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回想與回響 Echo
有「跨文化劇場」這回事嗎?
《春琴》在倫敦演出之後的惡評幾乎與《茶花女》在台北的狀況一樣,大家都在問導演到底想要告訴觀眾什麼?在台北也有人在問《茶花女》同樣的問題。日本有劇評說《春琴》是一部用了日本演員及日本戲曲形式演出的英國戲劇,也有很多人覺得《茶花女》跟台灣的審美經驗格格不入。這些問題首要解決的是:我們在自已內部到底有沒有找到跨越境界線的行動力?否則,「跨文化劇場」也不過是政治意圖下的一項文化生產罷了!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德舞蹈家
孫尚綺 文本為鑰 開啟身體舞動
旅居德國柏林的舞者暨編舞家孫尚綺,「兼具東方與西方」的當代身體風格,讓他在德國舞壇備受矚目。在以DialogueⅡ獲得二○○七年斯圖加特國際獨舞藝術節編舞金牌獎後,除了曾應邀與威廉.佛塞與莎夏.瓦茲的舞團演出,他的編創腳步也從未停歇,常從令自己動心的文學作品出發編舞,他說:「我認為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是in body的,會讓身體不斷產生反應;可以說,好的文本就是一個舞譜。」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作曲家
冉天豪 笑言「被動」創作 學習音樂謎題
從小學琴但非音樂科班,大學念的是英文系也從沒想過要走音樂這條路,但卻成為台灣合唱與音樂劇創作的第一把交椅這就是冉天豪,創作了《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等重演多次的音樂劇,卻還不到四十歲。笑稱自己只「被動」受邀創作,但他靠的都是實戰經驗,邊做邊學,在獲獎、原聲帶銷售名列前茅、邀約不斷的現在,他卻謙虛地說他是「每做完一項就等於多學會了一項才能。」
-
幕後群像 劇場服裝設計師
楊妤德 讓服裝不再只是服裝
從編舞家黃翊的《身.音》中舞者令人驚豔的魚骨裝,到去年與黃翊合作「第二層皮膚」實驗計畫中舞者身上鼓漲收縮、不斷變形、令人驚嘆的「服裝裝置」,這些創意的發想者,正是近來備受矚目的劇場服裝設計師楊妤德。不甘於單純為時尚做設計的她,很早就決心走上劇場服裝設計之路,練就一身紮實的實務功夫,而且挑戰編舞家的傳統思維,在與黃翊的合作中,讓劇場中的服裝「不只是服裝」,也是創意洋溢的「軟雕塑」,展現了更多層次的表演美學。
-
演員排練日誌 《茶花女》Facebook演員日記之一
吳朋奉:遇到鈴木大師,我真是好狗運
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於二月十日首演,為「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這也是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頭一次與台灣演員合作的戲,鈴木大師獨到的演員訓練法「鈴木方法」,對台灣的演員有怎樣的影響?本刊特別取得《茶花女》兩位演員吳朋奉與邱安忱的同意,刊載他們在臉書上書寫的演員排練日記,透過他們第一手的記錄,看他們如何進入鈴木的劇場世界!
-
演員排練日誌 《茶花女》Facebook演員日記之二
邱安忱:這是一個有趣的成長與學習
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於二月十日首演,為「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這也是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頭一次與台灣演員合作的戲,鈴木大師獨到的演員訓練法「鈴木方法」,對台灣的演員有怎樣的影響?本刊特別取得《茶花女》兩位演員吳朋奉與邱安忱的同意,刊載他們在臉書上書寫的演員排練日記,透過他們第一手的記錄,看他們如何進入鈴木的劇場世界!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雲門舞集2 春鬥 2011遊戲場
好不容易跟應接不暇的寒流說掰掰,眼見春暖花開翩然而至,怎讓人不欣喜若狂,欲戲欲舞?厚重大衣即刻全部下架,蕭瑟寂寥也通通丟掉,心情回溫、輕盈熱身,期待隨著春風動起來! 每年的雲2春鬥演出,宛如新生代編舞家PK競技,精招盡出、鋒芒洋溢,勾著愛舞人的目光,分秒不能離。一段接著一段的短篇呈現,輕輕巧巧,沒有大部頭沉重負擔,反而如散文般的流暢自在,甚至是詩意的回味想像,口味多變的觀眾如我,落幕後總獲得大大的滿足。 尤其今年的編舞黃金陣容:有甫從瑪莎.葛蘭姆舞團歷練歸來的布拉瑞揚、驚豔歐陸的孫尚綺、老不按牌理出牌的鄭宗龍,還有愈長大愈「可怕」的黃翊他去年的春鬥作品「浮動的房間」,把現代人「宅」在房間裡的孤獨心事,舞得淋漓魔幻,直淨且不失幽默地處理人/空間/生活的關係,是我去年所有看戲經驗中,最難忘震撼的一齣。 期待這場遊戲春天的舞蹈之約。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進念.二十面體《夜奔》
