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私回憶/2005.劉培能
《如夢之夢》改裝國家戲劇院,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變臉」。 劇院被顛覆成環狀舞台。降下原先舞台正中央的平台,裝了兩百多名觀眾,為了符合消防法規,還找了兩百多名學生做逃生演習。國家戲劇院的觀眾席上方,我們又搭建階梯式的觀眾席,高度幾乎連接二樓;坐在那裡像在外野看球,很舒服。因為工作人員有兩百四、五十個,東西多、戲又長,後台所有空間都要用;我從來沒花這麼多心力測量,從一樓到三樓,整個平面,連一公分都要計較。 時間也是很大的挑戰。演出七個多小時,觀眾休息一個半小時。每次中間preset完、我檢查完,觀眾又要進場了。我做了卅年劇場,從來沒有手上的checking list,寫進來的永遠比劃掉的多。每天凌晨三、四點結束,早上八點又來;第一週就在半夢半醒之間度過,連裝台過程也很「如夢之夢」。有一天半夜做到沒螺絲,我去一家廿四小時的五金店買,買了大概兩千根,店裡只有一個人,我陪他一起數,數到睡著 整個變臉計畫很奇特,又非常完整,畢生難忘。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出私回憶/2010.賴德和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NSO演出我的創作《吾鄉印象》交響曲。那首曲子的鄉土性強烈:第一樂章是南管、第二樂章是北管、第三樂章是原住民音樂、第四樂章是現代音樂。赫比希指揮過不少當代、前衛的音樂,那對他不陌生,但我想,前三個樂章對他來說,是很陌生的文化。我們練習時間不多,平常還沒發現什麼特殊之處,到了演出上台,非常精采,團員跟指揮的默契讓我很震撼。對一個外國指揮來說,他精采地抓住了陌生的文化。 記者會上他說:「第四樂章是廿二世紀的新音樂」。我想這話有褒有貶,也相信這作品對他來說,還是有很多問號。比如交響曲的四個樂章,竟然風格完全不同,這在西方傳統的音樂架構中,可能無法想像。但以我一個創作者來說,那場音樂會很讓人動容。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戲私回憶/2011.吉米布蘭卡
二○一一年七月三日下午一點半,地點在台北市的雷克雅維克實驗室,約莫三十到四十個愛看戲的觀眾,終於有機會在網路以外的真實世界相遇。開心地從自己看的第一部戲、自家的劇場收藏(票根、節目單等),一路聊到接下來的看戲計畫。這是批踢踢Drama版的第一次版聚!(批踢踢ptt.cc為一電子佈告欄,下載bbs軟體後再輸入網址,即可使用) 劇場比起電視電影,仍是偏小眾的文化,不像電視電影那麼好找咖。雖然大夥兒在網路上聊得起勁,但終究是對著個素未謀面的人說話。真要揪團看戲時,總是無法勇敢地跨出那邀約的一步。所以啦,見面三分情,版聚一辦,大夥兒話匣子一開,感情自然就熱絡,也就沒什麼好害羞囉! 這次的版聚辦得很成功,我自己也多認識了不少戲咖。雖然各自有工作與課業要忙,但透過噗浪與臉書彼此推坑買票,看完戲後還能在網路上作即時討論,觀眾間的交流互動一直都在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
一九九○年代初期,國內藝文資訊缺乏,每月發行一次的藝文雜誌,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少數管道。如今,網路時代來臨,藝文資訊的傳播比以往更快、更直接、更便利,只要在google輸入關鍵字查詢,第一手資訊鋪天蓋地而來,表演藝術類雜誌的角色變得尷尬、模糊,被需要的比率也日漸降低。當然,網路不可能完全取代雜誌的專業性,但藝文媒體生態、角色的調整和改變,重新找到存在的優勢與定位,是所有媒體工作者必須思索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茫茫網海中 期待一個公正客觀的平台
未來,在表演藝術圈,或許相關的報章雜誌真的會消失或是僅有少量的印製,但必然會出現一或多個強而有力的平台,它們將統整電子化後的所有訊息,以極有效率的方式呈現在所有進行過選擇的觀眾面前,這的確值得期待,畢竟這樣有效率多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類刊物 紙上舞台秀
編按 出版界的一句老話:要害一個人莫過要他辦雜誌。當中「為害最甚」的,恐怕又以表演藝術類雜誌拔得頭籌。表演藝術向位居小眾邊緣,在「文創」搖著一桶金叮叮噹噹走來前,表演藝術絕非「一門好生意」,相關雜誌更不可能是。然而浪擲千金/熱血者永遠所在多有,編輯室特別蒐羅同道中人前仆後繼的心血成果進行紙上展演,供讀者一探表演藝術類雜誌的生態演變。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度過生命的難關,女人好自在!
