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穗獎入圍影展 看到創新與關懷
每年的金穗獎都是台灣電影新勢力的展現,除了是未來導演初試啼聲的場域,更讓人可藉此看見台片的未來,同時了解新一代創作者所關心的議題,更可以看見整個社會流行的趨勢。
每年的金穗獎都是台灣電影新勢力的展現,除了是未來導演初試啼聲的場域,更讓人可藉此看見台片的未來,同時了解新一代創作者所關心的議題,更可以看見整個社會流行的趨勢。
見到奚淞的人,很難不被他那沉穩中又因著對生命抱持喜樂之心而自然散發出的無窮活力,以及那雙彷彿精透世間的雙眼所吸引,他的創作亦如是。應台北市立美術館之邀,奚淞首次在北美館舉辦個展「心與手三部曲」,九十組件畫作呈現卅年來的創作和修佛歷程。
三月份台灣舞蹈界的盛事,無疑地就是碧娜.鮑許的舞作《水》將在2011台 灣國際劇場藝術節登場。這支二○○一年碧娜.鮑許旅行巴西時所編導,被英國《衛報》譽為其作品中最明亮、性感、令人愉快的舞作,是繼《康乃馨》、《交際 場》、《熱情馬祖卡》之後,第四度登上台灣舞台的鮑許作品。在本期雜誌的特別企畫中,除了聚焦在這支當初大師親自為台灣挑選的作品之外,更藉著訪問現任烏 帕塔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多彌尼克.梅希與羅伯.史登,讓關心烏帕塔舞蹈劇場的讀者,了解在大師離開後的舞團現況。 雖 然大師的殞落令人惋惜,但德國的舞蹈界亦不可能就此停下他們的舞步。所以編輯部將特別企畫的焦點放大,為讀者挑選了國人較熟識的莎夏.瓦茲,以及尤.法比 安、馬丁.施勒夫⋯⋯到現在德國舞壇的年輕人新寵鞏思袒莎.馬蔻絲等當紅的編舞家,以最新的報導帶領大家更進一步了解,少了碧娜.鮑許的德國舞蹈界, 還有誰繼續再讓世界驚艷。 此 外,不知巧合還是刻意安排,隨著電影《黑天鵝》的熱烈上映,台灣劇場界似乎也掀起了一陣芭蕾狂潮,陸續將有許多芭蕾的演出登場。但是在台下的觀眾很難知 道,在光鮮亮麗的舞星背後、卅二圈鞭轉的光環之下,她們為了站上舞台,成為一名完美的芭蕾伶娜,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所以本刊也特別企畫了「走進天鵝湖底 芭蕾伶娜的辛酸路」專題,以最受觀眾喜愛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為引子,為大家介紹這齣經典舞作,並帶出許多舞者不為人知的辛苦。
民,是一根針刺入眼睛(類似《安達魯之犬》(註1)裡以刮鬍刀切開眼球的開頭),意思是把抓來的俘虜一隻眼睛戳瞎,以降低他的戰鬥值和反抗的可能性,但不影響勞動的能力,使之不得不順從主人。所以,「民」原來的意思是奴隸(註2)。
匯集柏林前衛劇場創意的「一百度100」小劇場馬拉松藝術節,在二月廿四日到廿七日之間,共有一百二十個獨立劇場團體連番演出,觀眾可以在這個小劇場馬拉松裡,見證柏林小劇場的創新與生命力。這次台灣導演張乃文也應邀演出其與德國女演員合作的創團作品《逝者未殪,更未逝》,以獨角戲的形式,呈現內在過去與現在的無盡拔河。
曾擔任十六年亞維儂藝術節總監、現任里昂雙年展主席的法國重量級國際策展人貝拿.費弗爾.達榭,日前應兩廳院之邀訪台。曾於一九九八年邀請八個台灣團隊站上亞維儂舞台的他,認為當年的演出的確為歐陸觀眾開了眼界。作為一個藝術節的策展人,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挑戰,但也可能為未來的大師鋪路,為觀眾打開觀賞的新視野。
碧娜.鮑許的舞作如同她的人令人念念不忘,雖然碧娜不在了,但她的舞團仍不會讓台灣觀眾失望,將在三月份前來踐履碧娜與台灣之約,帶著碧娜生前敲定的舞碼《水》,呈現巴西式的熱情歡愉。繼任碧娜擔任烏帕塔舞蹈劇場藝術總監的多彌尼克.梅希與人羅伯特.史登,這次也都將隨團來台,這兩位碧娜生前的工作夥伴,也是讓碧娜的動人舞作能繼續舞動的主要力量。
在還沒去德國前,余采芩在網路上看到碧娜早期作品《春之祭》中的經典舞段紅衣女子激烈的七分鐘獨舞,看完這段強烈懾人的獨舞,余采芩半晌說不出話,腦中浮現的,是自己跳這支舞的景象。「說不上來,當時我感覺到一種很強烈的connection(聯結)存在我跟那個角色之間」當時她並不知道,有一天自己會以這個角色、這支舞,跟著烏帕塔跳遍世界各地。
鮑許向來愛在舞作裡玩水。這齣以「水」為名的作品並不是水用得最多的一支。除了影像中播放的大瀑布、亞馬遜河、海浪及巴西原住民小孩在河裡玩水的景象,舞台現場用到水的機會有限。但據藝術總監之一的羅伯特.史登所補充,鮑許或許當時是因水的流暢特質或水的生命力等方向而命名的,所以用的是葡萄牙文的「水」字gua。
碧娜.鮑許去世近兩年了,德國導演文.溫德斯以一部紀錄片《碧娜》向這位老友致敬,二月中在柏林影展首映。以3D鏡頭呈現的影像,優美地呈現了碧娜的舞作,訪談了與碧娜合作過的舞者,讓碧娜的舞者在烏帕塔處處翩然起舞碧娜身影不在,但她一直都在
莎夏.瓦茲是眾所公認繼碧娜.鮑許後的德國舞蹈劇場接班人,雖然兩人的風格截然不同。不到五十歲的瓦茲已交出令人驚嘆的成績,自一九九三年成立舞團以來,她已發表卅齣鉅作,和來自廿五個國家,超過一百五十名各界藝術家合作,除了每年不斷地推出新作以外,舞團一年演出超過一百場次,經常在國內外巡迴的節目高達十七個製作。這顆德國舞壇最璀燦耀眼的編舞巨星,無庸置疑已名列大師!