說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對港台卅年來的現代劇場影響深遠,絕不為過。他們除了戲劇上的多種實驗路向,更積極參與文化政策,扮演反對者、干預者的角色。 近年來,進念主要演出包括政治批判劇場、巨星演唱會,還有以傳統戲曲為根柢的實驗表演,令人隔岸豔羨。這次的《夜奔》便是後者的終結篇,從香港藝術節、上 海世博、一路演到了台灣。主演的是江蘇崑劇院院長柯軍和他的年輕學生楊陽,這就先保證了技藝的品質。但榮念曾是不甘心只在戲劇框架內做實驗的。林沖反叛不 義的體制,奔向另一個體制,在榮念曾手裡必能處理成絕佳的政治與個人生命隱喻。 榮念曾善於提問,有時由於太善於提問了,反而觀眾只 記得排山倒海而來的問題,而忘了去想答案。不過,或許正由於他旨在提問,所以沒有那種讓傳統和現代搓湯圓聯誼的美滿假象。和台灣盛行的戲曲改革迥異,這齣 戲的目的絕不是(或絕不只是)傳統戲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舞台上以清唱或現代服裝反襯出的崑曲美感,在所有聲音、空間、文本交互錯位作用下,可以產生複雜 的感知輻射。元素精簡,卻意韻複雜,這也是愈來愈好大喜功的台灣劇場可以思索借鏡的。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呂紹嘉與NSO《佩利亞與梅利桑》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總能激發更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當比利時小說家與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的作品《佩利亞與梅利桑》,一八九三年於巴黎首演時,不僅成為象徵主義戲劇作品的代表作,也影響了作曲家佛瑞、德布西、荀貝格與 西貝流士等人,各以不同的形式詮釋梅特林克的作品。 德布西於一九○二年首演的歌劇《佩利亞與梅利桑》,巧妙融合了印象派管絃樂語法 與法文的聲韻,而只比德布西晚了三年、現代音樂之父荀貝格也在維也納首演了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這是荀貝格進入十二音列時期前的管絃樂作品,雖仍延 續後期浪漫樂派的影響,但荀貝格對於大型器樂編制縝密的思考與掌控能力,已處處可見。 呂紹嘉所詮釋的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歌劇,是受人注目的版本,此次他帶領NSO演出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是國內交響樂團演出曲目的一大步,更是愛樂者的福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復仇之女.幽暗之音
《艾蕾克特拉》Elektra
艾蕾克特拉── 是希臘悲劇的人物、復仇的象徵、戀父情結的代表, 卻也是藝術家們創作的目標。 不論是文學、動畫、卡通、甚至品牌 都紛紛以多樣化的想像,重新詮釋著她的故事。 但在音樂中── 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是粉紅色還是黑色? 希臘悲劇和歌劇中的艾蕾克特拉有什麼不同? 世紀末的音樂有多麼崩壞? 劇情有多麼血腥? 在NSO演出《艾蕾克特拉》歌劇音樂會前, 讓我們一起解開這些秘密、聽聽女主角和導演如何詮釋, 全面剖析這來自黑暗深淵中,屬於女性的狂烈吶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0表演藝術回顧
1.文創產業發展新紀元 2.嘉年華般的大型慶典製作湧現 3.表演藝術與科技的對話 4.兩岸戲劇交流新局面 5.中生代導演躍上大舞台 6.小劇場的重演與加演 7.新生代創作者浮上檯面 8.以舞蹈點亮「台灣之光」 9.新型態音樂會形式方興未艾 10.本土音樂劇的春天乍臨
-
企畫特輯 Special
藝聞觀點.由你決定
回顧二○一○年,哪些表演藝術大事不可不知?什麼樣的事件最具影響力?由《PAR表演藝術》雜誌委託表演藝術聯盟舉辦「二○一○年度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票選,藝「聞」觀點,由你決定。 去年不論是首次舉辦的「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或是對於未來可能影響深遠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三讀通過,還有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的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及藝術家等新聞大事件,期盼透過新聞回顧,檢視台灣表演藝術脈動,藉由全民票選活動,引起大眾對台灣表演藝發展現況的關心,並觀察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的脈動及趨勢。 由表演藝術聯盟整理出卅則去年度表演藝術新聞重大事件,竭誠歡迎關心、愛好表演藝術的朋友,共同參與票選出「2010年十大度表演藝術新聞事件」,此外,將隨機抽出卅名幸運者,獲贈《凱薩琳芭托》CD乙張。
-
戲劇新訊 改編惹內劇作《女僕》
《末路小花》一場私密空間的扮演遊戲