羅曼菲和張艾嘉曾經見面的次數不多,對彼此的了解多來自報章雜誌,但彼此間的惺惺相惜早已存在。前年聽聞羅曼菲一場大病,張艾嘉託人交待羅曼菲要常吃地瓜,這天,兩人見面相擁之後,第一句話,張艾嘉便問:「還在吃地瓜嗎?」削瘦但清爽的曼菲笑著點頭。 地瓜養生法,難怪羅曼菲家中廚房別的沒有,大陶碗裡死忠地擺著一顆大地瓜。 都有豐富多變的表情,靈動清澈的眼神,這一天,兩個女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誠懇而動人。愛情,讓她們的人生故事都染上同樣浪漫的粉彩;而各自不同的磨難經歷,反映在她們近期作品中,也竟有著同樣「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然與幽默。 家,是曼菲最想待的地方,也歡迎朋友一起來分享;家也是張艾嘉最重要的生活重心。在羅曼菲分享的家中客廳裡,第一次,張艾嘉吐露了兒子奧斯卡被綁架時,身為母親的當下心情;第一次,羅曼菲坦然談起了朋友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愛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沒有愛情,也不會痊癒」的那場病。 歷盡愛情、折難與病痛,兩個女人都簡單,都自在,都漂亮!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聲音像女人,我必須小心溫柔地應付她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西班牙籍的荷塞.卡瑞拉斯(Jose Carreas)在二月下旬台北的兩場音樂會中再次展現他的智慧和音樂性。一位經年累月演唱歌劇明星要保持聲音的彈性和音色的明亮是需要相當費腦筋的,因為聲帶就像一把剪刀,常用而不知道如何保養就會愈來愈鈍,有一天只能用來砍樹枝,而不再能剪絲帛了。
-
創刊編輯的話
我的《表演藝術》因緣
一九九二年夏天,當時擔任中正文化中心主任的戲劇學者胡耀恆教授找我到中心接替借調期滿將歸建台大的余松培副主任。胡主任跟我談這事的時候同時提到他的一個夢想辦一份好的表演藝術刊物。那年的八月,我因此從在中山大學外文系的教職北上,一腳踩進了跟舞台結不解緣的表演領域。 我是個從事文學工作的人,也跟不少刊物有或編或寫的關係。但是,要編一份表演藝術刊物,只能算新兵上陣。要感謝胡主任,他是最早的發想者,卻做到完全放心放手,我訂下什麼編輯方針,聘進什麼編務人力,胡主任都全力支持,這使得當時我們雖是倉促成軍,卻勇往直前,信心十足。 因此,才構思兩個月,一九九二年的十月,《表演藝術》月刊試刊號就出版了,封面是那年十月首度帶領慕尼黑愛樂來作國慶演出的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試刊號」顧名思義是探水溫用的,也果然得到不少回響。出於打氣鼓勵的讚美固然很多,但也不乏指教者。樂評界大老張繼高先生就說:「你們至少得儲備半年的稿量才可以上路出第一期,怎麼只兩個月就出刊了。」言外自然有春秋之筆。戲劇家貢敏老師則在過了一、兩個月後有回碰到時說:「試刊號有國家兩廳院的水準,但沒有黃碧端的水準,第一期開始,有黃碧端的水準了。」我把這話當作是坦率的批評,也是出於愛護後進的獎飾。 我其實只當了第一年的總編輯,但替刊物找了很好的主編,前後包括蕭蔓、林靜芸和鴻鴻。林靜芸擔任編務的期間最長,應該有超過十年,是對《表演藝術》出力最多的編者。 開創時節,版面風格雖還在一路摸索建立,卻已然成為華人世界最能吸引嚴肅的表演藝術評論和介紹的園地。許多當時還出道未久的日後大家,如譚盾、鍾耀光、陳中申、鍾明德、林克歡、平珩等,都已在刊上供稿,當時已是「大老」的專家更是一一為《表演藝術》雜誌所網羅。《表演藝術》也就這樣一步步建立起聲譽。有了第一年的十二期,終於符合送件規定而可以參加新聞局雜誌金鼎獎評選的時候,《表演藝術》不負眾望地抱回三個大獎,也開始了接下來的十九年裡許多光榮的獎項肯定。 對《表演藝術》來說,我個人只能算是開創有苦勞,編完第一年十二期之後,專職做中心的副主任,編務就完全交出去了,三年後我也回歸教職,所以後端的光榮戰果,我不能居功。但開創確實是艱難的,在音樂廳地下
-
復刻選文 里程碑
無聲的震撼
