮小,可以把所有目前合併進去的單位之中,對文化工作沒有興趣或沒有專業素養的公務員,輔導轉介到他個人屬意的其他單位去。 文化部縮小到適中的規模之後,更努力扶植各地的文化局,加強中央和地方文化單位的互動關係,以及地方文化行政人材的培育和考選,讓全國的文化工作能夠有地方特色的生氣蓬勃又有歷史宏觀的整體建設方向。然後所有短程或中長程的計畫都能夠有檢討的機制。 至於電影,要說的說過太多了。那個「投資者可以減免稅賦」的政策,請問到底執行起來有什麼問題,有人可以了解一下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建築師、作家
阮慶岳:希望文化部能更積極地與建築/城市美學作對話
我希望文化部能更積極地與建築/城市美學作對話,因為城市幾乎已是現代文明的表徵,而建築更是檢驗城市美學時的重要敘述者。 這包括軟性的推廣建築/城市美學文化活動,譬如對於展覽、教育、演講、出版等公民美學的推廣,以建構軟體文化與建築/城市間相互交流的介面,讓在台灣公民的養成教育裡原本就嚴重缺席的建築/城市美學,能有機會在文化政策裡得到一些彌補。 另外,則是希望能積極協助年輕建築人的養成。建築業的市場機制龐大也複雜,年輕的建築人在其中不僅生存困難,理想性格也極易被快速磨損,商業機制有如巨人大衛般難以撼動,犧牲與投降幾乎是年輕有理想者的必然答案。若是能在文化政策上針對有抱負與理想性的年輕建築人,提出配套的獎勵、保護或鼓勵的機制,讓他們可以有喘息的生存空間,甚至能得到注意與肯定,或可以培養出一些/許多具有理想與改革信念的建築人,讓民間與社會底層的設計人,在被政治權力與資本權力牢牢扣鎖的產業現實裡,能更積極地參與入台灣建築/城市美學的演化路途。 希望還能關注城鄉美學必然與應當差異化的問題,讓城市/鄉村、建築/自然間的關係和諧,各得其所地自在優美;同時,必須重視公民自發的美學/空間意識,讓建築不只是被控制與生產的標準化商品,而是與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息息相關的有機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行人文化實驗室與目宿媒體 執行長
廖美立:請以更長期的政策與深耕的企圖心,幫助產業的未來
台灣目前的文化環境已經到了「天花板」,意思是我們到達某一階段卻無法突破,而文化政策卻只重視短程效果,以至於各產業處在停滯期。像是眾多的文創園區,並沒有形成城市的重點文化空間。這些園區的經營,不應該著重在人潮數字,而是提供文化重建工程的空間,強調後續的長期發展。再以出版為例,台灣出版社只能在本地培養作家,卻無法發展整個華文市場;倘若要建立作家經紀制度,也應該先思考市場如何國際化。文化領域的發展有其出走需要,即使是雲門舞集,也得到國外巡演,才有生存可能。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裡外兼顧,扶持年輕待開發者、擴散成熟領域、支持人才走出國際路線。 另外,我不贊成市場決定論。各領域的產業都會面臨現實考驗,一是關係到產業的自身變革,如電子書對出版界的影響。產業本身自有嗅覺靈敏度,但我們卻不見政府成立相關的研究中心,對於如何過渡的政策不明朗。而產業之間也面臨轉化的尷尬,如出版和影視之間。這幾年台灣電影好像很蓬勃,可是,相關產業是否有真的整體動起來?即便是電影,也得等資金到位才能聚首拍片,平時則去做別的工作,散工狀態只會造成產業無法升級。因此政府必須要有實質的保護政策來扶植產業,最簡單的就好比向電影院買時段,保證國片上映的基本檔期。 我期待文化部能創造一個新時代:清楚的組織與職權劃分,引進更多同時擁有學識與產業背景的年輕新活力,培養更多「小龍應台」。不要因政黨轉換就改變方針,而是以更長期的政策與深耕的企圖心,真正幫助產業的未來。每個產業都要很精采,才能構成大時代。(整理 周伶芝)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曲傳唱,一劇搬演
若說這三段演出就包含歌仔戲發展的百年變遷,就是對於歌仔戲歷史的還原,這樣以簡馭繁的方式,顯然是很難讓人認同的。筆者反倒認為撇開大時代、大歷史的企圖,這三場折子戲的戲文內容,經過挪移和套用,竟能扣緊劇中人物的處境與命運,使全劇的戲裡戲外兩個層次產生呼應與對話,而有了時而疏離、時而貼近的美感。
-
演出評論 Review
出路在哪裡?