來自瑞士的馬丁.施勒夫,風格不定與多樣化是他的獨到之處。身兼劇院舞蹈總監的他,在編舞與經營上都秉持「三不」原則:不墨守成規,不迎合觀眾,不拘泥於形式。去年,多位歐洲資深舞評家受柏林Tanz舞蹈雜誌之邀票選「年度編舞家」,施勒夫因其「不斷尋找與改變創作風格的不妥協態度」,被認為「是無法估量、不隨波逐流的編舞家」而雀屏中選。
成長於美國,卻在歐陸舞壇大放異彩的梅可.斯圖亞特,以跨藝術領域、運用多媒體,接觸即興或即興創作為其樹立個人獨特風格的重要基石。她的舞作毫無線性情節發展,不管是動作、空間、音樂、語言、聲音,還是影像,都被她切割、拼貼、重組、串聯成許多聯想性的圖像,手法符合典型的後現代美學。自九○年代到歐陸發展迄今十五年,她不但在德國舞壇、劇壇成功立足,也被公認是與莎夏.瓦茲齊名、歐洲最有名望的編舞家之一。
來自阿根廷的鞏思袒莎.馬蔻絲,以其來自南美洲獨特的狂暴熱情打動了德國舞壇。她的作品瘋狂火爆、特立獨行且形式不拘,風格具強烈娛樂性,而且內容幽默、真切、大膽又百無禁忌。馬蔻絲曾在一次訪談中直言無諱地說:「我無法忍受時下的觀念性舞蹈,好像在對觀眾說,你們蠢到看不懂台上發生的事。我認為舞蹈可以同時兼具聰明、好看又令人易懂,讓觀眾在作品中找到共鳴!」
出身劇場演員卻總不「安分」的尤.法比安,是個多面向、全方位的藝術家,他寫詩歌散文舞台劇,也導戲編舞作燈光舞台。早在八○年代末,法比安即開始一連串大膽地實驗,集結所有的藝術形式,他的劇中有舞,舞中有劇,時而像音樂會,又如影像裝置藝術,讓人不知該如何界定。而特別的是,非舞蹈出身的他,對舞蹈的切入點,不是從身體,而是從文字出發。
德國是文化大國,更是舞蹈大國,各種藝術節、教育機構、演出場地等相關資源可謂豐沛完善。本刊特地精選了十六個相關重要據點,讓有心了解德國舞蹈界的讀者,藉此得其門而入。
當人物的滑稽扮演,快速轉換於工廠與電腦之間,譬如扮演紂王的演員,也同時扮演暴發戶工廠老闆、演受雇殺手的金烏,也同時是工廠警衛,這種多重角色扮演,隱喻了事件的核心,及權力階級運作的歷史脈絡。
《春琴》在倫敦演出之後的惡評幾乎與《茶花女》在台北的狀況一樣,大家都在問導演到底想要告訴觀眾什麼?在台北也有人在問《茶花女》同樣的問題。日本有劇評說《春琴》是一部用了日本演員及日本戲曲形式演出的英國戲劇,也有很多人覺得《茶花女》跟台灣的審美經驗格格不入。這些問題首要解決的是:我們在自已內部到底有沒有找到跨越境界線的行動力?否則,「跨文化劇場」也不過是政治意圖下的一項文化生產罷了!
旅居德國柏林的舞者暨編舞家孫尚綺,「兼具東方與西方」的當代身體風格,讓他在德國舞壇備受矚目。在以DialogueⅡ獲得二○○七年斯圖加特國際獨舞藝術節編舞金牌獎後,除了曾應邀與威廉.佛塞與莎夏.瓦茲的舞團演出,他的編創腳步也從未停歇,常從令自己動心的文學作品出發編舞,他說:「我認為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是in body的,會讓身體不斷產生反應;可以說,好的文本就是一個舞譜。」
從小學琴但非音樂科班,大學念的是英文系也從沒想過要走音樂這條路,但卻成為台灣合唱與音樂劇創作的第一把交椅這就是冉天豪,創作了《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等重演多次的音樂劇,卻還不到四十歲。笑稱自己只「被動」受邀創作,但他靠的都是實戰經驗,邊做邊學,在獲獎、原聲帶銷售名列前茅、邀約不斷的現在,他卻謙虛地說他是「每做完一項就等於多學會了一項才能。」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