美國當代最偉大也最富爭議性的作曲家約翰.凱吉,在今年八月十二日離開了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他對音樂界最大的貢獻,是將「機遇」(chance)的觀念引入音樂創作,同時由於他對東方哲學宗教的嚮往和涉獵,他以易經六十四卦象的產生來解釋聲音與曲譜間的意義關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音樂美學影響了全世界:「聽而不聞則罔。聲音本來就是和諧的,包括人們所謂的『噪音』。所有我們的行動作為,都是音樂。」
-
復刻選文 封面人物
痞子、舵手與天真的探索者
舞台下的他常常穿得一身黑,平頭短鬚造型看來很酷,其實「痞」味十足,不但會講冷笑話,還會模仿阿扁總統說話口吻。 但搞笑的他也擅長經營,把知名難馴的NSO帶得生氣勃勃,排出一場場精采的主題音樂會。
-
復刻選文 名家訪談
帶著樂團步入無人之境
一個指揮家要有膽量及自信在音樂會上帶領團員突破排練時的規範步入無人之境。所以每次演出都是帶著未知數的旅程,這也是現場演出迷人之處,這不是唱片能取代的。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極簡領航者,前衛開創號
極簡主義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七○年代以極簡主義音樂崛起,由他作曲、羅伯.威爾森導演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被認為是廿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對於廿世紀下半葉音樂的影響,難以估計。他也是最早跨出純音樂界,把觸角伸向劇場界的作曲家,重要的作品大半都在劇場發表,影響延伸到音樂以外的藝術媒介。十二月他將來台演出,本刊特於美國邀請被喻為近廿年來中國崛起的最重要作曲家譚盾與他做一場音樂創作的對談。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卅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
復刻選文 特別企畫
珍惜時間,繼續創作
近來,碧娜.鮑許及團員受邀到世界各地做「田野」,再回德國排練新舞。去年他們首度在歐洲以外的美國創作《只有你》,之後也首度到了遠東地區的香港,進行一次歷史性的工作為「九七的香港」編舞,以便今年能在香港演出。 本刊特邀剛好去年十一月也在香港編舞的古名伸,在大師來台前做一次近距離訪談。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為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日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廖瓊枝 情深繫命歌仔緣
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
-
復刻選文 名家對談
花的美麗,就是生命的美麗
上個月,舞蹈大師大野一雄與其次子大野慶人翩然抵達台灣,為我帶來兩套舞碼《睡蓮》、《死海》,和三場極為動人的演出。此外,他們在藝術學院舉辦一場舞蹈講座,在教室中領著學員婆娑起舞,給學員許多啟發。我們更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邀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藝術學院客席教授薩爾.穆吉揚托和大野父子進行了一場精采的對談。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People
潘德瑞茨基:新一代的作曲家並無法創新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之現代作曲大師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Kryzxtof Penderecki)於五月首度光臨台灣,親自指揮NSO演出他的作品。高齡七十五的潘德瑞茨基來台行程滿檔,本刊特地爭取到專訪機會,邀請台灣青年作曲家董昭民訪談大師,一談他的創作歷程與對當代音樂文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