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圖指揮柏林愛樂(金牌大風、DG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馬勒《第九》四種版本 各自風華璀璨

拉圖爵士將再度帶領柏林愛樂訪台,這次配合馬勒周年紀念演出他的天鵝之歌《第九交響曲》,為門票貴死人而扼腕的樂迷,就在家中沙發舒服地聆聽拉圖爵士早就錄好的專輯吧!順便看看之前的《馬九》經典版本——卡拉揚、巴畢羅里、華爾特,不上音樂廳,也能聽到流耳油!

拉圖爵士將再度帶領柏林愛樂訪台,這次配合馬勒周年紀念演出他的天鵝之歌《第九交響曲》,為門票貴死人而扼腕的樂迷,就在家中沙發舒服地聆聽拉圖爵士早就錄好的專輯吧!順便看看之前的《馬九》經典版本——卡拉揚、巴畢羅里、華爾特,不上音樂廳,也能聽到流耳油!

柏林愛樂真是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那當今世界第一天團的金字招牌與王者之聲,恨的是票價高、座位少,除非去柏林,否則有錢也聽不到。幸好柏林愛樂很進步,只要您付費成為會員,就可以線上收看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的網路影音實況。拉圖爵士也很體貼,本次來台曲目馬勒《第九交響曲》更直接發行唱片,讓我們在家也能欣賞罐頭音樂中的柏林愛樂,就有如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微波料理包。更棒的是,我們還可以縱向比對:只要五個小時,您就可以用《馬勒第九》來個柏林愛樂四十年巡禮,外加馬勒傳人的第一手音樂資料!

拉圖指揮柏林愛樂(2007

巧合也好安排也罷,今年是拉圖接掌柏林十年,而這張《馬勒第九》也正好是他相隔十年後,再次灌錄同曲。從一九九八年版的維也納愛樂,到本(2007)版的柏林,我們聽到拉圖已經走出與柏林愛樂互相學習彼此琢磨的過程,進化成全新的階段。從主題的表情、樂句的幅度、織體的融合與合奏的細緻上,拉圖都驅使樂團在塊狀音群的能量堆積上,兼顧透明而層次鮮明的手法,將本曲演繹得雄渾而深情。尤其一向飛揚光明的拉圖,難得地在音樂中注入了幽微的蕭瑟之情,讓這首馬勒的告別之作,別有一番病酒悲秋的感時傷懷。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1982

同樣是柏林愛樂,同樣是四十七歲登基,帝王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接掌柏林愛樂廿多年後才灌錄的《馬勒第九》絕對不可不聽。這張卡拉揚第二次灌錄,同時也是現場實況的《馬勒第九》,堪稱柏林愛樂最重要的唱片之一。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卅四年的威震天下,盡悉濃縮在此雙CD中。那瑰麗的音色、燦爛的合聲、輝煌的氣度、強烈的戲劇性,以及那近乎耽溺的萬紫千紅與金碧輝煌,創造了一個幾乎不可能重現的美學顛峰,以及物我兩忘的海市蜃樓。倘馬勒聽到這樣的音樂,必更捨不得告別人世——卡拉揚亦若是,我們亦若是。

巴畢羅里指揮柏林愛樂(1964

只要能再長壽些,柏林愛樂的第一套馬勒交響曲全集將會是巴畢羅里(John Barbirolli)所完成。這張並非巴畢羅里最著名,但卻是內行樂迷心目中最好的馬勒唱片,不論在錄音、演奏與詮釋上都具有極高的水準。巴畢羅里的馬勒兼具感性與理性,樂章的統合與音樂架構層次分明。在樂團與指揮雙雙全心奉獻的前提下,透過前三個樂章的精美佈局與情緒醞釀,終樂章以徐緩、張力十足卻充滿想像力的手法,將音樂的高潮拋擲到無聲的虛空中。

華爾特指揮維也納愛樂(1938

馬勒最忠實的弟子與擁護者,加上作曲家曾經君臨十年的樂團,華爾特(Bruno Walter)與維也納愛樂這對《馬勒第九》的世界首演搭檔,在馬勒逝世廿八年後的這張歷史錄音,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應該視為最符合馬勒原意,也最貼近時代背景的文獻依據。曲中的格外的敏感、不安與騷動,不僅有別於晚年華爾特的儒雅敦厚,更相映了大戰將臨的歷史氛圍。音樂會八週後,納粹進入維也納,團員與指揮各奔東西,正式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