這沒有說出來,或無法簡單說出來的階級傾軋,就是本劇碰觸社會現實時,很令人在窒悶中想尋一出口而不可得的重點。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被資本綁架,或綁架了資本以合謀的社會。在這裡,為求生計而置身在這樣社會職場的人,有出路嗎?
-
演出評論 Review
當「傳統下的獨白」遇上「獨白下的傳統」
俄羅斯傳統中無論是爆發力十足的濃烈情感、幅度極為寬闊的表現能力,或是密度極高的變幻莫測,在上原彩子的演出中幾乎是手到擒來。但當本能直觀地被解放時,那個要求節制、優雅、簡約與留白的和式靈魂開始「自由呼吸」起來,就產生了一種極私密、內省、獨一無二的風格。
-
回想與回響 Echo
台灣現代舞中的「現代性」
從近半年在本地看到國外舞團類型相異、風格殊異的演出,我們不能逃避了一個我們「到底看到了什麼?」的問題。舞蹈所展示的身姿之美,其實已經包含著一個世界的存在,正如太極拳包含著一個宇宙的存在一樣,我們也可以從舞蹈中特定的身體行為,不僅看到民族對待身體/文化的態度,更看到身體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所以要問:「到底看到了什麼?」,也是「有沒有看到身體/政治/文化這種連鎖關係」的問題。
-
新藝見/新銳藝評
當西方「魔笛」遇上東方「一桌二椅」
布魯克的一支魔笛一棒敲落,點化出東西方戲劇隔空交映之美。然而回過頭來審視兩岸新編戲曲走過的坎坷顛簸,這一路行來有多少華而不實只是為了新而新的作品。我不禁有個大哉問:當西方改編歌劇趨向簡約寫意虛擬,以虛代實,許多新編戲曲卻背道而馳,走向繁複寫實具體,以實代虛,還有比這更弔詭的流變嗎?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演員、導演
曾慧誠 音樂劇,就是要「溝通」!
擁有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頭銜,是少數在美國受過完整音樂劇表演訓練的台灣演員,耀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歸結音樂劇的表演核心:「就是溝通!」用音樂、歌唱、舞蹈這三者一家的表演方式,為戲劇說的故事主旨服務。明白一個外國人難以融入文化語境要求甚高的美國音樂劇界,他決心返台,透過耀演劇團的創立與製作,打造屬於台灣的音樂劇未來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德國大提琴家
繆勒-修特 音樂的靈魂源自生活
將於六月份首度訪台演出的德國大提琴家丹尼爾.繆勒-修特,當年以十五歲之齡抱回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大賽第一獎,也奠定了他走上獨奏家之路的決心。跟隨大師羅斯托波維奇的教誨,他認真體驗各樣的生活,豐富自己的內涵,並轉化到自己的琴音裡。因為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合作結緣,兩人定下了訪台演出之約,這回他準備了華爾頓的《大提琴協奏曲》,希望能讓台灣樂迷藉由樂曲,感受到作曲家筆下的南義大利風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海港城市藝文美景 誰「人」來繪就?
曾幾何時,高雄這個工業之城、港口之都已染上濃郁的藝文氣息,勞動階層為主的人力多了餘裕和機會走進劇場聆賞表演藝術,隨著大東、岡山、衛武營等表演場館陸續修整或落成啟用,愈來愈多表演湧入高雄,高雄是否將變身為一座藝文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