兩名女僕,趁著女主人不在家的時光,玩起角色扮演的遊戲,當遊戲終止,潛藏其中的謀殺計畫仍持續上演,最終將他們推向意想不到的毀滅。法國作家惹內寫於一九四○年代的劇本《女僕》,以戲中戲的形式,刻劃出社會階級對立下,壓抑而扭曲的底層人性。由中山大學劇藝系畢業生組成的末路小花劇團,同名創團作即改編自此劇,導演黃丞渝表示,她企圖撥開劇本中大量的曖昧對白,以及其中的華麗腐敗、崇拜唾棄,把目光聚焦兩個女僕身上。「她們的真實面貌是什麼樣子?什麼原因讓她們必須用這樣的方式去愛去恨?當我們近身觀看她們,是不是可以更了解她們?」 演出空間的選擇,黃丞渝說,在學期間她就十分著迷運用校內各個角落作為舞台,那些在樓梯間、走廊、陽台、菩提樹下的演出,比起劇場內更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產生虛實交錯的曖昧互動。延續這個想法,全劇發生在一個狹小、距離親密的地下室,觀眾就像闖進別人家的房間,碰巧遇見這兩個女孩。這裡是她們生活的地方,卻也是她們私密的扮演遊戲中的小小劇場;是她們的王國,也是被禁錮的牢籠;觀眾可以自由進出,她們卻永遠無法走上那個階梯給自己自由。在這個空間裡,觀眾窺看也參與,看她們如何在小小日常中,走向無路可出的終局。
-
戲劇新訊 三位女性創作者的溫柔觀點
台法越洋組合 聯手打造《初生》
從台北到馬賽,經過數月電子郵件的往返討論與兩地的實驗,旅居法國的劇場演員周蓉詩、住在台北的偶戲工作者石佩玉,法國當地的視覺藝術家莒絲蓮.額貝哈(Ghislaine Herbra),三個女性創作者所組成的台法跨洋創作團隊,終於在今年一月相聚於寒冬低溫的馬賽,進行一整個月的排練,突破文化的隔閡,共同打造一齣親子題材,以偶戲與光影為表演形式,並加入原創音樂的劇場作品《初生》。這也是台北的「飛人集社」和馬賽的「東西社」劇團,首次攜手合作,預計推出兩年四部曲的夢想計畫「一睡一醒之間」的首部曲。 《初生》的故事來自一位溫柔的母親,試著以床邊故事,回答女兒關於出生的問題。內容描述一位小女孩在鯨魚的嘴巴裡撿到一顆蛋,於是他們一起出發,要為蛋找回媽媽,展開一段遇見各式各樣誕生的奇妙旅程,也來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遠嫁法國、身為一個四歲小女孩的媽媽,演員周蓉詩將自己與女兒睡前的對話,寫成劇本,交由石佩玉執導,在小劇場為大人小孩創造一個作夢的空間。去年拿下法國青少年讀物繪本大獎的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將以刮畫的手繪風格作為全劇的美術基調。
-
音樂 NSO「佩利亞與梅麗桑」音樂會
從布拉姆斯到荀貝格 精湛的世代對話
國家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呂紹嘉的指揮下,在「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推出「維也納世代對話系列佩利亞與梅麗桑」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中,安排了布拉姆斯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麗桑》,從典型的古典到接近現代的浪漫,呈現出屬於德奧樂派的一脈相承。
-
音樂 呈現台灣多樣人文風景
豎琴音樂劇場《河》 撫慰歷史傷痛
豎琴演奏家解瑄領軍的「粉月亮音樂劇場」,將以《河》作為節目的主題,在二月二十八日當天演出。為了改變觀眾對紀念音樂會既有的嚴肅印象,解瑄廣邀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以各自的專業營造出多采多姿的節目內容。演出採用當代都會生活為表現之場景,以輕鬆有趣且活潑的內容,將豎琴與豐富的台灣人文結合,產生出各式各樣的風貌。
-
戲劇 改編暢銷小說 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幽默面對生死
名列《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四年,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撰寫的暢銷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將搬上台灣舞台,由果陀劇場邀來楊世彭執導,金士傑與卜學亮主演。該劇以老教授自身的死亡為教材,用勇氣、正面及開放的態度對待生命,並留下他的心得,將之啟發學生,讓將死之人可以從容面對。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尼采的黑暗 酒神的狂放
霍夫曼斯塔與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不再以尤利比提斯為典範,轉而推崇當時甚少受到注意的索福克里斯,擺明了發揚尼采所謂的酒神精神,同時也壓抑了日神精神。霍夫曼斯塔在進行此劇的劇本創作時,並不局限於索福克里斯原著,而是將原著中野蠻、狂放的精神充分渲染開來,使之具有酒神祭儀般的原始精神古希臘悲劇源自酒神的祭儀。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我恨故我在! 抗爭命運原罪的璀璨
阿格門儂家族的故事,是唯一希臘悲劇三雄荷馬、埃斯庫羅斯與索福克里斯都寫過的題材,其間戲劇性與人性糾葛之強烈,可想而知。而這次的歌劇女主角伊烈翠(一譯艾蕾克特拉),是阿格門儂的次女,身負殺父深仇,一路從希臘悲劇到近代歌劇,都是劇作家著力描繪的悲情女角,以「烈女」與「瘋女」交織的形象,深入人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蕾克特拉》歌劇劇本中譯節選
人物表: KLYTMNESTRA 克莉丹奈絲特拉(中女高音) ELEKTRA 艾蕾克特拉(女高音) CHRYSOTHEMIS 克莉索緹米絲(女高音) GISTH 阿基許(男高音) 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